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革命与近代乡村变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das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乡村领域,中共革命对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领域亦产生十分明显的变化。文章立足于近代动荡的社会背景下,重点分析中共革命对乡村土地关系、政权交替、文化嬗变与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期较为正确地还原中共革命与近代乡村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变动关系。
  【关键词】:土地关系;政权演变;文化嬗变;
  一、中共革命与土地关系的变迁
  土地问题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社会历史斗争的基本内容之一。为了解决或缓和土地问题,历代政治家、思想家们不断提出的各种思想主张与政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中共为了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一乡村关键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了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又将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抗战期间,中共审时度势,以民族利益为先,及时将“地主不分田”的农地政策调整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农地政策。这一农村土地政策具有斗争性与联合性,为土地租佃关系的变迁提供了保障,构筑了进入理想政治境界的重要桥梁之一。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中共极力谋求“双减”运动的开展,最大限度地密切联系中国革命不同阶段的目标。在推行“双减”过程中,既要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也要把农民充分发动和组织起来;不仅要削弱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而且也要削弱地主的封建势力,从而建立中共的农村政权和农民的政治优势。为了开展“双减”运动,为其净化环境,铺平通往胜利之路,中共极力谋求从政治组构、权力组织安排、经济关系、社会准则、文化教育和观念形态等诸方面改变农村的社会环境。
  以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双减”运动[1]为例,中共革命不仅仅具有鲜明的革命目的,更有灵活多变的策略运作空间,从而使中共在抗战时期领导的“双减”运动,极大地超越了农村一般经济意义上的改革,在斗争与妥协的策略互动中突显了革命性的本质。尽管“双减”运动所采取的具体方法,不像土地革命那样剧烈,但在组织发动群众、改变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力量方面,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具有社会革命和民族抵抗运动的双重性质。
  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乡村土地改革是一场旨在实现传统“耕者有其田”的革命。这场革命首先解决了传统农民面对的饥寒交迫的生存问题,解放了農业生产力,优化了乡村社会阶级结构,进而由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乡村政治、文化与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但由于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欠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冒进、极左的思潮,为乡村农民带来了像三年自然灾害这种“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大灾难。改革开放后的各项土地政策,均展现出是对前三十年错误的反思。
  二、中共革命与乡村的政权演变
  革命的本质是一个创造新的统治结构的过程,其必然伴随政权的演变。周锡瑞在《关于革命的十个议题》中提及,革命是一种形式的统治取代另一种形式统治的过程。“在取代过程中,共产党要赋权于新主体,动员新的社会力量。他们同时打破了旧的统治结构——铲除、驱逐、羞辱、恫吓旧日的精英。然而那些逃离了旧日精英统治的人们并非简单地获得了解放,他们同时被卷进一个革命的进程里,受恩于一个革命的政党,并顺从于一个新的革命性政体。”[2]在乡村社会,农民从自身小农性质出发,对任何统治政权最大期望便是公平公道,而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各个阶段皆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以保证公平对待你党员干部与革命群众、平均分担革命斗争的重负。
  以陕北乡村为例,中共在乡村确立之前,源于里甲制度便于征兵、征税,民国时期的陕北农村一直沿用清代的里甲制度。中共通过土地革命,把行政管理的权力深入农村,最终实现了对旧政权的摧毁和新政权的建立。在粉碎旧的权力网络之后,广大民众的政治归属感和民众向心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提高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威望。同时,土地革命凭借其政治强力,推进和加速了对乡村社会的改造,在整合乡村社会资源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重塑了利于共产党革命和斗争的广阔空间。
  一九四九至文革,乡村权力的演变过程具有显著的外力主导性,革命政权对乡村领导者的考量也因各时期的任务重心不同而发生变化。学者罗衍军在《旧与新:以郓城县乡村社会为中心》指出,村庄政权的领导者在土改与合作化时期大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3],即旧式村长、保甲长、地主乡绅——以积极分子为主的土改运动领导者——以贫雇农、“老实人”和一些土改领导者为主的村庄新型领导核心——面对新型领导核心被腐化的危险,国家继而大力推进集体化进程,以图消除乡村社会的阶层分化和“剥削”行为。
  三、中共革命与乡村的文化嬗变
  自近代以来,受“欧风美雨”的影响,乡村文化从总体上呈现封闭性与开放性叠加的状况,而且自东向西、自南向北、由沿海到内地,自由性越趋强烈,开放性越趋减弱。,基于早期中共自身的不成熟及其面临的政治、军事环境的严峻性,其对乡村文化的研究、改造和应用所投入的精力是有限的,指导思想虽相对明确,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涉及内容虽比较全面,但缺乏整体性、连贯性和均衡性,甚至具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如朱爱岚从对中共边区民间艺人的考察透视革命运动对乡村文化的塑造;[4]洪长泰通过描述中共及其知识分子对以延安盲书匠韩起祥等为代表的民间艺人的改造历程,阐释中共对民间文艺的重塑主要是根植于其政治宣传作用而非文艺本身,指出在中国对民间文艺的改造过程中,政治与艺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背道相驰。
  建国后,国家政权重在对乡村社会的文化重塑,政治功利主义随着政体集权化日趋显著。虽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指引下,但在乡村社会,封建主义、集权主义仍占据重要地位,他们的许多文化实践象征这落后与迷信。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层面上对“传统文化”的强调,促使这些文化实践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此,在“赛装节”的演变过程中,体现着国家权力对乡村传统文化的长期改造以重新塑造乡土社会。
  四、余论
  中共革命对近代乡村的改造是乡村控制权由乡村精英向国家政权转移的过程。在“理性小农”与“道义农民”的纠葛中,国家的内在逻辑是抑制“理性小农”的求富趋向,倡导“道义经济”下“不患寡而患不均”,革命与贫穷的双向背反逻辑成为了前三十年乡村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根源。而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改革正是源自对集体体制下乡村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与批判。
  综上可见,政治主导是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秩序的最典型的底色,在中共与乡村社会互动互惠的基础上,借助复兴或发明社会流动机制,中共革命成功地介入进了乡村社会,并重新塑造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乡村社会的命运。
  参考文献:
  [1]黄钥.走出区域研究:西方中国近现代史论文粹[M].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羅衍军.20年来西方的中国近现代化乡村研究透视——以三种英文期刊为中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
  [3]罗衍军.旧与新——以郓城县乡村社会为中心(1946——1956)[J].聊城大学学报,2014.
  [4]李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对乡村社会的影响[J].中州学刊,2015.
  [5]王荣花.中共革命与太行山社会文化的变迁(1937——1949)[D].河北大学,2011.
  [6]杨豪.中共革命与社会流动:以1937——1949年的冀中乡村为中心[D].河北大学,2011.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进步,图式理论被逐渐的放上了历史的舞台。图式理论是心理学和语言学共同作用下的产品。认知图式理论被广泛地使用在外语的教学工作中,很多语言类图书编写都有所使用。本文将主要分析认知图式理论和相关具体应用问题。  【关键词】:英语词汇;语言教学;词汇联想;图式理论  一、简述认知图式理论  由康德提出的图式认为一个人在学习新事物的时候,只有将他们同这个人学习的新事物之间建立起某
期刊
【摘要】:英语作文的学习一直英语学习者的一直拦路虎,因为它是对学习者整体英语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这就使得很多人的英语学习始终因为作文的问题无法很快提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作文中出现的语句搭配错误却十分普遍,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英语学习;作文;搭配错误  前言  英语在我国是除了汉语之外大家最常用的语言,在学生学习阶段的考试中也一直是三大课程之一,学生和家长对其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英语教学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一环,不仅英语教育可以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更是因为在现代英语教育的过程当中可以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来丰富自己的视野。由此可见,现代化英语教学对人们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本文就立足于现代英语教学模式对现代英语教学的应用现状做出分析,旨在促进现代英语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提升全面的语言素养。  【关键词】:现代英语应用教学;应用教学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文化认同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总结了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中国的文化教育所产生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英语已成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部门推广英语,增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英美文化对大学生的冲击巨大,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此外,部分学生盲目抵制新的文化,将英
期刊
【摘要】:本文以大 学英语教 学为出发点,探讨其中融合英语文学内容和英语教学结合的可行性,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三方面对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进行了阐述 。  【关键词】:致用;致知;大学英语教学;文学融合  一.大学英语与英语文学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英语已成为从小学就必学的科目,因此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有一定的英语水平,高校多开设英语方面的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期刊
【摘要】:学诚法师说:佛学要对科学予以包容。在佛教看来,科学心理学不过是佛学的初级阶段。佛教从创立之初,就确定它的基本基调为“心证之学”,对“心王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和修行次第有着系统而详尽的阐述, 不仅对“心”的概念有深入的研究,而且提倡修行求证,以求利益自己和他人。相比之下,科学心理学全然着眼在前六识的框架之中,对心灵之根本强大的途径缺乏深入的研究。基于科学心理学
期刊
【摘要】:纸浆材料在装饰壁画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我在教学中的一种探索形式,经过近十年的教学研究,目前还不是特别成熟,在教学和实际的应用中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对纸浆材料在壁画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谈谈个人的体会。  【关键词】:装饰壁画教学;纸浆材料;艺术表现  一、纸浆材料创新性的介入教学  纸浆材料介入装饰壁画教学,作为一种新材料技法方式,和传统的技法方式比较,目前还刚刚起步,它是需要进行
期刊
【摘要】:随着世界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際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在此背景下国家对于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越加关注。课堂教学是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大途径,如何在外语文化教学中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这篇文章首先介绍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降低交际失误,还能满足现代教学目标,适应国际的发展,接着从态度、知识、技能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外语文化教学中培养跨
期刊
【摘要】:自古以来,语言与文化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间接表明,若想深入学习一门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内部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英语逐渐成为重要的学科。可是到目前为止,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向人们显示出文化教学与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只有将不同文化内容与不同文化载体相连接,运用不同的传播策略将这些文化导入到英语教学中,才有可能培育出优秀的英语专业人才,这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萨加派因明在藏传因明发展历史中的地位与贡献,进一步分析了萨加因明的承上启下作用, 最后通过浅析萨加派的最著名的学者萨班的因明著作,讲述了萨班对藏传因明的贡献。  【关键词】:萨加派;萨班;藏传因明  第一章 萨加派的建立.  萨迦派(花教),创始于1073年,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三怙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