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东汉末年是一个动乱的年代,道家、佛教的兴起,对儒学的地位产生了强烈冲击,儒家思想的地位已经不如西汉那样稳固。《古诗十九首》受道家影响颇深,道家关注生命,追求精神自由,这些思想在《古诗十九首》之中都有所体现,其中对于生命的关注和追求及时行乐表现的最为深刻,也最為频繁。儒与道两种思想交织于诗歌之中,也必然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关键词】:生命意识,及时行乐,儒道矛盾
(一)强烈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对于节序的迁移,时间的讯迈,特别敏感,表现在诗句之中的,例如:
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生年不满百》)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
对于一日、一季、一生的思考的具体感受,汇集起来,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生命短暂这一概念,因此,《古诗十九首》同时也发出了对于人生短暂的慨叹: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今日良宴会》)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
人生短暂,必然牵引出一个问题——死亡。《去者日以疏》中“丘与坟”、“古墓”、“古柏”、“白杨”以及《驱车上东门》中的“郭北墓”、“黄泉”、“朝露”等等,都透露着死亡这一命题。“众生必死”并且“生年不满百”,生命活力无处释放的文人们,会迫切的意识到这一问题,正如李泽厚所说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与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1]他们开始关注生命的存在价值,但是在传统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下,诗人却无所适从,在“朝”与“夕”之间,他们既不能施展自己平生报复,也没能真正得到精神上的真正解脱。
儒家强调集体意识,而道家则更多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古诗十九首》关注到了个人的情感,对于“情”的表现十分充足,爱情、友情、乡情的展示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诗人们的内心状态。“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孟冬寒气至》)对于爱情的担忧、纠结,字字真切。“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良无磐石固,虚名和复益!”(《明月姣月光》)朋友之交当如磐石,今则须有其名,真无益也。对于友谊的破灭,诗人心中的难过与凄凉波澜跌宕。“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思归还故里,欲归道无因。”(《去者日以疏》)思而不能,欲归不归,这便是游子心中的乡情。爱情、友情、乡情,这些“情”的主體都是人,关注到了个人的这些情感也便关注到了个人,因此《古诗十九首》中所展现的重情之心也就是对于生命个体的关注,也是生命意识的一种体现。
杨德贵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一曲深沉的生命之歌,从内容到形式开一代之先声,之所以能产生一种“泣鬼神,惊天地”的力量,也在于它以“人”为主题而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探寻。”《古诗十九首》关注到的人生的短促和个人情感,都是对于生命价值的一种探寻,道家生命意识在这里体现的最为明显。
(二)及时行乐思想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为落魄失意之人,在这样的一个既不能兼济天下,又不能独善其身的环境下,一些文人便把关注点转向了现实,生命如白驹过隙,何不及时行乐?这在《驱车上东门》和《生年不满百》两首中体现的尤为真实。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墓。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这首诗,是流荡在洛阳的游子,因看到北邙山坟墓而触发的人生慨叹。生命无常,及时行乐,在这首诗里表现的最为透彻。作者把墟墓间的萧瑟的情景,长眠地下的“陈死人”和“年命如朝露”的现实人生联系起来,因而诗的情绪显得感慨悲凉。既然生命如朝露,那么人生的价值又在哪呢?诗人首先提出“服食求神仙”,但又随即否定,此路不通,“多为药所误”想求得长生不老恐怕是不可能的。儒而圣贤,道而神仙,皆不能免于此。则亦终无有能免此者矣。[2]于是诗人便选择了“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最终还是归到了现实,趁着时光未散,把酒言欢。“不如”二字亦是诡词,正急急教人修行,然饮酒披素,又何尝不是修行舆?[3]道家讲究养生修行,回归自然,虽与及时行乐思想不同,但在此诗中,饮酒披素不就是回归人本心的自然么?及时行乐又何尝不是一种修行呢?诗人在此诗中对于生命理性的思考充满了一种伤感情绪,也可以看出他对现实的失望,归隐退却的想法亦可能产生于心。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诗中所强调的,还是及时行乐的思想,诗人的感慨则是针对着“爱惜费“的“愚者”。乱世的人生,朝夕不保,即使长寿,也不满百年,正不必“怀千岁忧”,对未来许多问题做长远的考虑;而况爱惜身外的钱财,那就更是可怜可笑了。诗人最后又点明神仙只是传说,一般人无法企及,就不要再有这方面的幻想了。作者很理智的看到生命短暂的实际状况,提出的解决办法则是“为乐当及时”。
《生年不满百》与《驱车上东门》同样是强调及时行乐思想,但《生年不满百》中诗人的情感并不如《驱车上东门》沉重,最后一句还有些轻松的笔调。可见,《古诗十九首》的一些作者,不论处境如何,都对及时行乐思想有推崇。
(三)《古诗十九首》中的儒道矛盾
一直以来,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正统地位,《古诗十九首》中会有着儒家思想的痕迹,道家在这一时期兴起发展,因此诗人的诗篇之中也存在着道家思想的影子。
《青青陵上柏》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表现了生命短暂,要享乐斗酒的思想,这便是道家的出世思想。但后文之中“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又道出了作者不是真心想这样,如果不是功业名利的趋势,就不会来到“宛与洛”。而功名利禄无望,又为什么来到这里呢?只有把它说成“游戏”,看看热闹罢了。及时行乐并不能消除忧愁,这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现实处境绝望的悲哀。《今日良宴会》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两句诗中,诗人对于人生短暂的慨叹,近似于道家,但同时又表现出诗人功名难成的苦闷心情,这又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同样,在《回车驾言迈》中也有这样的矛盾,“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短暂的哀叹,表现道家的一种消极思想,而“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诗人又在正面肯定了建功立业的奋斗目标,这又是儒家功名思想。而《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两句中,作者看似是要饮酒作乐,游戏人生,但仔细思考,联想到游子们的遭遇,不难看出,在这潇洒的背后是理想破灭、报国无门、无路可走的无奈和悲哀,是对于功业难成、未来茫然的逃避,只能饮酒作乐麻木自己了。这种儒道思想的矛盾在诗中隐约展示了出来。
《古诗十九首》在同一首诗中体现出儒道两种思想的对立,也可以看出诗人们内心儒道思想的矛盾,这种深邃而复杂的思想反映到诗中,便是我们所看到的诗人愁苦郁闷而又无奈的心态。但是同样由于这种思想的杂糅使得他独具魅力,体现出中国两种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得《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注释:
[1]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93
[2][3]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55:22,22
【关键词】:生命意识,及时行乐,儒道矛盾
(一)强烈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对于节序的迁移,时间的讯迈,特别敏感,表现在诗句之中的,例如:
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生年不满百》)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
对于一日、一季、一生的思考的具体感受,汇集起来,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生命短暂这一概念,因此,《古诗十九首》同时也发出了对于人生短暂的慨叹: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今日良宴会》)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
人生短暂,必然牵引出一个问题——死亡。《去者日以疏》中“丘与坟”、“古墓”、“古柏”、“白杨”以及《驱车上东门》中的“郭北墓”、“黄泉”、“朝露”等等,都透露着死亡这一命题。“众生必死”并且“生年不满百”,生命活力无处释放的文人们,会迫切的意识到这一问题,正如李泽厚所说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与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1]他们开始关注生命的存在价值,但是在传统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下,诗人却无所适从,在“朝”与“夕”之间,他们既不能施展自己平生报复,也没能真正得到精神上的真正解脱。
儒家强调集体意识,而道家则更多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古诗十九首》关注到了个人的情感,对于“情”的表现十分充足,爱情、友情、乡情的展示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诗人们的内心状态。“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孟冬寒气至》)对于爱情的担忧、纠结,字字真切。“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良无磐石固,虚名和复益!”(《明月姣月光》)朋友之交当如磐石,今则须有其名,真无益也。对于友谊的破灭,诗人心中的难过与凄凉波澜跌宕。“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思归还故里,欲归道无因。”(《去者日以疏》)思而不能,欲归不归,这便是游子心中的乡情。爱情、友情、乡情,这些“情”的主體都是人,关注到了个人的这些情感也便关注到了个人,因此《古诗十九首》中所展现的重情之心也就是对于生命个体的关注,也是生命意识的一种体现。
杨德贵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一曲深沉的生命之歌,从内容到形式开一代之先声,之所以能产生一种“泣鬼神,惊天地”的力量,也在于它以“人”为主题而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探寻。”《古诗十九首》关注到的人生的短促和个人情感,都是对于生命价值的一种探寻,道家生命意识在这里体现的最为明显。
(二)及时行乐思想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为落魄失意之人,在这样的一个既不能兼济天下,又不能独善其身的环境下,一些文人便把关注点转向了现实,生命如白驹过隙,何不及时行乐?这在《驱车上东门》和《生年不满百》两首中体现的尤为真实。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墓。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这首诗,是流荡在洛阳的游子,因看到北邙山坟墓而触发的人生慨叹。生命无常,及时行乐,在这首诗里表现的最为透彻。作者把墟墓间的萧瑟的情景,长眠地下的“陈死人”和“年命如朝露”的现实人生联系起来,因而诗的情绪显得感慨悲凉。既然生命如朝露,那么人生的价值又在哪呢?诗人首先提出“服食求神仙”,但又随即否定,此路不通,“多为药所误”想求得长生不老恐怕是不可能的。儒而圣贤,道而神仙,皆不能免于此。则亦终无有能免此者矣。[2]于是诗人便选择了“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最终还是归到了现实,趁着时光未散,把酒言欢。“不如”二字亦是诡词,正急急教人修行,然饮酒披素,又何尝不是修行舆?[3]道家讲究养生修行,回归自然,虽与及时行乐思想不同,但在此诗中,饮酒披素不就是回归人本心的自然么?及时行乐又何尝不是一种修行呢?诗人在此诗中对于生命理性的思考充满了一种伤感情绪,也可以看出他对现实的失望,归隐退却的想法亦可能产生于心。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诗中所强调的,还是及时行乐的思想,诗人的感慨则是针对着“爱惜费“的“愚者”。乱世的人生,朝夕不保,即使长寿,也不满百年,正不必“怀千岁忧”,对未来许多问题做长远的考虑;而况爱惜身外的钱财,那就更是可怜可笑了。诗人最后又点明神仙只是传说,一般人无法企及,就不要再有这方面的幻想了。作者很理智的看到生命短暂的实际状况,提出的解决办法则是“为乐当及时”。
《生年不满百》与《驱车上东门》同样是强调及时行乐思想,但《生年不满百》中诗人的情感并不如《驱车上东门》沉重,最后一句还有些轻松的笔调。可见,《古诗十九首》的一些作者,不论处境如何,都对及时行乐思想有推崇。
(三)《古诗十九首》中的儒道矛盾
一直以来,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正统地位,《古诗十九首》中会有着儒家思想的痕迹,道家在这一时期兴起发展,因此诗人的诗篇之中也存在着道家思想的影子。
《青青陵上柏》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表现了生命短暂,要享乐斗酒的思想,这便是道家的出世思想。但后文之中“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又道出了作者不是真心想这样,如果不是功业名利的趋势,就不会来到“宛与洛”。而功名利禄无望,又为什么来到这里呢?只有把它说成“游戏”,看看热闹罢了。及时行乐并不能消除忧愁,这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现实处境绝望的悲哀。《今日良宴会》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两句诗中,诗人对于人生短暂的慨叹,近似于道家,但同时又表现出诗人功名难成的苦闷心情,这又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同样,在《回车驾言迈》中也有这样的矛盾,“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短暂的哀叹,表现道家的一种消极思想,而“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诗人又在正面肯定了建功立业的奋斗目标,这又是儒家功名思想。而《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两句中,作者看似是要饮酒作乐,游戏人生,但仔细思考,联想到游子们的遭遇,不难看出,在这潇洒的背后是理想破灭、报国无门、无路可走的无奈和悲哀,是对于功业难成、未来茫然的逃避,只能饮酒作乐麻木自己了。这种儒道思想的矛盾在诗中隐约展示了出来。
《古诗十九首》在同一首诗中体现出儒道两种思想的对立,也可以看出诗人们内心儒道思想的矛盾,这种深邃而复杂的思想反映到诗中,便是我们所看到的诗人愁苦郁闷而又无奈的心态。但是同样由于这种思想的杂糅使得他独具魅力,体现出中国两种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得《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注释:
[1]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93
[2][3]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55: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