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委会颁奖词
坐在共青团省委机关的办公室里,徐本禹与其他干部无异。
但是这个“80后”年轻人的表情中,更多显露出成熟的责任与担当。手里是一张张志愿者活动的清单和日程表,事无巨细,他都要一一亲自过目。这种看上去有些琐碎的负责,其实源于他内心里长久以来对志愿者真挚的感情、深深的爱和理解。
他,曾经也是一名志愿者。
短短23天的支教生涯,贵州大山深处风景的灵秀、生活的贫困,孩子们纯朴的眼神、对外界的无限向往……改变了徐本禹的人生选择。
他,将一直以志愿者的身份做更多的事,责任使然,他无法推卸。
“我发现了春天”,从孩子们无心留在黑板上的一行字中,我感悟了更多的人生
徐本禹是从家教辅导孩子书桌上的《中国少年报》中知道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地方——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
那篇报道字字句句敲在徐本禹的心里,他提笔给筹建了狗吊岩岩洞小学的退伍军人吴道江写了封信,想要去学校支教。吴道江几次回信拒绝,理由都是这里太艰苦,徐本禹坚持要去。三个多月过去,吴道江终于同意了这个大学生的请求。
当时,共青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还未开展,徐本禹他们的行动也只是作为学校暑期社会实践的一项活动。这也为他们的行动增加了很多协调、组织上的困难。
2002年暑假,徐本禹和4名同学,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带着募捐来的款物,奔向大山深处的岩洞小学。
“岩洞里的教室仅仅是用两堵一人多高的墙隔开的,中间是过道,南边是一、四年级复式班,北边是五年级,一、四年级的黑板是用两根棍子搭在岩洞上,然后在棍子上搭了一块木板做成的。由于岩洞的上方没有隔开,在一边上课,在另一边可以很清楚地听到讲课声……”徐本禹把这种震惊记录在当天的日记中。他们几个志愿者与学生们见面的时候,教室所有的座位上、过道里,学校的走廊上,都挤满了学生。志愿者们讲普通话,孩子们就在下面瞪大了眼睛看着他们,徐本禹后来一直想,当时他们到底听懂了多少,他们基本都不会普通话。
半个月的支教时间很快过去,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和对外界的好奇向往深深打动了徐本禹。“那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广播站,没有任何的交通工具;没有大米,吃的是玉米面和土豆;学生没有教室,岩洞就是他们的学习场所;学生不会说普通话,不会唱国歌……但是孩子们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
最后,徐本禹答应孩子们多待一周,送走其他几位志愿者,他独自多留了七天,还承诺考上研究生之后还回来支教两年。
短短23天,彻底改变了徐本禹的人生。虽然他最终以初试372分的高分考取本校研究生,并且是公费,但是他还是决定回到大山深处,兑现当初的诺言。 有人说徐本禹傻,还给他起了外号叫“徐大傻”。还有人在网上留言说他作秀,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住他的脚步,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关于传递爱心的情结。
徐本禹出生在鲁西聊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99年,徐本禹考上华中农业大学,成为村子里第一个没有经过复读就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十里八村都为他骄傲,父母在欣喜之余,东拼西凑为他交上了学费。
在大学里的第一个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徐本禹还穿着薄薄的单衣。“我的室友胡源的父母来看望儿子时,我正好在宿舍。阿姨看到我穿得少,就把胡源的两件衣服送给了我,并对我说:‘天气冷了,别冻着。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和叔叔阿姨讲。’我听了非常感动。”徐本禹说,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要把爱心传递下去,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那些生活上需要帮助的人。
于是,这个本身还需要助学金资助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走上了助人之路。
2001年3月,因向绿色希望工程捐款,徐本禹成为湖北电视台《幸运地球村》的嘉宾。当节目录制完毕后,两位主持人其中的一位、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和事迹后,塞给徐本禹一个信封,徐本禹估计里面是钱,就坚决不要。田野和许戈辉说:“就把这钱当作是你哥和你姐送给你的!”
在回校的在公交车上,徐本禹打开信封一看,竟有500元钱。后来,徐本禹把其中的200元钱捐给了班里的一名家庭条件教差的同学,100元捐给了在聊城师范大学读书的景玉春,还有100元钱捐给了湖北沙市的一名孤儿——许星星。这是一个曾获得过“全国十佳春蕾女童”称号的小女孩,“她比我还苦,她六岁以前从没有吃过一个冰淇淋,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
徐本禹曾经在给星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帮助你,不图你为我们回报什么,只是希望你能够健康地成长,好好地读书,长大后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传递一种爱的力量,或许就是徐本禹一直以来的初衷和原动力。
两年的支教经历让我有很多值得珍藏的东西,我付出了,但收获了更多。那些纯朴的百姓感动了我
华中农业大学100多年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为哪个学生保留过研究生学籍。徐本禹若是执意去支教,就意味着他放弃了研究生名额。当时徐本禹名列第二,是公费生,这样算下来三年他可以给家里省一万五的学费,要是去支教,当时共青团中央“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当年却不涵盖贵州省,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没有组织的志愿者,也就没有一分钱的补助。
可是徐本禹“骗”父亲说不想读,想等过两年再考一个好学校,还说支教每个月有400块钱的补助。老师、同学、家人都劝他先读了研究生再去支教,他的辅导员甚至不惜跟他翻脸。一时间,徐本禹变得孤立无援。
但是终究有一种力量还是让他义无反顾。他把这一天写进了日记:“2003年4月16日这一天,我做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决定,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去岩洞小学当一名支教老师。”学校最终也被他的真诚打动,破例为他保留了两年的学籍。
他也似乎并不像想象中的坚强与大公无私,虽然选择去贵州支教虽然完全是自己的决定,但是每当想到去了贵州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没有电,没有朋友,只有孤单和寂寞……越想心中越发惆怅。临近毕业的时候,徐本禹说,他很想时间能够走得慢一些,这样的话,自己能够在学校里多呆上几天有电、有朋友的日子。
再次来到狗吊岩,新建成的为民小学已经投入使用,学校是两层楼,有6间教室,2间办公室,是香港的一家基金会捐助的,别的就没有什么变化了。但是毕竟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而这时,他又得知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的条件更为艰苦,孩子们更需要帮助与爱,于是,他又到大石小学进行支教。 在大石小学的支教生活,每一个细节都足以打动人心。当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在2004年春节期间经由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播出的时候,大家看到了徐本禹的生活,更看到了一种力量。支教的日子里,徐本禹写下这样的日记:
“在大石,整个冬天很难见到有几天是晴天,绝大多数时间是阴雨连绵,即使没有下雨,空气也很潮湿。学生每天早上从家里来到学校,鞋子总是湿的。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在我们搭建的帐篷里上课的时候,由于天气太冷,学生忍不住,总是下课的时候把脚放在炉子上面烤一烤。如果外面刮大风,帐篷里跟着刮大风,学生经常冻得缩成一团。有一次,我的一名学生被冻得吐了;还有一次刮大风,大风把我们上课搭建的帐篷刮跑了老远,帐篷的“木板”课桌都淋了雨。而我们在帐篷里一呆就是10个月,直到2005年6月份学生搬进了新的教室。在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我经常和学生谈起在帐篷里上课的情景,激励他们好好读书,其实,更是激励我自己!” 徐本禹曾经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作报告。谁也没料到,他在台上讲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坚持不住了……”许多本以为会听到豪言壮语的学生,眼泪顿时夺眶而出。
但是他还是没有选择离开。他的坚持,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在来贵州支教之前,无数湖北老乡(徐本禹在华中农业大学读书,把湖北看成他的第二故乡)关注着那些千里之外的山里娃,他们当中有年过古夕的老者、有中年人,也有青少年和儿童。他们要么捐钱,要么捐书、本、文具等学习用品。有的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虽然没有捐什么东西,但也都让徐本禹给山区孩子带去他们最真诚的祝愿。
2004年3月,徐本禹成为了共青团贵州省委组织实施的扶贫接力计划当中的一员,徐本禹的内心,终于在孤独徘徊了良久之后有了温暖的归属。
2004年6月,母校领导收到徐本禹的信,发现他情绪很低落,压力过大,决定派宣传部的彭光芒老师和范敬群老师来贵州看望他。徐本禹没有顾得上跟老师过多谈论自己的情况,就特地要求两位老师能够去大石小学看一下,两位老师看了大石小学的办学现状后,很受触动。他们回校以后把大石小学的情况以报告的形式反映给了校领导,后来经过研究,学校捐款8万元在大石村修建一所“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学校以行动支持了徐本禹支教行动。
虽然体力不断透支,在徐本禹所有的照片上,都看到他满脸笑容,精力充沛的样子,好像他生就从内心里热爱和理解他们。“我虽然很辛苦,但所付出的努力、辛劳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得到了学生们爱心的回赠,我感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我付出那么多也是值得的。”
从开始做志愿者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性格和灵魂的一部分
很多人知道徐本禹,都是通过最早发布在天涯论坛上的帖子《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志愿者》,这是彭光芒、范敬群两位老师去看望他之后,含着热泪整理好挂上去的。在点击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很多人也开始行动起来。
徐本禹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一批志同道合的教师和学生志愿者以个人身份自发成立了“华农贵州支教基金”。2006年12月,“华农贵州支教基金”改名为红杜鹃爱心社,并注册为学生社团。在社团中,不断有同学毕业,也不断有新同学加入,他们致力于支教助学、帮危扶困工作。
徐本禹在母校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一次踏上了志愿者之路。这一次,他代表中国志愿者去了津巴布韦。
而此时,他的红杜鹃爱心社的助学工作已经平稳地开展。爱心社的曹建强和田庚,接过了学长的接力棒。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徐本禹又以一名普通志愿者身份,站在鸟巢外面的安检口,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服务。
而今,他是湖北省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副主任,成为为志愿者服务的人。
徐本禹说,一根火柴本来只是为了能发出自己的一点亮光,但它点燃了整个天空,可火柴还是那根火柴。
他曾这样说过:“艰苦的生活条件,让我变的更加坚强;孤独寂寞的日子,让自己变的更加成熟。两年来,我收获了无数感动和泪水。感动于那些淳朴的村民和可爱的学生,感动于那些默默奉献的代课老师们,感动于那些走进大山深处的志愿者们,感动于那些给予山区孩子帮助的好心人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感动,当我站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舞台上时,我泪流满面。”而这泪水,也将情义带给了更多的人。
——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委会颁奖词
坐在共青团省委机关的办公室里,徐本禹与其他干部无异。
但是这个“80后”年轻人的表情中,更多显露出成熟的责任与担当。手里是一张张志愿者活动的清单和日程表,事无巨细,他都要一一亲自过目。这种看上去有些琐碎的负责,其实源于他内心里长久以来对志愿者真挚的感情、深深的爱和理解。
他,曾经也是一名志愿者。
短短23天的支教生涯,贵州大山深处风景的灵秀、生活的贫困,孩子们纯朴的眼神、对外界的无限向往……改变了徐本禹的人生选择。
他,将一直以志愿者的身份做更多的事,责任使然,他无法推卸。
“我发现了春天”,从孩子们无心留在黑板上的一行字中,我感悟了更多的人生
徐本禹是从家教辅导孩子书桌上的《中国少年报》中知道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地方——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
那篇报道字字句句敲在徐本禹的心里,他提笔给筹建了狗吊岩岩洞小学的退伍军人吴道江写了封信,想要去学校支教。吴道江几次回信拒绝,理由都是这里太艰苦,徐本禹坚持要去。三个多月过去,吴道江终于同意了这个大学生的请求。
当时,共青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还未开展,徐本禹他们的行动也只是作为学校暑期社会实践的一项活动。这也为他们的行动增加了很多协调、组织上的困难。
2002年暑假,徐本禹和4名同学,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带着募捐来的款物,奔向大山深处的岩洞小学。
“岩洞里的教室仅仅是用两堵一人多高的墙隔开的,中间是过道,南边是一、四年级复式班,北边是五年级,一、四年级的黑板是用两根棍子搭在岩洞上,然后在棍子上搭了一块木板做成的。由于岩洞的上方没有隔开,在一边上课,在另一边可以很清楚地听到讲课声……”徐本禹把这种震惊记录在当天的日记中。他们几个志愿者与学生们见面的时候,教室所有的座位上、过道里,学校的走廊上,都挤满了学生。志愿者们讲普通话,孩子们就在下面瞪大了眼睛看着他们,徐本禹后来一直想,当时他们到底听懂了多少,他们基本都不会普通话。
半个月的支教时间很快过去,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和对外界的好奇向往深深打动了徐本禹。“那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广播站,没有任何的交通工具;没有大米,吃的是玉米面和土豆;学生没有教室,岩洞就是他们的学习场所;学生不会说普通话,不会唱国歌……但是孩子们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
最后,徐本禹答应孩子们多待一周,送走其他几位志愿者,他独自多留了七天,还承诺考上研究生之后还回来支教两年。
短短23天,彻底改变了徐本禹的人生。虽然他最终以初试372分的高分考取本校研究生,并且是公费,但是他还是决定回到大山深处,兑现当初的诺言。 有人说徐本禹傻,还给他起了外号叫“徐大傻”。还有人在网上留言说他作秀,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住他的脚步,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关于传递爱心的情结。
徐本禹出生在鲁西聊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99年,徐本禹考上华中农业大学,成为村子里第一个没有经过复读就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十里八村都为他骄傲,父母在欣喜之余,东拼西凑为他交上了学费。
在大学里的第一个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徐本禹还穿着薄薄的单衣。“我的室友胡源的父母来看望儿子时,我正好在宿舍。阿姨看到我穿得少,就把胡源的两件衣服送给了我,并对我说:‘天气冷了,别冻着。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和叔叔阿姨讲。’我听了非常感动。”徐本禹说,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要把爱心传递下去,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那些生活上需要帮助的人。
于是,这个本身还需要助学金资助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走上了助人之路。
2001年3月,因向绿色希望工程捐款,徐本禹成为湖北电视台《幸运地球村》的嘉宾。当节目录制完毕后,两位主持人其中的一位、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和事迹后,塞给徐本禹一个信封,徐本禹估计里面是钱,就坚决不要。田野和许戈辉说:“就把这钱当作是你哥和你姐送给你的!”
在回校的在公交车上,徐本禹打开信封一看,竟有500元钱。后来,徐本禹把其中的200元钱捐给了班里的一名家庭条件教差的同学,100元捐给了在聊城师范大学读书的景玉春,还有100元钱捐给了湖北沙市的一名孤儿——许星星。这是一个曾获得过“全国十佳春蕾女童”称号的小女孩,“她比我还苦,她六岁以前从没有吃过一个冰淇淋,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
徐本禹曾经在给星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帮助你,不图你为我们回报什么,只是希望你能够健康地成长,好好地读书,长大后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传递一种爱的力量,或许就是徐本禹一直以来的初衷和原动力。
两年的支教经历让我有很多值得珍藏的东西,我付出了,但收获了更多。那些纯朴的百姓感动了我
华中农业大学100多年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为哪个学生保留过研究生学籍。徐本禹若是执意去支教,就意味着他放弃了研究生名额。当时徐本禹名列第二,是公费生,这样算下来三年他可以给家里省一万五的学费,要是去支教,当时共青团中央“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当年却不涵盖贵州省,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没有组织的志愿者,也就没有一分钱的补助。
可是徐本禹“骗”父亲说不想读,想等过两年再考一个好学校,还说支教每个月有400块钱的补助。老师、同学、家人都劝他先读了研究生再去支教,他的辅导员甚至不惜跟他翻脸。一时间,徐本禹变得孤立无援。
但是终究有一种力量还是让他义无反顾。他把这一天写进了日记:“2003年4月16日这一天,我做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决定,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去岩洞小学当一名支教老师。”学校最终也被他的真诚打动,破例为他保留了两年的学籍。
他也似乎并不像想象中的坚强与大公无私,虽然选择去贵州支教虽然完全是自己的决定,但是每当想到去了贵州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没有电,没有朋友,只有孤单和寂寞……越想心中越发惆怅。临近毕业的时候,徐本禹说,他很想时间能够走得慢一些,这样的话,自己能够在学校里多呆上几天有电、有朋友的日子。
再次来到狗吊岩,新建成的为民小学已经投入使用,学校是两层楼,有6间教室,2间办公室,是香港的一家基金会捐助的,别的就没有什么变化了。但是毕竟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而这时,他又得知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的条件更为艰苦,孩子们更需要帮助与爱,于是,他又到大石小学进行支教。 在大石小学的支教生活,每一个细节都足以打动人心。当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在2004年春节期间经由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播出的时候,大家看到了徐本禹的生活,更看到了一种力量。支教的日子里,徐本禹写下这样的日记:
“在大石,整个冬天很难见到有几天是晴天,绝大多数时间是阴雨连绵,即使没有下雨,空气也很潮湿。学生每天早上从家里来到学校,鞋子总是湿的。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在我们搭建的帐篷里上课的时候,由于天气太冷,学生忍不住,总是下课的时候把脚放在炉子上面烤一烤。如果外面刮大风,帐篷里跟着刮大风,学生经常冻得缩成一团。有一次,我的一名学生被冻得吐了;还有一次刮大风,大风把我们上课搭建的帐篷刮跑了老远,帐篷的“木板”课桌都淋了雨。而我们在帐篷里一呆就是10个月,直到2005年6月份学生搬进了新的教室。在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我经常和学生谈起在帐篷里上课的情景,激励他们好好读书,其实,更是激励我自己!” 徐本禹曾经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作报告。谁也没料到,他在台上讲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坚持不住了……”许多本以为会听到豪言壮语的学生,眼泪顿时夺眶而出。
但是他还是没有选择离开。他的坚持,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在来贵州支教之前,无数湖北老乡(徐本禹在华中农业大学读书,把湖北看成他的第二故乡)关注着那些千里之外的山里娃,他们当中有年过古夕的老者、有中年人,也有青少年和儿童。他们要么捐钱,要么捐书、本、文具等学习用品。有的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虽然没有捐什么东西,但也都让徐本禹给山区孩子带去他们最真诚的祝愿。
2004年3月,徐本禹成为了共青团贵州省委组织实施的扶贫接力计划当中的一员,徐本禹的内心,终于在孤独徘徊了良久之后有了温暖的归属。
2004年6月,母校领导收到徐本禹的信,发现他情绪很低落,压力过大,决定派宣传部的彭光芒老师和范敬群老师来贵州看望他。徐本禹没有顾得上跟老师过多谈论自己的情况,就特地要求两位老师能够去大石小学看一下,两位老师看了大石小学的办学现状后,很受触动。他们回校以后把大石小学的情况以报告的形式反映给了校领导,后来经过研究,学校捐款8万元在大石村修建一所“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学校以行动支持了徐本禹支教行动。
虽然体力不断透支,在徐本禹所有的照片上,都看到他满脸笑容,精力充沛的样子,好像他生就从内心里热爱和理解他们。“我虽然很辛苦,但所付出的努力、辛劳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得到了学生们爱心的回赠,我感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我付出那么多也是值得的。”
从开始做志愿者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性格和灵魂的一部分
很多人知道徐本禹,都是通过最早发布在天涯论坛上的帖子《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志愿者》,这是彭光芒、范敬群两位老师去看望他之后,含着热泪整理好挂上去的。在点击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很多人也开始行动起来。
徐本禹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一批志同道合的教师和学生志愿者以个人身份自发成立了“华农贵州支教基金”。2006年12月,“华农贵州支教基金”改名为红杜鹃爱心社,并注册为学生社团。在社团中,不断有同学毕业,也不断有新同学加入,他们致力于支教助学、帮危扶困工作。
徐本禹在母校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一次踏上了志愿者之路。这一次,他代表中国志愿者去了津巴布韦。
而此时,他的红杜鹃爱心社的助学工作已经平稳地开展。爱心社的曹建强和田庚,接过了学长的接力棒。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徐本禹又以一名普通志愿者身份,站在鸟巢外面的安检口,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服务。
而今,他是湖北省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副主任,成为为志愿者服务的人。
徐本禹说,一根火柴本来只是为了能发出自己的一点亮光,但它点燃了整个天空,可火柴还是那根火柴。
他曾这样说过:“艰苦的生活条件,让我变的更加坚强;孤独寂寞的日子,让自己变的更加成熟。两年来,我收获了无数感动和泪水。感动于那些淳朴的村民和可爱的学生,感动于那些默默奉献的代课老师们,感动于那些走进大山深处的志愿者们,感动于那些给予山区孩子帮助的好心人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感动,当我站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舞台上时,我泪流满面。”而这泪水,也将情义带给了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