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吟咏南京的诗词极多,“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都流芳百世,脍炙人口。近人咏南京之诗,曾读到赵炳麟的《金陵漫兴》,印象颇深,值得一记,兹录其三首:
前有梁陈后福王,名流如鲫策朝堂。
蛾眉顿使雄图歇,鸩毒江山是建康。
闲乘一棹访秦淮,舞榭参差伴水涯。
燕子春灯消歇尽,泥人今古是裙钗。(阮大铖传奇《燕子笺》《春灯谜》)
卞郑诗才顾李姿,风流不让古师师。(卞玉京、郑如英、顾横波、李香君)
终怜一片胭脂水,阅尽兴亡不自知。
其时赵炳麟受雇主阎锡山及刚就任大总统的徐世昌之嘱托,赴广东调和南北关系。路经南京,有此诗作。清帝逊位后,赵炳麟作为袁世凯的死敌,只得蛰居老家广西数年。反袁护国军兴,他随陆荣廷讨袁。袁死,他受阎锡山邀请,北上任山西实业厅长。行前有诗云:
蒿目乡关噪晚蜩,中原物力久萧条。
此行不作服官看,半为游山半避嚣。
河汾避地文中子,门下偏储命世才。
此日中原糜烂甚,扶危可有济川才。
将军新筑傅公祠,节义峥嵘妇孺知。
南有亭林西二曲,与公鼎鼎是男儿。
与他和江春霖并称“乌台三霖”的赵启霖,清亡不仕,主讲船山学社多年。听说老友居然做了民国的官,不能为大清守节,来信责难。赵炳麟回信道:“古来所谓失节者,第一要义在作二臣,此帝制时期则然。今国体共和,自总统以至庶僚,皆为人民服务,称曰公仆。”意思是民国并非一姓之天下,因此做民国的官,不存在守节的问题。他且有诗明志,称自己是“移居避乱”:
日暮并门冷乱鸦,故人牢落隔天涯。
山中事业堪千古,劫后村墟剩几家。
多难只留肝胆在,余生弥苦岁时赊。
九州何日看同轨,阅尽星霜老髩华。
“乌台三霖”这个绰号,是赵炳麟、赵启霖、江春霖一生的荣耀。汉朝御史台外有很多柏树,乌鸦很多,古来故称御史台为“乌台”或“柏台”,“乌台三霖”亦称“台谏三霖”,望文生义,可知他们是言官中的英雄。现代中国已没有了言官制度,人们可能认为言官不过是长跪不起、额头流血的愚忠小官。实际上,言官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官僚政治中最重要的制衡机制之一,比如宋明两代的言官就极为生猛。宋代祖制“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因此言官堪称“肆无忌惮”。言官是官僚政治的缩影,当时向皇帝提意见是政坛基本生态,如寇准进言时,抓住宋真宗的衣袖不肯放手;包拯反对任用外戚,说到激动处,喷了宋仁宗一脸口水。范仲淹《岳阳楼记》起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就是因言获罪的言官,范仲淹此文就是为他而写,写着写着写到了自己而已。而苏东坡仕途偃蹇,就是来自言官炮制的“乌台诗案”。明朝不仅没有宋朝颁给文官的“免死金券”,反而有由宦官厂卫机构主导的恐怖政治,针对文官精英的酷刑甚至极刑层出不穷,但文官并未噤若寒蝉,反而前仆后继、宁死不屈,残酷程度,更甚于东汉桓、灵二帝时期,足足打了一场持续三百年的战争。海瑞就是明代言官的代表人物,而严嵩、魏忠贤等权臣的覆灭,离不开言官的持续努力和巨大牺牲,连万历这样数十年不上朝,公开与群臣决裂的皇帝,一闻巡城御史的呵呼之声,都要马上停止宴乐,说“我畏御史”。
清朝的言官本来没有宋朝和明朝那么风光,在慈禧专权之前,清朝以异族征服者的淫威,在继承明朝制度的同时,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却刻意限制言路。入关之初,顺治皇帝即精简各部“给事中”,不久又對言官严格实行“京察”,实为限制;康雍乾三代大兴文字狱,百官噤若寒蝉,言官亦多明哲保身;雍正设立军机处,从制度上使权力进一步集中于皇帝,言官便更形同虚设了。如纪晓岚虽深受乾隆宠信,实被视同俳优,其他文臣更是可想而知。但咸丰病死于热河,慈禧突然登上权力顶峰,使情况骤然一变,言官突然成为政坛黑马。本来,慈禧上位离不开恭亲王的支持,但后来为了节制之,她借助了蔡寿祺等言官的力量,轻松摘掉了恭王的议政王身份,同时亦打击了曾国藩等实权派汉臣。从此言官成为慈禧控制朝政、统治中国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直到她1908年病逝,出现过多次言官引发的政潮,也涌现了“翰林四谏”(张之洞、宝廷、陈宝琛、张佩纶)、“乌台三霖”等言官英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一代名臣均曾遭到严厉弹劾。晚清政局一时间热闹非凡,竟有了西方现代政党政治的神似感。甚至慈禧本人的近侍太监李莲英都遭到王先谦等人的弹劾,据说她不得不让李当众脱裤以释众疑,这便确实是货真价实的权力制衡了,我们后人没有资格以历史闹剧等闲视之。
清末著名的“杨翠喜案”便是“乌台三霖”的杰作。曾与李叔同交好的天津坤伶杨翠喜,被袁世凯的亲信——东三省军务处总办段芝贵聘买献给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段因此获得黑龙江巡抚的高位。监察御史赵启霖率先发炮,弹劾段芝贵夤缘亲贵,庆亲王父子受贿鬻官。清廷令醇亲王载沣和大学士孙家鼐调查,他们受慈禧授意,复命查无实据,遂将赵启霖革职。赵炳麟见状不服,接着发炮,上书表示如此处理,将无人再讲真话。接着江春霖上奏,分析了事件的疑点,指出存在舞弊之嫌,直言“人可欺,天可欺乎”。当时朝中大批官员反对庆亲王、袁世凯利益集团,声援“乌台三霖”,《京报》《申报》《时报》等名报追踪报道事态进展,舆论直逼宫廷。虽然慈禧有意大事化小,但“杨翠喜案”还是衍变为一场激烈的政争,结果是载振和段芝贵未能到东北就任总督和巡抚,段芝贵且被免职,而支持言官的瞿鸿禨被免职,岑春煊被排挤出京,可谓两败俱伤。但庆亲王和袁世凯的势力并无实质性削弱,因此,虽然翌年慈禧病逝后袁世凯被载沣开缺三年,但并未影响其东山再起及篡夺清祚。
当赵启霖因“杨翠喜案”弹劾“失实”被革职时,朝中清流在城南龙树院为其饯行,席间多赋诗壮之者。如民政部主事汪荣宝有二律: 城阙阴阴白日倾,沧波渺渺客心惊。
浊醪一石难成醉,雄剑中宵尚有声。
虎豹自依天咫尺,蕙兰宁怯岁峥嵘。
长吟径度桑干去,万树鸣蜩送汝行。
縆瑟高堂曲未同,明灯离席思难穷。
岂期并世闻鸣凤,长遣行人惜逝骢。
左掖花枝迷夜月,洞庭木叶起秋风。
天书早晚思遗直,何处山幽问桂丛。
工部主事杨增荦诗亦佳:
玉虬偃蹇楚湘累,一疏真成博浪椎。
宝鼎愔愔虚炼药,银灯霎霎忍看棋。
穴边旧梦酣蝼蚁,沙外残光恼子规。
枉乞灵氛重折竹,凤声飘断日迟迟。
卧虎虚名并不存,眼枯无泪向乾坤。
双龙吼罢青蜺断,群鵩飞来白日昏。
苦忆琼都淹石色,好收玉匣閟星痕。
衡山湘水清寥甚,散发高歌是主恩。
而“杨翠喜案”影响极大,时人多有以诗纪之者。“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为后生晚辈,因杨翠喜为名伶,他专写梨园掌故的《红毹纪梦诗注》亦有诗记录此事,不过他既然是袁世凯的外甥,自然就有为袁党缓颊之意:
买赠佳人金屋娇,封疆擢任气何豪。
启霖多事煞风景,却上弹章拆凤巢。
不过赵启霖得到巨大的舆论支持,不久就官复原级,但清朝不久覆亡,他甘于做清朝的遗民,不复出仕,回长沙任船山学社社长。他是船山先生王夫之的忠实信徒,船山誕辰他有诗云:
岳降神如在,天生德不孤。
圣门崇两庑,经训冠群儒。
声气当时少,风徽旷代无。
斯文将丧候,一位扫榛芜。
薇蕨仍清奠,蘋蘩总至诚。
江山无代谢,笾豆想神明。
岂但遗书护,还应大道宏。
高秋天气肃,遥闻九歌声。
多年前湖南前辈郭嵩焘曾奏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子庙,未得批准,如今他继承郭的遗志,靠着自己一代言官的话语权,终究奏请朝廷同意将王夫之与黄宗羲、顾炎武一起从祀文庙。此事令当时矢力排满的章太炎等惊愕不已,因为他怎么也不相信,清朝会把三位不承认清廷正统地位的大明儒生奉上神坛。
因为崇拜王夫之,所以赵启霖甘愿做清朝的遗民。与他相比,赵炳麟的思想就很不一样,他本是维新派,晚年在山西贾景德唱和,还写到戊戌变法的往事,对光绪的遭遇深感同情:
折角朱云正少年,妄鸣孤掌冀回天。
可怜百日维新梦,顿见君王化蜀鹃。
起居无注问瀛台,我与梅阳词最哀。
宿草三年君去矣,余英犹向莆田开。
梅阳即江春霖,这是回忆他们当年为幽居瀛台之光绪发声的往事。他既同情光绪的遭遇,则对由慈禧主导的清末朝廷必有微词。尤其是在庚子之变时,他的态度十分鲜明,有诗云:
秉国何人百政乖,中原从此祸无涯。
忽传白旆摇津海,忍覩红巾集洛街。
纵火残民新劫运,谭神说怪古齐谐。
回天无力惭君父,泪洒铜驼空感怀。
(《感事》)
赤眉塞大路,碧血流平川。
旧日繁华市,萧条生野烟。
有官难避地,无力可回天。
杖策献明圣,还期得转圆。
(《封事》)
风沙万里扑长安,满道红巾搆国难。
痛哭莫回天下事,断头柴市血光寒。
(《哭许景澄、袁昶》)
赤云红日照河沿,有客青衫河上眠。
道是侬家新被火,团民又索买香钱。
官衙车马太萧条,著得朝衫怕上朝。
不怕满城飞炮火,拳民露刃守天桥。
(《春明竹枝词》)
这些诗在我们这些后人看来,可谓“三观极正”。他既不满“秉国何人百政乖”,故当赵启霖来信劝他做大清遗民时,他却表示要放眼未来:
叠书劝我作遗民,一老犹存劫后身。
想见湘潭歌泣后,声声唤起未来春。
他的思想并不停滞于维新派,他的诗中对民族主义、重商主义、政党政治等都有所阐述。待民国建立,他衷心赞美共和,有诗《共和政治万岁》:
西史所大书,共和政万岁。
观其立法权,无非代议制。
贤士定政策,决于相与帝。
法律所实行,包含有二义。
其一曰权限,其一曰保卫。
暴君与暴民,两两防流弊。
义务与责任,井井有分际。
上下同一心,斯为治平世。
只是他曾几次弹劾袁世凯,甚至在慈禧刚刚病逝后,就奏请摄政王处死袁世凯。袁得清朝权贵及张之洞等人力保,才保住一命,开缺回籍养疴,但对赵炳麟必有不共戴天之感。赵有自知之明,归隐广西故里,并曾与画家李瑞清等策划行刺袁世凯未果。至袁世凯称帝,他拟东渡日本避难,旋护国军起,他追随陆荣廷在柳州起兵,亲作檄文,有“独夫一日不去,万姓一日不安”之语。晚年他在山西主管实业,极有成效,后来山西成为全国“模范省”,全国注册商标70%属于山西商家,与其奠定的良好基础有关。而当时军阀混战局面已成,唯山西政局稳定,阎锡山招揽了一批外省籍前清官员士大夫,他们与三晋名流文士吟咏唱和,颇过了一段充实惬意的好日子。如他与阎锡山在山中共渡中秋,有诗云:
我本湘源避世人,并阳六载看冰轮。
又逢佳节分朝夜,喜接明侯略主宾。
皓月依然垂普照,旧邦何以与维新。
他年史氏从头记,此地团圞十二春。
不过他在大同云冈石窟写的诗:
我辈抱负安在哉,毋使黄族为劫灰。
竟有了几分革命党人的味道了。 他寄诗与赵启霖最多,巴蜀书社出版他的诗集《赵柏岩诗集校注》中亦收录了不少赵启霖的和作,但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湖湘文库”版《赵启霖集》皆未收录,是为遗珠之憾。他和赵启霖的诗有极佳者:
莫问山涯与水涯,一枝聊借愿无奢。
青杉繞屋烦襟减,白酒延宾正味加。
天地众生俱是客,乾坤到处可为家。
故人珍重山中药,世路崎岖戒覆车。
万事如棋一烂柯,光明悟后百无疴。
曾披肝胆酬知己,肯惜头颅付太阿。
汉献自能容魏武,范增岂必逊萧何。
兴亡因果皆人造,不用追思感慨多。
他诗学杜甫,水平极高,但历来为论诗著作所忽略,诚不公也。如《京居客感》:
迷离乡梦乱如丝,沈醉东风酒一卮。
大地于今皆泡影,长安自古似弹棋。
百年世事青衫泪,一点禅心黄檗知。
来日是非浑莫管,衔杯权赋草堂诗。
“乌台三霖”中,以江春霖年序最长,名气也更大,甚至有“有清第一御史”的美誉。他也是袁世凯的死敌,在朝中从不与袁交往,但袁办五十大寿时,他不请自来,一座皆惊,袁亦深感荣幸。不料次日他即上书弹劾袁世凯,罪状有庆亲王以亲王之尊也用“祝”字,载振称袁为“四哥”等,皆违祖制,可见袁有交通权贵之实,等等。他这做法,未免不够光明正大,但他毕竟是“实名举报”,却又正大光明之至,故只可视之为兵不厌诈了。他共曾八次弹劾袁世凯,终因弹劾与袁沆瀣一气的庆亲王未果而愤然辞职,返回福建莆田老家,做道士装束归隐,自称梅阳道人。待袁世凯僭夺天下,他有诗云:
对泣新亭笑似囚,可无砥柱作中流。
叠山空抱千年愤,宋室甘将半壁休。
漫向人前夸月旦,只因皮里记阳秋。
斧柯已落奸雄手,珍重身还有用留。
他和同乡林纾交好,他退隐后,朝政日趋糜烂,袁世凯乘势复起。林纾在京寄诗与他,感慨他预言成真:
直谏何曾愧昔贤,偏当危局放归田。
早知破碎难为国,自咽辛酸敢问天。
回首翰林官舍在,伤心同德殿门前。
可怜四世三公语,果在公归后数年。
(“四世三公”指袁绍家族,代指袁世凯。)
中国自秦朝“大一统”后,即有完备的监察制度,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同列“三公”。此制度延续两年多年,运转或不顺畅,但从未断绝。如在东汉、唐等朝代因外戚或宦官政治干扰,言官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而在西汉、北宋、明、晚清等时期运转良好,在官僚政治中起到了制衡作用,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文人士大夫“舍身取义”的道德追求。因此,崇拜西方却又深谙中国“道统”的孙中山,在其革命理论中提出“五权分立”,即在西方的“立法”“司法”“行政”之外,加上“考试”和“监察”,二者的精神内涵即分别延续自科举制度和言官制度。1928年,国民政府开始实施五院制,监察院长为于右任。
于右任在清末因办革命报纸被捕入狱,得到江春霖的帮助,得以无罪释放,他对江感佩一生,曾为江的《梅阳山人诗集》作序云:
莆田江先生以所职敢言闻天下,距兹二十年余,音声扬厉,风力岩岩。总理言监察制度,深引重之。夫制度系于人,而学养所以重其职。江先生言所当言,而天下以为至言。今其文流传万口,冰霜斧钺,无以加威,知有异世所不能改,则知公私之戒慎,即国家之利,人民之福,亦即监察制度之所以谨重也。
政治并不深奥,这段文字可见监察制度之本。像东汉和武周时代,大兴告密之风,而不是正常发挥御史台的作用,朝政所以日坏,外戚宦官成为政治的主宰;而明朝那样厂卫森严的环境下,言官真可谓是“文死谏”了,可那绝非制度优势的发挥,而是有赖于士大夫之间的道德砥砺,结果便是朝政沦为君子小人之争,卒至分崩离析不可收场。晚清言官的崛起虽因慈禧制衡政敌而兴,但后来的表现,却渐非慈禧所能控制,遂竟然成为一种制度的安排。这种制度,既不同于钳制言论、鼓励告密的弭谤政治,也不同于厂卫横行、缇骑四出的特务政治,而是公开透明、分庭辩论,有现代政党政治的影子。晚清虽颟顸失德,却没有一名言官因弹劾权贵被杀,较之明朝真不可同日而语。而晚清言官的表现,也直接启发了孙中山的五权设计,这种传承是良性的。孙中山自称继承了中国的“道统”,此为其重要一绪。
作 者: 夏双刃,文史学者,专注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著有《非常道II:1840—2004的中国话语》《激荡十七年:从袁世凯到张作霖(1912—1928)》等书。
前有梁陈后福王,名流如鲫策朝堂。
蛾眉顿使雄图歇,鸩毒江山是建康。
闲乘一棹访秦淮,舞榭参差伴水涯。
燕子春灯消歇尽,泥人今古是裙钗。(阮大铖传奇《燕子笺》《春灯谜》)
卞郑诗才顾李姿,风流不让古师师。(卞玉京、郑如英、顾横波、李香君)
终怜一片胭脂水,阅尽兴亡不自知。
其时赵炳麟受雇主阎锡山及刚就任大总统的徐世昌之嘱托,赴广东调和南北关系。路经南京,有此诗作。清帝逊位后,赵炳麟作为袁世凯的死敌,只得蛰居老家广西数年。反袁护国军兴,他随陆荣廷讨袁。袁死,他受阎锡山邀请,北上任山西实业厅长。行前有诗云:
蒿目乡关噪晚蜩,中原物力久萧条。
此行不作服官看,半为游山半避嚣。
河汾避地文中子,门下偏储命世才。
此日中原糜烂甚,扶危可有济川才。
将军新筑傅公祠,节义峥嵘妇孺知。
南有亭林西二曲,与公鼎鼎是男儿。
与他和江春霖并称“乌台三霖”的赵启霖,清亡不仕,主讲船山学社多年。听说老友居然做了民国的官,不能为大清守节,来信责难。赵炳麟回信道:“古来所谓失节者,第一要义在作二臣,此帝制时期则然。今国体共和,自总统以至庶僚,皆为人民服务,称曰公仆。”意思是民国并非一姓之天下,因此做民国的官,不存在守节的问题。他且有诗明志,称自己是“移居避乱”:
日暮并门冷乱鸦,故人牢落隔天涯。
山中事业堪千古,劫后村墟剩几家。
多难只留肝胆在,余生弥苦岁时赊。
九州何日看同轨,阅尽星霜老髩华。
“乌台三霖”这个绰号,是赵炳麟、赵启霖、江春霖一生的荣耀。汉朝御史台外有很多柏树,乌鸦很多,古来故称御史台为“乌台”或“柏台”,“乌台三霖”亦称“台谏三霖”,望文生义,可知他们是言官中的英雄。现代中国已没有了言官制度,人们可能认为言官不过是长跪不起、额头流血的愚忠小官。实际上,言官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官僚政治中最重要的制衡机制之一,比如宋明两代的言官就极为生猛。宋代祖制“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因此言官堪称“肆无忌惮”。言官是官僚政治的缩影,当时向皇帝提意见是政坛基本生态,如寇准进言时,抓住宋真宗的衣袖不肯放手;包拯反对任用外戚,说到激动处,喷了宋仁宗一脸口水。范仲淹《岳阳楼记》起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就是因言获罪的言官,范仲淹此文就是为他而写,写着写着写到了自己而已。而苏东坡仕途偃蹇,就是来自言官炮制的“乌台诗案”。明朝不仅没有宋朝颁给文官的“免死金券”,反而有由宦官厂卫机构主导的恐怖政治,针对文官精英的酷刑甚至极刑层出不穷,但文官并未噤若寒蝉,反而前仆后继、宁死不屈,残酷程度,更甚于东汉桓、灵二帝时期,足足打了一场持续三百年的战争。海瑞就是明代言官的代表人物,而严嵩、魏忠贤等权臣的覆灭,离不开言官的持续努力和巨大牺牲,连万历这样数十年不上朝,公开与群臣决裂的皇帝,一闻巡城御史的呵呼之声,都要马上停止宴乐,说“我畏御史”。
清朝的言官本来没有宋朝和明朝那么风光,在慈禧专权之前,清朝以异族征服者的淫威,在继承明朝制度的同时,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却刻意限制言路。入关之初,顺治皇帝即精简各部“给事中”,不久又對言官严格实行“京察”,实为限制;康雍乾三代大兴文字狱,百官噤若寒蝉,言官亦多明哲保身;雍正设立军机处,从制度上使权力进一步集中于皇帝,言官便更形同虚设了。如纪晓岚虽深受乾隆宠信,实被视同俳优,其他文臣更是可想而知。但咸丰病死于热河,慈禧突然登上权力顶峰,使情况骤然一变,言官突然成为政坛黑马。本来,慈禧上位离不开恭亲王的支持,但后来为了节制之,她借助了蔡寿祺等言官的力量,轻松摘掉了恭王的议政王身份,同时亦打击了曾国藩等实权派汉臣。从此言官成为慈禧控制朝政、统治中国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直到她1908年病逝,出现过多次言官引发的政潮,也涌现了“翰林四谏”(张之洞、宝廷、陈宝琛、张佩纶)、“乌台三霖”等言官英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一代名臣均曾遭到严厉弹劾。晚清政局一时间热闹非凡,竟有了西方现代政党政治的神似感。甚至慈禧本人的近侍太监李莲英都遭到王先谦等人的弹劾,据说她不得不让李当众脱裤以释众疑,这便确实是货真价实的权力制衡了,我们后人没有资格以历史闹剧等闲视之。
清末著名的“杨翠喜案”便是“乌台三霖”的杰作。曾与李叔同交好的天津坤伶杨翠喜,被袁世凯的亲信——东三省军务处总办段芝贵聘买献给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段因此获得黑龙江巡抚的高位。监察御史赵启霖率先发炮,弹劾段芝贵夤缘亲贵,庆亲王父子受贿鬻官。清廷令醇亲王载沣和大学士孙家鼐调查,他们受慈禧授意,复命查无实据,遂将赵启霖革职。赵炳麟见状不服,接着发炮,上书表示如此处理,将无人再讲真话。接着江春霖上奏,分析了事件的疑点,指出存在舞弊之嫌,直言“人可欺,天可欺乎”。当时朝中大批官员反对庆亲王、袁世凯利益集团,声援“乌台三霖”,《京报》《申报》《时报》等名报追踪报道事态进展,舆论直逼宫廷。虽然慈禧有意大事化小,但“杨翠喜案”还是衍变为一场激烈的政争,结果是载振和段芝贵未能到东北就任总督和巡抚,段芝贵且被免职,而支持言官的瞿鸿禨被免职,岑春煊被排挤出京,可谓两败俱伤。但庆亲王和袁世凯的势力并无实质性削弱,因此,虽然翌年慈禧病逝后袁世凯被载沣开缺三年,但并未影响其东山再起及篡夺清祚。
当赵启霖因“杨翠喜案”弹劾“失实”被革职时,朝中清流在城南龙树院为其饯行,席间多赋诗壮之者。如民政部主事汪荣宝有二律: 城阙阴阴白日倾,沧波渺渺客心惊。
浊醪一石难成醉,雄剑中宵尚有声。
虎豹自依天咫尺,蕙兰宁怯岁峥嵘。
长吟径度桑干去,万树鸣蜩送汝行。
縆瑟高堂曲未同,明灯离席思难穷。
岂期并世闻鸣凤,长遣行人惜逝骢。
左掖花枝迷夜月,洞庭木叶起秋风。
天书早晚思遗直,何处山幽问桂丛。
工部主事杨增荦诗亦佳:
玉虬偃蹇楚湘累,一疏真成博浪椎。
宝鼎愔愔虚炼药,银灯霎霎忍看棋。
穴边旧梦酣蝼蚁,沙外残光恼子规。
枉乞灵氛重折竹,凤声飘断日迟迟。
卧虎虚名并不存,眼枯无泪向乾坤。
双龙吼罢青蜺断,群鵩飞来白日昏。
苦忆琼都淹石色,好收玉匣閟星痕。
衡山湘水清寥甚,散发高歌是主恩。
而“杨翠喜案”影响极大,时人多有以诗纪之者。“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为后生晚辈,因杨翠喜为名伶,他专写梨园掌故的《红毹纪梦诗注》亦有诗记录此事,不过他既然是袁世凯的外甥,自然就有为袁党缓颊之意:
买赠佳人金屋娇,封疆擢任气何豪。
启霖多事煞风景,却上弹章拆凤巢。
不过赵启霖得到巨大的舆论支持,不久就官复原级,但清朝不久覆亡,他甘于做清朝的遗民,不复出仕,回长沙任船山学社社长。他是船山先生王夫之的忠实信徒,船山誕辰他有诗云:
岳降神如在,天生德不孤。
圣门崇两庑,经训冠群儒。
声气当时少,风徽旷代无。
斯文将丧候,一位扫榛芜。
薇蕨仍清奠,蘋蘩总至诚。
江山无代谢,笾豆想神明。
岂但遗书护,还应大道宏。
高秋天气肃,遥闻九歌声。
多年前湖南前辈郭嵩焘曾奏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子庙,未得批准,如今他继承郭的遗志,靠着自己一代言官的话语权,终究奏请朝廷同意将王夫之与黄宗羲、顾炎武一起从祀文庙。此事令当时矢力排满的章太炎等惊愕不已,因为他怎么也不相信,清朝会把三位不承认清廷正统地位的大明儒生奉上神坛。
因为崇拜王夫之,所以赵启霖甘愿做清朝的遗民。与他相比,赵炳麟的思想就很不一样,他本是维新派,晚年在山西贾景德唱和,还写到戊戌变法的往事,对光绪的遭遇深感同情:
折角朱云正少年,妄鸣孤掌冀回天。
可怜百日维新梦,顿见君王化蜀鹃。
起居无注问瀛台,我与梅阳词最哀。
宿草三年君去矣,余英犹向莆田开。
梅阳即江春霖,这是回忆他们当年为幽居瀛台之光绪发声的往事。他既同情光绪的遭遇,则对由慈禧主导的清末朝廷必有微词。尤其是在庚子之变时,他的态度十分鲜明,有诗云:
秉国何人百政乖,中原从此祸无涯。
忽传白旆摇津海,忍覩红巾集洛街。
纵火残民新劫运,谭神说怪古齐谐。
回天无力惭君父,泪洒铜驼空感怀。
(《感事》)
赤眉塞大路,碧血流平川。
旧日繁华市,萧条生野烟。
有官难避地,无力可回天。
杖策献明圣,还期得转圆。
(《封事》)
风沙万里扑长安,满道红巾搆国难。
痛哭莫回天下事,断头柴市血光寒。
(《哭许景澄、袁昶》)
赤云红日照河沿,有客青衫河上眠。
道是侬家新被火,团民又索买香钱。
官衙车马太萧条,著得朝衫怕上朝。
不怕满城飞炮火,拳民露刃守天桥。
(《春明竹枝词》)
这些诗在我们这些后人看来,可谓“三观极正”。他既不满“秉国何人百政乖”,故当赵启霖来信劝他做大清遗民时,他却表示要放眼未来:
叠书劝我作遗民,一老犹存劫后身。
想见湘潭歌泣后,声声唤起未来春。
他的思想并不停滞于维新派,他的诗中对民族主义、重商主义、政党政治等都有所阐述。待民国建立,他衷心赞美共和,有诗《共和政治万岁》:
西史所大书,共和政万岁。
观其立法权,无非代议制。
贤士定政策,决于相与帝。
法律所实行,包含有二义。
其一曰权限,其一曰保卫。
暴君与暴民,两两防流弊。
义务与责任,井井有分际。
上下同一心,斯为治平世。
只是他曾几次弹劾袁世凯,甚至在慈禧刚刚病逝后,就奏请摄政王处死袁世凯。袁得清朝权贵及张之洞等人力保,才保住一命,开缺回籍养疴,但对赵炳麟必有不共戴天之感。赵有自知之明,归隐广西故里,并曾与画家李瑞清等策划行刺袁世凯未果。至袁世凯称帝,他拟东渡日本避难,旋护国军起,他追随陆荣廷在柳州起兵,亲作檄文,有“独夫一日不去,万姓一日不安”之语。晚年他在山西主管实业,极有成效,后来山西成为全国“模范省”,全国注册商标70%属于山西商家,与其奠定的良好基础有关。而当时军阀混战局面已成,唯山西政局稳定,阎锡山招揽了一批外省籍前清官员士大夫,他们与三晋名流文士吟咏唱和,颇过了一段充实惬意的好日子。如他与阎锡山在山中共渡中秋,有诗云:
我本湘源避世人,并阳六载看冰轮。
又逢佳节分朝夜,喜接明侯略主宾。
皓月依然垂普照,旧邦何以与维新。
他年史氏从头记,此地团圞十二春。
不过他在大同云冈石窟写的诗:
我辈抱负安在哉,毋使黄族为劫灰。
竟有了几分革命党人的味道了。 他寄诗与赵启霖最多,巴蜀书社出版他的诗集《赵柏岩诗集校注》中亦收录了不少赵启霖的和作,但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湖湘文库”版《赵启霖集》皆未收录,是为遗珠之憾。他和赵启霖的诗有极佳者:
莫问山涯与水涯,一枝聊借愿无奢。
青杉繞屋烦襟减,白酒延宾正味加。
天地众生俱是客,乾坤到处可为家。
故人珍重山中药,世路崎岖戒覆车。
万事如棋一烂柯,光明悟后百无疴。
曾披肝胆酬知己,肯惜头颅付太阿。
汉献自能容魏武,范增岂必逊萧何。
兴亡因果皆人造,不用追思感慨多。
他诗学杜甫,水平极高,但历来为论诗著作所忽略,诚不公也。如《京居客感》:
迷离乡梦乱如丝,沈醉东风酒一卮。
大地于今皆泡影,长安自古似弹棋。
百年世事青衫泪,一点禅心黄檗知。
来日是非浑莫管,衔杯权赋草堂诗。
“乌台三霖”中,以江春霖年序最长,名气也更大,甚至有“有清第一御史”的美誉。他也是袁世凯的死敌,在朝中从不与袁交往,但袁办五十大寿时,他不请自来,一座皆惊,袁亦深感荣幸。不料次日他即上书弹劾袁世凯,罪状有庆亲王以亲王之尊也用“祝”字,载振称袁为“四哥”等,皆违祖制,可见袁有交通权贵之实,等等。他这做法,未免不够光明正大,但他毕竟是“实名举报”,却又正大光明之至,故只可视之为兵不厌诈了。他共曾八次弹劾袁世凯,终因弹劾与袁沆瀣一气的庆亲王未果而愤然辞职,返回福建莆田老家,做道士装束归隐,自称梅阳道人。待袁世凯僭夺天下,他有诗云:
对泣新亭笑似囚,可无砥柱作中流。
叠山空抱千年愤,宋室甘将半壁休。
漫向人前夸月旦,只因皮里记阳秋。
斧柯已落奸雄手,珍重身还有用留。
他和同乡林纾交好,他退隐后,朝政日趋糜烂,袁世凯乘势复起。林纾在京寄诗与他,感慨他预言成真:
直谏何曾愧昔贤,偏当危局放归田。
早知破碎难为国,自咽辛酸敢问天。
回首翰林官舍在,伤心同德殿门前。
可怜四世三公语,果在公归后数年。
(“四世三公”指袁绍家族,代指袁世凯。)
中国自秦朝“大一统”后,即有完备的监察制度,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同列“三公”。此制度延续两年多年,运转或不顺畅,但从未断绝。如在东汉、唐等朝代因外戚或宦官政治干扰,言官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而在西汉、北宋、明、晚清等时期运转良好,在官僚政治中起到了制衡作用,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文人士大夫“舍身取义”的道德追求。因此,崇拜西方却又深谙中国“道统”的孙中山,在其革命理论中提出“五权分立”,即在西方的“立法”“司法”“行政”之外,加上“考试”和“监察”,二者的精神内涵即分别延续自科举制度和言官制度。1928年,国民政府开始实施五院制,监察院长为于右任。
于右任在清末因办革命报纸被捕入狱,得到江春霖的帮助,得以无罪释放,他对江感佩一生,曾为江的《梅阳山人诗集》作序云:
莆田江先生以所职敢言闻天下,距兹二十年余,音声扬厉,风力岩岩。总理言监察制度,深引重之。夫制度系于人,而学养所以重其职。江先生言所当言,而天下以为至言。今其文流传万口,冰霜斧钺,无以加威,知有异世所不能改,则知公私之戒慎,即国家之利,人民之福,亦即监察制度之所以谨重也。
政治并不深奥,这段文字可见监察制度之本。像东汉和武周时代,大兴告密之风,而不是正常发挥御史台的作用,朝政所以日坏,外戚宦官成为政治的主宰;而明朝那样厂卫森严的环境下,言官真可谓是“文死谏”了,可那绝非制度优势的发挥,而是有赖于士大夫之间的道德砥砺,结果便是朝政沦为君子小人之争,卒至分崩离析不可收场。晚清言官的崛起虽因慈禧制衡政敌而兴,但后来的表现,却渐非慈禧所能控制,遂竟然成为一种制度的安排。这种制度,既不同于钳制言论、鼓励告密的弭谤政治,也不同于厂卫横行、缇骑四出的特务政治,而是公开透明、分庭辩论,有现代政党政治的影子。晚清虽颟顸失德,却没有一名言官因弹劾权贵被杀,较之明朝真不可同日而语。而晚清言官的表现,也直接启发了孙中山的五权设计,这种传承是良性的。孙中山自称继承了中国的“道统”,此为其重要一绪。
作 者: 夏双刃,文史学者,专注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著有《非常道II:1840—2004的中国话语》《激荡十七年:从袁世凯到张作霖(1912—1928)》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