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鉴于现代社会中以教育、科学、文化、信息技术服务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愈来愈大,在分析和研究现代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时将第三产业从传统的两大部类生产中独立出来,进而将整个社会生产分为三大部类:第一部类为实物性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为实物性生活资料的生产,第三部类为劳务生产。根据商品价值三要素原理表示社会三大部类产品构成关系,从社会三大部类产品构成关系可得简单(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三大部类产品分解关系,进而分析其三大部类产品交换关系并因此可得三大部类简单(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关键词:市场经济;三大部类;再生产;实现条件;
一、社会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概略
众所周知,将社会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三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同时将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Ⅰ)、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Ⅱ),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正是由于确立了这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才使马克思有可能建立起他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产品实现的卓越理论。
在《资本论》第二卷之“简单再生产”一章中,马克思作了必要的条件假设和概念铺垫之后设例分析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他假设某年社会总产品的特定组合如下:
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生产资料;
Ⅱ、 2000c + 500v + 500m= 3000 消费资料。[1](p441)
上述特定的数字组合已经内含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即简单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马克思经过仔细分析“由此得出结论:在简单再生产中,第Ⅰ部类的商品资本中v + m价值额(也就是第Ⅰ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与此相应的比例部分),必须等于不变资本Ⅱc,也就是第Ⅱ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分出来的与此相应的部分;或者说,Ⅰ(v + m)=Ⅱc。”[1](p446)并由此基本条件得出简单再生产的两个派生条件:
Ⅰ(c + v + m)=Ⅰc +Ⅱc;
Ⅱ(c + v + m)=Ⅰ(v + m)+ Ⅱ(v + m)。[1](p481)
其含义分别为: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在《资本论》第二卷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两大部类积累的相关问题,然后设例分析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他假设某年社会总产品的特定组合如下:
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 1500c + 750v + 750m= 3000。[1](p576)
为积累目的而进行剩余价值特定分割后社会总产品的特定组合随之变化为:
Ⅰ、 4400c + 1100v + 500生产资料= 6000;
Ⅱ、 1600c + 800v + 600消费资料 = 3000。[1](p577)
同样,上述特定的数字组合已经内含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即扩大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经过分析不难得出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和派生条件:
Ⅰ(v +Δv + m /x)= Ⅱ(c +Δc)(基本条件);
Ⅰ(c + v + m)= Ⅰ(c +Δc)+ Ⅱ(c +Δc)(派生条件);
Ⅱ(c + v + m)= Ⅰ(v +Δv + m /a)+ Ⅱ(v +Δv + m /a)(派生条件)。
其含义分别为: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资本家所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之和;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之和;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资本家所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般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历史规定的形式。而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他们的互相关系即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过程。”[2](p924-925)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相关相似,虽然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所获得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特殊性质与特殊规律的特殊理论,但却由于同一社会形态条件下社会生产过程的相对独立特征与不同社会形态条件下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共同特征而揭示出不同社会形态条件下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性质与一般规律。这就是说,正因马克思这一卓越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人们才能够从宏观上准确地把握现代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生产过程。
应当看到,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市场经济,不应简单照搬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特殊性质与特殊规律的结论而机械运用于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特殊性质与特殊规律的分析之中。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并不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要求我们运用其分析现实问题时应当做到既继承捍卫其基本原理同时又修正发展其具体理论。不难理解,科学概念是科学思维的有机细胞,而理论的科学发展则始于概念的辩证运动。笔者认为: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与社会再生产理论等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时,首先应当对其相关基本概念进行相应的修正界定,之后方可使用崭新的概念进行理论的探究。
二、社会再生产理论基本范畴界定
劳动力与劳动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最基本要素,分析界定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概念应当从重新审视劳动力与劳动的内涵关系开始。
劳动力与劳动的概念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动力泛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狭义的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人或劳动者创造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蕴藏在人体中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特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体力。广义的劳动即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以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狭义的劳动即人的劳动,就是人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体力与智力活动,特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体力性活动。理论研究中所说的劳动力与劳动一般均指狭义劳动力与劳动。[3](p5)劳动力与劳动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劳动力是人创造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内在的聚合状态);劳动是人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时所发挥的体力与智力活动(外在的流动状态)。劳动不仅是劳动力的使用和耗费过程,而且是劳动力的表现和量度过程。劳动力是潜在的劳动,劳动是显现的劳动力,两者的内涵和外延不同,但其表现形式相同。[3](p5-6)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劳动力是主体性商品;而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劳动是主体性商品。[3](p7)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4](p193-194)劳动的价值即人的劳动的价值,就是人的具体劳动中所包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劳动的价值量,决定于个别私人劳动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与劳动力的表现形式相同,但两者价值量的大小却可以不同。作为一种特殊的原始性商品,劳动的价值是指具体劳动中所包含的抽象的活劳动,而活劳动的价值量则等于该劳动所创造的物化劳动的价值量。劳动的价值就等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商品的价值则等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总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之和)的价值。[3](p8)
工资是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人性因素(劳动力或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为商品时劳动者的工资形式上是其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本质上为其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为商品时劳动者的工资形式上是其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本质上为其劳动的价值或价格。[5](p16-17)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价值或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或转化形式。劳动力为商品时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劳动为商品时剩余价值则是剩余劳动的价值(剩余劳动的价值与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两者质异量同)。
劳务的概念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务即劳动服务——服务性劳动与物质资料的特定组合,就是劳动者使用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以创造特殊性使用价值(一般为无形产品而非实物产品)的活动;狭义的劳务即服务性劳动,就是劳动者在劳动服务过程中创造特殊性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活动(即活劳动)。劳务价值的概念亦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务价值即劳动服务的价值,就是劳动者在劳动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活劳动)的价值与所耗费的物质资料(物化劳动)的价值之和;狭义的劳务价值即服务性劳动的价值,就是劳动者在劳动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活劳动)的价值。劳务(即劳动服务)是服务性劳动与物质资料的特定组合,而劳务价值是特定组合的服务性劳动与物质资料(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价值之和。
商品价值是指包含或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人类劳动(活劳动或物化劳动);不变资本即生产过程中自身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的资本,就是企业或企业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即生产过程中自身价值量可以发生变化(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就是企业或企业家用来购买劳动力(或支付劳动者必要劳动报酬)的资本。
劳动的商品化,使得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家消费或企业家消费转化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家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从而使得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形式相同但其本质不同。
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统一,就是等量劳动交换通过市场。[6](p4)劳动商品论证明了劳动的商品性质,就为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奠定了基础。[7](p110)
三、社会三大部类再生产实现条件
鉴于现代社会中以教育、科学、文化、信息技术服务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愈来愈大,笔者认为在分析和研究现代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时应将第三产业从传统的两大部类生产中独立出来,进而将整个社会生产分为三大部类:第一部类(Ⅰ)为实物性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Ⅱ)为实物性生活资料的生产,第三部类(Ⅲ)为劳务生产(包括精神生产)。第三部类(Ⅲ)又可分为两大方面:为生产服务的劳务生产与为生活服务的劳务生产,其中为生产服务的劳务称之为生产性劳务,为生活服务的劳务称之为生活性劳务,以区别于第一部类(Ⅰ)的实物性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Ⅱ)的实物性生活资料。
为说明问题简化起见,假设下列前提条件:考察对象为纯粹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资本家或企业家与普通工人或普通劳动者两个阶级或阶层,全部不变资本都在一个生产周期或一年之内耗费完毕,所有产品均为商品并都按照价值交换,无对外贸易等。
根据商品价值三要素原理(W = c + v + m)表示社会三大部类产品构成关系如下:
Ⅰ、 c + v + m = X (X表示实物性生产资料)
Ⅱ、 c + v + m = Y (Y表示实物性生活资料)
Ⅲ、 c + v + m = Z (Z表示生产性或生活性劳务)
分析实际社会生产过程可知:第一部类、第二部类不变资本存在于实物性生产资料、生产性劳务两种形式,第三部类不变资本存在于实物性生产资料、实物性生活资料、生产性或生活性劳务三种形式;第一部类、第二部类、第三部类可变资本存在于实物性生活资料、生活性劳务两种形式;第一部类、第二部类、第三部类剩余价值存在于实物性生活资料、生活性劳务两种形式。因此,上述关系式中所包含各项内容可表示如下:
Ⅰc =Ⅰ(cx)+Ⅰ(cz),Ⅰv =Ⅰ(vy)+Ⅰ(vz),Ⅰm =Ⅰ(my)+Ⅰ(mz);
Ⅱc =Ⅱ(cx)+Ⅱ(cz),Ⅱv =Ⅱ(vy)+Ⅱ(vz),Ⅱm =Ⅱ(my)+Ⅱ(mz);
Ⅲc = Ⅲ(cx)+ Ⅲ(cy)+ Ⅲ(cz),Ⅲv = Ⅲ(vy)+ Ⅲ(vz),Ⅲm = Ⅲ(my)+ Ⅲ(mz);
Ⅰ(cx)——表示第一部类不变资本中的实物性不变资本或实物性生产资料;
Ⅰ(cz)——表示第一部类不变资本中的劳务性不变资本或生产性劳务;
Ⅰ(vy)——表示第一部类可变资本中的实物性可变资本或实物性生活资料;
Ⅰ(vz)——表示第一部类可变资本中的劳务性可变资本或生活性劳务;
Ⅰ(my)——表示第一部类企业家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中的实物性生活资料;
Ⅰ(mz)——表示第一部类企业家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中的生活性劳务;
Ⅱ(cx)——表示第二部类不变资本中的实物性不变资本或实物性生产资料;
Ⅱ(cz)——表示第二部类不变资本中的劳务性不变资本或生产性劳务;
Ⅲ(cx)——表示第三部类不变资本中的实物性生产资料;
Ⅲ(cy)——表示第三部类不变资本中的实物性生活资料;
Ⅲ(cz)——表示第三部类不变资本中的生产性或生活性劳务(包括知识);
其他依次类推。
下面根据三大部类产品构成关系依次分析简单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与扩大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首先分析三大部类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从上述社会三大部类产品构成关系可得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三大部类产品分解关系:
Ⅰ、cx + cz + vy + vz + my + mz = X
Ⅱ、cx + cz + vy + vz + my + mz = Y
Ⅲ、cx + cy + cz + vy + vz + my + mz = Z
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三大部类产品分解关系进而分析其三大部类产品交换关系:按照社会总产品实现所需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原理,第一部类(Ⅰ)关系中包含实物性生活资料内容(含y)和包含生产性或生活性劳务内容(含z)的各项,应与第二部类(Ⅱ)和第三部类(Ⅲ)关系中包含实物性生产资料内容(含x)的各项对等交换;而第二部类(Ⅱ)关系中包含生产性或生活性劳务内容(含z)的各项,应与第三部类(Ⅲ)关系中包含实物性生活资料内容(含y)的各项对等交换。因此可得三大部类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基本条件和派生条件)。
简单再生产基本条件:
1、Ⅰ(cz + v + m)= Ⅱ(cx)+ Ⅲ(cx),
Ⅰ(vy + my)= Ⅱ(cx),Ⅰ(cz + vz + mz)= Ⅲ(cx);
2、Ⅱ(cz + vz + mz)= Ⅲ(cy + vy + my);
简单再生产派生条件:
3、Ⅰ(c + v + m)=Ⅰ(cx)+Ⅱ(cx)+ Ⅲ(cx);
4、Ⅱ(c + v + m)=Ⅰ(vy + my)+ Ⅱ(vy + my)+ Ⅲ(cy + vy + my);
5、Ⅲ(c + v + m)=Ⅰ(cz + vz + mz)+Ⅱ(cz + vz + mz)+ Ⅲ(cz + vz + mz)。
简单再生产的第一个条件表示第一部类的劳务性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及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与第三部类不变资本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之和,其中,第一部类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二者中实物性生活资料的价值之和等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第一部类全部产品中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务的价值之和等于第三部类不变资本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第二个条件表示第二部类全部产品中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务的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三部类全部产品中实物性生活资料的价值之和;第三个条件表示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必须等于三大部类全部产品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第四个条件表示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必须等于三大部类全部产品中实物性生活资料的价值总和;第五个条件表示第三部类全部劳务的总价值必须等于三大部类全部产品中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务的价值总和。两个基本条件说明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三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三个派生条件则说明了三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下面分析三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
1、Ⅰ(c + v + m)>Ⅰ(cx)+ Ⅱ(cx)+ Ⅲ(cx);
2、Ⅱ(c + v + m)>Ⅰ(vy + my /a)+ Ⅱ(vy + my /a)+ Ⅲ(cy + vy + my /a);
3、Ⅲ(c + v + m)>Ⅰ(cz + vz + mz /a)+ Ⅱ(cz + vz + mz /a)+ Ⅲ(cz + vz + mz /a)。
其中,m/a——表示剩余价值中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部分。
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表示必须有为扩大再生产所需追加的实物性生产资料,即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实物性生产资料除了补偿三大部类耗费的实物性生产资料之外,还必须有所剩余,以满足社会总资本在扩大再生产时追加实物性生产资料的需要,其公式表示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必须大于三大部类不变资本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第二个前提条件表示必须有为扩大再生产所需追加的实物性生活资料,即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实物性生活资料除了满足三大部类原有的工人和企业家(或全体劳动者)需要的实物性生活资料之外,还必须有所剩余,以满足社会总资本在扩大再生产时追加实物性生活资料的需要,其公式表示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必须大于三大部类可变资本与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及第三部类不变资本三者中实物性生活资料的价值总和;第三个前提条件表示必须有为扩大再生产所需追加的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务,即第三部类所生产的全部劳务除了满足三大部类原有的生产与生活需要的劳务之外,还必须有所剩余,以满足社会总资本在扩大再生产时追加生产性或生活性劳务的需要,其公式表示第三部类全部劳务的总价值,必须大于三大部类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及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中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务的价值总和。
从上述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三大部类产品分解关系可得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三大部类产品分解关系:
Ⅰ、cx +Δcx + cz +Δcz + vy +Δvy + vz +Δvz + my /a + mz /a= X
Ⅱ、cx +Δcx + cz +Δcz + vy +Δvy + vz +Δvz + my /a + mz /a = Y
Ⅲ、cx +Δcx + cy +Δcy + cz +Δcz + vy +Δvy + vz +Δvz + my /a + / mz /a = Z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三大部类产品交换关系与前述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三大部类产品交换关系相似,此处从略。依其交换关系可得三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基本条件和派生条件)。
扩大再生产基本条件:
1、Ⅰ(cz +Δcz + v +Δv + m/a)= Ⅱ(cx +Δcx)+ Ⅲ(cx +Δcx),
Ⅰ(vy +Δvy + my /a)= Ⅱ(cx +Δcx),
Ⅰ(cz +Δcz + vz +Δvz + mz /a)= Ⅲ(cx +Δcx);
2、Ⅱ(cz +Δcz + vz +Δvz + mz /a)= Ⅲ(cy +Δcy + vy +Δvy + my /a);
扩大再生产派生条件:
3、Ⅰ(c + v + m)= Ⅰ(cx +Δcx)+ Ⅱ(cx +Δcx)+ Ⅲ(cx +Δcx);
4、Ⅱ(c + v + m)= Ⅰ(vy +Δvy + my /a)+ Ⅱ(vy +Δvy + my /a)+ Ⅲ(cy +Δcy + vy +Δvy + my /a);
5、Ⅲ(c + v + m)= Ⅰ(cz +Δcz + vz +Δvz + mz /a)+ Ⅱ(cz +Δcz + vz +Δvz + mz /a)+ Ⅲ(cz +Δcz + vz +Δvz + mz /a)。
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实现条件表示第一部类的劳务性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与第三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之和,其中,第一部类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二者中实物性生活资料的价值之和等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之和,第一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中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务的价值之和等于第三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之和;第二个实现条件表示第二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中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务的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三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中实物性生活资料的价值之和;第三个实现条件表示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必须等于三大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第四个实现条件表示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必须等于三大部类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与第三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三者中实物性生活资料的价值总和;第五个实现条件表示第三部类全部劳务的总价值,必须等于三大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中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务的价值总和。两个基本条件说明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三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三个派生条件则说明了三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本文在经济关系简单化和经济活动抽象化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分析说明了现代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三大部类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形式、内容与实现条件。而现代社会三大部类再生产过程的实现条件,对于总体认识现代市场经济过程与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促使国民经济高速、高效而高质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践的发展需要发展的理论,理论的发展需要发展的实践。需要说明,不论人们认可上述范畴修正界定从而运用崭新概念进行解释,还是暂时不认可上述范畴修正界定从而沿用传统概念进行解释,本文关于社会三大部类再生产实现条件的模型结论其形式(数学关系式)均完全相同。孰是孰非?学人钧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1,446,481,576,57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4-925.
[3]秦凤白.廓清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力与劳动的若干基本关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8,(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3-194.
[5]秦凤白.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商品化的必然性[J].社会科学评论,2005,(2).
[6]林子力.论新型等价交换[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4.
[7]关柏春.劳动商品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1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三大部类;再生产;实现条件;
一、社会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概略
众所周知,将社会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三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同时将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Ⅰ)、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Ⅱ),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正是由于确立了这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才使马克思有可能建立起他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产品实现的卓越理论。
在《资本论》第二卷之“简单再生产”一章中,马克思作了必要的条件假设和概念铺垫之后设例分析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他假设某年社会总产品的特定组合如下:
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生产资料;
Ⅱ、 2000c + 500v + 500m= 3000 消费资料。[1](p441)
上述特定的数字组合已经内含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即简单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马克思经过仔细分析“由此得出结论:在简单再生产中,第Ⅰ部类的商品资本中v + m价值额(也就是第Ⅰ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与此相应的比例部分),必须等于不变资本Ⅱc,也就是第Ⅱ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分出来的与此相应的部分;或者说,Ⅰ(v + m)=Ⅱc。”[1](p446)并由此基本条件得出简单再生产的两个派生条件:
Ⅰ(c + v + m)=Ⅰc +Ⅱc;
Ⅱ(c + v + m)=Ⅰ(v + m)+ Ⅱ(v + m)。[1](p481)
其含义分别为: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在《资本论》第二卷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两大部类积累的相关问题,然后设例分析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他假设某年社会总产品的特定组合如下:
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 1500c + 750v + 750m= 3000。[1](p576)
为积累目的而进行剩余价值特定分割后社会总产品的特定组合随之变化为:
Ⅰ、 4400c + 1100v + 500生产资料= 6000;
Ⅱ、 1600c + 800v + 600消费资料 = 3000。[1](p577)
同样,上述特定的数字组合已经内含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即扩大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经过分析不难得出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和派生条件:
Ⅰ(v +Δv + m /x)= Ⅱ(c +Δc)(基本条件);
Ⅰ(c + v + m)= Ⅰ(c +Δc)+ Ⅱ(c +Δc)(派生条件);
Ⅱ(c + v + m)= Ⅰ(v +Δv + m /a)+ Ⅱ(v +Δv + m /a)(派生条件)。
其含义分别为: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资本家所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之和;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之和;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资本家所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般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历史规定的形式。而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他们的互相关系即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过程。”[2](p924-925)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相关相似,虽然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所获得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特殊性质与特殊规律的特殊理论,但却由于同一社会形态条件下社会生产过程的相对独立特征与不同社会形态条件下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共同特征而揭示出不同社会形态条件下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性质与一般规律。这就是说,正因马克思这一卓越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人们才能够从宏观上准确地把握现代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生产过程。
应当看到,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市场经济,不应简单照搬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特殊性质与特殊规律的结论而机械运用于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特殊性质与特殊规律的分析之中。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并不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要求我们运用其分析现实问题时应当做到既继承捍卫其基本原理同时又修正发展其具体理论。不难理解,科学概念是科学思维的有机细胞,而理论的科学发展则始于概念的辩证运动。笔者认为: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与社会再生产理论等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时,首先应当对其相关基本概念进行相应的修正界定,之后方可使用崭新的概念进行理论的探究。
二、社会再生产理论基本范畴界定
劳动力与劳动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最基本要素,分析界定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概念应当从重新审视劳动力与劳动的内涵关系开始。
劳动力与劳动的概念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动力泛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狭义的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人或劳动者创造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蕴藏在人体中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特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体力。广义的劳动即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以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狭义的劳动即人的劳动,就是人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体力与智力活动,特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体力性活动。理论研究中所说的劳动力与劳动一般均指狭义劳动力与劳动。[3](p5)劳动力与劳动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劳动力是人创造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内在的聚合状态);劳动是人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时所发挥的体力与智力活动(外在的流动状态)。劳动不仅是劳动力的使用和耗费过程,而且是劳动力的表现和量度过程。劳动力是潜在的劳动,劳动是显现的劳动力,两者的内涵和外延不同,但其表现形式相同。[3](p5-6)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劳动力是主体性商品;而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劳动是主体性商品。[3](p7)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4](p193-194)劳动的价值即人的劳动的价值,就是人的具体劳动中所包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劳动的价值量,决定于个别私人劳动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与劳动力的表现形式相同,但两者价值量的大小却可以不同。作为一种特殊的原始性商品,劳动的价值是指具体劳动中所包含的抽象的活劳动,而活劳动的价值量则等于该劳动所创造的物化劳动的价值量。劳动的价值就等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商品的价值则等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总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之和)的价值。[3](p8)
工资是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人性因素(劳动力或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为商品时劳动者的工资形式上是其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本质上为其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为商品时劳动者的工资形式上是其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本质上为其劳动的价值或价格。[5](p16-17)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价值或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或转化形式。劳动力为商品时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劳动为商品时剩余价值则是剩余劳动的价值(剩余劳动的价值与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两者质异量同)。
劳务的概念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务即劳动服务——服务性劳动与物质资料的特定组合,就是劳动者使用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以创造特殊性使用价值(一般为无形产品而非实物产品)的活动;狭义的劳务即服务性劳动,就是劳动者在劳动服务过程中创造特殊性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活动(即活劳动)。劳务价值的概念亦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务价值即劳动服务的价值,就是劳动者在劳动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活劳动)的价值与所耗费的物质资料(物化劳动)的价值之和;狭义的劳务价值即服务性劳动的价值,就是劳动者在劳动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活劳动)的价值。劳务(即劳动服务)是服务性劳动与物质资料的特定组合,而劳务价值是特定组合的服务性劳动与物质资料(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价值之和。
商品价值是指包含或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人类劳动(活劳动或物化劳动);不变资本即生产过程中自身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的资本,就是企业或企业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即生产过程中自身价值量可以发生变化(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就是企业或企业家用来购买劳动力(或支付劳动者必要劳动报酬)的资本。
劳动的商品化,使得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家消费或企业家消费转化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家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从而使得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形式相同但其本质不同。
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统一,就是等量劳动交换通过市场。[6](p4)劳动商品论证明了劳动的商品性质,就为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奠定了基础。[7](p110)
三、社会三大部类再生产实现条件
鉴于现代社会中以教育、科学、文化、信息技术服务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愈来愈大,笔者认为在分析和研究现代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时应将第三产业从传统的两大部类生产中独立出来,进而将整个社会生产分为三大部类:第一部类(Ⅰ)为实物性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Ⅱ)为实物性生活资料的生产,第三部类(Ⅲ)为劳务生产(包括精神生产)。第三部类(Ⅲ)又可分为两大方面:为生产服务的劳务生产与为生活服务的劳务生产,其中为生产服务的劳务称之为生产性劳务,为生活服务的劳务称之为生活性劳务,以区别于第一部类(Ⅰ)的实物性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Ⅱ)的实物性生活资料。
为说明问题简化起见,假设下列前提条件:考察对象为纯粹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资本家或企业家与普通工人或普通劳动者两个阶级或阶层,全部不变资本都在一个生产周期或一年之内耗费完毕,所有产品均为商品并都按照价值交换,无对外贸易等。
根据商品价值三要素原理(W = c + v + m)表示社会三大部类产品构成关系如下:
Ⅰ、 c + v + m = X (X表示实物性生产资料)
Ⅱ、 c + v + m = Y (Y表示实物性生活资料)
Ⅲ、 c + v + m = Z (Z表示生产性或生活性劳务)
分析实际社会生产过程可知:第一部类、第二部类不变资本存在于实物性生产资料、生产性劳务两种形式,第三部类不变资本存在于实物性生产资料、实物性生活资料、生产性或生活性劳务三种形式;第一部类、第二部类、第三部类可变资本存在于实物性生活资料、生活性劳务两种形式;第一部类、第二部类、第三部类剩余价值存在于实物性生活资料、生活性劳务两种形式。因此,上述关系式中所包含各项内容可表示如下:
Ⅰc =Ⅰ(cx)+Ⅰ(cz),Ⅰv =Ⅰ(vy)+Ⅰ(vz),Ⅰm =Ⅰ(my)+Ⅰ(mz);
Ⅱc =Ⅱ(cx)+Ⅱ(cz),Ⅱv =Ⅱ(vy)+Ⅱ(vz),Ⅱm =Ⅱ(my)+Ⅱ(mz);
Ⅲc = Ⅲ(cx)+ Ⅲ(cy)+ Ⅲ(cz),Ⅲv = Ⅲ(vy)+ Ⅲ(vz),Ⅲm = Ⅲ(my)+ Ⅲ(mz);
Ⅰ(cx)——表示第一部类不变资本中的实物性不变资本或实物性生产资料;
Ⅰ(cz)——表示第一部类不变资本中的劳务性不变资本或生产性劳务;
Ⅰ(vy)——表示第一部类可变资本中的实物性可变资本或实物性生活资料;
Ⅰ(vz)——表示第一部类可变资本中的劳务性可变资本或生活性劳务;
Ⅰ(my)——表示第一部类企业家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中的实物性生活资料;
Ⅰ(mz)——表示第一部类企业家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中的生活性劳务;
Ⅱ(cx)——表示第二部类不变资本中的实物性不变资本或实物性生产资料;
Ⅱ(cz)——表示第二部类不变资本中的劳务性不变资本或生产性劳务;
Ⅲ(cx)——表示第三部类不变资本中的实物性生产资料;
Ⅲ(cy)——表示第三部类不变资本中的实物性生活资料;
Ⅲ(cz)——表示第三部类不变资本中的生产性或生活性劳务(包括知识);
其他依次类推。
下面根据三大部类产品构成关系依次分析简单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与扩大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首先分析三大部类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从上述社会三大部类产品构成关系可得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三大部类产品分解关系:
Ⅰ、cx + cz + vy + vz + my + mz = X
Ⅱ、cx + cz + vy + vz + my + mz = Y
Ⅲ、cx + cy + cz + vy + vz + my + mz = Z
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三大部类产品分解关系进而分析其三大部类产品交换关系:按照社会总产品实现所需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原理,第一部类(Ⅰ)关系中包含实物性生活资料内容(含y)和包含生产性或生活性劳务内容(含z)的各项,应与第二部类(Ⅱ)和第三部类(Ⅲ)关系中包含实物性生产资料内容(含x)的各项对等交换;而第二部类(Ⅱ)关系中包含生产性或生活性劳务内容(含z)的各项,应与第三部类(Ⅲ)关系中包含实物性生活资料内容(含y)的各项对等交换。因此可得三大部类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基本条件和派生条件)。
简单再生产基本条件:
1、Ⅰ(cz + v + m)= Ⅱ(cx)+ Ⅲ(cx),
Ⅰ(vy + my)= Ⅱ(cx),Ⅰ(cz + vz + mz)= Ⅲ(cx);
2、Ⅱ(cz + vz + mz)= Ⅲ(cy + vy + my);
简单再生产派生条件:
3、Ⅰ(c + v + m)=Ⅰ(cx)+Ⅱ(cx)+ Ⅲ(cx);
4、Ⅱ(c + v + m)=Ⅰ(vy + my)+ Ⅱ(vy + my)+ Ⅲ(cy + vy + my);
5、Ⅲ(c + v + m)=Ⅰ(cz + vz + mz)+Ⅱ(cz + vz + mz)+ Ⅲ(cz + vz + mz)。
简单再生产的第一个条件表示第一部类的劳务性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及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与第三部类不变资本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之和,其中,第一部类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二者中实物性生活资料的价值之和等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第一部类全部产品中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务的价值之和等于第三部类不变资本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第二个条件表示第二部类全部产品中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务的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三部类全部产品中实物性生活资料的价值之和;第三个条件表示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必须等于三大部类全部产品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第四个条件表示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必须等于三大部类全部产品中实物性生活资料的价值总和;第五个条件表示第三部类全部劳务的总价值必须等于三大部类全部产品中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务的价值总和。两个基本条件说明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三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三个派生条件则说明了三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下面分析三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
1、Ⅰ(c + v + m)>Ⅰ(cx)+ Ⅱ(cx)+ Ⅲ(cx);
2、Ⅱ(c + v + m)>Ⅰ(vy + my /a)+ Ⅱ(vy + my /a)+ Ⅲ(cy + vy + my /a);
3、Ⅲ(c + v + m)>Ⅰ(cz + vz + mz /a)+ Ⅱ(cz + vz + mz /a)+ Ⅲ(cz + vz + mz /a)。
其中,m/a——表示剩余价值中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部分。
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表示必须有为扩大再生产所需追加的实物性生产资料,即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实物性生产资料除了补偿三大部类耗费的实物性生产资料之外,还必须有所剩余,以满足社会总资本在扩大再生产时追加实物性生产资料的需要,其公式表示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必须大于三大部类不变资本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第二个前提条件表示必须有为扩大再生产所需追加的实物性生活资料,即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实物性生活资料除了满足三大部类原有的工人和企业家(或全体劳动者)需要的实物性生活资料之外,还必须有所剩余,以满足社会总资本在扩大再生产时追加实物性生活资料的需要,其公式表示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必须大于三大部类可变资本与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及第三部类不变资本三者中实物性生活资料的价值总和;第三个前提条件表示必须有为扩大再生产所需追加的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务,即第三部类所生产的全部劳务除了满足三大部类原有的生产与生活需要的劳务之外,还必须有所剩余,以满足社会总资本在扩大再生产时追加生产性或生活性劳务的需要,其公式表示第三部类全部劳务的总价值,必须大于三大部类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及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中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务的价值总和。
从上述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三大部类产品分解关系可得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三大部类产品分解关系:
Ⅰ、cx +Δcx + cz +Δcz + vy +Δvy + vz +Δvz + my /a + mz /a= X
Ⅱ、cx +Δcx + cz +Δcz + vy +Δvy + vz +Δvz + my /a + mz /a = Y
Ⅲ、cx +Δcx + cy +Δcy + cz +Δcz + vy +Δvy + vz +Δvz + my /a + / mz /a = Z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三大部类产品交换关系与前述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三大部类产品交换关系相似,此处从略。依其交换关系可得三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基本条件和派生条件)。
扩大再生产基本条件:
1、Ⅰ(cz +Δcz + v +Δv + m/a)= Ⅱ(cx +Δcx)+ Ⅲ(cx +Δcx),
Ⅰ(vy +Δvy + my /a)= Ⅱ(cx +Δcx),
Ⅰ(cz +Δcz + vz +Δvz + mz /a)= Ⅲ(cx +Δcx);
2、Ⅱ(cz +Δcz + vz +Δvz + mz /a)= Ⅲ(cy +Δcy + vy +Δvy + my /a);
扩大再生产派生条件:
3、Ⅰ(c + v + m)= Ⅰ(cx +Δcx)+ Ⅱ(cx +Δcx)+ Ⅲ(cx +Δcx);
4、Ⅱ(c + v + m)= Ⅰ(vy +Δvy + my /a)+ Ⅱ(vy +Δvy + my /a)+ Ⅲ(cy +Δcy + vy +Δvy + my /a);
5、Ⅲ(c + v + m)= Ⅰ(cz +Δcz + vz +Δvz + mz /a)+ Ⅱ(cz +Δcz + vz +Δvz + mz /a)+ Ⅲ(cz +Δcz + vz +Δvz + mz /a)。
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实现条件表示第一部类的劳务性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与第三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之和,其中,第一部类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二者中实物性生活资料的价值之和等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之和,第一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中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务的价值之和等于第三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之和;第二个实现条件表示第二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中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务的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三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中实物性生活资料的价值之和;第三个实现条件表示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必须等于三大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中实物性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第四个实现条件表示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必须等于三大部类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与第三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三者中实物性生活资料的价值总和;第五个实现条件表示第三部类全部劳务的总价值,必须等于三大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企业家个人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中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务的价值总和。两个基本条件说明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三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三个派生条件则说明了三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本文在经济关系简单化和经济活动抽象化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分析说明了现代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三大部类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形式、内容与实现条件。而现代社会三大部类再生产过程的实现条件,对于总体认识现代市场经济过程与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促使国民经济高速、高效而高质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践的发展需要发展的理论,理论的发展需要发展的实践。需要说明,不论人们认可上述范畴修正界定从而运用崭新概念进行解释,还是暂时不认可上述范畴修正界定从而沿用传统概念进行解释,本文关于社会三大部类再生产实现条件的模型结论其形式(数学关系式)均完全相同。孰是孰非?学人钧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1,446,481,576,57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4-925.
[3]秦凤白.廓清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力与劳动的若干基本关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8,(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3-194.
[5]秦凤白.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商品化的必然性[J].社会科学评论,2005,(2).
[6]林子力.论新型等价交换[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4.
[7]关柏春.劳动商品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1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