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U,海尔的恐龙革命

来源 :卓越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营业额1千亿级的企业是如何运作的?
  在青岛海尔工业园,员工李影常常需要坐园内的海尔公交车去其他部门办事,这里座落着数十栋上万平方米的厂房和办公楼,非借助交通工具不可。像这样的工业园海尔在全国各地有14个。
  只要到过海尔工业园,就会切实的感受到,在这样一个上千亿元规模的恐龙级制造企业,沟通与管理的障碍有多大。而在这样的一个机构,持续保持企业活力有多么难以想象。
  面对恐龙困境,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呢?窥一斑可以见全豹,我们截取海尔一个事业部门,讲述其管理的故事,请看本期案例《SBU,海尔的恐龙革命》
  
  员工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了5万,业务关系也错综复杂。多年以前,当年那个砸冰箱的张瑞敏意识到,要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就要拆除企业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墙”,把职能关系变成市场关系。这种“内部模拟市场化”,对张来说,就是希望所有的员工都面向市场,应对市场需求。
  
  设计师:“型号经理”的资源存折
  全程绿色安全是海尔整体厨房的内涵。
  每年,海尔厨房设施有限公司设计部都会对市场上产品从功能、颜色、材料和环保进行流行分析,从而确定开发的大方向。一年前,当他们了解到橱柜中的甲醛对人体伤害的现状后,就确定了零甲醛的总体产品方向。
  但是,这只是一个大的概念,从概念到产品,怎么做?
  每年12月到次年的1月,设计部会根据用户最核心的需求,设计出若干套样品,然后在2-3月的经销商大会上,由经销商评价感觉当地的销量,经销商所决定的购买的套数是样品能否上市的“生死线”,一旦达不到基本数量,所设计的产品就上不了生产线。
  以上是常态的操作。一旦遇到市场变化时,设计部就会出现另一种应对模式。
  2006年的4月,设计部陆工程师从市场上探得条信息,竞争对手将在“五一”期间在百安居卖场展开规模的促销活动,海尔派驻百安居的员工希望能有针对性地推出新产品迎战。
  在很多公司,设计新产品运作渠道是市场员工反馈给市场经理,由市场经理在上级的协调下与设计部经理进行沟通,再由设计部经理分派给设计师任务。
  但是在海尔,设计师却是另一种状态,他必须通过业务人员、竞争对手与市场保持联系,甚至直接到用户家里去调研,了解市场需求。从产品开发到上市、销售、退市,都与设计师有着切身利益的联系,在海尔,设计师是他所设计产品的“型号经理”。
  迎战“五一”的那一战中,陆工这位“型号经理”首先与“产品经理”建立了沟通,他们商量着这款应对性的产品将采用何种方式上市,并决定以主力门店为主的销售模式。然后一起预测,销售预算是多少,成本是多少,毛利是多少。产品经理的自身利益也将与自己所负责销售的产品销售密切相关。
  确定所要开发的产品后,陆工需要采购样品所需要的材料以及个性化的装饰品,他找到物流公司,签订了采购合同。物料到位后,陆工需要工厂配合制作,在质量工艺上也会有一个内部合同。在产品经理的参与下,将样品制作出来。然后,“产品经理”将组织产品的市场投放、销售。
  在新品开发的过程中,陆工需要自己为开发“买单”。所有的设计师在海尔都有一个“存折”,他们将这个存折称为“资源存折”,设计师的调研、开发、样机,个性化的装饰品,甚至差旅费、工资,都将在自己的资源存折中支取。
  资源存折的收入,来自设计师所负责产品型号的销售提成。某一款产品销量越大,销售额越多,利润越丰厚,做为该“型号经理”的设计师收入也就会越多,提成被直接打入到设计师的资源存折。
  “每一个设计师都相当于一个小公司。”海尔厨房设施有限公司开发部部长许强说,“设计师有了自己的资源存折表,他也就不用专门对我负责,而是直接对市场负责。”在许强的部门里,有45个“小公司”。当然,型号上马也需要评审,评审的依据是用户研究、产品经理的沟通,一旦确定,会先打一笔钱到型号经理处,产品销售后再从提成中扣除。如果评审未获通过,而设计师坚持认为合理,也可以自己先垫钱。
  


  “不要想他是一个个人,个人就是一个公司。”许强说,所有的设计师都是要算投入、产出和收入的。如果该型号的产品出现亏损,做为“型号经理”的设计师也是要承担责任的。
  设计师的资源存折大致由4部分组成,收入、支出、利润、个人收入。
  收入的计算依据是:销量、收入、毛利率、毛利额;
  支出的计算依据是:开发技术投入、开发样品、差旅费、办公费;
  利润:收入减去支出;
  个人收入:利润*0.5%*系数
  在资源存折表的计算中,有三个关键性的数据:盈亏点、保本量、保利量。
  资源存折表由财务负责管理,设计师可以通过个人密码上网查询。
  “我们的零甲醛产品,都是来源于用户的,型号经理每周去用户家里去调研,他们更关注用户对现有产品的抱怨。”而这种零甲醛产品在市场上的热销,让海尔厨房事业本部部长王莉对自己的设计团队充满信心,“我们只需要设计部对不同的模块定一个目标,而对具体开发不作规定。”
  
  SBU的由来
  资源存折就是海尔近年来所推行的SBU的管理工具。
  “以前花100元也得批,将来会给更多员工空间,规定出成本和利润后,由员工自己去决算。目的是打造无边界的管理,权力下放,提高自主能力。”在海尔厨房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李富贵看来,SBU就是一个人一个单元,人人要做SBU。它包括四个要素:市场目标、市场定单、市场效果、市场激励。将企业的四个目标,转化到每个人身上。
  所谓SBU,是英文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Strategical是战略的,Business是事业的,Unit是单位、单元。SBU即战略事业单位。从2002年起,它成为海尔的主流提法,意图在于,不仅每个事业部,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SBU,那么海尔集团总的战略就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而每一个员工的战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的战略实现。
  与目标管理中下级对上级负责不同的是,SBU所倡导的是人人对市场负责。SBU经营有三个特征:
  ● 没有上级,没有下级,只有市场目标和市场关系;
  ● 没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把握市场变化不断的创新;
  ● 建设充满活力,有速度,有竞争力的市场终端。
  对员工来说,SBU意味着成为创新的主体,通过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体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经营自我;
  而在海尔,有一句流行的通俗话语“留足企业利润,盈亏都归自己。”
  这样的话,听起来挺平常,但是对海尔人来说,却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海尔的早期,就一直在提倡满足用户需求,提倡所有的人都面向市场、面向用户。经过多年持续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海尔在执行上形成了自有的文化,到1998年,海尔开始了一场金字塔向扁平化的转变,构筑市场链流程再造框架。
  那段时期,张瑞敏就提出了SST的机制,所谓SST,分别是“索酬、索赔、跳闸”三个词语中汉文拼音的第一个声母的组合。其大意是,在海尔内部各部门建立市场链条,上一链条从下一链条中获得报酬,部门与部门、上工序和下工序之间互为咬合,形成“合约”,一旦发生“违约”,就要被索赔。在既无索酬也无索赔的时候,第三方就会自动“跳闸”,“闸”出问题。
  当企业内部也变成员工的“市场”后,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公司”的SBU概念也就在SST的升级中被提出了。而每一个型号经理,开发一个项目拿一个项目的钱,都会考虑,凭什么开发这个产品,要有卖点,在短期内把产品卖出去,超过盈亏平衡点后,分享自己的利润。型号经理开发的产品要靠产品经理卖出去,自然就会形成型号经理支持产品经理的状况。而开发的产品能不能被用户所接受,“型号经理”要自己去用户家里去了解市场,然后由分中心拿到市场去试销,定方案上市,大家都是看型号卖。销售完成后,去掉模具费、样本费,毛利的千分之五,就进入了型号经理的“口袋”,工资就从这千分之五中出,销售的量越大,提的钱就越多。
  


  “赢利的压力是比较重的,每个人都要赢利,你创造的资源,要有消费者买你的单。”许萌说。在海尔,经常能听到员工说,“挣够费用”。
  以海尔厨房销售举例,其销售有两个体系,一个是各地的经销商,一个是北京、上海、青岛、厦门等地的直营店,但无论是海尔的直营店,还是各分中心,都是自负盈亏。推行SBU后,利益分成上也发生了大的改变。对销售来说,原来是卖多少,提成多少;现在,除了订单量,收入还与完成率挂起钩来,完成率由三方面组成:当地市场容量、原有的销售、销售增幅。观念上完成了转变。公司奉行的是把人经营成SBU。
  销售是达成预约。销售认可后,产生预订单,然后由设计师沟通,出图、报价、备货、预装、安装,海尔厨房将这称为是“一站到位”。
  
  后台系统的支持
  在海尔,不同的事业部,由于产品的差异,其SBU的特征也会各异,但共同的特点,都是需要海尔作为一个平台支持。
  以海尔厨房为例,要计算出“型号经理”的收入、支出和利润,就要将每一项数据化。事实上,型号经理常常需要强有力的后台做为资源支持的一个平台,从采购、物流、到工艺、辅助材料、销售终端。而这中间的过程,都需要系统自动去实现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通常,设计师在厨房的设计时会涉及材料、颜色和款式。一款新型号产品,通常会设计后采购材料,需要海尔物流能将有实力的供应商拉到面前,保证材料的供应。然后在工厂做试验,验证工艺和批量化生产的可行。同时还有检测,每一批产品进入卖场前都要检测,像五金件要做48小时的试验,板材要检查表面有无杂质,然后要测变形与否,甲醛含量,工艺相当严格。产品出样后,先小批量试销,看市场反馈,15天后,就可以正常下订单了。而产品的卖点,开发设计的产品,要保证终端能了解,也需要一套平台保证。
  对设计师来说,全系统的环保的保障,不完全是材料,也包括每道工艺的保证。
  而对销售和生产来说,在将他们做为SBU管理的时候,同样需要对他们提供各种资源的支持。海尔推行的是外部一站到位,内部一票到底的模式。这就需要对信息的即时掌控。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海金桥的一个退伍军人,购买了一套海尔厨房,有一天,他想知道自己产品的状态。海尔员工便通过SAP进行检索,准确的查找到其所购产品在哪一道工序上,顾客很是激动。
  应该说,海尔的SAP系统为SBU提供了技术平台,在车间,包装、组装、五金,都是通过物流条码进行管理。
  “SBU的支持系统,关键在怎么出数据”。车间的老顾说,员工的工作结果,能马上出数据,而不需要人工分析,更不能粉饰这个数字。譬如说,订单执行率,过去每个月统计一次,但现在完全可以由SAP系统即时完成。
  “SBU是围绕市场,给用户满意的过程。”车间的顾师傅认为,对他们而言,就是要把定单按时做出来,并且做精细,持续改进。
  以订单为中心的生产,说起来容易,真正实施却是个复杂的过程。以海尔厨房为例,百安居的销售反馈的是销售定单,而在家世界的销售反馈是凭证,到了直营店是用户直接交钱。
  种种信息的处理,都需要后台系统的支撑。当然,SBU也需要即时的激励,特别在工艺改进上,能及时的计算预计创造效益,受益部门,采纳部门又是谁。同时,精神上的激励也是有效工具,就像在车间,记者所看到的“利萌顺兴周转车”,这是以参与该机器改进的四位工人王义利、韩萌、孙衍顺、李家兴的名字命名。
  
  SBU2.0:经营体
  从理论上说,当SBU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一个公司。那么,海尔将不仅具有规模化的优势,同时也能在速度和创新上保持一贯的活力。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任何一种管理实践都是需要持续的改进,SBU也不例外。海尔集团是计划用5年的时间,到2008年在集团全面推行SBU。
  “我们也不是100%的能作出损益表,做不到这一步”。一位员工告诉记者,SBU是一种目标,不一定细化到每一个人。但是,在打破部门间的界限上,SBU能有一个牵头。
  企业的管理总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对海尔来说,也是张瑞敏一贯所提的不断在新的平衡上打破旧的平衡。有些账,不便于每个人都算,但可以按团队算。
  当时间即将划过2006,一场“超级产品代表经营体”、“超级生产线长经营体”的海选正在海尔大张旗鼓的进行。
  这场借用“超女”包装的活动,目的是推进海尔各产品本部长、事业部长经营体的建立。12月13日,《海尔人》的内部资料上以述评的形式指出,建立经营体的过程是三大观念的转折。
  ● 从事后算账到锁定有竞争力利润的转折。经营体体现的是绩效与报酬挂钩,要让员工盈利,先要锁定有竞争力的利润,给员工搭建一个盈利的空间;
  ● 从不知道“为什么”到知道“为什么”的转折。建立保持持续增长的体系,以支点项目撬动市场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一个有效的路径是先了解以前为什么没有实现目标;
  ● 从预算数到具备盈利能力的转折。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
  在2006年,SBU经营体成为了海尔的十大流行语。这些经营体还是离不了一个统一的原则:“挣够市场费用”、“留足企业利润”、“盈亏都归自己”。
  
  2006年海尔十大流行语
  1.创新
  2.T模式
  3.“看单流程”
  4.成套服务
  5.人单合一信息化日清
  6.无边界团队
  7.盈利
  8.让员工做大,让顾客做大
  9.“支点”
  10.SBU经营体
  
  【点评】SBU的文化基因
  不能说海尔的SBU有多完美,事实上,这个计划用5年时间在海尔推广的管理方式,到现在也在摸索之中。虽然有些岗位已经能很清晰的作为“小公司”进行核算,但在另一些岗位,投入产出的计算还处于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
  与其说SBU是一种管理工具,不如说SBU是一种企业文化。
  在这种文化的商业思维中,寄托的是恐龙级企业对创业精神的追求--创新与速度。
  与OEC想比,SST的知名度不及OEC,而在外界,SBU的知名度连SST都不及。从这个角度上分析,海尔早期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执行文化要远强于其目前推行的“人人都是小海尔”的SBU文化。
  21年过去了,海尔从青岛的一家小企业成长到了中国的大企业。经历了40多次组织结构调整。海尔精神、作风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最让大家记忆的符号,还是许多年前海尔的OEC。
  SBU概念的启蒙,始于张瑞敏从1998年所提出的“内部模拟市场化”。但是,这一次,显然比OEC管理的任务要复杂漫长的多。
  这是恐龙级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
  10年前,一名外商问了张瑞敏一个问题,“10年后海尔能否还能有当年的活力?”那时,海尔是该外商在中国见到的最有活力的公司,外商当时相告“那些日本公司10年前个个充满活力,但是如今风光不再”。当时,张瑞敏并没有将这个问题当回事,直到2006年,才真正明白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
  SBU这种创新与速度的文化还没有完全成为海尔的文化基因,对海尔这个21年快速成长的企业来说,“大企业病”将会继续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海尔可怕的“内部敌人。”
  未来,海尔持续上演的“SBU文化”与“内部敌人”的博弈与战斗又将如何呢?
其他文献
国产平板综合品质再次力压“老外”  海信120HZ真+系列大平板赢得综合品质金奖    在4月12日中国电子商会、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RBI锐德集团主办的“赢——平板时代的液晶电视新商机”研讨会上,作为国内平板领头羊的海信电视再次成为中外品牌中最受关注的焦点。海信120Hz真+系列平板电视在国内外众多参评的最新液晶电视产品中脱颖而出,以突出的性能指标赢得了“综合品质金奖”。  海信的胜出标志着
期刊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计划元年,也是彩电行业发展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中国彩电行业步入平板化、数字高清、3C融合的新阶段,产品结构调整、应用技术升级和优化资源配置稳步推进,表现出显示技术多元化、产品规格趋大化、城乡需求差异化、彩电市场国际化的典型特征。整个行业面临资本、技术、市场、配套、经营等多方面新的压力和挑战,同时还面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壁垒。在这种情况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链,探
期刊
卞华舵,清华大学学士,美国NEWPORT大学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曾任远东控股集团公司董事、副总裁,现任中科招商基金管理公司合伙人,执行副总裁。担任过100多家企业培训顾问和管理顾问,以帮助个人和企业成长作为自己的职业使命。    基于对企业经营管理本质和学习本源的认识,我认为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智慧的形成有五大路径。  一、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汲取智慧。中国古代文化从哲学层面系统地阐释了人与人
期刊
当中国引进了西方社会的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的同时,也参照西方社会的一些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做法,引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  于是近两年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与争论铺天盖地而来,让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陷入了一片社会的谴责之声中。    其实也许这些高喊着企业社会责任的人根本就没有弄懂西方制度下的社会责任概念。西方的社会责任概念源于:西方宗教中的“人人爱我,我爱人人”,是包括个人与企业共同
期刊
谢佩伦——谢佩伦营销策划机构品牌导师,中国最具影响力策划人25强,曾拍摄海尔、华为、今麦郎、福田汽车、中国移动等300多条电视广告。    我们到了该扪心自问的时候:你对自己有信心吗?你对你的品牌有信心吗?你对这个世界,对你的消费者有信心吗?  真正伟大的人是那些充满信心的人。无论经历何种磨砺和困难,他们都凭着信心,经由火热的梦想和愿景,从而改变一切,远见未来,洞察未来,终于,他们所盼望之事都如约
期刊
李光斗——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品牌泰斗、中国品牌营销第一人。    李嘉诚原来也有红颜知己。报章上一则新闻让我们了解到李嘉诚鲜为人知的一面。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营销学的知识。报载,李嘉诚日前赴意大利开会公干,曝光了这桩大新闻。  李超人的红颜知己是李嘉诚基金会的周凯旋。趁着私人时间,两人在大街小巷漫步购物,不时十指紧扣,甜蜜温馨,入住罗马最高级的酒店——威斯汀艾克塞西尔。  消费者有需求,
期刊
周晓曦说自己有能力把公司做得更大一些,做为一个家具制造企业的掌舵人,她很清楚如何让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运转得有条不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调配人、资金、设备等这些资源,在经营中培养出一个高效的团队。而对于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周晓曦则认为需要另外一套很规范的管理模式去经营。  做为圣梅的掌门人,个性十足的周晓曦用她对人生的理解,选择了适合圣梅目前的发展模式,即为圣梅特定的富于个性的管理方式——稳中求
期刊
这几年会议是越来越多,不少人可以赖以为生,大量的会议需要服务,因此也成长出来了一大批专业的会议人才和会议机构,我这一年到头在外部参加的会议不下二百个,公司内部会议也在半百之数。今天,会议可以说是我们稳定的生活方式之一了。也许你说少了互联网,生活不方便;但少了会议许多人可能也感到生活中会很失落的。  会议为何火起来了?这与我们社会发展的水平有关。    今天生活与工作节奏快了,更多的人已经不能接受只
期刊
莫少昆,现任新加坡博维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主要作品:《与CEO重走长征路》、《大领导力》、《文化千年·华商天下》书系、《文化千年·标杆服务》书系、《百家企业文化工程》书系    中国股市从2005年6月启动的这波行情,已经持续了18个月还多,尤其是从去年9月以来,股市涨势如虹,于是,诸如“蓝筹时代”、“黄金十年”这些金光闪闪的字眼开始频繁出现,那么如何坚守2007年股市之道,我们从道家思想来解读
期刊
本刊讯 记者从山东省经贸委获悉,山东省“人才强商”培训工程取得了良好成绩,截至2006年12月底,共培训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领导干部130人,全面完成商务部下达的培训任务。  为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尽快提高各级商务主管部门领导干部素质,商务部2006年全面启动了"人才强商"工程,决定从2006年起,利用3年时间,由国家财政部出资,对全国各级商务主管部门领导干部进行大规模培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