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个机缘,让我活下来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关于自杀的小说
  《自杀俱乐部》—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一部小说,2005年出版,当年便进入英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在国内发行后,中国读者好评如潮。作者以故事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了4位从考虑自杀到实施自杀的失意绝望之人的心路旅程,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遭遇了不同的生活际遇,对不同的生活苦闷烦恼,对不同的生活打击绝望,带着各自的不如意,选择了同一种自杀方式。于是,新年夜不期而遇在伦敦的一个自杀圣地,却因为一个披萨而机缘巧合地或主动或被动地暂时放弃了自杀,开始了依然麻烦缠身的全新生活。
  《自杀俱乐部》的4个人物中,事业有成的马丁在春风得意之时犯下重大过错,因无法面对未来生活、无法面对家人而选择自杀;莫林则不同,她长期生活在糟糕的生存状态中,独自照顾脑瘫儿子,没有自己的生活,因承受不了日复一日、没有希望的生活,在将孩子托付给相关机构后选择自杀;洁丝还是个少女,因为姐姐的神秘失踪而自责,始终走不出心理阴影,于是选择自杀;JJ是个有抱负的美国青年,因为事业始终无望,加之女友的离开,使得他对未来不再抱有希望,他觉得自己应该和许多名人一样选择壮烈的自杀。人们生活的经历、境遇虽有不同,但是生活不如意的感受却是相同的。他们普遍将自己定义为蠢蛋、窝囊废,认为自己的生活糟透了。对未来的无望感、对自我的自卑感、对现实生活的失望感,重叠在一起,导致自杀者的精神状态越来越糟糕,应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动力也就越来越弱,生存的意义也就更加无足轻重了,放弃生命似乎成为他们最佳的选择。
  人们之所以喜爱这本书,一方面是因为它将距离我们或近或远的自杀问题具象化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更加容易看清自杀者的心路历程,由此唤起一种似曾相识的内心感受;另一方面,书的结局虽然具有大团圆式的喜剧效果,却又在告诉我们,虽然选择了活下去,但是生活中的麻烦却并不会因此而消退,自杀者同时要选择的是面对这些无尽的麻烦与苦恼,在不断提升自己生存能力的过程中,驾轻就熟地与烦恼同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8年统计结果,截至2018年8月,全球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就有1人自杀身亡,而这个数据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企图自杀群体。从全球的角度看,自杀死亡人数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1.4%,位居全人群死亡原因的第18位。中国每年自杀人数多达30万,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在国民死亡原因中,自杀已经排在了第五位。
  自杀人群的人际关系
  有一种理论叫作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要实施自杀行为,必须同时具备三方面的要素:受挫的归属感、知觉到的累赘感和习得的自杀能力。其中,受挫的归属感与知觉到的累赘感都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人们在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挫折,遭遇挫折后是否有人理解自己的痛苦、是否有人愿意倾听自己的遭遇、是否有人肯于帮助自己走出漩涡,不仅关系到我们对挫折经历的正确认知,更关乎我们是否能够从挫折中习得积极的社会行为。知觉到的累赘感,往往是在受挫后没有寻到归属,缺少社会支持体系的支援,而导致挫折感加重,甚至自认为成为他人的累赘;有些人还会将挫折归因到自己身上,令自己充满自责,于是这种负面情绪演变为一个人独自面对生活的巨大压力,从而导致自杀的选择概率提升。
  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介绍了自杀者及时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临床应用价值,认為他人的有效介入可以及时干预自杀行为的发生。在《自杀俱乐部》设置的情境中,4位自杀者成为彼此的社会支持体系,虽然大家都是为了自杀这个相同目的而来,但是由于生活中有了全新的元素介入,打乱了预设的自杀节奏和气氛,导致他们在死之前,想听一听对面这位素不相识的人为什么在同一个时间和自己做出了一样的选择,于是就有了全新的人际互动产生。人们一旦能够进入与他人的互动环节,自杀的念头就会逐渐淡化了,过了想自杀的那“一阵子”,自杀的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了。可见,有效的人际关系,在自杀干预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心理案例:  当初的热情找不到了  小杨老师是一位中学教师,说是小杨老师,其实也30多岁的人了。  还是在师大学习的时候,小杨老师对能够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辛勤的园丁充满了憧憬和期待,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每一个孩子培养成材。带着这份热情,小杨老师走上了三尺讲台。  转眼,差不多10年过去了。小杨老师由新教师变成了有经验的教师,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慢慢感觉到,教师这一职业并非如他想象中那么美好。日
期刊
下课后,我刚回到办公室坐下,班长便急匆匆地跑来,说:“老师,不好了,刘磊和王刚打起来了。”  我顾不上喝水便往教室跑。看到我来了,围观的学生一哄而散,只有蓬头垢面、脸红脖子粗的两位“当事人”互不服气地站在教室门口,眼睛里都喷着怒火。  看着情绪特别激动、几近失态的他俩,我知道,现在不是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深知犯错是学生成长中的必备营养。此时若是各打五十大板或大骂一通,并不
期刊
最近在践行认知行为治疗这一技术,小试牛刀就已经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所在。本文将展示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案例,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治疗技术是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有时甚至只是一次的咨询,就让来访者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并愿意在接下来的时间去行动。  来访者小C告诉我,最近一段时间学习特有压力,刚刚考完一门考试,是自己最擅长的,也是花了时间好好准备的,但是考砸了。“我觉得自己没能力继续下去了,我将来没办法
期刊
“在人很多的场合,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这种感觉很难受。”这是最近在咨询室里,我遇到的一个学生所倾诉的苦恼。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符合该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个性冲突。而大学生处于两个阶段的交界—12—18岁青少年期和18—24岁成年早期,这两个阶段所经历的分别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感之间
期刊
4月17日晚10时左右,上海17岁男孩因琐事与母争吵跳高架桥当场死亡。  4月8日,武汉理工大学一大一男生因辅导员并非针对个人的管教言论跳楼身亡。  3月27日晚7时许,因考试焦虑、学习压力跳楼的鹤壁市外国语中学初三学生姬智慧在抢救34天后不幸离世。  3月12日7时,江苏南京一9岁小男孩因撞碎学校玻璃而跳楼自杀。  ……  孩子们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他们对待生命如此草率?生命就是这么脆弱,也许是一
期刊
芸简·育空间创始人  中国国际萨提亚家庭模式心理师  海灵格家庭系统心理师  中德舞动心理师  接受为期2年的Tavistock模式婴儿观察督导  心理学从业20多年,专业幼儿观察领域超过15年  擅长特殊儿童训练及家庭咨询  提起“抑郁情绪”,我们常常谈虎色变,其实它并没有那么可怕。抑郁情绪是每一个生命发展中经常会出现的,如果处理得当,它将带领我们走进更深邃的生命之旅。  生命早年的抑郁情绪  
期刊
作为家长,你可以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帮助他们形成“安全型依恋”。  如果你的孩子勇于探索未知,同时经常回到你身边寻求联结和安慰,那么你就可以知道他属于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使得个体在一生之中都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并维系较好的关系。这是因为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信任他的“依恋对象”(不管是父母、老师还是恋人),相信他们会在需要的时候给自己提供支持。而也正是因为知道父母(或未来的恋人)是时刻欢迎他
期刊
“自卑可以毁掉一个人,使人自暴自弃或产生精神疾病,  但另一方面它也能激发人的雄心,催人奋发图强,以补偿生理缺陷,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阿勒德  小M是个长相清秀的姑娘,歌声甜美,画画好看,写东西也很有文采。我第一次认识她是在几年前带团体的时候。当时她总是一个人默默坐在角落,仿佛在刻意回避与他人交流。大家一起做团体活动,她发言很少,有时我能看出她对一件事情有独特的看法,却总是欲言又止。
期刊
2016年的夏天,我开始接受萨提亚模式转化式系统治疗的专业训练。这个系统训练的中级班共有10天的培训,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5天,两个阶段之间相隔半年的时间。  在漫长的等待后,我终于迎来了中级班的第二次5天培训。但由于课程前,我的睡眠状态一直不好,睡眠时间短,深度睡眠时间少,所以在课程中,我明显感到精力不足。每天我都在非常努力地打起精神,调动全身能量去参加培训。坚持到第四天的时候,我已经感觉自己
期刊
最初了解到“系列鞋子”,是在一个德国老师的家庭系统排列课程上。传统的家庭系统排列需要众多团体成员的参与来完成,而“系列鞋子”则可以实现在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中开展。  “系列鞋子”指的是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各式鞋子。“系列鞋子”中包括各个不同的年龄段的家庭成员可能会穿到的鞋子,例如中老年人会穿到的皮鞋、布鞋、拖鞋等,也包含着年轻一代会穿到的运动鞋、球鞋、休闲鞋等。鞋子的种类和大小尽可能多的丰富。来访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