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网课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学生正常开学受到影响,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全国学校纷纷响应,网络直播教学成为热潮。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对于上网络直播课,以前从未尝试过。接到学校通知,要求本校教师在QQ群上网课,我心里很是忐忑,QQ上如何上课呢?
  开课的前一两天,年级组对我们进行了业务培训。一名熟悉网络教学的青年教师,将录制好的操作视频放在群里,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亦步亦趋,严格执行每一个步骤,生怕上课搞砸,闹出什么笑话来。学习完我反复演练,打开QQ群,进入“直播间”,“排麦”,开图像,开声音,“连麦”,当我看见自己和别人的影像出现在电脑荧屏上时,不禁露出会心的微笑。
  上课那一天,上午,我早早打开电脑,正襟危坐,提前进入状态。在预定时间,我按照操作步骤,顺利进入直播问。没有‘‘连麦”,看不见学生,只能看见自己的影像,但我知道,学生们应该能看见我,听到我的声音。直播问右边,有信息交流栏,我反复问学生:“可以看见图像,听到声音吗?”学生回复:“可以。”看来一切正常。开始上课了,我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微课视频,适当进行穿插解说,提醒学生做好笔记,一切有条不紊。一节课半小时,微课播放大约二十分钟,还有十分钟时间自己发挥。我尝试用刚学会的“分享屏幕”播放ppt课件,课件打开后,我对教学重点反复强调,讲得激情澎湃。时间到,第一节网络课完美收官,心中不免暗暗得意。
  上完课,瞥见手机上有学生短信回复:“老师,你演示课件的时候,我们只能听到声音,看不见ppt课件啊?”啊,怎么回事?我操作没有问题啊!我脑子嗡嗡作响。仔细想想,明白了,忘记点击“时时共享”光标了。哎,真是大意失荆州啊!于是,我立即回复,向学生们解释情况。接着,给另外一个班上课时,我有了经验,正确点击“时时共享”光标,失误才没有再现。
  下午的答疑课,我尝试“连麦”,学生的影像出现在电脑上。与他们语言交流,解答疑难问题,检查寒假作业,鼓励学生朗读假期作文。网络课虽然不如面授课那样充分自由,但依旧可以实现一定的互动。我觉得学生好像长大懂事了,电脑里的他们都显得专注凝神。他们朗读作文时吐字清晰,声音宏亮,一丝不苟,溢满了真情实感,让人动容。我对他们的作文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优点,也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批评和建议。
  上网课,检查作业是个问题。备课群里,老师们想了各种办法,大部分人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组长负责统计收交,老师抽查。有的班级还专门组建了作业收交群,学生忙作业,家长忙督促,老师忙检查,大家都忙得团团转。经过一两天摸索,有个老师终于找到了好方法,原来QQ功能强大,不仅支持上课,还可以在線布置提交作业。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后,老师们可以逐一对作业进行检查、批改,用手机工作更为方便。学到了方法,我赶忙实践,效果真不错,真心点个赞。
  日子在忙忙碌碌中飞快流逝。一周过去了,我的网络教学工作基本正常,但也不时有小插曲,比如有一次,快到上课时间了,我却怎么都进入不了直播问,急得我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四处检查,才发现我的电脑中病毒了,导致网络中断,赶紧杀毒急救,分秒必争,真是手忙脚乱!好不容易进入主播室,已经迟到五六分钟,汗流浃背的我继续进行网课教学。
  其实,非但我忙,我的同事们也都是如此。有的老师忙着为大家录制微课,有的忙着为大家设计作业,有的为大家提供上课素材,有的忙着检查汇报,有的身在外地要克服各种困难上课……大家在备课群里交流,开玩笑说我们如今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成了十八线的网络主播了,说不定哪天就变成“网红”啦!
  我忙碌着,备课组、年级组的老师们忙碌着,全校教职工忙碌着,全国教育阵线的同仁们也都在忙网课。“人民战役”“停课不停学”,作为教育工作者,国家有难时,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参与这次抗疫行动,是我们的责任!
其他文献
在村庄,一只老鼠从来没有居住得像今天这么阔绰。我靠近一处处老宅子发现,村庄人搬离后留下的一孔孔窑洞,成了老鼠们的宅子。  秋天的一个午后,阳光落在一处遗弃多年的院落里,一束束亮光从院子里半人高的杂草梢上打下来,落在朝向西面的那一孔孔窑洞里。顿时,半只窑洞的地面上亮堂堂的。我刚刚靠近一处窑口,一群老鼠慌忙逃窜进了各自的洞里。老鼠的洞都沿地面,顺着窑壁挺了进去。要不是我打扰,它们一定会继续在这孔铺满阳
期刊
1988年4月,我有幸成为一名代征员,虽然是聘用,但我穿上蓝蓝的税服,这一副柔弱的女人身板,便扛起了一份责任。  梅溪税务所荆湾乡专管组设立在荆湾乡办公大楼内,专管组成员只有三人,一名专管组长、一名农业税增解会计以及我,挤在一间办公室上班,办公桌上除了纳税人征收清册外,还有每人一个算盘。那个时候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尽管条件简陋,但我们干起活来都是风风火火,没有一个叫苦的。那段日子,我每天去农贸市场
期刊
今年11月底,我有幸参加2019年中国散文年会,荣幸地授了奖,聆听了多位名家讲课,受益匪浅。  鲍尔吉·原野老师认为,写散文,应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和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他列举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惜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仍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
期刊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的脑海里还常常浮现出老三的形象,他那沙哑的歌声和忧郁的眼神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  当我在伊宁市民贸商场的马路边见到老三的时候,他正披着桀骜不驯的长发自弹自唱,黝黑的脸庞在热烈的阳光下发出汗渍的油亮,过往的行人向他投来不解的目光,他并不在意,依旧不紧不慢地弹唱着。他脚下的行李箱上摆放着几张歌碟和诗集,封面上他倔强的眼神与我不期而遇,我的眼前一亮:这是个有故事的人啊!  一本诗集和
期刊
童年的冬天很冷,每年都下雪。下雪还不算冷,要说冷,是打干霜。冻死老狗的天,房顶上的干霜白茫茫一片,像童话里的宫殿。到了正午,太阳穿破浓雾,地上湿漉漉的,就更冷了,手脚不知搁哪儿好。  吃不饱不说,家里又没有多少穿的,“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都是大的穿不得,留给小的穿。衣服裤子是这样,鞋子也是这样。所以,留下来的鞋,都是烂的,不是没后跟,就是前面破了洞。而且解放鞋居多,当然,能够有单鞋穿
期刊
我倆从走廊经过,隔壁办公室里有个清瘦的中年人,带着不加掩饰的纯真笑容,远远地向着我们点点头。这算是我与他的第一面,只照面,没说话。长春说,他是个画家、农民,文化馆聘请他来上班。  不久,惊喜砸到我头上——长春给我捎来一张横幅山水画。这幅画,石山秀美,树影参差,峰峦居中,左边小船飞禽,右边留白落款。款日:革新长春合著一书,余读后感其同学情缘,情义无价。庚辰仲春茶山王学钊写于奇石楼。  我把这幅画送到
期刊
彭老师是我们的物理老师,同时兼任着我们的班主任。大概是自己没有孩子的缘故吧,彭老师特别喜欢孩子。  在彭老师眼里,我们是他的学生,更是他的孩子。  小时候,我顽皮得几乎难以形容,且不说频频做些偷鸡摸狗、拔蒜苗那种为正人君子所不齿的“下流勾当”,就连飞檐走壁把新婚宴尔的夫妻搅得心神不宁、如坐针毡的糗事,我也组织过不少次;也曾富有创意地在别人家牛马的尾巴上拴几块石头和数串鞭炮,让它们在硝烟弥漫中负重奔
期刊
七大大,我称他为“七侠”。  原来,他还在当“娃娃老师”的时候,这个窑洞是被生产队征用养牛的地方,具体养几头牛,我不记得了,后来“七侠”和七娘要结婚,奶奶就找队长要回了这个窑洞,收拾干净后作了他俩的新房。  至于说到“侠”,单从外表上看,他算不上侠,单薄的身体,瘦削的面庞,但他非常的英俊,修长的个头,四方脸,好看的眼睛和浓黑的眉毛,和他的哥哥(我的父亲)不同的是,他的脸盘稍长一些,显得更斯文。现在
期刊
东乡,是我二姑母的家。  地处小城北郊的我们,习惯把小城上游的湍河河段附近叫作西乡,下游河段叫作东乡。可能是家里姊妹多,父母照顾不过来,少年时代的我,一到寒假就被父母“发配”到东乡。  东乡的冬天真的叫冬天。朔风一起,雪花就疯狂起来了,村外的小麦,树木和枯草,村里的池塘和小路几乎分辨不出来,鸟雀更是难觅影踪。  谁家的屋檐下,挂满了晶晶亮的冰凌条儿,老长老长的,不经意就触碰到你的头、你的脸,乐坏了
期刊
提到季桥猪头肉,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腌渍好的猪头。虽没烫洗、切割,但我分明感觉那猪脸上挂着莫名的笑意。瞧!那猪拱嘴、那猪耳朵、那猪舌头、那猪脸肉……说得我馋涎都下来了!  不过,你可别说我好吃!好吃猪头肉这一口的前辈如过江之鲫,多得很呢!宋朝的文学大师苏轼不仅喜欢吃猪头肉,还亲自煮,更难得的是专门写下了煮猪头的笔记:“净洗锅,浅著水,深压柴,头莫教起,日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有时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