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空白”,就是指空着,没有被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在绘画艺术中有一种美叫做空白美。在地理教学中也可以利用这种“空白”艺术。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多留一些时间、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他们在适当的引导下发挥创造性、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
一、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因许多地方的中招考试没有对初中地理做出专门要求,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自觉性都稍逊于其他学科。如果地理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就会出现如美国教育家哈曼所说的那种尴尬状况: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一块冰冷的生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制造悬念,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有经验的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水平,有意识地设置知识空白,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思维,引而不发,使学生学习知识时犹如在迷宫中寻找通道,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一节课结束仍意犹未尽。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笔者先播放一段反映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状况的视频,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整个课堂处于活跃而紧张的气氛中,为地理原理的讲授创造了恰当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很容易就能让学生理解“地上河”是由河流泥沙淤积成的: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稀松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到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通过形象直观的视频和动画,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二、燃起学生探究的火花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留一点儿回味、思考的余地。地理课堂中的巧留空白,能使教学过程中的美得到升华。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全体学生,教会他们使用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使每一位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求答案,从而获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笔者在阅读书籍时,看到这样一个教学实例:在“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教学过程中,该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走进教室把那些遗落在地上的粉笔头一个一个地捡起来,放进讲台上的粉笔盒中。在捡的过程中,他明显感觉到学生在奇怪地看着他(设下悬念让学生产生疑问)。当讲到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时,该教师突然拿出粉笔头,问学生:“你们知道粉笔的构成成分吗?”“石灰和石膏。”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他进一步问道:“石灰和石膏又属于什么资源呢?”“不可再生资源。”他赞许地点头。“那么不可再生资源的特点是什么?”“用一点儿少一点儿。”“是啊。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但从人均角度上看,我国又是资源贫乏国。资源用一点儿少一点儿,这警告我们必须省着点儿用,”他看了看全班学生,继续讲:“你们说,能用的粉笔头我该不该捡起来继续使用呢?”讲到这里学生才真正明白他捡粉笔头的用意。自此以后,他走进教室的时候,再也没有发现教室地上有散落可用的粉笔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设置空白、悬念,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学而不思则罔”,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更好,就需要留时间让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布下空白。设置空白、悬念后,整个课堂表面上处于静态,而实质上处于动态,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中,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如在讲授“天气及其影响”知识时,可先让学生收集有关天气的信息,并形成文字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学生写好后,老师先不讲,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同学们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求知状态,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培养,地理技能得以提高。
总之,通过留白、设疑、引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探求知识和认识世界。
一、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因许多地方的中招考试没有对初中地理做出专门要求,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自觉性都稍逊于其他学科。如果地理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就会出现如美国教育家哈曼所说的那种尴尬状况: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一块冰冷的生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制造悬念,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有经验的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水平,有意识地设置知识空白,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思维,引而不发,使学生学习知识时犹如在迷宫中寻找通道,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一节课结束仍意犹未尽。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笔者先播放一段反映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状况的视频,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整个课堂处于活跃而紧张的气氛中,为地理原理的讲授创造了恰当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很容易就能让学生理解“地上河”是由河流泥沙淤积成的: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稀松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到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通过形象直观的视频和动画,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二、燃起学生探究的火花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留一点儿回味、思考的余地。地理课堂中的巧留空白,能使教学过程中的美得到升华。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全体学生,教会他们使用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使每一位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求答案,从而获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笔者在阅读书籍时,看到这样一个教学实例:在“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教学过程中,该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走进教室把那些遗落在地上的粉笔头一个一个地捡起来,放进讲台上的粉笔盒中。在捡的过程中,他明显感觉到学生在奇怪地看着他(设下悬念让学生产生疑问)。当讲到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时,该教师突然拿出粉笔头,问学生:“你们知道粉笔的构成成分吗?”“石灰和石膏。”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他进一步问道:“石灰和石膏又属于什么资源呢?”“不可再生资源。”他赞许地点头。“那么不可再生资源的特点是什么?”“用一点儿少一点儿。”“是啊。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但从人均角度上看,我国又是资源贫乏国。资源用一点儿少一点儿,这警告我们必须省着点儿用,”他看了看全班学生,继续讲:“你们说,能用的粉笔头我该不该捡起来继续使用呢?”讲到这里学生才真正明白他捡粉笔头的用意。自此以后,他走进教室的时候,再也没有发现教室地上有散落可用的粉笔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设置空白、悬念,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学而不思则罔”,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更好,就需要留时间让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布下空白。设置空白、悬念后,整个课堂表面上处于静态,而实质上处于动态,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中,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如在讲授“天气及其影响”知识时,可先让学生收集有关天气的信息,并形成文字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学生写好后,老师先不讲,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同学们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求知状态,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培养,地理技能得以提高。
总之,通过留白、设疑、引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探求知识和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