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促进创造性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方向并行不悖,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理想信念支撑,促进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性人才;引导作用;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才成为决定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人才发展的战略规划,我国也于 2010年6月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这些规划都提出要培养"顶尖人才"、"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领袖人才"、"杰出的人才" 和"创新人才" 等创造性人才。刘道玉指出,创造性人才不是一般的人才,他们是人中之杰,是引领各国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先锋[1]。因此,发现和培养创造性的人,形成人才辈出,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是迎接国际竞争挑战,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
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当前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新概念,并对其基本内容进行了精辟概括[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基地,应该承担起这一重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与表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指导我们事业前进的灯塔。如何准确概括与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使之更容易被创造性人才所理解、接纳与实践,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顺利发挥指导作用。有学者[3]认为,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应该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应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诉求;二是应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三是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质、又要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相承接,而且扬弃并超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四是在表述上应做到思想深邃凝炼,内涵广泛普适,形象鲜明,义约言丰,成为激励和引领广大社会成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同奋斗的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
据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可根据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测分为两个层次[4]。第一个层次为"终极性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即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用"独立"(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民主"(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自由"(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来表述;第二個层次为"基础性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目标,可用"平等"(政治领域)、"效率"(经济领域)、"和谐"(社会领域)、"文明"(精神领域)来表述。
二、创造性人才的特征与培养规律
创造性人才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有创新精神和能力, 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作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6]:
1、科学的世界观和优良的心理品质
创造性人才应具有较高水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素养,有崇高的献身精神,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能保持终身学习的兴趣与意志,永远立于科学发展的前沿,保持创新的活力。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必要条件,创造性人才应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具有优良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创造性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而不同,卓尔不群;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善于与别人共处,做到存异求同[6]。
2、跨学科、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创造性人才的知识结构应体现综合化。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综合化,多学科交叉、多学科综合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的生长点。同时,创造性人才的知识结构要体现合理化: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相关方面的科技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另外,还应掌握跨学科研究所必须的科学方法论、科技创新方法论、创新技术知识等。
3、高水平的创新能力
创新性人才应具有挑战并解决高难度问题的能力,包括如下几个方面[6]:一是具有创造性地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技能和能力;二是具有创造性地应用已有知识、提炼与创造新知识的技能和能力;三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四是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社会公关活动的技能和能力。
大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场所, 是创造性人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进行实践检验的场所, 是其学习治国安邦之学的重要场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原则包括如下三个方面[7]:
(1)主动性原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性人才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才能使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大学教育中既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又要学生发挥能动性,主动参与学习,两者有机的结合会使学生在深层次的参与中,通过自主的"做"与"悟",学会创新[7]。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创新能力都是在解决社会各领域的各种新问题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实践经验积累,同时又需要总结提升为理论,并反过来指导实践,可见理论与实践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都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遵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
(3)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原则。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深入了解科学、技术及管理知识各个领域的所有细节,尤其是在现代科学高速发展,社会系统日益复杂,知识分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因此,要想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团结协作、与别人进行"信息共享"。由此看来,人的创造性既是个人的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协作精神的体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又要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在个性品质中体现协作就能获得最佳创新绩效。遵从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原则,就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人潜能,树立大学生的协作精神,让大学生学会在与人的合作中进行创造。
三、高校引导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对策
高校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创造性人才培养中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系统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在多样价值观并存的态势下,做出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解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创新人才头脑的指导思想问题,可以解答创新人才关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的共同理想问题,可以激励创新人才所需的民族精神和鼓励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可以明晰创新人才良好的评价标准和荣辱观,从而为创新人才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道德品质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8]。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关注点等因素进行科学安排,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具有针对性、体现时代感、富有感染力,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加以巩固[9]。
2、发挥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
高校教師是大学生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者。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一方面要提高其思想理论素质,教师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能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提高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严谨治学、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培养深厚的理论素养,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科技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相融合,并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懂得如何去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创新型的人才。这就对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能否承担这一重任,一方面依赖教师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学校环境氛围的建设。
此外,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课外的实践和科技活动设置组织机构,搭建活动平台,提供物质支持,加强指导,让学生获得更多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这不仅可加强学生科研训练项目,通过指导教师不断地引导、把握、修正学生的研究方向,帮助他们在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能力、坚定信念;还可以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道玉.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1,(1)
[2]吴潜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3]陈延斌,邹放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若干问题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08,(4).
[4]石海兵.论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7,(12).
[5]冯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8,(7).
[6]刘伟华.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内涵、素养及培养[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1).
[7]郭业才等.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
[9]李诗夏,李祖超.引领拔尖创新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1).
[10]顾钰民.以创新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6,(3).
作者简介:王飞(1976-),江苏盐城人,江苏警官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创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性人才;引导作用;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才成为决定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人才发展的战略规划,我国也于 2010年6月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这些规划都提出要培养"顶尖人才"、"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领袖人才"、"杰出的人才" 和"创新人才" 等创造性人才。刘道玉指出,创造性人才不是一般的人才,他们是人中之杰,是引领各国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先锋[1]。因此,发现和培养创造性的人,形成人才辈出,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是迎接国际竞争挑战,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
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当前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新概念,并对其基本内容进行了精辟概括[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基地,应该承担起这一重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与表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指导我们事业前进的灯塔。如何准确概括与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使之更容易被创造性人才所理解、接纳与实践,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顺利发挥指导作用。有学者[3]认为,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应该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应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诉求;二是应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三是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质、又要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相承接,而且扬弃并超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四是在表述上应做到思想深邃凝炼,内涵广泛普适,形象鲜明,义约言丰,成为激励和引领广大社会成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同奋斗的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
据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可根据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测分为两个层次[4]。第一个层次为"终极性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即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用"独立"(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民主"(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自由"(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来表述;第二個层次为"基础性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目标,可用"平等"(政治领域)、"效率"(经济领域)、"和谐"(社会领域)、"文明"(精神领域)来表述。
二、创造性人才的特征与培养规律
创造性人才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有创新精神和能力, 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作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6]:
1、科学的世界观和优良的心理品质
创造性人才应具有较高水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素养,有崇高的献身精神,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能保持终身学习的兴趣与意志,永远立于科学发展的前沿,保持创新的活力。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必要条件,创造性人才应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具有优良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创造性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而不同,卓尔不群;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善于与别人共处,做到存异求同[6]。
2、跨学科、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创造性人才的知识结构应体现综合化。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综合化,多学科交叉、多学科综合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的生长点。同时,创造性人才的知识结构要体现合理化: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相关方面的科技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另外,还应掌握跨学科研究所必须的科学方法论、科技创新方法论、创新技术知识等。
3、高水平的创新能力
创新性人才应具有挑战并解决高难度问题的能力,包括如下几个方面[6]:一是具有创造性地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技能和能力;二是具有创造性地应用已有知识、提炼与创造新知识的技能和能力;三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四是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社会公关活动的技能和能力。
大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场所, 是创造性人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进行实践检验的场所, 是其学习治国安邦之学的重要场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原则包括如下三个方面[7]:
(1)主动性原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性人才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才能使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大学教育中既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又要学生发挥能动性,主动参与学习,两者有机的结合会使学生在深层次的参与中,通过自主的"做"与"悟",学会创新[7]。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创新能力都是在解决社会各领域的各种新问题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实践经验积累,同时又需要总结提升为理论,并反过来指导实践,可见理论与实践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都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遵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
(3)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原则。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深入了解科学、技术及管理知识各个领域的所有细节,尤其是在现代科学高速发展,社会系统日益复杂,知识分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因此,要想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团结协作、与别人进行"信息共享"。由此看来,人的创造性既是个人的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协作精神的体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又要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在个性品质中体现协作就能获得最佳创新绩效。遵从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原则,就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人潜能,树立大学生的协作精神,让大学生学会在与人的合作中进行创造。
三、高校引导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对策
高校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创造性人才培养中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系统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在多样价值观并存的态势下,做出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解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创新人才头脑的指导思想问题,可以解答创新人才关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的共同理想问题,可以激励创新人才所需的民族精神和鼓励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可以明晰创新人才良好的评价标准和荣辱观,从而为创新人才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道德品质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8]。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关注点等因素进行科学安排,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具有针对性、体现时代感、富有感染力,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加以巩固[9]。
2、发挥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
高校教師是大学生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者。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一方面要提高其思想理论素质,教师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能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提高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严谨治学、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培养深厚的理论素养,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科技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相融合,并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懂得如何去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创新型的人才。这就对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能否承担这一重任,一方面依赖教师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学校环境氛围的建设。
此外,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课外的实践和科技活动设置组织机构,搭建活动平台,提供物质支持,加强指导,让学生获得更多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这不仅可加强学生科研训练项目,通过指导教师不断地引导、把握、修正学生的研究方向,帮助他们在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能力、坚定信念;还可以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道玉.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1,(1)
[2]吴潜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3]陈延斌,邹放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若干问题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08,(4).
[4]石海兵.论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7,(12).
[5]冯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8,(7).
[6]刘伟华.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内涵、素养及培养[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1).
[7]郭业才等.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
[9]李诗夏,李祖超.引领拔尖创新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1).
[10]顾钰民.以创新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6,(3).
作者简介:王飞(1976-),江苏盐城人,江苏警官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