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现状与策略初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2006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学问,学问,要学到知识,就必须善问。作为师者,我们总是鼓励学生勤问、好问,善于开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明理的途径。在要求学生善问的同时,教师也应做到善问,因为“问”不仅是学生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教的重要手段。
  从心理学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精当的问题最能引起学生集中精神,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促进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探索新知识、新问题。正因为如此,凡是有经验的教师不但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而且还善问。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的教师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先来看看课堂提问的一些现状:
  1.以警告性或惩罚性为目的进行提问,学生用“沉默”“不知道”来作答。
  2.不加思考,胡乱提问。这表现在教师没有结合教学重难点,没有结合课堂实际,更没有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提问对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无多大帮助。
  3.习惯于“选择式”或“是非式”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是在“对不对”“是不是”“哪一个”的选择中,使课堂流于表面活跃热闹的形式,而实际上学生只是对问题不加思考,随心所欲地说出一个答案以应对差事,思维得不到激发。
  4.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问无层次性、无递进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知识点的跨度、跳跃性不做层次分解,不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其结果造成学生思维困难,甚至思维恐惧。
  这些课堂提问不仅无助于教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增加了难度,激不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以上现状呢?在十来年的教学中,笔者总结和采用了以下的应对策略。
  一、注意提问的情感方式
  好的问题同样需要一个好的提问方式,才会让学生乐于接受,欣然思考,积极回答。好的提问方式,教师首先必须做到将真诚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架起师生间情感沟通的桥梁。课堂提问时,教师的诚恳热情能让学生增添回答的勇气和信心,无拘无束地思考问题;反之,如果教师板着脸用生硬的语气向学生提问,此时学生考虑的不是如何去分析问题,而是在猜测教师的心态。尤其是那些以惩罚学生为目的的提问,学生大都以沉默来应对,即使设计的问题再好,也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有什么帮助教师将情感真诚地传递给学生呢?我认为,一个是丰富的肢态语言,另一个就是改变对学生的称呼。
  现代教育学认为,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是师生所使用的最主要的交往工具。美国心理学家戴尔曾对口头语交往和书面语交往的效果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口头语交往的效果比书面语交往的效果更好。这是因为口头语交往还伴有手势、体态变化以及面部表情等辅助手段,有亲切感,而且能迅速得到反馈。而在非语言交往的最主要形式视—动符号系统中,心理学家也研究认为,人的脸部能做出大约二十五万种不同的表情。无论是动态无声的皱眉、微笑、抚摸,还是静态无声的站立、倚靠等视—动符号系统,都载有认识和情感信息。教师依靠这些身势语言将个人的动机、态度、情绪、暗示、期待等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获得这些信息后,就理解了教师传递的认识信息和情感信息。
  可见,这些动—视符号系统即丰富的肢体语言是最能表现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的,是传递情感信息的最佳传播工具。课堂提问时,教师就必须充分运用肢态语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诚恳而专注的目光,热情而温和的语气,是最能把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传递给学生的。教师的一个微倾、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丝会心的微笑、一个暗示性的点头,都会有意无意地让学生明白:老师是那么希望我来回答。
  课堂提问时,教师总是习惯性地直呼学生的姓名,如果教师经常对学生用亲切的称呼,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就经常这样做,效果是很好的。班上有个同学姓甘,大家都昵称他为“阿甘”。这些称呼减少了直呼学生姓名的严肃性,没有做作,没有嘻哈,在特拟的语气中透出一种亲切感,带给全班会心一笑,它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课堂更轻松更活跃。在这种氛围中被提问,学生同样收到教师传递的情感信息,也就不会有回答的拘谨冷漠了。笔者到柳州市二十一中挂职跟班学习时,在一个全新的班级中授课,也用上了这一类的称呼(课前从学生、教师了解中收集到的),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师生的情感效应,消除了师生间的陌生感,得到了师生的肯定。当然,用哪一种称呼,都应结合不同的对象与情景,考虑交往的内容、条件、气氛和场合,而且要真诚自然,使学生乐意接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是相当有道理的。只要教师在提问时,致力于激发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创设愉悦的情境获得学生的主动配合,这样就能设计好的问题。
  二、捕捉最佳的提问时机
  好的问题还需要一个好的提问时机。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机发问,其效果也不同。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提问效果最佳,这就是提问的好时机。
  【案例一】
  教学《孔乙己》,在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和命运时,我问道:“孔乙己是谁的名字,大家说说。”大多数学生被我这一问,似乎傻了似的说:“什么?孔乙己还不是他自己的名字?”一下子便被引入沉思。接着一些学生说:“孔乙己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绰号。”又有学生补充说:“孔乙己这个绰号是从描红本上的‘孔乙己大人’截取下来的。”我满意地点头并饱含深情地说:“是呀!可见孔乙己是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的多余的人。”这样,很快使学生关注并同情孔乙己命运的感情被激发出来,为教师讲析课文,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案例二】
  导入《小石潭记》教学,我开门见山地给全班学生抛出了两组问题。
  问题一:在广西柳州市,有一个专为纪念唐代著名文学家而修建的祠庙,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这位文学家又是谁?又因在柳州,这地方又名什么?
  问题二:这位文学家被贬到柳州做官前,已被贬到永州做司马,写了一组山水游记散文,这组游记散文名叫什么?
  这两组问题一出现,立刻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大有一“知”为快的欲望。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便对柳侯祠、柳州、《永州八记》有了了解,知道作者的生平、遭遇以及写作背景和意图,对课堂产生了兴趣,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教学。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设计、运用的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它们都抓住了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目的。要是这两个问题在讲析课文中或在结束课文教学后提出,那还有上述的效果吗?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兴趣就是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可以说,情感时时支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的情感也要求教师的教学充满感情色彩,不但“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以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所以,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好一个问题后,教师还应该调动真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捕捉好的时机适时提问,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接受知识的最佳情感状态和最佳心理状态,并达到提问的目的。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希望每个教师都做一个“善问”的教师,都有一个活跃的高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江西省樟吉高速路面采用就地热再生技术在养护中的实践,重点阐述对就地热再生试验检测与现场施工工艺。实践证明就地热再生技术可以有效的消除路面车辙、裂缝、麻面、
<正> 本文从以下两个层次谈谈体改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一、基本国策与发展生产 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体改应处处不忘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不应就事论事,实用
提出了与图解方法并存并以Bode图或根轨迹图为基础的解析计算方法.这样可减少对图解方法作图精度的苛求并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日前。德州流动人口管理细则正式出台。流动人口申请到居住证后,即使是租房居住,只要符合一定条件就可申办常住户口。
课件语言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课件现象的表述以及指导课件创作、使用、交流和评价,并与一般语言建立联系。课件是一种多模态语言,借助一般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讨论课件语言的“作
9月19日,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管委会与韩国智慧城市融合集成协会举行智慧城市专项规划签约仪式,并就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智慧城市宣传体验馆设计方案进行交流。韩国智慧城市融合
有了天峨县都隆村房屋改造、太阳能热水等项目,百姓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了;马山县古今小学饮水工程完成后,全校师生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了……这一件件实事都办进了百姓的
户外广告作为主要的传统媒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期.广州市确立了“综合性门户城市”的整体战略定位,城市发展空间重心已经发生
观察和分析了在SBF中浸泡不同时间后微晶玻璃表面的变化。浸泡20天后,微晶玻璃表面形成的是富含钙磷的无定形含水薄膜。浸泡45天后,沉积在微晶玻璃表面的无定形富钙磷含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