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化繁为简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fanz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阶段,最短路径问题一直是中考的一个热点问题,但纵观历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题,我们会发现这类问题不管怎么变,我们几乎都能从课本当中找到原型:“马喝水”问题和“造桥”问题(新人教版2013版教材P85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如果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从最短问题中提炼出这类问题的基本模型,教会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以不变应万变,那么对于此类题目,学生解决起来定会游刃有。
  一、“马喝水”问题
  例1如图1,牧马人从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
  图1 图2
  分析:这道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当点P在l的什么位置时,AP与PB的和最小。故只要过点B作直线l的对称点B′,线段AB′与直线l的交点P即为所求。
  变式1:如图3,圆柱形玻璃杯高为12cm,底面周长为18cm,在杯内离杯底4cm的点C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4cm与蜂蜜相对的点A处,则蚂蚁到达蜂蜜的最短距离为cm.
  本题实质就是“马喝水”问题的简单引申,要注意的是,“马喝水”问题是平面几何问题,而本题是立体几何问题,故本题先要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如图4,将圆柱沿点A所在的母线展开,则线段MN相当于“马喝水”问题中的“河边l”,蚂蚁A和蜜蜂C相当于“马喝水”问题中的A地和B地,则最短距离即为线段A′C的长.
  其中A′M=AM=4,A′H=12,HC=9,由勾股定理可知A′C=15,即最短距离为15cm.
  图3 图4
  图5
  变式2:如图5,在菱形ABCD中,∠ABC=60°,AB=2。过点A作对角线BD的平行线与边CD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点P为BD上一个动点(可与短点B、D重合)。连接PA、PE、PC、AC。记△ABP的周长为S,△PDE的周长为T,求(S+T)的最小值.
  因为S和T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周长,所以S=AB+BP+AP,T=PD+DE+PE,故S+T=AB+BP+AP+PD+DE+PE=2AB+BD+AP+PE=4+23+AP+PE,本要求(S+T)的最小值,
  实质即求AP+PE的最小值,从而本题又转化为
  “马喝水”问题。线段BD相当于“马喝水”问
  题中的“河边l”,点A和点E相当于“马喝水”问题中的A地和B地,此时,点A的对称点为点C,则动点P与点D重合,则AP+PE的最小值即为线段CE的长4,故S+T的最小值为8+23.
  二、“造桥”问题
  例2如图6: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在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假定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
  图6 图7
  分析:本题可以转化为:已知a∥b,M、N为直线a、b上的两个动点,且MN垂直于直线b于N,交直线a于点M。当N在直线b的何处时,AM+MN+NB最小?要求AM+MN+NB最小,因为MN为定值,所以即求AM+NB最小。则本题可转化为“马喝水”问题,如图7,过点A作AA′∥M′N′且AA′=M′N′,连接A′B交直线b于点N,过点N作MN⊥b交直线a于b,则MN即为所求.
  小结:“造桥”问题实质是“马喝水”问题的提升,其基本特点是:①两个定点两个动点,且两动点间的距离为定值(即其中一个动点的位置确定时,另一动点的位置也随之);②两条定直线;③在定直线上有一动点,使定点与两动点的距离之和最短。
  变式:如图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ABCO,B点坐标为(4,3),抛物线经过矩形ABCO的顶点B、C,直线AF与y轴交于E点,交抛物线于点F(6,-3).
  (1)求该抛物线解析式;
  (2)如图9,动点P从点C出发,沿线段C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过点P作PH⊥OA,垂足为H。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问EP+PH+HF是否有最小值,如果有,求出t的值;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图8 图9 图10
  分析:(1)由条件,A(4,0),C(0,3),我们可以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y=-12x2+2x+3;
  (2)因为点E、F为定点,且PH为定值,故求EP+PH+HF的最值问题,实质上就是“造桥问题”。
  如图10,即在OE上截取EG=PH,连接GF交OA于点H,过点H作PH⊥OA交BC于点P。
  因为AF:y=-32x+6,所以E(0,6),由EG=PH=3,知G(0,3),即G、C两点重合。
  此时CF:y=-x+3,则H(3,0),P(3,3),所以t=3。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自2010年以来,全国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大赛的陆续开展,有效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职业学校的广大教师在这一浪潮的影响下,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华南师范大学的郭思乐教授早在1999年就提出的“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生本教育有效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探索.接下来
期刊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做数学题也是这样,题目中明确给定的条件,人人都能看到,并加以利用,而对于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条件,往往不能察觉,导致题目的错解.尤其是三角函数,其内容的独特性,使得三角问题的条件更为隐蔽,稍不留神就会落入命题设置的陷阱中.一些带有隐含条件的三角问题频频出现在各种参考书中,教学中发现,即使对一些较简单的习题,学生也常因知识或认识上的缺陷而步入解题的陷阱.本文将通过实例就学生解
期刊
部分初中生在参加各种数学考试时会出现各种失误,这些失误不但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还会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特别是在中考时,一旦出现失误,将会出现难以挽回的局面.所以,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更要帮助学生降低失误的发生几率,让他们尽量避免失误,从而取得高分.本文就学生失误的主要成因展开分析,并总结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失误成因  分析这些学生出现的失误的成因,主要由两个方面:第一,知识能力方面.由于基础知识
期刊
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功之一,因受力分析的不完全或错误常常是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因为这一基本功掌握不好而导致学习上的困难,从而形成对物理学习的畏难情绪,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受力分析是物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而这一难点恰恰给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首先遇到了.因此,克服这一难点就成为顺利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之一.那么,形成这一难点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一难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用认知心理
期刊
互联网对人类的学习方式的影响是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所不能比拟的,有利用最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以及最新的学习理论的运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作为一名化学老师,应合理运用网络多媒体、网络技术,切实提高化学课堂效果。  一、合理运用网络技术,寻找合适教学工具  1。Powerpoint  Powerpoint是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软件,利用po
期刊
黑板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呈现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媒体工具,书写便捷、师生间的交互作用明显。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发展,黑板在教学中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呈现的过程慢、信息量小,不能即时呈现各种图表,不能呈现动态画面,不能长期保存教学中在黑板上所书写的有用信息,会产生大量粉尘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等。交互白板进入课堂,使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传递形成多通道的网
期刊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五严”规定的实施,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人数呈现增长的趋势。所谓“数学学困生”,即对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在数学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方法、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引导、促使每个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有人说过:“转化一名‘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生。
期刊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教学的核心。针对学生而言,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解题。解题过程是学生心理活动和思维能力的切入过程。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要从实践、感悟、内化入手,让学生对自身思维结果进行验证和再认识。如果没有解题反思,学生数学思维就会停滞不前。因此,注重数学解题反思尤为重要。  一、解题反思利于教学拓展  数学解题过程可以被称之为采蘑菇现象。当人找到了第一个蘑菇之后一定会环顾四周是否有其他蘑菇。解
期刊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物理概念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物性概念,这是直接反应事物,物质特性的概念,如质点、绝缘体、电场等,对于它们,大凡是通过定性语言表述,阐述它是什么。另一类是理性概念,是用来反映事物(含过程、现象)原理和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如力、能、电场强度、电容等。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
期刊
摘要: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教科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原教科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相比,绝大多数内容在知识结构、素材资源、知识呈现方式上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旨在改变原教科书“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思想方法的渗透”等缺陷。本文以新教科书《物理1》(必修)第二章、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例,谈谈“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本节内容中的体现,旨在抛砖引玉,引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