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的人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qingxia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兄弟三个,我排行老大,出生一岁多就得了小儿麻痹症,父亲和祖父带我辗转几个省市抢救,才算保住了性命,落个双腿残疾。也因此花光了家底——每年夏秋,祖父只要把粮食晒干,装袋后,就转手都背去卖掉还债。这样还了好几年,债才算还清。
  我长到八九岁了,还不能走路,只能坐在一个特制的小铁车上活动。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儿,我也和他們一样,贪玩得很。每天,大人们去劳动,一大帮孩子就会围我家来,拉我的小铁车四下里疯跑,我有几次坐在铁车上栽了下来,鼻子和脸磕得没个样子。母亲晚上回家,就用紫药水给我涂抹,伤口很疼,但我从来没叫过。
  二弟比我小两岁,打小不爱说话。平日,当那些顽皮的孩子拉着我疯狗一样乱窜时,二弟总是默默地跟在他们身后,远远地看着我。有一次,他们一大群孩子拉着我,喊叫着四下跑,一直跑到了村子北的潘窑坡,把我和小铁车往柳树底下一扔,便哄地一下跑去沟边捉泥鳅了,撇下我孤独地坐在那里。这时,二弟远远地跑了过来,也不说话,拾起撂在地上的绳子,往肩膀上一搭,使劲儿地把小铁车拽出了草地,拉着我往家里赶。二弟人小,身子骨单薄,又没人帮忙,不一会儿,汗水和泪水便混合了他一脸。二弟也不吭声,一边抹眼泪,一边咬着嘴唇拉着车,肩膀上勒出一道血印来。这时,正巧碰到祖父打地头走出,见此,心疼得难耐。祖父一手抱了二弟,一手拉着我,赶回了家里。母亲晚上回家来,知道了此事,竟大哭了一场。后来,父亲给我寻了根树枝做拐杖,叫我学着走路,刚开始我两腿都站不稳,总摔倒,父亲就站我身后,双手搂着我的腰,让我一步一步地挪脚。到入学的时候,我能扶着拐杖一鼓劲儿走二三里路,腿也觉不出累来。从此,我再也不必整日坐在小铁车里了。
  在我读初中一年级的夏天,父亲深夜在县热电厂卸煤车,也许是熬夜过度,一个趔趄没站稳,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后脑勺儿着地,当场昏迷,开车的受惊吓,自个儿跑了。一直到第二天早上,他才被工友发现,送到小诊所抢救。父亲命硬,只是重度摔伤,对生命构不成威胁,祖父和母亲用架子车把父亲拉到县医院治疗。
  在父亲摔伤住院的日子,家里一度陷入紧张。母亲流着泪说,让我们辍学,好歹能出去打个零工,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母亲在那个环境下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兄弟是非常理解的,其实母亲是一百个愿意让我们去读书,将来靠读书改变命运,但当生存都是一个难过的坎儿时,母亲又不得不咬着牙说出这样的话来。我是一个缺乏信仰的人,在那个困苦的年代,和学校断了往来,多少还能接受。二弟就不同于我,他心里很想去读书,但又无可奈何,整日里躲在小屋里苦恼。母亲只要一说起此事,两人就哭成泪人。
  在我和二弟断学半月后,学校主任张熙领老先生便找到我们家,先生嗓门儿大,脾气阔。一进门就喊叫我们名字,我和二弟赶紧从小屋里钻出来去迎,心里激动得说不出话。母亲正在灶屋里刷锅,听到喊声忙去搬凳子,倒水。张先生屋都没进,把凳子往院子里一横,坐了下来,脸上挂着不愉快,先生问明了情况后,对母亲说,这两个孩子在学校是独一无二的好苗子,就是眼下再困难,也不能让两个孩子辍学。学校决定,减免他们的学杂费、伙食费,安心叫他们在学校上学,这以后的事,不叫家长操心。母亲听罢,不知道说啥好,只是手一个劲儿地搓衣角,眼睛里噙满泪水,不住地点头道谢。
  此后,我们兄弟俩又返回了学校,啃着馒头,啃着书本,视先生为再生父母。先生一路护着,直到把二弟送入了北大。当然,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我毕业后,父亲就想让我学门手艺,腿不方便能干个啥手艺呢,父亲想来想去,帮我选择了裁缝,说人一辈子谁不穿衣吃饭呢,做裁缝不必整日跑在外头,稳稳当当地坐在屋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父亲认定学裁缝是保险的手艺,失不了业。于是找了一家裁缝店,好说歹说,人家总算收留了我。裁缝店里七八个徒弟,都是些女孩子,平日里嘴滑,个个都争抢着扫地,揽活儿,也帮师傅带孩子,农忙时下地帮师傅干活儿,那使的劲儿比在自个儿家多几倍。师娘经常拿白眼看我,白眼里夹杂着一丝歧视。有一次,我熨衣服时没站稳,熨斗掉地上摔坏了,师娘背地里就和师傅嘟囔,差一点儿两人就打起架来。从此,师傅渐渐就冷淡了我,有衣服也不给我做,说话爱搭不理的,找个靠门口的缝纫机让我守着,冬天雪花一飘,冷风飕飕地往病腿上抽。我虽然腿残,脑袋却是好使的。我知道,他是想赶我走了,若嘴上说出来,都是一个村的,父亲那边不好交代,干脆用这苦肉计,打心理崩溃战。我何尝不想走?说句实话,我压根儿就不喜欢这行业,人总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歌手,是作家,不是裁缝。于是,我没让师傅、师娘白忙活儿。几天后,我不去裁缝店了,师傅那天还上门假惺惺地问咋回事。我知趣地回了句,不想学了。父亲为此大骂我不争气,说多么好的师傅啊,硬是让你给伤心了。
  一个午后,父亲提了麻袋,叹着气把我送上了去浙江的大巴。我回头对父亲说,放心吧,我只是去锻炼锻炼,有咱庄好多的人都在那个厂打工,就像在家一样。父亲又叹气,依依不舍地走下了车。
  人在江南,眼睛里灌满了与家乡不一样的景致:青山、石桥、渔舟、古寺。这些别致的景色深深地打动着我。好长一段时日竟模糊了自己的出身,感觉自己就是江南的一分子,然而,躺下来,抑或闲坐时,脑海里还是想家的。这种煎熬,只有打工的人能体会。在箱包厂,我拼命地加班,做工,得到的工钱却少得可怜。原因是工厂采取的是计件制,多劳多得。别人踩上电缝纫机,脚上有使不完的劲儿,一个箱包“哒、哒、哒、哒”几下子就做成了。轮到我就要摸索半天,拖着病腿踩那电机,半天还要歇息一下,自然是赶不上的。这样三番五次后,厂长就找我谈话,说这个活儿不适合我。其实,我心里也想着离开,受人冷眼的滋味着实难受。可天下之大,哪有我容身的地方呢?
  某一晚,我在小镇上溜达。夜已很深了,一家打印店的窗口还亮着灯,我不经意地抬了下眼皮: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映入了眼帘。老人面带慈善,低着头认真地在打字,面前的打印机一闪一闪地亮着。我轻轻地靠窗口站着看,老先生发现了我,朝我笑了笑。   这一笑,促使我走进了店里,从此打开了我生命里的另一扇门。
  先生叫张德林,一家报社的老编辑,退休在家无事,就在街头开了家门店,平日里接些打印稿子之类的事做。在他乡,我丢不掉写作的习惯,先生看我好学,又身患残疾,生了恻隐之心,便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叫我找一个人,N湖报社的总编辑。
  那天,我拨了那串电话号码后,怀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来到了N湖报的编辑部,见到了一个四十多岁的总编。他叫乔希,戴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皮肤白净,很符合江南的韵律。他往椅子上一坐,给人一种温暖的气息。他微笑着看我,不急不躁地听我讲我的写作,讲我的故事,讲一大堆不符合逻辑的人生。他一声不吭地听我讲完,又看了看我手提的一大袋子稿件(都是张德林老师夜里帮我打印的),意味深长地握着我的手说,先回去吧,等消息。
  半月之后,我的文章第一次见报,且是整个大版面,我记得当时全厂的职工都很羡慕我,车间主任曾打趣我说,没想到你还有这一手,一个裁缝不好好研究裁剪,端起墨水倒是有板有眼。
  有一天晚上,加班加到半夜,我在开水房遇见了唐姑娘,一个美丽的安徽女孩儿,笑起来的样子很甜很甜,像三月的空气里飘来荡去的蝴蝶一样围着我打转儿。她很喜欢我的文章,便向我嘘寒问暖地找些话茬儿。我只要一说话,她就笑。比如我叫声唐姑娘,她的脸就红了:“又叫人家唐姑娘,你是古代的人吗?”这样,三番五次地,我们总能在加班的时候相遇在开水房、后道里。每每遇见她时,我就叫她唐姑娘,她便花一样的抿着嘴笑。时间一久,不知何故,此事被她的表姐给看出了端倪,一个又老又丑的女人,突然就在唐姑娘又一次对我笑时,从一大堆箱包后面绕了出来,上前狠狠地打了她一耳光,揪着头发拉扯她,嘴里还不住地朝她吐脏字:“要脸吗?要脸吗?啊,在家那么多好胳膊好腿的不嫁,偏在这偷汉子,偷汉子也不偷健全人,偷的什么玩意儿……”
  从此,我再也见不到唐姑娘了,还有我那一点儿自尊心也不见了。我最后离开了这个厂,唐姑娘在我之前已经离去,她去了哪里呢?我偶尔会在脑海里去想一下,江南那么多好去處,唐姑娘一定会在一个更有意境的地儿。许多天后,我又找了一份活儿——给一家印刷厂印宣传画册。这个活儿比较适合我些,整日里坐着,只需要双手去劳动。解放了病腿,待遇差不多和别人一样,这样我一干就是好几年。平日,下班后我依然写写文字,写好了就交给张德林老师去印,然后往报社、杂志上投稿。其间,我总是偶尔会想一想那个唐姑娘。有时,我竟然感觉到,生命真的很神奇,相遇了,连笑一笑都吝啬;远去了,又傻傻地抹不掉记忆。
  这就是所谓的爱情吗?显然不是。友情吗?初恋吗?思绪乱七八糟的,一整夜一整夜地翻腾起来。
  无数次回望那些年的坎坷路,我相信,每一条生命的辙轮里,都会有无数个引路的人出现,时刻提醒着你光的所在。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老树
其他文献
1962年,对于奶奶来说,是最难以逾越.的一年。  父亲辍学的第二年,他刚满十二岁,就跟着宗亲玉柱伯外出晋江,做木工学徒。当时学徒制三年里,师父只提供食宿,没工钱,到年底师父才会送一身过年的新衣。初次出远门,奶奶不放心,求了个平安香包,还一直送父亲走到涂寨街,一路上不停地叮嘱:“要听师父的话,勤学勤问,学做人,不能与人计较……”  谁曾料到,父亲到晋江的前埔木工厂,竞遇上了他失联十年的生身父亲。那
期刊
夕阳缓缓下沉,秋天的小兴安岭就像一片燃烧的金色火海。  他肩挎双筒猎枪,伫立山顶,胸脯山峦般起伏着,仿佛有几千摄氏度的岩浆在翻滚,在奔突。忽然,他紧握双拳,举过头顶,大喊一声:“出来,出来啊!”这一喊,鼓荡山谷,摇山动地。  他在大山里已整整逡巡了两天,却始终没能遇见黑熊的影子。这家伙是做贼心虚逃避着我,还是勾起我的愤怒后,有意躲到远处,消磨我的意志,耗损我的体能,之后再出面决战?他渐渐冷静下来。
期刊
父亲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宠我的人。我承受着什么、经历着什么都不用说,他们常常会将自己感觉到的一点儿游丝,放大成比我大数倍的痛,让他们的身体来买单。我想去会泽散散心,一个人不敢去,让父亲开车去,我说了句很动听的谎言,爸,我带你们去会泽。  念湖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桥乡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滇东北乌蒙山区中部,海拔高度2490-2900千米,年均气温9.8℃,冬季平均气温6.3℃。  天黑了,
期刊
每天天不亮,母亲就在医院南门不远的出租屋做好了饭,母女俩简单地吃过,然后推着女儿把女儿送到医院的科室,又匆匆地离开,回到自己和女儿六平方米大的出租屋,又开始忙着女儿的午饭……  我是在这家医院电梯对面的楼道住了七天之后,才留意到这对母女的。  这对母女从我对面的电梯出来,母亲穿一身黑衣服,捂着大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看不见任何表情,小心地推着轮椅上的女儿,在长长的楼道朝前走着,几乎不看任何人。女孩
期刊
1  大坪村口的那片竹林中夹杂着松树和杉树,还有几棵高大的杨梅树。竹林是我们玩闹的好去处,小伙伴们在那儿捉迷藏、玩官令打贼、打三角牌。我把在老家学到的各种游戏都教给了大坪的小伙伴们。我们常常玩得兴头四起,天黑还不肯回家,母亲老是摸着黑儿寻到竹林中来。  这天我与阿屉在竹林玩“跑跑抓”,我在前面紧跑,阿屉在后面生怕追不上我,抄近路从密匝的竹子缝中挤过来。突然听到“咔嚓”一声,接着又听到阿屉叫了一声“
期刊
在她这里理发是要排队的,即使预约,等上一两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  在她这里等,时光竟慢了下来,慢到像看到一条平缓的河流在流淌。愿意等的,坐在雨棚下,刷刷手机,翻翻报,聊聊天,没人感到无聊。等也是身心的放松,聽着时光在身边游走的声音,也是一种享受。  她的理发店就在小区的出口旁。车库改的,小得不能再小。摆了镜子和理发台,以及一台洗头床后,剩下的空间刚好够她和顾客转身,剪发、洗头、吹风、进出……  她
期刊
小升初考试,我居然一鸣惊人,成为全乡一百多号考生中的佼佼者。  父亲第一次觉得,这个娃娃有培养价值。于是征求我读初中的意见。那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可以去乡里唯一的初中学校就读,十公里山路,必须住校,每学期学费只要八十元,但听说教学质量很差,多年没有考取一个师范生或者一个中专生。另外可以去毗邻的Y镇读书,但离家二十多公里,坐中巴车需要五元车费,学费一百多元,借读费(押金)两百元,要知道那时候Y镇
期刊
电影《洪湖赤卫队》那首《洪湖水浪打浪》的插曲,在中国普通老百姓心中,无论东西南北,已经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情感飘过了半个多世纪了,坦白地说,这也是一首我生命当中难以忘怀的歌。我完全不知道湖北荆州的监利就是革命老区的洪湖地区,更不知道“监利”就是洪湖赤卫队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红军街  还记得《洪湖赤卫队》电影里那脍炙人口的插曲吗?也许,你已经忘记了,那么,就随我在“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中,走一趟
期刊
2岁多的孙子Max从遥远的堪培拉和我视频,身着冬装,黑色皮夹克护佑着他的冷暖,又衬托了他的纯净无瑕,自然卷发蓬松地遮盖他的额头,水灵灵的大眼睛炯炯有神,他两只小手拿着玩具,稚声稚气地用汉语叫一声“爷爷”,随后流利地用英语问:“Aren’t you cold(您不冷吗)?”  我在北半球的中国,他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季节完全相反。我突然意识到,Max在异国他乡生活400多天了。换句话说,这400多天
期刊
他向着那边使劲儿地吆喝了一嗓子,说,听这音儿,向前面的山坳拐上一个弯儿,上一道坡,下一道梁,就到了俺家哩。  他家就在黄土高原。  我是进黄土高原采风来的。他,做了我的向导。  太阳平西的时候,我找了好几家旅店,全部满员。正在我彷徨无措的时候,他在一旁见了,就热心地说:“要不,就去俺家吧。”  我说:“行啊!”  汉子那烧玉米似的黄牙也张着,显出了憨厚的样子,说:“嘿嘿,一看你就是公家人,金贵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