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旅游企业为完成既定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使用的一种可重复利用、能够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标准化的系统框架或方案集合。
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概念及现状:
就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属于规模小、作坊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信息革命充斥世界的今天,旅游企业如何进行体制改革、规范市场、实现产业集聚化和企业分工体系的重建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现实的内部环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旅游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改变经营理念、更新观念,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将无疑更加处于不利的竞争地势。
尽管生态旅游有着不可替代的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但其本身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又制约了其应有功能的全部发挥。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在我国长达10多年的生态旅游实践中,由于诸多原因,生态旅游大多成为商家获取经济利益的营销标签或口号,生态旅游泛化现象严重,作为生态旅游核心要素的游客生态管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严重缺失。结果,生态旅游甚至走向了生态旅游的反面,同样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保护生态为标榜的生态旅游最终演变成“破坏生态的旅游”。为有效避免环境冲击,真正发挥生态旅游的各项功能,实现旅游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响应,有必要对目前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分析,以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笔者认为,当前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缺乏对游客生态管治内容、形式的系统规划
从中外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来看,完整意义的游客生态管治内容应包含环境知识(包括环境问题、环境审美、环境伦理、环境法律、环境安全等方面)传播、环境意识的培养以及环境行为引导和监控等一系列内容。然而,现实中,绝大多数的生态旅游区对游客生态管治的内容和形式缺乏系统的认知,对游客的生态管治往往仅停留在提醒生态旅游者如何正确处理随手垃圾的层次上,且提醒形式也只限于游步道两边的指示牌提醒,或偶尔伴有导游人员的口头提醒,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景区游客生态管治环境解说系统,以致游客生态管治的层次低、效果差。
二、相关政策法规调控约束不力
在政策法规调控约束层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等对于以生态旅游活动为主要媒介的生态旅游没有通过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途径来使游客生态管治成为生态旅游开发者及经营管理者的法定或约定义务,以致上述负有游客生态管治义务的主体对开展游客生态管治缺乏应有的压力和动力,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被调动。如此,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从立法意义的源头上就有一种“先天不足”。
三、缺乏对旅游者环境行为的有效监控和干预
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应以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生态化旅游行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环境行为)之付出为外在行为目标。为达此目的,要求对旅游者的环境知识、环保技能等的传授与对其行为的引导和监控同步进行,特别是对旅游者的问题行为及时进行提醒和劝阻,以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现实中,游客生态管治主体(包括导游员)对客体(游客)环境行为监控和干预的“不作为”而放任自流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旅游者制造“垃圾文化”、造成“白色污染”等非生态化现象与此不无关联。
四、缺乏多元管治主体的联动和广泛的社会参与
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是一种全程管治行为,应该贯穿到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与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相关的组织,如旅行社,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等均应成为游客生态管治的主体,均有结合服务或产品进行“游中”游客生态管治的义务。现实中,旅行社、旅游景区对游客生态管治尚有一定的“作为”,而其他组织则往往淡出游客生态管治的视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作为”。此外,旅游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其他多元主体(如科研机构、大众传播媒体等)对潜在游客“游前”和“游后”的生态管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够,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广义游客生态管治作用。
五、相关学术研究严重匮乏
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需要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科研成果的理论指导,以达到最优化的管治效果。然而,现实情况是,国内外针对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课题的学术研究却异常匮乏,国内情况更甚。以国内为例,至2008年5月底,在CNKI以“生态旅游”为题名进行精确检索可检索到学术论文3031篇,而以“游客生态管治”或“游客管理”、“环境教育”等为关键词对上述检索结果进行二次检索时,却只能找到10篇论文,后者不及前者的0.3%。可见,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研究的匮乏程度。
六、经费来源无可靠保障
上述政策法规调控约束的不力,又进一步影响到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实施中的经费来源保障。由于没有对经费的来源作出刚性的规定,也没有对经费安排作出弹性的指导,游客生态管治经费的来源就只能依靠单位首长或决策层的生态自觉和生态意识这一非常不确定的因素。结果,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如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普遍缺乏专门的、足够的经费用于游客生态管治设施的建设和人员的培训。就连国内一些游客生态管治开展得好的景区如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其游客生态管治经费一般也只有年旅游收益的5%,更不用说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开展得不好的景区了。游客生态管治经费问题由此可见一斑。
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概念及现状:
就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属于规模小、作坊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信息革命充斥世界的今天,旅游企业如何进行体制改革、规范市场、实现产业集聚化和企业分工体系的重建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现实的内部环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旅游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改变经营理念、更新观念,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将无疑更加处于不利的竞争地势。
尽管生态旅游有着不可替代的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但其本身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又制约了其应有功能的全部发挥。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在我国长达10多年的生态旅游实践中,由于诸多原因,生态旅游大多成为商家获取经济利益的营销标签或口号,生态旅游泛化现象严重,作为生态旅游核心要素的游客生态管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严重缺失。结果,生态旅游甚至走向了生态旅游的反面,同样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保护生态为标榜的生态旅游最终演变成“破坏生态的旅游”。为有效避免环境冲击,真正发挥生态旅游的各项功能,实现旅游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响应,有必要对目前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分析,以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笔者认为,当前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缺乏对游客生态管治内容、形式的系统规划
从中外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来看,完整意义的游客生态管治内容应包含环境知识(包括环境问题、环境审美、环境伦理、环境法律、环境安全等方面)传播、环境意识的培养以及环境行为引导和监控等一系列内容。然而,现实中,绝大多数的生态旅游区对游客生态管治的内容和形式缺乏系统的认知,对游客的生态管治往往仅停留在提醒生态旅游者如何正确处理随手垃圾的层次上,且提醒形式也只限于游步道两边的指示牌提醒,或偶尔伴有导游人员的口头提醒,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景区游客生态管治环境解说系统,以致游客生态管治的层次低、效果差。
二、相关政策法规调控约束不力
在政策法规调控约束层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等对于以生态旅游活动为主要媒介的生态旅游没有通过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途径来使游客生态管治成为生态旅游开发者及经营管理者的法定或约定义务,以致上述负有游客生态管治义务的主体对开展游客生态管治缺乏应有的压力和动力,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被调动。如此,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从立法意义的源头上就有一种“先天不足”。
三、缺乏对旅游者环境行为的有效监控和干预
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应以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生态化旅游行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环境行为)之付出为外在行为目标。为达此目的,要求对旅游者的环境知识、环保技能等的传授与对其行为的引导和监控同步进行,特别是对旅游者的问题行为及时进行提醒和劝阻,以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现实中,游客生态管治主体(包括导游员)对客体(游客)环境行为监控和干预的“不作为”而放任自流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旅游者制造“垃圾文化”、造成“白色污染”等非生态化现象与此不无关联。
四、缺乏多元管治主体的联动和广泛的社会参与
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是一种全程管治行为,应该贯穿到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与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相关的组织,如旅行社,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等均应成为游客生态管治的主体,均有结合服务或产品进行“游中”游客生态管治的义务。现实中,旅行社、旅游景区对游客生态管治尚有一定的“作为”,而其他组织则往往淡出游客生态管治的视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作为”。此外,旅游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其他多元主体(如科研机构、大众传播媒体等)对潜在游客“游前”和“游后”的生态管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够,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广义游客生态管治作用。
五、相关学术研究严重匮乏
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需要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科研成果的理论指导,以达到最优化的管治效果。然而,现实情况是,国内外针对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课题的学术研究却异常匮乏,国内情况更甚。以国内为例,至2008年5月底,在CNKI以“生态旅游”为题名进行精确检索可检索到学术论文3031篇,而以“游客生态管治”或“游客管理”、“环境教育”等为关键词对上述检索结果进行二次检索时,却只能找到10篇论文,后者不及前者的0.3%。可见,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研究的匮乏程度。
六、经费来源无可靠保障
上述政策法规调控约束的不力,又进一步影响到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实施中的经费来源保障。由于没有对经费的来源作出刚性的规定,也没有对经费安排作出弹性的指导,游客生态管治经费的来源就只能依靠单位首长或决策层的生态自觉和生态意识这一非常不确定的因素。结果,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如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普遍缺乏专门的、足够的经费用于游客生态管治设施的建设和人员的培训。就连国内一些游客生态管治开展得好的景区如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其游客生态管治经费一般也只有年旅游收益的5%,更不用说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开展得不好的景区了。游客生态管治经费问题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