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语文课程在所有人文课程中具有较强的人文优势,富于情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然而知识与能力,为学与为人,理性与情感的割裂,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匮乏,仍是当前语文教育模式的严重缺陷。传统语文教育就其本质来说,课程内容拘泥于系统知识传授,显得教条和僵化;还有教学方法的过度理性化,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特点和可持续发展,再加之教师缺少感情投入和交流,缺乏灵活和创新,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应试的“机器”,语文教学索然无味,使学生对之望而生厌。
“人文主义”(humanism)也有人译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新课程标准,体现了语文课的素质教育特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创设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新理念。要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在教学思想中渗透人文意识
首先,教师要强化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本”论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人本论包括:尊重 不仅要尊重优秀生,同时也要保护所谓“差生”的自尊心,给他们的人格以尊重。关心 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一视同仁地爱护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之中。理解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应当善于置换角色,将心比心,不求全责备,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有失偏颇的行为予以理解。信任 信任是尊重、关心、理解的集中体现,我们应当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成功,从而千方百计地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鼓励他们“有志者事竟成”,要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按照教育人本论的要求,以人为本。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接受素质教育,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
二、在教学目标上体现人文性
人文课程,在教育目标上把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和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在教育内容上扩展到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方面;在教育方法上不强调知识体系的传播而注重情感充实、情意加深和兴趣培养,强调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运用背诵、讨论、谈话、陶冶等方法。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体现为:传授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个性。语文教学必须始终致力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学习为内容服务的语言,使学生同时获得较强的言语能力和深刻的人文熏陶。
三、在教学内容里发掘人文内涵
单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太多太滥,各种各样的教辅读物、练习册满天飞,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苦不堪言。要改变现状,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学科大于教育的观念,努力从教学内容中发掘人文内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语文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能将文学作品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而要在引导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从美学等人文学科的高度去观察和处理所感受到的艺术美,发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的认识和审美意识的培养,使他们感受艺术创造的真谛。就语文的性质而言,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语文的过程就是认识他人、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过程。人的一生是对自由和全面发展追求,人超越自我的本能,是人类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教育就是要激活这种意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是站得高看得远的哲学道理,而是诗人看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美丽画卷得到美的享受后激发的自我超越意识。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凝聚着浓郁的人文内涵。与自然课程相比,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决定其应承担而且可能承担较多的人文教育任务。因为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语文教科书所选课文都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学生不仅要掌握其语言表达的艺术,还要领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美,接受精神的洗礼和熏陶。语文教学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
为了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活动,如组织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演讲会和出墙报等,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利用节假日、春游秋游等时机,组织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使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因此通过语文教学,我们可以有效地建立学生的人文意识。
四、在教学方法上贯穿人文关怀
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普遍的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
1.发现人的价值
学生对自身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必须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本教育与人文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义、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等内涵。所有非理性的价值取向,诸如学习兴趣、爱好、感情、动机的培育,都是教育教学走向成功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知识技能,更需要人文关怀。
从社会层面来分析,人的素质更多地表现为人的社会性,作为社会性的人要有灵巧的双手,审美的五官,有知识的头脑,美好的心灵。动手能力和人的智力有很大的关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紧密相连,知识和能力又是辨证的统一,美好的心灵则是真善美的人性归宿。语文课属于必修的文化课程,是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要始终贯穿引导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欣赏和发现,学会表现美和创造美。语文教学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求真、扬善、探索、创新,并且能够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社会和人生,进而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达到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当前的素质教育,正可紧紧依托审美教育所特具的陶冶性情、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增进健康等功能,在教育理念中渗透审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教师要以巨大的热情,努力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发挥人的潜能
每一个人都具有优秀的潜能,这是现代人本主义的一块基石,潜能必须通过教育的引导,才能实现向现实性的转化。教师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让学生看书并能提出不同看法。其次,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然后,让学生讲;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讲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讲,老师不包办代替。再次,让学生参与讨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最后,让学生自己去做。按懂、会、熟、巧的顺序分阶段有计划地训练;按由易到难,由高到低,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以教师为主导,让每一个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3.发展人的个性
个性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必须成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加以培养。教师要学习教育理论,研究近年来国际国内的教学新形势、新动向,并紧密结合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教学环节,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创造有个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事物规律,促进个性发展。
五、教学评价中突出人文意识
语文教学评估要符合学科的特点,突出人文意识,体现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要“重视知识积累、能力运用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坚持态度情感与知识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作文教学时鼓励大胆创造和个性发挥,既着眼于实际成绩,更注重未来发展。课堂上进行作业展示,并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找出每个人作业中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通过激励性评价机制,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柴忠华,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
“人文主义”(humanism)也有人译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新课程标准,体现了语文课的素质教育特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创设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新理念。要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在教学思想中渗透人文意识
首先,教师要强化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本”论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人本论包括:尊重 不仅要尊重优秀生,同时也要保护所谓“差生”的自尊心,给他们的人格以尊重。关心 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一视同仁地爱护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之中。理解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应当善于置换角色,将心比心,不求全责备,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有失偏颇的行为予以理解。信任 信任是尊重、关心、理解的集中体现,我们应当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成功,从而千方百计地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鼓励他们“有志者事竟成”,要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按照教育人本论的要求,以人为本。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接受素质教育,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
二、在教学目标上体现人文性
人文课程,在教育目标上把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和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在教育内容上扩展到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方面;在教育方法上不强调知识体系的传播而注重情感充实、情意加深和兴趣培养,强调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运用背诵、讨论、谈话、陶冶等方法。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体现为:传授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个性。语文教学必须始终致力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学习为内容服务的语言,使学生同时获得较强的言语能力和深刻的人文熏陶。
三、在教学内容里发掘人文内涵
单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太多太滥,各种各样的教辅读物、练习册满天飞,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苦不堪言。要改变现状,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学科大于教育的观念,努力从教学内容中发掘人文内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语文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能将文学作品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而要在引导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从美学等人文学科的高度去观察和处理所感受到的艺术美,发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的认识和审美意识的培养,使他们感受艺术创造的真谛。就语文的性质而言,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语文的过程就是认识他人、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过程。人的一生是对自由和全面发展追求,人超越自我的本能,是人类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教育就是要激活这种意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是站得高看得远的哲学道理,而是诗人看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美丽画卷得到美的享受后激发的自我超越意识。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凝聚着浓郁的人文内涵。与自然课程相比,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决定其应承担而且可能承担较多的人文教育任务。因为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语文教科书所选课文都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学生不仅要掌握其语言表达的艺术,还要领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美,接受精神的洗礼和熏陶。语文教学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
为了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活动,如组织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演讲会和出墙报等,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利用节假日、春游秋游等时机,组织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使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因此通过语文教学,我们可以有效地建立学生的人文意识。
四、在教学方法上贯穿人文关怀
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普遍的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
1.发现人的价值
学生对自身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必须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本教育与人文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义、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等内涵。所有非理性的价值取向,诸如学习兴趣、爱好、感情、动机的培育,都是教育教学走向成功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知识技能,更需要人文关怀。
从社会层面来分析,人的素质更多地表现为人的社会性,作为社会性的人要有灵巧的双手,审美的五官,有知识的头脑,美好的心灵。动手能力和人的智力有很大的关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紧密相连,知识和能力又是辨证的统一,美好的心灵则是真善美的人性归宿。语文课属于必修的文化课程,是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要始终贯穿引导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欣赏和发现,学会表现美和创造美。语文教学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求真、扬善、探索、创新,并且能够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社会和人生,进而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达到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当前的素质教育,正可紧紧依托审美教育所特具的陶冶性情、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增进健康等功能,在教育理念中渗透审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教师要以巨大的热情,努力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发挥人的潜能
每一个人都具有优秀的潜能,这是现代人本主义的一块基石,潜能必须通过教育的引导,才能实现向现实性的转化。教师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让学生看书并能提出不同看法。其次,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然后,让学生讲;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讲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讲,老师不包办代替。再次,让学生参与讨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最后,让学生自己去做。按懂、会、熟、巧的顺序分阶段有计划地训练;按由易到难,由高到低,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以教师为主导,让每一个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3.发展人的个性
个性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必须成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加以培养。教师要学习教育理论,研究近年来国际国内的教学新形势、新动向,并紧密结合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教学环节,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创造有个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事物规律,促进个性发展。
五、教学评价中突出人文意识
语文教学评估要符合学科的特点,突出人文意识,体现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要“重视知识积累、能力运用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坚持态度情感与知识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作文教学时鼓励大胆创造和个性发挥,既着眼于实际成绩,更注重未来发展。课堂上进行作业展示,并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找出每个人作业中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通过激励性评价机制,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柴忠华,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