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物理概念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物性概念,这是直接反应事物,物质特性的概念,如质点、绝缘体、电场等,对于它们,大凡是通过定性语言表述,阐述它是什么。另一类是理性概念,是用来反映事物(含过程、现象)原理和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如力、能、电场强度、电容等。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高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能效的重要手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仅就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谈点粗浅体会。
一、创设情境,在体验中理解概念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精心设计,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物理,体验物理的乐趣。对于偏好独自学习、不善交际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其积极投入小组学习活动,多开展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及表达训练。如果这样做,学生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他会自发地去学,去理解。例如:在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失重”这两个概念时,笔者提前准备磅秤,在上课时首先提出:人站在磅秤上,在下蹲过程中,磅秤的示数是否有变化,如果变化结果如何?反之,结果又将如何?先让学生猜想,然后亲自去实践,从事实中得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体验,尽可能地通过自身的活动去汲取知识,理解概念。
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概念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这样也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许多同学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概念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物理难学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对基本概念难以理解,或难以理解透彻,以至于听不懂或不会用,更不要说灵活运用。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当然就谈不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概念教学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更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笔者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加速度”的概念,笔者利用下列问题进行应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距地面10km时开始启动降落伞装置,速度减至10m/s,并以这个速度在大气层中降落。在距地面1。2km时,返回舱的4台缓冲发动机开始向下喷火,舱体再次减速。设最后减速过程中返回舱做匀减速运动,并且达到地面时恰好速度为0。求最后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了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运用自如。
三、通过物理实验引入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最优化的学习物理的情境。有些概念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并不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在学生头脑中尚没有形成概述,这类概念的引入可以借助实验。
运用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及过程产生必要的感性认识,还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这对形成和理解物理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实验来创设学习概念的环境,既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上来,并注意观察它的变化及其产生条件,以便从中发现它的本质属性。
总之,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从概念本身的特点出发,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在学习概念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概念的同时,领会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科学能力,进而内化为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正确的科学观,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有效物理教学的要求。
一、创设情境,在体验中理解概念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精心设计,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物理,体验物理的乐趣。对于偏好独自学习、不善交际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其积极投入小组学习活动,多开展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及表达训练。如果这样做,学生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他会自发地去学,去理解。例如:在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失重”这两个概念时,笔者提前准备磅秤,在上课时首先提出:人站在磅秤上,在下蹲过程中,磅秤的示数是否有变化,如果变化结果如何?反之,结果又将如何?先让学生猜想,然后亲自去实践,从事实中得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体验,尽可能地通过自身的活动去汲取知识,理解概念。
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概念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这样也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许多同学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概念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物理难学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对基本概念难以理解,或难以理解透彻,以至于听不懂或不会用,更不要说灵活运用。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当然就谈不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概念教学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更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笔者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加速度”的概念,笔者利用下列问题进行应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距地面10km时开始启动降落伞装置,速度减至10m/s,并以这个速度在大气层中降落。在距地面1。2km时,返回舱的4台缓冲发动机开始向下喷火,舱体再次减速。设最后减速过程中返回舱做匀减速运动,并且达到地面时恰好速度为0。求最后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了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运用自如。
三、通过物理实验引入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最优化的学习物理的情境。有些概念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并不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在学生头脑中尚没有形成概述,这类概念的引入可以借助实验。
运用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及过程产生必要的感性认识,还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这对形成和理解物理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实验来创设学习概念的环境,既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上来,并注意观察它的变化及其产生条件,以便从中发现它的本质属性。
总之,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从概念本身的特点出发,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在学习概念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概念的同时,领会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科学能力,进而内化为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正确的科学观,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有效物理教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