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学会思考,把知识学活进而形成技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因此,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才能实现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设计问题,启发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更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合理的问题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的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驰骋。每个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获得知识与获得能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途径,前者是接受前人的经验,而能力则是在积极的思考和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大胆地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如一位教师在练习课上让一位学生板演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学生把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化得相等,此时旁边的教师马上提醒:这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结果学生只好放弃原来的做法,按教师的意图把两个分数通分后再比较大小。其实,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帮他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因为比较分数的大小不单单是通分分母,其实化成分子相同也是可以比较的。
二、小组操作演示,激发兴趣
如果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变分子相同来比较大小倒是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孩子年龄小,对操作感兴趣,小组操作演示就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如我在教学“倍数”这部分内容时,就让学生大胆动手、多操作,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在课桌上左边摆出4个小星星,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演示如何让右边的小星星是左边小星星的3倍。刚开始,孩子们不知所措,然后他们小组讨论,经过研究和动手操作,不大一会儿就把问题解决了。小组汇报的结果是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倍数的意义。由此可见,教师在安排学生操作的时候,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动手操作,是十分必要的。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用15个圆形以2、3、4、5、6、7个一份让学生动手去分,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分的过程抽象为算式:
15÷2=7……1
15÷3=5
15÷4=3……3
15÷7=2……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每次以几个一份进行分的?(2)还剩几个不能再分?(3)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尝试计算、思考,遇有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并总结出试商方法。试算、讨论后回答:把38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然后计算并讨论后找出了规律:每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最后,教师在学生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的下面的数表示什么数,横线下面的数字是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分层指导训练,关注全体
通过对班级全体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师要注重分层指导练习、问题的设计、作业的训练等,使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互相启发,促进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根据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教师要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因地制宜、各尽其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能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自身的素质。成就感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的,得到老师的肯定更是学生在课堂上最需要的!教师分层指导,能激励学生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激情,能调动学生身心的巨大潜能去克服困难,去积极思维,去大胆实践。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学习,使他们逐步形成较强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睢宁县沙集镇仝圩小学)
一、合理设计问题,启发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更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合理的问题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的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驰骋。每个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获得知识与获得能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途径,前者是接受前人的经验,而能力则是在积极的思考和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大胆地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如一位教师在练习课上让一位学生板演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学生把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化得相等,此时旁边的教师马上提醒:这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结果学生只好放弃原来的做法,按教师的意图把两个分数通分后再比较大小。其实,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帮他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因为比较分数的大小不单单是通分分母,其实化成分子相同也是可以比较的。
二、小组操作演示,激发兴趣
如果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变分子相同来比较大小倒是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孩子年龄小,对操作感兴趣,小组操作演示就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如我在教学“倍数”这部分内容时,就让学生大胆动手、多操作,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在课桌上左边摆出4个小星星,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演示如何让右边的小星星是左边小星星的3倍。刚开始,孩子们不知所措,然后他们小组讨论,经过研究和动手操作,不大一会儿就把问题解决了。小组汇报的结果是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倍数的意义。由此可见,教师在安排学生操作的时候,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动手操作,是十分必要的。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用15个圆形以2、3、4、5、6、7个一份让学生动手去分,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分的过程抽象为算式:
15÷2=7……1
15÷3=5
15÷4=3……3
15÷7=2……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每次以几个一份进行分的?(2)还剩几个不能再分?(3)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尝试计算、思考,遇有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并总结出试商方法。试算、讨论后回答:把38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然后计算并讨论后找出了规律:每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最后,教师在学生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的下面的数表示什么数,横线下面的数字是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分层指导训练,关注全体
通过对班级全体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师要注重分层指导练习、问题的设计、作业的训练等,使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互相启发,促进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根据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教师要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因地制宜、各尽其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能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自身的素质。成就感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的,得到老师的肯定更是学生在课堂上最需要的!教师分层指导,能激励学生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激情,能调动学生身心的巨大潜能去克服困难,去积极思维,去大胆实践。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学习,使他们逐步形成较强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睢宁县沙集镇仝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