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思想 习题使用 空间与图形 美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67-02
如何挖掘习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数学的方法、思维的方式,才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发展,思维得到提升?下面,笔者以苏教版“空间与图形”领域习题的开发利用,谈几点思考。
一、挖掘运动思想,沟通几何知识的联系美
教科书的习题主要是用于检测学生对本节、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对本单元核心知识的巩固和复习,涉及的知识点仅仅是本单元的。教学时,教师要有大数学观,要有数学知识的系统观和统筹观,运用数学思想,进行横向联系、纵向沟通,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物质世界的运动美和数学世界的几何美思想。
如苏教版六下“圆柱和圆锥”第20页的第3题(如图1):
做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的小旗,将旗杆快速旋转(如下图)。观察并想象,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此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面动成体”的几何观点。我用课件及时补充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知识(如图2)。这样“借题发挥”,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动起来、鲜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点、线、面、体的几何知识体系。通过此题教学,把小学阶段的平面、立体几何之间的关系巧妙地链接起来,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几何知识,更是运动的思想,感受到几何知识的运动美、联系美,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挖掘变换思想,感受几何形态的奇异美
教材提供的习题内容、形式均很有限。教学时,要靠教师自己去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使习题变得丰润而厚实,鲜活而灵动,使其既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又成为育人的思想载体。如图3,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练习第108页的第8题。
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复习环形面积。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运用环形面积解决问题,只要1分钟就可以完成(环形面积并不难)。我进行了创造性地改编,先出示图4:如图阴影部分是山沟里面的一段弯路,两个半圆山体的直径AB=CD=16米,路的最宽处BC=4米,求这条弯曲路的面积。学生看到问题后,个个束手无策。于是我通过课件把图4从BC处断开,再进行翻转变成图5,学生这时似乎有了点眉目,但还是无法直接运用公式解决。我又把里面的空白圆,即两个半山体合成的整体往中间平移,变成图6。学生这时豁然开朗,不由得发出“哇”的感叹,原来数学就是这么奇妙!看似不可思议的问题通过变换可以变得这么简单,容易解答。这时,我再让学生打开课本第108页,看到第8题,让同学们想一想:这两题运用的计算方法一样吗?
这样应用变换的数学思想,把静变成了动,枯燥变得鲜活,单一变得丰富,呆板变得神奇,使学生感受到世界上的事物通过运动变换,可以进行转化,使不可能变得可能,复杂变得简单,不仅复习了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还复习了翻转、平移以及等积变形等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运动美,感受到几何世界的空间美。
三、挖掘归纳思想,发现数量变化的规律美
教材提供的习题只是一个“药引子”,内容、形式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能够自觉地将“药”引到一定的“经络脏腑”,才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一个点放大成一个圆,实现新课程倡导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自己成为教学的创造者、开发者。
如苏教版五下“圆”的复习第110页第8题(图7)。
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该题,然后“借题发挥”,引出图9、图10,让学生计算出这些圆的周长和与面积和,接着出示图11。这时不少学生不用计算,就能说出剪去16个圆的面积总和与剪去的那个大圆面积是一样的,周长总和是原来那个大圆周长的4倍。就此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剪去的圆的个数是n2个,这些n2个圆的周长总和是一个大圆周长的n倍,圆面积不变。这样教学习题,把蕴含在习题里面的数学归纳思想充分挖掘出来,学生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类推、概括,总结出数学规律。这既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思维方式,又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习题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媒介,但并不是唯一媒介。教科书提供的习题是呆板、枯燥的。教师要善于“借题发挥”,充分挖掘习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发挥数学思想的教育功能,使习题不仅能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更能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
(责编 罗永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67-02
如何挖掘习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数学的方法、思维的方式,才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发展,思维得到提升?下面,笔者以苏教版“空间与图形”领域习题的开发利用,谈几点思考。
一、挖掘运动思想,沟通几何知识的联系美
教科书的习题主要是用于检测学生对本节、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对本单元核心知识的巩固和复习,涉及的知识点仅仅是本单元的。教学时,教师要有大数学观,要有数学知识的系统观和统筹观,运用数学思想,进行横向联系、纵向沟通,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物质世界的运动美和数学世界的几何美思想。
如苏教版六下“圆柱和圆锥”第20页的第3题(如图1):
做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的小旗,将旗杆快速旋转(如下图)。观察并想象,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此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面动成体”的几何观点。我用课件及时补充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知识(如图2)。这样“借题发挥”,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动起来、鲜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点、线、面、体的几何知识体系。通过此题教学,把小学阶段的平面、立体几何之间的关系巧妙地链接起来,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几何知识,更是运动的思想,感受到几何知识的运动美、联系美,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挖掘变换思想,感受几何形态的奇异美
教材提供的习题内容、形式均很有限。教学时,要靠教师自己去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使习题变得丰润而厚实,鲜活而灵动,使其既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又成为育人的思想载体。如图3,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练习第108页的第8题。
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复习环形面积。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运用环形面积解决问题,只要1分钟就可以完成(环形面积并不难)。我进行了创造性地改编,先出示图4:如图阴影部分是山沟里面的一段弯路,两个半圆山体的直径AB=CD=16米,路的最宽处BC=4米,求这条弯曲路的面积。学生看到问题后,个个束手无策。于是我通过课件把图4从BC处断开,再进行翻转变成图5,学生这时似乎有了点眉目,但还是无法直接运用公式解决。我又把里面的空白圆,即两个半山体合成的整体往中间平移,变成图6。学生这时豁然开朗,不由得发出“哇”的感叹,原来数学就是这么奇妙!看似不可思议的问题通过变换可以变得这么简单,容易解答。这时,我再让学生打开课本第108页,看到第8题,让同学们想一想:这两题运用的计算方法一样吗?
这样应用变换的数学思想,把静变成了动,枯燥变得鲜活,单一变得丰富,呆板变得神奇,使学生感受到世界上的事物通过运动变换,可以进行转化,使不可能变得可能,复杂变得简单,不仅复习了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还复习了翻转、平移以及等积变形等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运动美,感受到几何世界的空间美。
三、挖掘归纳思想,发现数量变化的规律美
教材提供的习题只是一个“药引子”,内容、形式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能够自觉地将“药”引到一定的“经络脏腑”,才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一个点放大成一个圆,实现新课程倡导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自己成为教学的创造者、开发者。
如苏教版五下“圆”的复习第110页第8题(图7)。
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该题,然后“借题发挥”,引出图9、图10,让学生计算出这些圆的周长和与面积和,接着出示图11。这时不少学生不用计算,就能说出剪去16个圆的面积总和与剪去的那个大圆面积是一样的,周长总和是原来那个大圆周长的4倍。就此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剪去的圆的个数是n2个,这些n2个圆的周长总和是一个大圆周长的n倍,圆面积不变。这样教学习题,把蕴含在习题里面的数学归纳思想充分挖掘出来,学生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类推、概括,总结出数学规律。这既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思维方式,又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习题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媒介,但并不是唯一媒介。教科书提供的习题是呆板、枯燥的。教师要善于“借题发挥”,充分挖掘习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发挥数学思想的教育功能,使习题不仅能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更能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
(责编 罗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