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发展方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历史阶段有其各异的表现方式,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并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而不断地调整升级。
关键词:经济发展;科技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科技兴旺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前提,科技强大是国家强盛的基础。面向日趋激烈的经济主战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我国经济在历经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在总量上已占据世界第二的位置。但在许多领域,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大而不优和大而不强的严重问题。面对经济发展新时期,过去靠大量投入资本和资源环境要素促进经济增长的老路是不可行的,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转换方式、转换动力、调整结构。目前,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资源给我国带来的优势明显减弱,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更多新活力。
一、马克思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1.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除去构成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要素之外,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也具备实际有运用价值的生产能力而存在,故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作用于经济水平的提升。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其中包括思想素养以及劳动能力等,积极改进生产工具的使用效率和类型,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1.2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
科学其本性是革命的,这也是科学的特征之一。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指出科学具有彻头彻尾的革命性。恩格斯和马克思以辩证的眼光对科学的本质属性问题做出客观评价,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英国率先研发并在工业中使用蒸汽机,并随着实际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断改变蒸汽机的使用模式而取得重大进展,技术革命的爆发与其产生的相应结果使现代大工业随之产生,进而导致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由科学革命掀起的产业革命,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像马克思所总结的那样,以前所有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从根本上来说是保守的,但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却是革命的,它通过化学过程、机器和其他方法,让工人的作用和劳动过程的结合也一直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化。
1.3 科技创新促进资源充分利用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活在地球上,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尤其是工业废料的不恰当处理和随意排放,都是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表现。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对自然界造成巨大压力,为了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可以采取科技创新的手段,使废旧物资得到合理的利用,节约资源,变废为宝。马克思充分论述了科技创新在环境保护方面和充分利用资源方面的巨大作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还专门阐述了废料的排放和利用这一问题,部分工业废料可以从“变废为宝”的视角进行循环再利用。通过机器的更新改造,使原本不能继续利用的物质以一种新的形式在新的生产中继续利用,达到循环使用的效果。科技创新对工业生产中机器的不断改良和新兴技术的产生,能够充分合理的使用原物料,避免了在自然界中的直接排放,并减少对其污染与破坏。
二、以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性及原因分析
自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逐渐在实践中认识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在社会经济建设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从而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要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
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稳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以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依靠科技力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科技力量突破技术瓶颈,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性是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三高两低”的特点,就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但经济产出却是低效益和低附加值。在国际上缺乏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在国内也形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很难适应高科技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实现自身产业升级。为此,我国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马克思科技思想为指导,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根据目前科學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借鉴国内外科技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增强科技创新活力,使科技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真正以科技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2.1 我国发展的形势所迫
泱泱大国,悠悠万事,只有顺应大势才能引领潮流,只有把握关键才能认准方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基本特点是我们的速度相对的减慢,结构正不断的优化,我们急需要进行新的动力转换。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禀赋形成的传统的发展动力在不断的衰减,当前经济下行的的压力也非常大,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形式催动生产链持续发展,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科研技术人员不仅要培育构建全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要运用科技创新实现已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持续地提升中国经济增长效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优势。
2.2 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
科技创新从全球范围来看,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科学技术日渐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力,说到底就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加快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即将出现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形成了历史性的交汇,为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最近几年,世界上不少国家都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制定了周密的国家发展战略。比如德国提出工业 4.0 战略。世界各国都围绕着科技创新制定相应的战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大国竞争的一个新赛场。因此,从国际形势上来看,惟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才能跟上世界发展大势。我们必须在科技创新上多下功夫,奋起直追。
我国经济增速快而质量不优、经济规模大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以资源要素为驱动而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所起的关键作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把科技创新作为强劲动力,促进产业技术提升,遵循马克思科技思想的指导,立足于我国发展的实际做出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思想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切实让政府担负的宏观调控职能发挥到合理作用,资源配置中市场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也能做到充分发挥,为科技创新发展在制度上提供真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人民出版社,2009.
关键词:经济发展;科技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科技兴旺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前提,科技强大是国家强盛的基础。面向日趋激烈的经济主战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我国经济在历经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在总量上已占据世界第二的位置。但在许多领域,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大而不优和大而不强的严重问题。面对经济发展新时期,过去靠大量投入资本和资源环境要素促进经济增长的老路是不可行的,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转换方式、转换动力、调整结构。目前,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资源给我国带来的优势明显减弱,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更多新活力。
一、马克思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1.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除去构成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要素之外,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也具备实际有运用价值的生产能力而存在,故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作用于经济水平的提升。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其中包括思想素养以及劳动能力等,积极改进生产工具的使用效率和类型,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1.2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
科学其本性是革命的,这也是科学的特征之一。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指出科学具有彻头彻尾的革命性。恩格斯和马克思以辩证的眼光对科学的本质属性问题做出客观评价,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英国率先研发并在工业中使用蒸汽机,并随着实际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断改变蒸汽机的使用模式而取得重大进展,技术革命的爆发与其产生的相应结果使现代大工业随之产生,进而导致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由科学革命掀起的产业革命,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像马克思所总结的那样,以前所有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从根本上来说是保守的,但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却是革命的,它通过化学过程、机器和其他方法,让工人的作用和劳动过程的结合也一直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化。
1.3 科技创新促进资源充分利用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活在地球上,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尤其是工业废料的不恰当处理和随意排放,都是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表现。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对自然界造成巨大压力,为了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可以采取科技创新的手段,使废旧物资得到合理的利用,节约资源,变废为宝。马克思充分论述了科技创新在环境保护方面和充分利用资源方面的巨大作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还专门阐述了废料的排放和利用这一问题,部分工业废料可以从“变废为宝”的视角进行循环再利用。通过机器的更新改造,使原本不能继续利用的物质以一种新的形式在新的生产中继续利用,达到循环使用的效果。科技创新对工业生产中机器的不断改良和新兴技术的产生,能够充分合理的使用原物料,避免了在自然界中的直接排放,并减少对其污染与破坏。
二、以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性及原因分析
自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逐渐在实践中认识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在社会经济建设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从而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要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
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稳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以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依靠科技力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科技力量突破技术瓶颈,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性是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三高两低”的特点,就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但经济产出却是低效益和低附加值。在国际上缺乏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在国内也形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很难适应高科技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实现自身产业升级。为此,我国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马克思科技思想为指导,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根据目前科學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借鉴国内外科技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增强科技创新活力,使科技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真正以科技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2.1 我国发展的形势所迫
泱泱大国,悠悠万事,只有顺应大势才能引领潮流,只有把握关键才能认准方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基本特点是我们的速度相对的减慢,结构正不断的优化,我们急需要进行新的动力转换。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禀赋形成的传统的发展动力在不断的衰减,当前经济下行的的压力也非常大,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形式催动生产链持续发展,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科研技术人员不仅要培育构建全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要运用科技创新实现已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持续地提升中国经济增长效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优势。
2.2 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
科技创新从全球范围来看,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科学技术日渐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力,说到底就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加快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即将出现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形成了历史性的交汇,为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最近几年,世界上不少国家都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制定了周密的国家发展战略。比如德国提出工业 4.0 战略。世界各国都围绕着科技创新制定相应的战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大国竞争的一个新赛场。因此,从国际形势上来看,惟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才能跟上世界发展大势。我们必须在科技创新上多下功夫,奋起直追。
我国经济增速快而质量不优、经济规模大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以资源要素为驱动而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所起的关键作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把科技创新作为强劲动力,促进产业技术提升,遵循马克思科技思想的指导,立足于我国发展的实际做出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思想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切实让政府担负的宏观调控职能发挥到合理作用,资源配置中市场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也能做到充分发挥,为科技创新发展在制度上提供真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