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是教师组织历史教学活动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历史核心素养包括五个维度的内容,史料实证是其中之一。文章着重解读史料实证素养,从培养途径和运用策略两方面入手,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素养
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既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立足课程改革新要求,教育领域提出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旨在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依托,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和品质,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历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切实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详细地介绍了历史核心素养,同时将历史核心素养划分为五个维度。史料实证是其中之一。笔者在组织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立足历史核心素养针对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采用多样的策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在重点发展某一维度素养的同时,形成其他维度的素养。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以史料实证素养为例,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此维度素养进行详细说明。
一、 史料实证素养的界定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是需要教师切实地掌握史料实证素养内涵的。那么,史料实证素养是什么呢?这需要从史料证据说起。所谓的史料证据是指存在于人脑海中的借助史料验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过程。简单地说,证据就是用来验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否真实的依据,史料证据,就是将以历史材料为依据验证历史事件、人物是否真实的依据。证据意识,是在借助证据验证事件、人物是否真实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心想法。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需要教师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切实地挖掘丰富的历史资料,以这些资料为工具,引导学生求真、求实地探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掌握正确历史内容的教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切实地认识到,反映客观现实的史料是建构正确历史认知的保障,从而学会尊重历史证据,灵活应用历史证据探究历史。此外,通过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还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发展史料分析能力、历史反思能力等,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及其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笔者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应用多样的途径和策略,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二、 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途径
(一)搜集史料
丰富的史料资源,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基础。因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需要有大量的历史证据做支撑。在缺乏历史证据的情况下,学生会很容易陷入想当然的误区,甚至直接将教材中现成的资料作为依据,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正确认知产生了消极影响。所以,笔者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为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将搜集资料作为切入点。从历史教材中展现的历史材料可以看出,学生搜集的史料内容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等,搜集图片史料、声像史料、文字史料、图表史料等。
以“青铜器与甲骨文”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笔者为学生们布置了搜集史料的任务,要求学生们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搜集与青铜器、甲骨文有关的资料,将这些资料加以整理,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产生时间、发展过程等。搜集资料的过程,是学生初步验证历史的过程,便于学生初步地感知史料实证。同时,在学生的参与下,我们可以获得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在课堂上,便于就这些历史资料展开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通过多样的交流,进一步地利用历史资料验证历史事件,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理解,提高历史学习效果。
(二)验证史料
史料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借助多种渠道,学生可以搜集到多种多样的史料。利用史料引导验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以可靠的、正确的史料为保障的。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搜集史料的时候,大部分初中生无法深入地对这些史料进行分析,导致史料内容本身存在错误,影响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验证,限制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对此,在引导学生们搜集了史料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验证史料。其实,验证史料的过程,是学生分析史料、辨别真伪的过程,便于学生发展史料实证素养。
以“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向学生们提出如此问题:夏朝真的存在吗?立足此问题,笔者向学生们展现了《史记·夏本纪》和考古研究所徐旭升的田野调查,引导学生们将两种资料结合起来,先验证资料是否正确,接着分析问题。如此做法,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对比材料得出结论,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分析史料的能力,为发展史料实证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三、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是教师开展历史教学的指导,也是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主要途径。课堂是教师组织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在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切实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以史料实证素养为切入点,应用多样的策略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推动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应用史料
1. 应用史料解答问题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会联系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试图利用这些问题,驱动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历史探究能力。问题的解答少不了历史材料。纵观我们使用的历史教材,其中展现的历史知识,大都是以“為什么”为主的问题,在参与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先解决了“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才能佐证教材中的观点,实现读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历史证据意识,促进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 以“秦统一中国”为例,教材在这节课中为我们展现了秦始皇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采用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介绍了严峻的刑法,也对刑法内容做出了初步的阐述。立足于此,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为学生们展现了秦简中关于刑法的记载,要求学生们联系教材和这些记载,分析秦的刑法有什么特点。通过对比材料,学生们发现,秦简中对刑法的记载与教材中的内容是一致的,而且,老师呈现的材料对教材中的观点进行了论证。如此,不仅可以轻松地解决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学会利用史料论证教材观点,积累史料实证经验,为发展史料实证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通过搜集史料,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历史储备,但是在分析搜集到的史料的时候,学生们会发现,这些史料中的部分内容与教材内容是存在差异的,据此会提出质疑。质疑是学生利用史料验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键。通过不断地质疑,学生可以发展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历史证据观,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组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历史史料实证素养,需要鼓励学生们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并围绕这些质疑,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史料和教材,通过解决质疑,实现对史料的论证,锻炼史料实证素养。
(二)在课外引导学生应用史料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活动,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日常教学是由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组成的。在培养学生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时候,教师要打破课堂的限制,鼓励学生将课堂学习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灵活地将所学的历史内容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地加深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同时发展历史学习能力。
1. 引导学生阅读历史书籍
阅读是学生储备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搜集了史料之后,学生是需要进行阅读的。如果缺乏阅读,史料将是一堆死物,无法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产生有效影响。此外,阅读史料的过程中,是学生理解史料内容的过程,也是学生验证史料的过程,通过不断的阅读,学生可以储备分析、总结和验证史料的经验,为发展史料实证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笔者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会以课外学习为切入点,鼓励学生们联系教学需要,搜集、阅读历史书籍,从中获取历史材料,并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历史课外阅读兴趣,笔者还精心地创设了读书交流活动,利用一节历史课,专门地设计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们应用自己阅读到的历史材料,对这个话题展开交流。激烈的讨论,很容易点燃学生们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大量阅读的欲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应用史料,学会应用史料验证历史,促进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
2. 引导学生体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体验生活,指导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立足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课程标准中早已提出创设实践活动的教学要求。在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借由书本可以获取历史理论知识,理论是需要实践来进行检验的。所以,在课后,教师需要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们理论结合实践地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同时从中汲取历史经验,指导生活。比如,笔者在组织历史教学的时候,创设了寻找历史的课外实践活动,驱动学生们探寻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事件,并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
总之,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在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指导下,深度解读史料实证素养,立足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应用多样途径引导学生搜集、辨析史料,借助多样策略驱动学生应用史料,使学生在史料的辅助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发展史料证据意识,为形成史料实证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云华.设计有度 精彩无限:“核心素养时代”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7):52-56.
[2]喻学忠,胡利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以新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106-109.
[3]雷晓容.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9):63-64.
[4]韩娜.以史为鉴 传承经典: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化创新比較研究,2017,1(24):82,84.
作者简介:
潘映东,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临洮县洮阳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素养
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既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立足课程改革新要求,教育领域提出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旨在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依托,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和品质,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历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切实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详细地介绍了历史核心素养,同时将历史核心素养划分为五个维度。史料实证是其中之一。笔者在组织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立足历史核心素养针对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采用多样的策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在重点发展某一维度素养的同时,形成其他维度的素养。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以史料实证素养为例,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此维度素养进行详细说明。
一、 史料实证素养的界定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是需要教师切实地掌握史料实证素养内涵的。那么,史料实证素养是什么呢?这需要从史料证据说起。所谓的史料证据是指存在于人脑海中的借助史料验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过程。简单地说,证据就是用来验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否真实的依据,史料证据,就是将以历史材料为依据验证历史事件、人物是否真实的依据。证据意识,是在借助证据验证事件、人物是否真实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心想法。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需要教师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切实地挖掘丰富的历史资料,以这些资料为工具,引导学生求真、求实地探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掌握正确历史内容的教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切实地认识到,反映客观现实的史料是建构正确历史认知的保障,从而学会尊重历史证据,灵活应用历史证据探究历史。此外,通过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还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发展史料分析能力、历史反思能力等,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及其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笔者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应用多样的途径和策略,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二、 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途径
(一)搜集史料
丰富的史料资源,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基础。因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需要有大量的历史证据做支撑。在缺乏历史证据的情况下,学生会很容易陷入想当然的误区,甚至直接将教材中现成的资料作为依据,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正确认知产生了消极影响。所以,笔者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为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将搜集资料作为切入点。从历史教材中展现的历史材料可以看出,学生搜集的史料内容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等,搜集图片史料、声像史料、文字史料、图表史料等。
以“青铜器与甲骨文”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笔者为学生们布置了搜集史料的任务,要求学生们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搜集与青铜器、甲骨文有关的资料,将这些资料加以整理,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产生时间、发展过程等。搜集资料的过程,是学生初步验证历史的过程,便于学生初步地感知史料实证。同时,在学生的参与下,我们可以获得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在课堂上,便于就这些历史资料展开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通过多样的交流,进一步地利用历史资料验证历史事件,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理解,提高历史学习效果。
(二)验证史料
史料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借助多种渠道,学生可以搜集到多种多样的史料。利用史料引导验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以可靠的、正确的史料为保障的。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搜集史料的时候,大部分初中生无法深入地对这些史料进行分析,导致史料内容本身存在错误,影响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验证,限制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对此,在引导学生们搜集了史料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验证史料。其实,验证史料的过程,是学生分析史料、辨别真伪的过程,便于学生发展史料实证素养。
以“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向学生们提出如此问题:夏朝真的存在吗?立足此问题,笔者向学生们展现了《史记·夏本纪》和考古研究所徐旭升的田野调查,引导学生们将两种资料结合起来,先验证资料是否正确,接着分析问题。如此做法,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对比材料得出结论,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分析史料的能力,为发展史料实证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三、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是教师开展历史教学的指导,也是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主要途径。课堂是教师组织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在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切实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以史料实证素养为切入点,应用多样的策略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推动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应用史料
1. 应用史料解答问题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会联系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试图利用这些问题,驱动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历史探究能力。问题的解答少不了历史材料。纵观我们使用的历史教材,其中展现的历史知识,大都是以“為什么”为主的问题,在参与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先解决了“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才能佐证教材中的观点,实现读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历史证据意识,促进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 以“秦统一中国”为例,教材在这节课中为我们展现了秦始皇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采用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介绍了严峻的刑法,也对刑法内容做出了初步的阐述。立足于此,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为学生们展现了秦简中关于刑法的记载,要求学生们联系教材和这些记载,分析秦的刑法有什么特点。通过对比材料,学生们发现,秦简中对刑法的记载与教材中的内容是一致的,而且,老师呈现的材料对教材中的观点进行了论证。如此,不仅可以轻松地解决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学会利用史料论证教材观点,积累史料实证经验,为发展史料实证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通过搜集史料,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历史储备,但是在分析搜集到的史料的时候,学生们会发现,这些史料中的部分内容与教材内容是存在差异的,据此会提出质疑。质疑是学生利用史料验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键。通过不断地质疑,学生可以发展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历史证据观,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组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历史史料实证素养,需要鼓励学生们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并围绕这些质疑,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史料和教材,通过解决质疑,实现对史料的论证,锻炼史料实证素养。
(二)在课外引导学生应用史料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活动,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日常教学是由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组成的。在培养学生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时候,教师要打破课堂的限制,鼓励学生将课堂学习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灵活地将所学的历史内容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地加深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同时发展历史学习能力。
1. 引导学生阅读历史书籍
阅读是学生储备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搜集了史料之后,学生是需要进行阅读的。如果缺乏阅读,史料将是一堆死物,无法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产生有效影响。此外,阅读史料的过程中,是学生理解史料内容的过程,也是学生验证史料的过程,通过不断的阅读,学生可以储备分析、总结和验证史料的经验,为发展史料实证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笔者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会以课外学习为切入点,鼓励学生们联系教学需要,搜集、阅读历史书籍,从中获取历史材料,并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历史课外阅读兴趣,笔者还精心地创设了读书交流活动,利用一节历史课,专门地设计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们应用自己阅读到的历史材料,对这个话题展开交流。激烈的讨论,很容易点燃学生们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大量阅读的欲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应用史料,学会应用史料验证历史,促进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
2. 引导学生体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体验生活,指导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立足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课程标准中早已提出创设实践活动的教学要求。在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借由书本可以获取历史理论知识,理论是需要实践来进行检验的。所以,在课后,教师需要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们理论结合实践地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同时从中汲取历史经验,指导生活。比如,笔者在组织历史教学的时候,创设了寻找历史的课外实践活动,驱动学生们探寻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事件,并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
总之,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在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指导下,深度解读史料实证素养,立足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应用多样途径引导学生搜集、辨析史料,借助多样策略驱动学生应用史料,使学生在史料的辅助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发展史料证据意识,为形成史料实证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云华.设计有度 精彩无限:“核心素养时代”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7):52-56.
[2]喻学忠,胡利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以新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106-109.
[3]雷晓容.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9):63-64.
[4]韩娜.以史为鉴 传承经典: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化创新比較研究,2017,1(24):82,84.
作者简介:
潘映东,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临洮县洮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