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高职高专会计、审计专业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陈规陋习,转变高职高专会计、审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关键是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学观。以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模式为目标,树立教学新观念、构建教学新体系、探索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审计专业;教学观念;实践能力转变
一、高职高专会计、审计专业教学转变关键在于改变教学观念
高职高专会计、审计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会计、审计专业技能人才。现代管理会计、审计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际综合能力。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的用人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会计、审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作为培养高职高专会计、审计专业应用性人才的教育者,只有改革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才能培养出符合新世纪社会发展要求的会计、审计专门人才。
为了培养会计、审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几乎每所高等院校都在为会计、审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高专会计、审计专业教学至今仍存在着许多陈规陋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教学质量评价上,认为只要给学生的知识愈多、愈深,考试成绩就愈好,学生的质量就越高;而考核学生成绩的主要标准又是记住教师所教知识的多少;
(2)在课程设置上,主次不清,内容重叠,若强调提高质量就拼命增加课程和学时,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在教学形式上,只强调课堂教学,忽视课外参加各项活动,将课堂讲授视为惟一的教学形式;
(4)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重政策,轻应用;强调传统与现实,忽视发展与变化;
(5)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做法,教师讲个不休,学生记个不停,学生思维闭塞,学习较被动;
(6)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靠背命题的多,考查课应用较少,一些学生靠几个晚上死记硬背就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7)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只要遵守纪律,完成课内课外的练习题,考试分数高,就是一位优秀学生。
上述情况暴露了高等学校教育思想上的两大弊端:一是重教材理论知识,轻实际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视为教学的惟一目的,把满堂灌的做法,视为教学的惟一教学手段,把记忆当作接受理论知识的惟一途径;二是重教轻学,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陈腐教与学的思想,由此而产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任何一项思想的转变,都离不开观念的改变,高职高专会计、审计专业人才的教学转变也不例外。正确的教学观是指导会计、审计教学改革及教学活动的指南。高职高专会计、审计教学创新,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观念。
二、高职高专会计、审计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树立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一种互动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离开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就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离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只有把两者有机地互动结合,才能发挥其互动效应,才能使教与学达到最佳有效性。
教师的引导作用,应着眼于指导,当好“导演”,而不是“主角”。教师要运用最佳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计、审计专业交互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与学习组织,学生及学习资源、内外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来满足学习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改变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行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探索、自我提高,以达到离开教师能够独立研究、创造性劳动的目的。总之,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当师生的积极性水乳交融的时候,就为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了条件,而实现了教学最优化”。
(二)树立传授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发展教学观
理论知识与能力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有整体。理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离开知识则谈不上能力。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理论知识多未必能力强。知识,只有加上运用知识的智慧和技能。通过实践方能转化为技能,离开思维的知识只能成为一种僵化的东西。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高职高专会计、审计教学也不可能把滚滚而来的新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同时又给学生毕业后带来知识陈旧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会计、审计改革不断拓展和深化,会计、审计发展十分迅速,在这个问题上尤为突出。因此,高职高专会计、审计教学应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智能结构。这种对培养能力的要求,要同传授理论知识的要求一样纳入教学计划,写进教学大纲,安排在教学全过程之中,并使之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启发引导式教学观念
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研讨问题的场所,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课堂教学应该坚持“少而精、启发式”,“与学为主、与教为导”的原则,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欲望。积极、主动的创新科学高峰。
随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审计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审计专业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符合经济发展要求高水平的会计、审计专业人才,是会计、审计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每位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首要问题。
高职高专学校兴办以来,《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审计学》课程是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者在近年来对《财务会计》、《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上好专业课程并非易事。如:我国会计实务处理的特点是依据财政部颁发的《新会计准则》进行统一规范的,因而会计课程的教学也必须按照《新会计准则》来进行授课,要把制度式的教学内容讲好讲活,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会计的实务性强,主要表现在:其一,会计是一项实际操作能力很强的工作,而会计课程是对具体工作的总结与升华,只讲授怎样做,而不让学生具体怎样去操作,即使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备课、组织课堂内容、讲得有条有理,学生仍然感到空洞无味;其二,高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多数生源来自中专及部分高中毕业生,部分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年龄和经历均受一定的极限性,部分学生归纳综合思维能力较薄弱,使理论和实际相脱节。针对以上情况,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门课程都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要完成整个体系的教学,又必须分篇或分章节介绍。如何分章、分节关系着该课程的条件和结果,为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首先要使学生了解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尽力避开该课程的重要性及难易程度,直接以该课的名称为起点。如: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学原理,应从分析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的特点入手,介绍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所提问题有些是学生能直接回答的,另外一些不能直接回答的问题则正是本课程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总之,通过一系列由浅到深的提问,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总括了该门课程的各章节内容,使学生感到《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学》课程比《施工企业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内容更系统、更丰富、更专业化。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如:有一位同学这样说:“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学原理课程比施工企业统计学原理课程难得多,这是很有意义的。”
2.吃透教材,抛开教材
一般工业企业会计学、审计学教材的特点要想讲好、讲活该门学科课程,在教学中困难最突出的就是社会实践的部分。笔者感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是,一方面要吃透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抛开教材内容。在历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力求通过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即课堂重点难点理解、课下对教材舍去补漏、作业启发式指导。
3.理顺关系,突出重点
企业经济活动内容的复杂性带来学科课程内容的零散性,各自相互独立。在学生反馈意见中,一章节一个特点,一章节一种处理方法,既无规律可寻,也无重点可抓,很容易混淆。每到期中考试,学生感到压力较大。针对这种情况,在熟练掌握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笔者采取归纳、比较、突出重点难点的讲解办法,使学生明确各章节中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知识点及派生知识点。
4..综合练习,融会贯通
每门课程分章节教学是各自孤立的,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以编制出会计报表来标志会计核算过程的结束和综合信息的产生。所以在分章节授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后,以贯穿该课程全部内容的综合练习作为课程结束的终点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使学生能够了解该课程的系统性与连贯性,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切身的体会。为此,在2009年教学内容基本结束之际,笔者选用了财政部编写的“综合练习习题集”从编制会计分录开始,到登记各个账户,最后编制出三张会计报表为止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综合性较强的练习(约15—20小时),在提高学生账务处理能力的基础上,也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5.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学观
加强素质教育是高职高专会计、审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会计人才的客观要求。高职高专会计、审计教学必须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与协调发展,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
6.树立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全面教学观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性教学,逐步形成了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学、审计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科学,因而会计、审计教学的目的应落脚于“实用”二字,培养实用型“会计、审计”人才。首先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即在会计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基础也是不容忽视,树立理论与实务并重的教学观念,在进行实务教务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基本理论的介绍,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审计人才,从而推动我国会计、审计事业的发展。
总之,会计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性教学首先要有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必需紧扣住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应用性高技能性人才”这一基本定位。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用以指导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马晓华.论稳健会计原则在商业银行财务政策中的有效运用.金融会计,2001.12 .
[2]唐国云.解决稳健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的对策.会计研究1998,7.
[3]杜兴强.关于稳健性惯例的在思考.财会月刊,1999.
[4]杜兴强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及其博弈.会计研究,2002,2.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审计专业;教学观念;实践能力转变
一、高职高专会计、审计专业教学转变关键在于改变教学观念
高职高专会计、审计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会计、审计专业技能人才。现代管理会计、审计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际综合能力。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的用人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会计、审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作为培养高职高专会计、审计专业应用性人才的教育者,只有改革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才能培养出符合新世纪社会发展要求的会计、审计专门人才。
为了培养会计、审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几乎每所高等院校都在为会计、审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高专会计、审计专业教学至今仍存在着许多陈规陋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教学质量评价上,认为只要给学生的知识愈多、愈深,考试成绩就愈好,学生的质量就越高;而考核学生成绩的主要标准又是记住教师所教知识的多少;
(2)在课程设置上,主次不清,内容重叠,若强调提高质量就拼命增加课程和学时,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在教学形式上,只强调课堂教学,忽视课外参加各项活动,将课堂讲授视为惟一的教学形式;
(4)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重政策,轻应用;强调传统与现实,忽视发展与变化;
(5)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做法,教师讲个不休,学生记个不停,学生思维闭塞,学习较被动;
(6)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靠背命题的多,考查课应用较少,一些学生靠几个晚上死记硬背就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7)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只要遵守纪律,完成课内课外的练习题,考试分数高,就是一位优秀学生。
上述情况暴露了高等学校教育思想上的两大弊端:一是重教材理论知识,轻实际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视为教学的惟一目的,把满堂灌的做法,视为教学的惟一教学手段,把记忆当作接受理论知识的惟一途径;二是重教轻学,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陈腐教与学的思想,由此而产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任何一项思想的转变,都离不开观念的改变,高职高专会计、审计专业人才的教学转变也不例外。正确的教学观是指导会计、审计教学改革及教学活动的指南。高职高专会计、审计教学创新,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观念。
二、高职高专会计、审计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树立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一种互动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离开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就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离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只有把两者有机地互动结合,才能发挥其互动效应,才能使教与学达到最佳有效性。
教师的引导作用,应着眼于指导,当好“导演”,而不是“主角”。教师要运用最佳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计、审计专业交互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与学习组织,学生及学习资源、内外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来满足学习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改变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行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探索、自我提高,以达到离开教师能够独立研究、创造性劳动的目的。总之,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当师生的积极性水乳交融的时候,就为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了条件,而实现了教学最优化”。
(二)树立传授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发展教学观
理论知识与能力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有整体。理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离开知识则谈不上能力。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理论知识多未必能力强。知识,只有加上运用知识的智慧和技能。通过实践方能转化为技能,离开思维的知识只能成为一种僵化的东西。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高职高专会计、审计教学也不可能把滚滚而来的新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同时又给学生毕业后带来知识陈旧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会计、审计改革不断拓展和深化,会计、审计发展十分迅速,在这个问题上尤为突出。因此,高职高专会计、审计教学应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智能结构。这种对培养能力的要求,要同传授理论知识的要求一样纳入教学计划,写进教学大纲,安排在教学全过程之中,并使之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启发引导式教学观念
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研讨问题的场所,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课堂教学应该坚持“少而精、启发式”,“与学为主、与教为导”的原则,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欲望。积极、主动的创新科学高峰。
随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审计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审计专业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符合经济发展要求高水平的会计、审计专业人才,是会计、审计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每位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首要问题。
高职高专学校兴办以来,《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审计学》课程是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者在近年来对《财务会计》、《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上好专业课程并非易事。如:我国会计实务处理的特点是依据财政部颁发的《新会计准则》进行统一规范的,因而会计课程的教学也必须按照《新会计准则》来进行授课,要把制度式的教学内容讲好讲活,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会计的实务性强,主要表现在:其一,会计是一项实际操作能力很强的工作,而会计课程是对具体工作的总结与升华,只讲授怎样做,而不让学生具体怎样去操作,即使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备课、组织课堂内容、讲得有条有理,学生仍然感到空洞无味;其二,高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多数生源来自中专及部分高中毕业生,部分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年龄和经历均受一定的极限性,部分学生归纳综合思维能力较薄弱,使理论和实际相脱节。针对以上情况,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门课程都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要完成整个体系的教学,又必须分篇或分章节介绍。如何分章、分节关系着该课程的条件和结果,为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首先要使学生了解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尽力避开该课程的重要性及难易程度,直接以该课的名称为起点。如: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学原理,应从分析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的特点入手,介绍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所提问题有些是学生能直接回答的,另外一些不能直接回答的问题则正是本课程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总之,通过一系列由浅到深的提问,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总括了该门课程的各章节内容,使学生感到《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学》课程比《施工企业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内容更系统、更丰富、更专业化。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如:有一位同学这样说:“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学原理课程比施工企业统计学原理课程难得多,这是很有意义的。”
2.吃透教材,抛开教材
一般工业企业会计学、审计学教材的特点要想讲好、讲活该门学科课程,在教学中困难最突出的就是社会实践的部分。笔者感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是,一方面要吃透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抛开教材内容。在历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力求通过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即课堂重点难点理解、课下对教材舍去补漏、作业启发式指导。
3.理顺关系,突出重点
企业经济活动内容的复杂性带来学科课程内容的零散性,各自相互独立。在学生反馈意见中,一章节一个特点,一章节一种处理方法,既无规律可寻,也无重点可抓,很容易混淆。每到期中考试,学生感到压力较大。针对这种情况,在熟练掌握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笔者采取归纳、比较、突出重点难点的讲解办法,使学生明确各章节中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知识点及派生知识点。
4..综合练习,融会贯通
每门课程分章节教学是各自孤立的,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以编制出会计报表来标志会计核算过程的结束和综合信息的产生。所以在分章节授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后,以贯穿该课程全部内容的综合练习作为课程结束的终点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使学生能够了解该课程的系统性与连贯性,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切身的体会。为此,在2009年教学内容基本结束之际,笔者选用了财政部编写的“综合练习习题集”从编制会计分录开始,到登记各个账户,最后编制出三张会计报表为止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综合性较强的练习(约15—20小时),在提高学生账务处理能力的基础上,也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5.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学观
加强素质教育是高职高专会计、审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会计人才的客观要求。高职高专会计、审计教学必须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与协调发展,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
6.树立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全面教学观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性教学,逐步形成了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学、审计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科学,因而会计、审计教学的目的应落脚于“实用”二字,培养实用型“会计、审计”人才。首先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即在会计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基础也是不容忽视,树立理论与实务并重的教学观念,在进行实务教务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基本理论的介绍,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审计人才,从而推动我国会计、审计事业的发展。
总之,会计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性教学首先要有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必需紧扣住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应用性高技能性人才”这一基本定位。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用以指导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马晓华.论稳健会计原则在商业银行财务政策中的有效运用.金融会计,2001.12 .
[2]唐国云.解决稳健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的对策.会计研究1998,7.
[3]杜兴强.关于稳健性惯例的在思考.财会月刊,1999.
[4]杜兴强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及其博弈.会计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