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向来是讨厌小孩的,尤其当他们问大人“他们去哪儿呀”的时候。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一个4岁模样的小女孩坐在妈妈的怀里看我,当我把目光也转向她的时候,她迅速抬起脸望向她的妈妈,指着我问:“她去哪儿啊?”在她妈妈告诉她“姐姐回家”之后,她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问。那一刻,我对小孩生出憎恶来。
我一直不解这份讨厌的根源。直到那天,我和妈妈去旅游,在宾馆20层高的房间里,我们坐在窗边,边喝咖啡边闲聊,我望着下面模型般的汽车说:“你说,这些车都是去哪里的呢?”妈妈笑,说:“你小时候就爱问我别人去哪里,告诉你,你也不信,还是问,可烦人了。”瞬间,我忽然明白,原来我一直不喜欢的其实是小时候的自己,当我在别的小孩身上看到了自己曾不讨人喜欢的样子,马上就会感到不舒服。
我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由于天性能疯爱闹,尤其不讨大人喜欢。记忆中,大人们对我影响最深的评价就是“站没站相,坐没坐样”,所以无意识地,我认定自己是个不受欢迎的小孩。于是,长大后对那些跟我小时很像的孩子,我都难以忍受;而对那些听话安静的小孩,我还是可以相处的。其实就像一个吝啬的人最憎恨别人小气一样,往往当我们对什么人莫名地讨厌,可能令我们恼火的恰恰是同样的自己。
电影《色,戒》终于公映了。早在《色,戒》公映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围绕着它的各种热议就不绝于耳——好消息,坏消息,赞美之词,贬抑之语,而这期间,一直倍受推崇的只有原著作者张爱玲。因为这位离经叛道的“旷世奇女子”的傲世、张扬、执著、率性是绝大多数人向往而又不能够(或不敢)做到的。
我自然也十分倾慕张爱玲,但我同样认同胡兰成在《民国女子》里对她人格特质的认定:“爱玲种种使我不习惯。她从来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她的世界里是没有一个夸张的,亦没有一个委屈的。她非常自私,临事心狠手辣。”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张爱玲的偏执人格障碍是十分严重的,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爱戴她,因为在她身上,我们见到了那个我们渴望成为的自己!
有的时候,你恨的就是你自己。有的时候,你爱的只是自己的某个渴望。有的时候,一转身,我们就会遇见自己。
编辑/付洋
我一直不解这份讨厌的根源。直到那天,我和妈妈去旅游,在宾馆20层高的房间里,我们坐在窗边,边喝咖啡边闲聊,我望着下面模型般的汽车说:“你说,这些车都是去哪里的呢?”妈妈笑,说:“你小时候就爱问我别人去哪里,告诉你,你也不信,还是问,可烦人了。”瞬间,我忽然明白,原来我一直不喜欢的其实是小时候的自己,当我在别的小孩身上看到了自己曾不讨人喜欢的样子,马上就会感到不舒服。
我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由于天性能疯爱闹,尤其不讨大人喜欢。记忆中,大人们对我影响最深的评价就是“站没站相,坐没坐样”,所以无意识地,我认定自己是个不受欢迎的小孩。于是,长大后对那些跟我小时很像的孩子,我都难以忍受;而对那些听话安静的小孩,我还是可以相处的。其实就像一个吝啬的人最憎恨别人小气一样,往往当我们对什么人莫名地讨厌,可能令我们恼火的恰恰是同样的自己。
电影《色,戒》终于公映了。早在《色,戒》公映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围绕着它的各种热议就不绝于耳——好消息,坏消息,赞美之词,贬抑之语,而这期间,一直倍受推崇的只有原著作者张爱玲。因为这位离经叛道的“旷世奇女子”的傲世、张扬、执著、率性是绝大多数人向往而又不能够(或不敢)做到的。
我自然也十分倾慕张爱玲,但我同样认同胡兰成在《民国女子》里对她人格特质的认定:“爱玲种种使我不习惯。她从来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她的世界里是没有一个夸张的,亦没有一个委屈的。她非常自私,临事心狠手辣。”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张爱玲的偏执人格障碍是十分严重的,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爱戴她,因为在她身上,我们见到了那个我们渴望成为的自己!
有的时候,你恨的就是你自己。有的时候,你爱的只是自己的某个渴望。有的时候,一转身,我们就会遇见自己。
编辑/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