如何引导初中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s520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数学问题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则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便难于开展。本人针对“如何引导初中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这一问题,根据观课研究和多年的教学实验总结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问;营造师生平等的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善问;有意识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进一步掌握提出数学问题的针对性;改变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发现数学问题的空间和时间”等五种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引导 学生 提出 数学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基于这一基本要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应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内容、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数学问题的提出是问题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则问题教学活动便难于开展。在当今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这样引导学生提问题:“今天你们学会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们能否自己设计一个问题?”……。通过这样的做法,常得到的结果是:学生没有问题可提,你看我,我看你,或者是低下头,教室顿时肃静,最后还是教师问,学生答,或者是教师自问自答。其原因是学生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均能提出数学问题,他们必须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才能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呢?以下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观课研究总结了五种方法,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问
  在教学中, 要创设适合的情境,才能激活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质疑,从而提出数学问题。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提问
  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
  如我在教學“科学记数法”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人认为,无论是在叙拉古城,还是在整个西西里岛,或者全世界所有有人烟和无人迹的地方,沙子的数目是无穷的;也有人认为沙子的数目是无穷的,但想表示沙子的数目是不可能的,但是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确认为:如果把所有的海洋和洞穴都填满了沙子,这些沙子的总数也不会超过1后面有100个零。”学生一下子惊讶的问:“哇!这么大的数字怎么写呀?写出来又怎么读呢?能否有更方便的写法呢?”这样的数学问题便是本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学生便自然地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2.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提问
  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方法开放、学习方法开放、问题开放、课题开放、课型开放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方法,突出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师生合作交流,重视数学学习与知识建构,充分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这样,才能保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数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如我在综合复习“方程”这一内容时,提出问题:“方程ax?+by+cx+d=0 (a、b、c 、d为常数),请大家说说它是什么方程?为什么?”。此问题较开放,学生将会提出:“是二元一次方程吗?、一元一次方程吗?、一元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学生在这样开放的问题情境下便能提出这些有意义的数学问题,通过讨论解决这些问题便完成了综合复习的内容。
  二、营造“师生平等”的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善问
  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为什么”、“什么原因”、“怎么办”,而这种问题能否人人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则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让学生人人“开口发问”的环境和氛围。
  1.营造“生生平等”的氛围,让学生人人享有发问的权利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习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数学学习的“平等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平等对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作不同的要求。鼓励中差生多问、多说,引导优生作指导,优、中、差生之间相互合作、互补,让学生人人有说话、提问的机会。
  2.营造“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氛围,给学生勇气
  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走近学生,给学生一个笑脸,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赞许的眼神。当学生提数学问题时,如果是不着边际、不合主题或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也不应批评,耐心的听学生说完,在宽松融洽的氛围里给予肯定、鼓励,给学生勇气。
  三、有意识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已被公认为一门基础性强、知识严谨的学科。随着数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变化,初中学生学数学的能力有时不适应,尽管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部分学生开始对数学产生害怕心理,随之产生厌学情绪,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越来越弱。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决心。此时,数学教师应做到:一是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二是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情景、事物等联系起来,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三是善于抓住学生的亮点、成功点,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四是学习要求和作业布置要分类,不同学力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再次产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再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我在教学“角的比较和运算”时,用多媒体展示了学校驻地的城镇布局图,以学校为中心,让学生描述车站、医院、人民政府的位置,并将其抽象为几何图,量出角的度数,根据情境要求进行运算。这样的设计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学生熟知的情境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好奇心,学生便积极开动脑筋,提出许多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我便趁机给予激励性评价,学生积极性更高了,七嘴八舌争论起来,我加强引导,不知不觉的顺利完成了教学内容。
  四、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进一步掌握提出数学问题的针对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自觉反思,逐渐明确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使以后提问更贴近所学数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如我在组织学生探究“正方形的性质”时,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再引导学生反思矩形、菱形性质的探究方法,此时学生便萌生探究正方形的性质的方法,并较快地归纳了正方形的四条性质。通过引导学生对以前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方法的反思,使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问题解决后,学生便获得了新的数学知识。
  五、改变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发现数学问题的空间和时间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复习、引入、新授、巩固练习、小结(反思),这样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在教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和问题下开展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自主权,缺乏寻找数学问题的空间和时间,因此,学生就难于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教学模式的适当调整,将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查找与提出。
  1.采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是:教师提前将教学内容、学习材料、学习要求以及学习效果测评题等发给学生,学生提前按要求展开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查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质疑、交流、纠偏等。此教学模式有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查找数学问题,确保数学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
  2.采用“争辩式”的教学模式。
  教师将某一数学知识点或模块编制成一争辩主题,由学生自愿组成争辩组,按要求开展争辩活动。此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争辩的过程中,各方之间不断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提数学问题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组的应用”时,在多媒体屏幕上投影出情境题:“小宝和他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跷跷板的另一端。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放在小宝和妈妈的一边,结果爸爸被跷起离地(假设不平衡).猜猜小宝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将全班分成三个争辩组,先在组内讨论后发表意见。五分钟后争辩开始了:
  第一组:我们组经过讨论,认为这道题有两个独立的过程:
  (1)爸爸坐在跷跷板的一端,小宝和妈妈坐在跷跷板的另一端,结果是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说明爸爸这边重(大);
  (2)爸爸坐在跷跷板的一端,小宝和妈妈在跷跷板的另一端,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架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是爸爸被跷起来离地,说明爸爸这边轻(小)。
  72>x+2x,
  所以得不等式组 解得22  72  (第一组发言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赞同,我也点点头做出首肯。这时,第二组发言人站起來发言。)
  第二组:我们同意第一组的两个独立过程,但在第二个过程中“爸爸被跷起来离地”,说明小宝和妈妈这一边慢慢地起来了(用圆珠笔打手势),有可能达到相等,所以第二个关系式是72≤x+2x+6,可解得22≤x<24。
  正在这时,一个自由发言人接着说:“不对不对,题目中明明写着假设不平衡,所以不可能相等。”大家也说:“对呀!”
  我说是呀,同学们解题时要仔细审题,看清楚题目,包括括号中的意思。但他们组能注意到“等号”能否达到这点很好,这样的细节问题常常会有。
  (第三组发言人接着发言)
  第三组:我们组刚开始也认为是第一组的解,后来想到《科学》课中的知识,通过辩论我们组认为第一个关系式应该是72≥x+2x。
  (不少学生感到惊讶,有的困惑地摇摇头。)
  72≥x+2x,
  所以不等式组 为解得22  72  … …
  设计这样的辩论情境和主题,组织辩论,让学生开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学生思维的中心。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有意义的问题,营造适当的环境氛围,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不断的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摘 要:减负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收效甚微,“减负”已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减负”?“减负”减的是什么?“减负”只是单纯减少作业量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落实“减负”?“减负”之下如何高效?  关键词:减负 高效 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
期刊
1999年初,上海老资格杂志《萌芽》与北京大学等七所重点大学绕过基础教育的门槛,联袂发起“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上演了一场作文教学的大戏。帷幕拉开,清风拂面,异彩纷呈,引得行人驻足称奇。如何使文章破旧创新,新概念作文大赛无疑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广大语文教师也跃跃欲试,力求挤进创新的大军行列。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今天就作文创新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拙见。  一、激起学生写作欲望  夸美纽斯说:“如果人们吃饭
期刊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我国经济及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因而,相应的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简单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作交流。  关键词:高中地理 学生 创新思维能力 激发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的迅猛发
期刊
新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就我校语文教学来说,近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兢兢业业,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并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使得新课改的推广与实施在我校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为了更进一步深化我校语文教学新课改力度,使我们从事的语文教学整体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推进与提高,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路。  一、树立大语文观念,走大语文之路  
期刊
网上曾流行一句话:高中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在三怕中,最怕的就是写作文。但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重头戏,它占据高考试卷分值的五分之二,占据着语文的半壁江山。所以搞好作文教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消除学生的“怕”,甚至变“怕”为“爱”。我在长期的教学中,摸索出了几条自认为还算是行之有效的规律。  一、让教材与作文挂钩  首先要摒弃那种为作文而作文的做法。不
期刊
一个多面体,不管选定它的哪一面并将其向四周延伸,其余各面都在该面的同一侧,则这个多面体叫做凸多面体。凸多面体具有一个很重要的性质——欧拉定理:凸多面体的顶点数为V,棱数为E,面数为F,则:F+V-E=2。  众所周知,正多面体共有五种: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前人对这些结果已给予论证,然而,由边数不同而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构成的凸多面体,结果将是何种情形?  一、边长相
期刊
多媒体的出现与普及,让教学变得丰富而多彩,让传统的单一枯燥的讲解变成了丰富的图文展示,让抽象的空间图形和函数图像灵动起来,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其中往往少不了几何画板的影子。几何画板作为一种数学图形软件,让数学老师在面对一些抽象的空间图形和函数图像时,不在显得无奈,它能让图形与函数图像动起来,让规律自然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直观的图像面前,语言往往显得空洞。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深有体会,我也愿意把
期刊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只是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传授与练习,却没有涉及关于美育的渗透。数学是一门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对美的渗透也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数学美在于它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等形式,但是人们并没有关注过数学本身独特的美,甚至有些老师也没有注意到数学美有诱发学生对知识的欲望,激发对学习的兴趣,扩展智力的功能。没有生机
期刊
摘 要:纵观古诗教学,多数老师上课教的仅仅是简单的文章和诗句的意思,方法单调枯燥,导致学生诵读诗文的热情被压抑,天性被扼杀,兴趣受到了抑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领悟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诵读经典 激发兴趣 丰厚底蕴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好诗不厌百回读,反复诵读,
期刊
摘 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外,教师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