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广泛应用,本文就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的误区及如何对任务驱动有效性应用进行浅谈。
关键字: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2-399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信息技术教师为达到提高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喜欢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技能。任务驱动教学在近几年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绕具体是任务,在解决问题欲望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法。它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以下几个优势:一、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二、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四、避免了在课堂上单纯以线性方式开展教学。总之,任务驱动充分贯彻了学以致用教育教学思想,它的有效而合理的应用将有助于教师适应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变革。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的对任务的设置总会出现一些偏差,信息技术教师习惯于着重将精力放在任务的新颖性上,这的确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堂也因此显得热闹非凡。然而仔细回顾下来,教师在考虑任务的“新颖”、“花俏”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了任务设置的原则性问题,任务安排上的逻辑性混乱,可能会沒有形成一定的层次和梯级性,任务驱动法的课堂有效性则大打折扣。
例如在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修饰文字》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有一、输入一段文字;二、为文字更改字体;三、为文字更改字号;四、为文字更改颜色;五、为文字添加一个小标题;六、更改标题文字的颜色、字体、字号;七、标题居中、加粗。一节课中任务的设置非常多,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在设计时仅仅关注了操作,这与任务驱动教学所提倡的任务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使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成功实施呢?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在把握新颖性的同时兼顾到任务的合理性、科学性呢?在实际的教学开展中,我们可以得知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基本特征。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教师设计的任务主动解决问题,从而自主建构知识。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是否主动建构知识是评价任务驱动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小学阶段任务驱动教学的整个环节应该包含如下几个过程:
一、创设情境。从小学生的角度,学习活动与实际问题结合,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会相互促进。当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与学生知识经验接近的任务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确定任务。任务应该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教师如果只注重任务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目标,往往会让学生在一节课过去后对该掌握的信息素养非常模糊,从而不利于对新知识的建构。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就应该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关联的一系列任务,通过任务体现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师在任务的设计上要注重层次性,其一表现在教师应关注学生认知的顺序性特点,任务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在课堂开展过程中踏着任务梯级构建知识。其二表现在教师还要关注学生认知基础个别差异性特点,注重因材施教,通过分层次设置任务满足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任务完成中获得发展。
同时教师要注意同一节课的任务不能太琐碎.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一个相对完整的解决问题的任务组,便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处理好任务与任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设计任务,确保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
例如教师在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一册11课《图像的移动》一课中,为让学生掌握对选定图像的移动操作,创设了搬新家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了三个任务,分别是:任务一搬贵重的古董,任务二搬红色地毯上的玩具,任务三是摆放家具。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连续性任务主线,系统地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
除此以外,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把握任务的开放程度。对于学生初学的,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宜采用封闭性任务,以便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性或关键性的信息素养。当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基础知识技能时,为满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需要,可以给出较少限制的主题,让学生自主规划一个任务,给予学生相对开放的创作空间。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升综合信息素养。
例如在学生初识Word软件中,教师为让学生掌握插入图片对象的操作步骤,设计任务让学生在Word中插入一张图片。而在Word软件综合运用实例中,教师设计任务让学生完成一幅图文并茂的word文档作品。 学生在开放性不同的任务中,相对应地提升教学目标提出的知识技能。
三、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师提供的资料和线索设计解决方案。这一环节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阶段,学生将投入最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设计、开发、解决各自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解决任务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做适当的个别指导或者对同一问题的集中“解答”,但要注意好指导的分寸,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四、评价小结
教师对学生解决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结果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对完成任务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形成的方法和经验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的提升和内化。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适当地进行效果评价,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这样做既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使得他们了解其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新兴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信息教师合理科学地设计任务能够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学生在任务驱动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参考文献
[1]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塑[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王有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关键字: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2-399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信息技术教师为达到提高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喜欢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技能。任务驱动教学在近几年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绕具体是任务,在解决问题欲望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法。它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以下几个优势:一、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二、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四、避免了在课堂上单纯以线性方式开展教学。总之,任务驱动充分贯彻了学以致用教育教学思想,它的有效而合理的应用将有助于教师适应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变革。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的对任务的设置总会出现一些偏差,信息技术教师习惯于着重将精力放在任务的新颖性上,这的确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堂也因此显得热闹非凡。然而仔细回顾下来,教师在考虑任务的“新颖”、“花俏”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了任务设置的原则性问题,任务安排上的逻辑性混乱,可能会沒有形成一定的层次和梯级性,任务驱动法的课堂有效性则大打折扣。
例如在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修饰文字》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有一、输入一段文字;二、为文字更改字体;三、为文字更改字号;四、为文字更改颜色;五、为文字添加一个小标题;六、更改标题文字的颜色、字体、字号;七、标题居中、加粗。一节课中任务的设置非常多,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在设计时仅仅关注了操作,这与任务驱动教学所提倡的任务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使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成功实施呢?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在把握新颖性的同时兼顾到任务的合理性、科学性呢?在实际的教学开展中,我们可以得知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基本特征。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教师设计的任务主动解决问题,从而自主建构知识。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是否主动建构知识是评价任务驱动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小学阶段任务驱动教学的整个环节应该包含如下几个过程:
一、创设情境。从小学生的角度,学习活动与实际问题结合,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会相互促进。当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与学生知识经验接近的任务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确定任务。任务应该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教师如果只注重任务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目标,往往会让学生在一节课过去后对该掌握的信息素养非常模糊,从而不利于对新知识的建构。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就应该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关联的一系列任务,通过任务体现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师在任务的设计上要注重层次性,其一表现在教师应关注学生认知的顺序性特点,任务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在课堂开展过程中踏着任务梯级构建知识。其二表现在教师还要关注学生认知基础个别差异性特点,注重因材施教,通过分层次设置任务满足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任务完成中获得发展。
同时教师要注意同一节课的任务不能太琐碎.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一个相对完整的解决问题的任务组,便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处理好任务与任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设计任务,确保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
例如教师在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一册11课《图像的移动》一课中,为让学生掌握对选定图像的移动操作,创设了搬新家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了三个任务,分别是:任务一搬贵重的古董,任务二搬红色地毯上的玩具,任务三是摆放家具。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连续性任务主线,系统地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
除此以外,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把握任务的开放程度。对于学生初学的,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宜采用封闭性任务,以便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性或关键性的信息素养。当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基础知识技能时,为满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需要,可以给出较少限制的主题,让学生自主规划一个任务,给予学生相对开放的创作空间。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升综合信息素养。
例如在学生初识Word软件中,教师为让学生掌握插入图片对象的操作步骤,设计任务让学生在Word中插入一张图片。而在Word软件综合运用实例中,教师设计任务让学生完成一幅图文并茂的word文档作品。 学生在开放性不同的任务中,相对应地提升教学目标提出的知识技能。
三、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师提供的资料和线索设计解决方案。这一环节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阶段,学生将投入最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设计、开发、解决各自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解决任务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做适当的个别指导或者对同一问题的集中“解答”,但要注意好指导的分寸,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四、评价小结
教师对学生解决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结果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对完成任务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形成的方法和经验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的提升和内化。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适当地进行效果评价,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这样做既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使得他们了解其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新兴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信息教师合理科学地设计任务能够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学生在任务驱动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参考文献
[1]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塑[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王有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