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北京市丰台区法院“7日调解室”,不大的屋子里,墙上挂满了群众送来的锦旗。2016年3月,“丰台区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7日调解室”正式成立。一年来,“7日调解室”接受委托案件6466件,成功化解2174件,在有效减少群众讼累的同时,也缓解了审判压力,节约了司法成本。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深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法律制度,是我国独创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被称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今年61岁的刘爱玲,就是人民调解队伍中的一员。
2000年,从北京市机械局工会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后,刘爱玲就被丰台街道聘为人民调解员,此后刘爱玲在人民调解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在这17年里,刘爱玲共调解各种纠纷5000余件,成功率达到了85%,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近40面,因此她也获得了“北京市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人民调解能手”等多项荣誉。刘爱玲也因为“邻家阿姨”的亲切形象,被群众称为“刘阿姨”。
刘阿姨谈起调解工作时,总是说:“人民调解工作不仅是一门法律技术,更是一门法律艺术。”一次,在调解一件赔偿纠纷案件时,矛盾双方因为赔偿款金额问题相持不下,眼看调解即将功亏一篑。僵局中,刘阿姨将调解申请人带离了调解室。在走廊里,她首先为当事人疏导情绪,让气氛缓和下来。待当事人情绪稍缓后,她又从利害两方面,以法为据,耐心劝导。“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就得立刻换一种调解方式,不然一定会走进死胡同。”刘阿姨介绍道,“有时,当事人不一定是为了多争那几百块钱,情绪上的问题才是最关键的,只要让他想明白问题的症结,矛盾也就化解了”。
多年的调解工作,让刘阿姨总结出一整套规范化的工作方法,“话聊”就是第一步。“我们调解室的老师们,平常不是在调解室主持调解,就是在办公室与双方进行电话沟通,前期如果不沟通好,双方根本不会坐下来耐心解决问题。”刘阿姨说道。随着“7日调解室”工作的逐步开展,刘阿姨和其他调解员老师收到的案件数量越来越多。据介绍,刘阿姨每月现场主持的调解工作达到40余件,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与矛盾双方进行电话沟通。
在工作时,很少能看到刘阿姨坐下来休息,更多的时候,一起纠纷还在调解,又会有另一起案件的当事人来找她。墙上挂满的锦旗,既是对刘爱玲工作成果的肯定,也是她辛勤工作的记录。
挂在刘阿姨办公室中间的那面“朝阳居民”署名赠送的锦旗,是她最为难忘的。聂女士和张先生因为离婚及孩子抚养费纠纷闹上法庭,双方僵持不下,诉讼前后拖了2年,张先生也因此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几次开庭都因张先生情绪失控而中断。案子后来交到了刘阿姨手里,在初期调解时,张先生情绪依然很激动,多次以死相逼,甚至对刘阿姨表示,有要和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在其他调解员老师看来,张先生这种情绪已经不适宜继续调解,强行进行下去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问题,但刘阿姨却不这样认为。
有一次,刘阿姨将聂女士与张先生约到“7日调解室”,谈到一半,张先生的情绪又开始激动起来,为了不扩大事态,法警也来到了调解现场。在大家都认为调解即将终止的时候,刘阿姨却表现得很镇定,她将张先生带出了调解室,在法院办公楼的院子里陪着张先生走了一圈又一圈。渐渐地,张先生的情绪逐渐稳定,刘阿姨也耐心地为张先生分析利弊。最终,双方调解达成了一致。虽然没能挽救聂女士与张先生的婚姻,但双方事后却分别为刘阿姨送来了锦旗,表达谢意。
刘阿姨平时全身心地投入了调解工作,家里的事儿就全交给了老伴儿孟叔叔照料。洗衣、买菜、做饭等家里的一切活儿,现在都由孟叔叔一手操办。一次,孟叔叔对她说:“刘爱玲,现在菜多少钱一斤,肉多少钱一斤,你知道吗?”刘阿姨边笑边拍着孟叔叔的肩膀说:“感谢老孟同志的悉心照顾。”
孟叔叔退休前是一名警察,对于爱人的调解工作他说:“年轻的时候,她照顾我,现在退休了我全心照顾她,谁让她热爱这份事业呢?”每次遇到难办的案子,刘阿姨也会向孟叔叔请教一番。一次,调解一方虽然表面上不愿意调解,但一个调解过程中“关门”的細节却被孟叔叔捕捉到了,对这个细节的分析就成了刘阿姨最后成功的关键。
每当刘阿姨佩戴起人民调解员的徽章时,就感到一份责任压在了自己的肩上。虽然已年过花甲,但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工作起来依旧风风火火。刘阿姨总是笑着说:“每当调解成功一件案子,那成就感啊,自豪得不行。”目前,全国有几百万像刘阿姨一样的人民调解员,每年调解的纠纷数量达上千万件。他们的辛勤工作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深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法律制度,是我国独创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被称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今年61岁的刘爱玲,就是人民调解队伍中的一员。
2000年,从北京市机械局工会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后,刘爱玲就被丰台街道聘为人民调解员,此后刘爱玲在人民调解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在这17年里,刘爱玲共调解各种纠纷5000余件,成功率达到了85%,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近40面,因此她也获得了“北京市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人民调解能手”等多项荣誉。刘爱玲也因为“邻家阿姨”的亲切形象,被群众称为“刘阿姨”。
刘阿姨谈起调解工作时,总是说:“人民调解工作不仅是一门法律技术,更是一门法律艺术。”一次,在调解一件赔偿纠纷案件时,矛盾双方因为赔偿款金额问题相持不下,眼看调解即将功亏一篑。僵局中,刘阿姨将调解申请人带离了调解室。在走廊里,她首先为当事人疏导情绪,让气氛缓和下来。待当事人情绪稍缓后,她又从利害两方面,以法为据,耐心劝导。“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就得立刻换一种调解方式,不然一定会走进死胡同。”刘阿姨介绍道,“有时,当事人不一定是为了多争那几百块钱,情绪上的问题才是最关键的,只要让他想明白问题的症结,矛盾也就化解了”。
多年的调解工作,让刘阿姨总结出一整套规范化的工作方法,“话聊”就是第一步。“我们调解室的老师们,平常不是在调解室主持调解,就是在办公室与双方进行电话沟通,前期如果不沟通好,双方根本不会坐下来耐心解决问题。”刘阿姨说道。随着“7日调解室”工作的逐步开展,刘阿姨和其他调解员老师收到的案件数量越来越多。据介绍,刘阿姨每月现场主持的调解工作达到40余件,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与矛盾双方进行电话沟通。
在工作时,很少能看到刘阿姨坐下来休息,更多的时候,一起纠纷还在调解,又会有另一起案件的当事人来找她。墙上挂满的锦旗,既是对刘爱玲工作成果的肯定,也是她辛勤工作的记录。
挂在刘阿姨办公室中间的那面“朝阳居民”署名赠送的锦旗,是她最为难忘的。聂女士和张先生因为离婚及孩子抚养费纠纷闹上法庭,双方僵持不下,诉讼前后拖了2年,张先生也因此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几次开庭都因张先生情绪失控而中断。案子后来交到了刘阿姨手里,在初期调解时,张先生情绪依然很激动,多次以死相逼,甚至对刘阿姨表示,有要和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在其他调解员老师看来,张先生这种情绪已经不适宜继续调解,强行进行下去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问题,但刘阿姨却不这样认为。
有一次,刘阿姨将聂女士与张先生约到“7日调解室”,谈到一半,张先生的情绪又开始激动起来,为了不扩大事态,法警也来到了调解现场。在大家都认为调解即将终止的时候,刘阿姨却表现得很镇定,她将张先生带出了调解室,在法院办公楼的院子里陪着张先生走了一圈又一圈。渐渐地,张先生的情绪逐渐稳定,刘阿姨也耐心地为张先生分析利弊。最终,双方调解达成了一致。虽然没能挽救聂女士与张先生的婚姻,但双方事后却分别为刘阿姨送来了锦旗,表达谢意。
刘阿姨平时全身心地投入了调解工作,家里的事儿就全交给了老伴儿孟叔叔照料。洗衣、买菜、做饭等家里的一切活儿,现在都由孟叔叔一手操办。一次,孟叔叔对她说:“刘爱玲,现在菜多少钱一斤,肉多少钱一斤,你知道吗?”刘阿姨边笑边拍着孟叔叔的肩膀说:“感谢老孟同志的悉心照顾。”
孟叔叔退休前是一名警察,对于爱人的调解工作他说:“年轻的时候,她照顾我,现在退休了我全心照顾她,谁让她热爱这份事业呢?”每次遇到难办的案子,刘阿姨也会向孟叔叔请教一番。一次,调解一方虽然表面上不愿意调解,但一个调解过程中“关门”的細节却被孟叔叔捕捉到了,对这个细节的分析就成了刘阿姨最后成功的关键。
每当刘阿姨佩戴起人民调解员的徽章时,就感到一份责任压在了自己的肩上。虽然已年过花甲,但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工作起来依旧风风火火。刘阿姨总是笑着说:“每当调解成功一件案子,那成就感啊,自豪得不行。”目前,全国有几百万像刘阿姨一样的人民调解员,每年调解的纠纷数量达上千万件。他们的辛勤工作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