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实践参与程度为基点,从体育认知、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学校教育体制以及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几方面探讨了校园文化与教育对中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旨在为中学生良好体育行为的形成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 学校文化 体育认知 体育文化作用
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存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融于校园文化之中,它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其发展之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整个教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学校文化管理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学校的文化力和文化的组织手段,整合利用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从而实现学生主体的价值创生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主体行为的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校园大文化,以校园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校园而又不同于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学校文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思想,更是一个实践模式。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 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也有许多学校对校园体育文化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体育认知水平不够
从访谈中发现很大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很低,大部分学生都只是从体育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表面上的意义认识。大部分学生单纯将体育理解为娱乐、运动或者是脱离人身心发展的其他教育,仅仅为了发展力量和肌肉的运动;其中小部分能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而高中生有小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其中大部分学生会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由此可见,能够认识到体育本质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有积极主动的体育行为,反而对体育还停留在表面认识的同学,则只有小部分有积极主动的体育行为。
2.影响中学生体育认知的主要因素
中学学生虽然兴趣广泛、求新求异,但是却对体育文化知识知道甚少。就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希望获得体育知识呈多元化,与我们平常传授的知识内容有差距,这就要求学校应加大校园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给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体育知识信息来源,为学生在各个方面更好地充实自己。中学部分学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心理的调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人际关系的改善,但有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锻炼纯粹是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因此他们不愿意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正是因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错误态度影响了他们对体育的认知。在不同的体育态度认知影响下有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有的学生却很少参与体育运动,尤其是女同学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甚少。
3.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较低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包括参加体育课的学习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大部分初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很强,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十分重要;除了“三课两操”参与运动以外,还充分利用课间、课外时间参与运动。而高中大部分的男同学能够运用课外时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参与时间相对较长、活动频率也比较高,然而大部分女学生却没有参与体育的意识,只有少数的女同学能积极参与活动,而且活动时间较短、活动频率也比较低。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的男女生人数比例失调,通常初中年级比例持平,高中年级女学生参与数很少。
4.学校是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该严格执行“三课两操”、每天锻炼1小时的课程标准;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而学校的实际教学主要是以围绕“体制达标”或“体育中考”项目进行教学,课程以减半形式执行课程改革,学校制度的不重视使得教师教学态度消极、出现被动组织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练习单一,对其它有兴趣项目的练习是可望而不可及;长期的“应试性教育”思想下重文化教育的方式忽視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课下自我锻炼的能力差,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不浓;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缺乏,教学楼之间的空地有的连一个乒乓台设施都没有,场地面积很小不利于课间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学生每次运动都需要上后操场去,使得学生的锻炼受到严重的限制。
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天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动力。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可谓是精神文化的大舞台。有了校园体育文化,就营造出教育的氛围,增添了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效地提高人们了生活的质量。要充分认识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4.1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道德水准以及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激励、诱导和规范作用,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2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渗透和熏陶功能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开扩的田径场,雄伟的体育馆,布局合理的体育器材设施,以及日常的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竞赛交往活动、课外体育兴趣活动和各类体育宣传栏、标语、书籍、广播,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向上的精神、发奋学习的情怀。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低俗的文化和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4.3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管理和规范功能
学校通过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引导校园体育文化的方向,通过奖励和惩罚,激发师生的荣誉感和羞耻感;通过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些体育管理的规章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起着导向、约束、矫正、激励、整合与保障的作用。
4.4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的功能
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能适应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避免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学生置身于优美的体育文化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通过各种体育比赛、体育活动,可以增强进取心、增强接受挑战的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即能使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4.5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功能
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是未来人才所必须的品质。体育活动多数以集体形式出现,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群众性、协同性和交往性,只要进行精心设计组织实施,就可以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和鼓励,很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4.6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还具有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功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运动技能,还可以磨练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
由于各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条件、地域位置、师生结构等存在一系列的差异,因此,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首先从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做起。就是说先是对学校的發展目标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对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作出科学的正确的设计。还要找到切入点。切入点不一定就是重点,当然最好是重点。切入点应当是从实际出发,应地、应校制宜,天时地利两得,既适合当前的需要,又比较切实可行,以利初战获胜,之后,一环扣一环向前推进,波浪式地前进。并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
[2] 曹丽.试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
[3] 刘丰庆.浅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 学校文化 体育认知 体育文化作用
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存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融于校园文化之中,它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其发展之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整个教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学校文化管理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学校的文化力和文化的组织手段,整合利用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从而实现学生主体的价值创生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主体行为的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校园大文化,以校园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校园而又不同于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学校文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思想,更是一个实践模式。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 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也有许多学校对校园体育文化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体育认知水平不够
从访谈中发现很大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很低,大部分学生都只是从体育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表面上的意义认识。大部分学生单纯将体育理解为娱乐、运动或者是脱离人身心发展的其他教育,仅仅为了发展力量和肌肉的运动;其中小部分能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而高中生有小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其中大部分学生会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由此可见,能够认识到体育本质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有积极主动的体育行为,反而对体育还停留在表面认识的同学,则只有小部分有积极主动的体育行为。
2.影响中学生体育认知的主要因素
中学学生虽然兴趣广泛、求新求异,但是却对体育文化知识知道甚少。就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希望获得体育知识呈多元化,与我们平常传授的知识内容有差距,这就要求学校应加大校园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给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体育知识信息来源,为学生在各个方面更好地充实自己。中学部分学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心理的调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人际关系的改善,但有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锻炼纯粹是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因此他们不愿意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正是因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错误态度影响了他们对体育的认知。在不同的体育态度认知影响下有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有的学生却很少参与体育运动,尤其是女同学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甚少。
3.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较低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包括参加体育课的学习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大部分初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很强,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十分重要;除了“三课两操”参与运动以外,还充分利用课间、课外时间参与运动。而高中大部分的男同学能够运用课外时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参与时间相对较长、活动频率也比较高,然而大部分女学生却没有参与体育的意识,只有少数的女同学能积极参与活动,而且活动时间较短、活动频率也比较低。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的男女生人数比例失调,通常初中年级比例持平,高中年级女学生参与数很少。
4.学校是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该严格执行“三课两操”、每天锻炼1小时的课程标准;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而学校的实际教学主要是以围绕“体制达标”或“体育中考”项目进行教学,课程以减半形式执行课程改革,学校制度的不重视使得教师教学态度消极、出现被动组织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练习单一,对其它有兴趣项目的练习是可望而不可及;长期的“应试性教育”思想下重文化教育的方式忽視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课下自我锻炼的能力差,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不浓;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缺乏,教学楼之间的空地有的连一个乒乓台设施都没有,场地面积很小不利于课间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学生每次运动都需要上后操场去,使得学生的锻炼受到严重的限制。
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天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动力。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可谓是精神文化的大舞台。有了校园体育文化,就营造出教育的氛围,增添了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效地提高人们了生活的质量。要充分认识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4.1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道德水准以及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激励、诱导和规范作用,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2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渗透和熏陶功能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开扩的田径场,雄伟的体育馆,布局合理的体育器材设施,以及日常的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竞赛交往活动、课外体育兴趣活动和各类体育宣传栏、标语、书籍、广播,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向上的精神、发奋学习的情怀。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低俗的文化和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4.3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管理和规范功能
学校通过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引导校园体育文化的方向,通过奖励和惩罚,激发师生的荣誉感和羞耻感;通过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些体育管理的规章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起着导向、约束、矫正、激励、整合与保障的作用。
4.4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的功能
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能适应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避免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学生置身于优美的体育文化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通过各种体育比赛、体育活动,可以增强进取心、增强接受挑战的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即能使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4.5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功能
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是未来人才所必须的品质。体育活动多数以集体形式出现,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群众性、协同性和交往性,只要进行精心设计组织实施,就可以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和鼓励,很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4.6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还具有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功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运动技能,还可以磨练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
由于各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条件、地域位置、师生结构等存在一系列的差异,因此,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首先从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做起。就是说先是对学校的發展目标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对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作出科学的正确的设计。还要找到切入点。切入点不一定就是重点,当然最好是重点。切入点应当是从实际出发,应地、应校制宜,天时地利两得,既适合当前的需要,又比较切实可行,以利初战获胜,之后,一环扣一环向前推进,波浪式地前进。并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
[2] 曹丽.试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
[3] 刘丰庆.浅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