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大支柱产业,如果职业学校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机械专业的技术人才,对社会的建设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作为一名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上的教育者,笔者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学在课堂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而作为一个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更应当在教学中巧妙、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所以,在有限的实践、实习的条件下,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特别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方面更是如此。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呢?
拓宽教学时空维度,提供丰富的表象材料
思维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作基础。由于感官的局限性,学生凭借实际的参与行为获得的直接经验终究是有限的,无论是在量的方面,还是在质的方面,都不能满足学习深化的需要,从而限制了作为学习者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强大的经验代替功能,就可以无限地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学生感受的时间、空间领域,向他们提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详实而又典型的具体经验或者感性材料,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直接经验,通过媒体的作用取得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为思维活动的展开构筑坚固的基础。如对于机械专业课中《机床》课程的学习。限于条件,学校的可参观或者供学生实习的机床很少,但是如果只凭教师的一张嘴、一只粉笔,教师是不可能让学生把学习的内容学得很透彻的,当然就更别提实践操作了!但是,如果教师合理地使用电教媒体,把机床的结构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可能就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媒体把机床的实际操作情况加以编辑,这样学生就会对具体的操作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在接触机床的时候就不会
出现“什么都不会”的现象了!
模拟显化思维过渡,降低抽象思维的坡度
媒体的作用不仅是提供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其能介入学生的心智活动过程,应用丰富的“电教语言”通过对表象素材的心智过程,应用丰富的分割合并、旋转移动、闪烁、隐化、对比变形等一系列的操作加工,模拟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抽象思维进行的过程,将它们形象化地显示在学生面前,这就解决了抽象思维过程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困难,降低了抽象思维训练的坡度。这种“可见、可感”的抽象思维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在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提高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比如,在机械制图的教学活动中,绝大部分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是手拿一个制图模型作为教具,给学生讲解什么是三视图、什么是侧视图、什么是剖视图。在讲解的时候,笔者发现有很多教师为了解释一个视图的位置,经常讲得口干舌燥,但是坐在下面的学生却仍是一副茫然的样子,很多时候,这样的局面弄得师生双方都很被动,往往都是“欢欢喜喜上课,垂头丧气下课”。但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能很好地研究一下课堂的内容,并且根据课程的内容借助一点儿多媒体教学,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讲解制图上的“三视图”一课时,如果教师能将所要使用的模型制成多媒体课件,让模型在屏幕上进行旋转,学生就会看到模型的各个不同方位的构造;然后,教师将模型在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进行投影,得到所展示模型的三视图,在学生对视图的方位有所了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三个视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一来。同样是展示一个模型,结果因为运用了多媒体展示,学生看得更加清楚,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既学到了知识,还不感觉疲惫,常常是一节课结束了,学生还会盼望着下一节课。当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师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辛苦。相信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会心甘情愿地付出这份努力的!
促进各种思维形式的转化融合,发展思维品质
现象、抽象和直觉是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其思维材料、思维过程各具特点,对思维品质的发展也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因此,思维品质的改善有赖于多种思维方式的全面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思维训练中偏重抽象、轻视形象、忽视直觉的偏向。在这一点上,电教媒体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首先,通过它输出的大量图形资料可以使学生形象和直觉思维训练的机会增多,更重要的是电教媒体的参与可使“一般形象思维”的训练成为可能。正是在这种形象逻辑思维方式中,多种思维形式高度交触,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全面的训练。而如果没有现代媒体的参与,单凭教师的语言表述,是无法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在这种形象逻辑思维过程中,一方面它具有抽象思维的特征,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所以,可以完善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品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形象思维的优点,即对表象的处理的“并行”方式和非逻辑性特征,使之具有更大的跳跃性和灵活性,决定了它能超越一般思维的局限,使思维更富创造力。因此,它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讲解《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中齿轮的时候,由于条件限制,教师一节课不可能拿十几、二十几个零件到教室中让学生观看、学习。所以,在具体讲解的时候,笔者是这样处理这一节课的:把所有齿轮的类型以及结构输入到微机中,加以编辑,制成一个课件。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只需轻轻地点一下鼠标,学生就会看到一个又一个和真实的齿轮一模一样的“模型”,而且由于这些“模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看,所以,它们的结构被学生观察得一清二楚,本来很麻烦的一节课,就这样由于使用了一个很简单的课件,被很轻松地解决了!而且在学习的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也很容易地被培养起来了。
机械专业教学中使用电教媒体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机械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强,但是理论内容又比较抽象的课程。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在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已经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学的无穷魅力。只要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可以在有限的实践条件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那么,在实际的机械教学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呢?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多媒体的设计与教学目标
在一个教师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他的第一生命,因此,教师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实际要求和理解水平加以设计,立足从训练思维出发。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中目标教学的学习水平划分为:理解、综合、评价、注意、接受、反应等层次。在设计多媒体时,教师应当首先以课堂具体训练目标为依据,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针对内容“有的放矢”,而非什么都设计进去。
2.多媒体的设计与教学结构
构成教学结构系统的基本要素有教师、多媒体、教学内容及学生。其功能的优劣将由其联系的结构形式所决定。为使教学结构发挥最佳功能,笔者遵循系统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与思维转化运动规律,构制了可以自己操作的电教训练结构,其模式是:
引趣导向:播放悦耳的音乐和绚丽的图像,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感知激情:运用电教媒体再现事物,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形成感性的认识。
深知动情: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相对完整的画面,或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表达融情:运用电教媒体提供合适的范例,或创设新的情境,或展示写作的要领步骤,或激励产生“需要的动机”,帮助学生将形象变为有理、有序的书面语言。
可以看出,这个模式充分发挥了电教媒体的优势,使电教媒体参与了课堂训练的全过程,并与其他要素协调配合,形成优化的训练结构。
3.多媒体的设计与教学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多媒体的设计应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运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形成开放的子体系,让学生的认知结构符合观察——思维——表达的思路。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与反馈,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模糊变为清晰。
多媒体的设计还要注意控制学生的情绪与注意力,给学生创造“需要”的机会或情境,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几年的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和具体操作,笔者感受到:只要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将比较抽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而有形的“实物”,提高课堂内容的“感知”程度,学生就会真正愿意遨游在机械知识的海洋中,与此同时,教师又能比较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何乐而不为呢?
拓宽教学时空维度,提供丰富的表象材料
思维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作基础。由于感官的局限性,学生凭借实际的参与行为获得的直接经验终究是有限的,无论是在量的方面,还是在质的方面,都不能满足学习深化的需要,从而限制了作为学习者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强大的经验代替功能,就可以无限地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学生感受的时间、空间领域,向他们提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详实而又典型的具体经验或者感性材料,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直接经验,通过媒体的作用取得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为思维活动的展开构筑坚固的基础。如对于机械专业课中《机床》课程的学习。限于条件,学校的可参观或者供学生实习的机床很少,但是如果只凭教师的一张嘴、一只粉笔,教师是不可能让学生把学习的内容学得很透彻的,当然就更别提实践操作了!但是,如果教师合理地使用电教媒体,把机床的结构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可能就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媒体把机床的实际操作情况加以编辑,这样学生就会对具体的操作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在接触机床的时候就不会
出现“什么都不会”的现象了!
模拟显化思维过渡,降低抽象思维的坡度
媒体的作用不仅是提供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其能介入学生的心智活动过程,应用丰富的“电教语言”通过对表象素材的心智过程,应用丰富的分割合并、旋转移动、闪烁、隐化、对比变形等一系列的操作加工,模拟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抽象思维进行的过程,将它们形象化地显示在学生面前,这就解决了抽象思维过程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困难,降低了抽象思维训练的坡度。这种“可见、可感”的抽象思维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在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提高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比如,在机械制图的教学活动中,绝大部分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是手拿一个制图模型作为教具,给学生讲解什么是三视图、什么是侧视图、什么是剖视图。在讲解的时候,笔者发现有很多教师为了解释一个视图的位置,经常讲得口干舌燥,但是坐在下面的学生却仍是一副茫然的样子,很多时候,这样的局面弄得师生双方都很被动,往往都是“欢欢喜喜上课,垂头丧气下课”。但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能很好地研究一下课堂的内容,并且根据课程的内容借助一点儿多媒体教学,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讲解制图上的“三视图”一课时,如果教师能将所要使用的模型制成多媒体课件,让模型在屏幕上进行旋转,学生就会看到模型的各个不同方位的构造;然后,教师将模型在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进行投影,得到所展示模型的三视图,在学生对视图的方位有所了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三个视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一来。同样是展示一个模型,结果因为运用了多媒体展示,学生看得更加清楚,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既学到了知识,还不感觉疲惫,常常是一节课结束了,学生还会盼望着下一节课。当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师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辛苦。相信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会心甘情愿地付出这份努力的!
促进各种思维形式的转化融合,发展思维品质
现象、抽象和直觉是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其思维材料、思维过程各具特点,对思维品质的发展也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因此,思维品质的改善有赖于多种思维方式的全面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思维训练中偏重抽象、轻视形象、忽视直觉的偏向。在这一点上,电教媒体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首先,通过它输出的大量图形资料可以使学生形象和直觉思维训练的机会增多,更重要的是电教媒体的参与可使“一般形象思维”的训练成为可能。正是在这种形象逻辑思维方式中,多种思维形式高度交触,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全面的训练。而如果没有现代媒体的参与,单凭教师的语言表述,是无法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在这种形象逻辑思维过程中,一方面它具有抽象思维的特征,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所以,可以完善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品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形象思维的优点,即对表象的处理的“并行”方式和非逻辑性特征,使之具有更大的跳跃性和灵活性,决定了它能超越一般思维的局限,使思维更富创造力。因此,它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讲解《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中齿轮的时候,由于条件限制,教师一节课不可能拿十几、二十几个零件到教室中让学生观看、学习。所以,在具体讲解的时候,笔者是这样处理这一节课的:把所有齿轮的类型以及结构输入到微机中,加以编辑,制成一个课件。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只需轻轻地点一下鼠标,学生就会看到一个又一个和真实的齿轮一模一样的“模型”,而且由于这些“模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看,所以,它们的结构被学生观察得一清二楚,本来很麻烦的一节课,就这样由于使用了一个很简单的课件,被很轻松地解决了!而且在学习的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也很容易地被培养起来了。
机械专业教学中使用电教媒体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机械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强,但是理论内容又比较抽象的课程。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在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已经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学的无穷魅力。只要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可以在有限的实践条件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那么,在实际的机械教学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呢?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多媒体的设计与教学目标
在一个教师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他的第一生命,因此,教师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实际要求和理解水平加以设计,立足从训练思维出发。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中目标教学的学习水平划分为:理解、综合、评价、注意、接受、反应等层次。在设计多媒体时,教师应当首先以课堂具体训练目标为依据,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针对内容“有的放矢”,而非什么都设计进去。
2.多媒体的设计与教学结构
构成教学结构系统的基本要素有教师、多媒体、教学内容及学生。其功能的优劣将由其联系的结构形式所决定。为使教学结构发挥最佳功能,笔者遵循系统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与思维转化运动规律,构制了可以自己操作的电教训练结构,其模式是:
引趣导向:播放悦耳的音乐和绚丽的图像,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感知激情:运用电教媒体再现事物,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形成感性的认识。
深知动情: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相对完整的画面,或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表达融情:运用电教媒体提供合适的范例,或创设新的情境,或展示写作的要领步骤,或激励产生“需要的动机”,帮助学生将形象变为有理、有序的书面语言。
可以看出,这个模式充分发挥了电教媒体的优势,使电教媒体参与了课堂训练的全过程,并与其他要素协调配合,形成优化的训练结构。
3.多媒体的设计与教学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多媒体的设计应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运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形成开放的子体系,让学生的认知结构符合观察——思维——表达的思路。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与反馈,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模糊变为清晰。
多媒体的设计还要注意控制学生的情绪与注意力,给学生创造“需要”的机会或情境,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几年的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和具体操作,笔者感受到:只要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将比较抽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而有形的“实物”,提高课堂内容的“感知”程度,学生就会真正愿意遨游在机械知识的海洋中,与此同时,教师又能比较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