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为美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教育方式和优良传统。本文深入挖掘古代美育思想及美育实践,结合职业教育缺失美育的现状,找出古代美育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美育;重视;实践;启示
美育,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美育对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性格等都能产生深刻影响,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特殊作用。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才从西方引入的,但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存在美育,且不乏深厚丰富的内涵。美育是古代教育理念的最高目标。
一、中国古代美育传统
(一)中国古代美育思想
中国作为一个泱泱五千年文明的大国,自先秦以来便蕴藏着丰富的美育思想,这是传统美育思想的积淀,也是中国自古便注重美育的体现。
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教育家。在《论语》中有他的诸多美育思想。例如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人的修养,开始於学诗,自立於学礼,完成于学乐。在这里孔子把一个人的最高人格的养成是在音乐教育熏陶下实现。可见美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占据了多大分量。孔子继承并发扬了西周的“六艺”教育传统,重视审美教育与培养个体人格之间的关系。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立志要高远,要以自己希望达到的境界来确立自己的志向;言行举止要以良好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要保持内心的善良与仁爱,行事宽容有爱心;同时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游刃有余、熟稔于心。这四句话顺序是不能变的。“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于艺”可以回归到“至于道”,因为知识与艺术的目的,就在于探寻宇宙及人生的真相。志于道而据于德的人,知道人生应该有所追求,但同时遵循内心的守则,不逾越道德的界线。依于仁义礼智信,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左右逢源,也让自己内心更加快乐和宁静,因此要“游于艺”,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寻求内心的丰盈。
《礼记·学记》中也有对我们很有启发的美育思想。《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中的美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意思是: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學习方面,要藏之于内,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亲敬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违背道义。《学记》在这里很直接地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
因此在中国古代教育重视“以德立艺”,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美育传统下,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儒、艺坛诸家大多是“德艺双馨”的楷模、令人景仰的师长。例如孔子培养出来的弟子多卓有成效。
(二)中国古代美育实践
中国古代美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鉴赏来实现的。《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欣赏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激发情志,净化心灵。显然,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看到了文学作品对人的精神感染作用。
孔子也重视《诗》的启发性。如《论语·八佾》中的一段,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子夏名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认为,子夏由他对“巧笑倩兮”等句的解释引申出“礼”后于“仁”的见解对自己是一种启发,反过来说,正是他的解释启发了子夏。
下面再来看孔子的一堂美育课:一次,在与子路、曾点等人的谈话中,孔子询问诸人的理想。(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暮春三月,换上做好的春装,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结伴而归。”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
二、中国古代美育传统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内涵丰富,对养成学生职业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个层面的教育界人士也都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美育的重视已在各种文件里体现出来,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例如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美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理念的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启示一:加强美育构建重视职业精神培养模式
习大大强调,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一个人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勤奋工作,脚踏实地进行科学劳动。做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首先应该养成的就是职业精神,而职业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具备精湛的职业技能,而职业技能的提升就要靠知识的积累和勤勉的实践,那么在校期间的敬业精神首先应当表现在学习上,然而一部分大学生把大学当作了人生的天堂,逃课、谈恋爱、泡网吧成了很多大学生的生活主旋律,作业抄袭,考试舞弊。这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目标,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系统、有序、彰显美育功能的高职美育模式,加强审美素质养成的美育环境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及实践活动结合,潜移默化构建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
总之,将美育融入职业教育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M].生活·读书·新知书店,2004.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邵庆祥,裘文意.当代诗教美育的意蕴、原则及其实践策略[J],理论探索,2010(1):63—66
关键词:美育;重视;实践;启示
美育,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美育对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性格等都能产生深刻影响,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特殊作用。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才从西方引入的,但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存在美育,且不乏深厚丰富的内涵。美育是古代教育理念的最高目标。
一、中国古代美育传统
(一)中国古代美育思想
中国作为一个泱泱五千年文明的大国,自先秦以来便蕴藏着丰富的美育思想,这是传统美育思想的积淀,也是中国自古便注重美育的体现。
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教育家。在《论语》中有他的诸多美育思想。例如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人的修养,开始於学诗,自立於学礼,完成于学乐。在这里孔子把一个人的最高人格的养成是在音乐教育熏陶下实现。可见美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占据了多大分量。孔子继承并发扬了西周的“六艺”教育传统,重视审美教育与培养个体人格之间的关系。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立志要高远,要以自己希望达到的境界来确立自己的志向;言行举止要以良好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要保持内心的善良与仁爱,行事宽容有爱心;同时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游刃有余、熟稔于心。这四句话顺序是不能变的。“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于艺”可以回归到“至于道”,因为知识与艺术的目的,就在于探寻宇宙及人生的真相。志于道而据于德的人,知道人生应该有所追求,但同时遵循内心的守则,不逾越道德的界线。依于仁义礼智信,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左右逢源,也让自己内心更加快乐和宁静,因此要“游于艺”,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寻求内心的丰盈。
《礼记·学记》中也有对我们很有启发的美育思想。《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中的美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意思是: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學习方面,要藏之于内,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亲敬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违背道义。《学记》在这里很直接地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
因此在中国古代教育重视“以德立艺”,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美育传统下,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儒、艺坛诸家大多是“德艺双馨”的楷模、令人景仰的师长。例如孔子培养出来的弟子多卓有成效。
(二)中国古代美育实践
中国古代美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鉴赏来实现的。《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欣赏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激发情志,净化心灵。显然,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看到了文学作品对人的精神感染作用。
孔子也重视《诗》的启发性。如《论语·八佾》中的一段,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子夏名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认为,子夏由他对“巧笑倩兮”等句的解释引申出“礼”后于“仁”的见解对自己是一种启发,反过来说,正是他的解释启发了子夏。
下面再来看孔子的一堂美育课:一次,在与子路、曾点等人的谈话中,孔子询问诸人的理想。(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暮春三月,换上做好的春装,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结伴而归。”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
二、中国古代美育传统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内涵丰富,对养成学生职业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个层面的教育界人士也都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美育的重视已在各种文件里体现出来,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例如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美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理念的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启示一:加强美育构建重视职业精神培养模式
习大大强调,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一个人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勤奋工作,脚踏实地进行科学劳动。做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首先应该养成的就是职业精神,而职业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具备精湛的职业技能,而职业技能的提升就要靠知识的积累和勤勉的实践,那么在校期间的敬业精神首先应当表现在学习上,然而一部分大学生把大学当作了人生的天堂,逃课、谈恋爱、泡网吧成了很多大学生的生活主旋律,作业抄袭,考试舞弊。这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目标,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系统、有序、彰显美育功能的高职美育模式,加强审美素质养成的美育环境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及实践活动结合,潜移默化构建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
总之,将美育融入职业教育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M].生活·读书·新知书店,2004.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邵庆祥,裘文意.当代诗教美育的意蕴、原则及其实践策略[J],理论探索,2010(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