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因为数学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构成。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引起思维共鸣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举措。本文从“基于知识形成,引发思维创新;基于知识理解,突破思维障碍;基于知识迁移,经历思维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知识 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作为数学学科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种高度理性思维。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以数学眼光为切入点,对问题进行数学思维的考量,从而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有效通过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应该是所有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权衡的根本命题。教师要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能力,使这种能力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综合素养。
一、基于知识形成,引发思维创新
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其根本方法还是应该全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从而使其在数学问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通过这种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才能全面地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各种思维,从而为学习更多知识提供了可能。
例如,在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节内容时,教师会发现学生对教材例题中所示的方格不理解,出现了多处想不通的地方。教师这时候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心中的疑问。
师:参与动画类的活动人数为12人,但是我们只有10格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大开脑洞,积极寻找解决策略。
生1:先将前十人依次画在表格里,再将余下的两人画在上面两格。
生2:在画满十人后,可以在右边画两格。
生3:在每一格中画两人,所给格数完全够用。
师:我们将同学们提出的各种画法进行对比,看看谁的画法更具有创造性。
在这个探究情景中,学生在面临空格不够的情况时,都开动脑筋进行了广泛的思考,也拿出了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其中都渗透着一定的数学思维。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三位学生的方法进行了对比思考,学生看到了其各自所具备的特点和适用性。
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别,它并不是仅仅依赖于教师的口传心授,而是在教师提供的知识和启发下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只有切实投入学习,才会收获更多的知识,才能对相关知识产生透彻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另外,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分析,促使各种思维交相碰撞,可以达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目的,最终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二、基于知识理解,突破思维障碍
数学学习中渗透着不同层次的认知理念,学生只有在学习时不断吸收和内化,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点。教师将浅显的概念投入教学中,进而形成一定的数学理念,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就会形成一定的方法体系。教师在具体执教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一层次理念,制定出相关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问题自主进行思考,从中锻炼解题能力。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以点拨和启发为主,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
例如,教师在《认识角》的教学中,应从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捕获学生的思维特点,掌握学生在思维转换中的实际,了解学生的思维短板。学生对生活中的角非常熟悉,可举出多种实例,如桌角、床角等等。教师应该利用这一课题贴近学生认知的特点,使学生广泛交流自己的见解与认识,将学生传统认知上的生活中的角进行大面积梳理。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增强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其对相关知识加以了解,起到了很好的课堂导入作用。另外,在学生渐入佳境后,教师可以对身边的实物加以利用,找来三角板、课本等让学生进行零距离感触,真正体会角的外形特征。最后,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推进下,学生都可描述出角的组成特点,即由两条直线相交构成。教师继续深入,为学生讲述平角和一般角的区别,使学生对角产生更全面的认识,从而高效完成本节教学的目标。
在对某些数学知识进行理解时,有时囿于学生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会导致其对特定逻辑思维不能及时跟进或者存在疑问。在这种节点,教师的引导和对问题的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思维上完成一定的障碍跨越,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以发展。
三、基于知识迁移,经历思维过程
要想在数學教学中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就应该找准突破口。而在数学学科庞杂的知识体系中,就有一部分蕴含数学原理的内容,如果组织学生以这些原理知识为契机,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就会使数学教学在高效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前对教材进行充分划分,整理出适合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工具性知识,使学生在对数学原理透彻理解的情况下展开学习。
例如,教师在进行《分数加减法》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应首先向学生明示本章的数学原理。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一原理,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整数加减法的法则和小数加减法的法则,以及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充分的学习,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讲,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法法则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推敲总结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法则。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所采取的方法形式各异。有的学生善于融会贯通,便采取了通分法,有的学生善于对新旧知识进行迁移,便采取了化小数法。当然,也有学生对数形知识比较敏感,便采用画图法进行求解。各种方法虽然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但是殊途同归,都能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种用所学知识去推理未知学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有效拉动,在整个过程都渗透着认真的考量,学生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且还有更加珍贵的能力。如此开展数学教学,可谓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丰收。
数学教材一直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一个目标明确的方向标,教师也一直根据教材在内容上进行深入教学。在施教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脑海中的思维变化,捕捉哪些知识是学生思维能够轻易解决的、哪些是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的,这样也就提炼出了数学教学中的疑难点。而后,可以采取针对性强的办法进行专项突破,这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要求较高。只有让学生面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并且将自身的思维过程全部展现出来,对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汇总,才能真正提升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玉梅.直觉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小学生(中旬刊),2018(08):71.
[2]钱雯柔.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2):229.
[3]曹丽霞.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思维[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21).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知识 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作为数学学科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种高度理性思维。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以数学眼光为切入点,对问题进行数学思维的考量,从而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有效通过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应该是所有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权衡的根本命题。教师要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能力,使这种能力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综合素养。
一、基于知识形成,引发思维创新
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其根本方法还是应该全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从而使其在数学问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通过这种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才能全面地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各种思维,从而为学习更多知识提供了可能。
例如,在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节内容时,教师会发现学生对教材例题中所示的方格不理解,出现了多处想不通的地方。教师这时候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心中的疑问。
师:参与动画类的活动人数为12人,但是我们只有10格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大开脑洞,积极寻找解决策略。
生1:先将前十人依次画在表格里,再将余下的两人画在上面两格。
生2:在画满十人后,可以在右边画两格。
生3:在每一格中画两人,所给格数完全够用。
师:我们将同学们提出的各种画法进行对比,看看谁的画法更具有创造性。
在这个探究情景中,学生在面临空格不够的情况时,都开动脑筋进行了广泛的思考,也拿出了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其中都渗透着一定的数学思维。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三位学生的方法进行了对比思考,学生看到了其各自所具备的特点和适用性。
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别,它并不是仅仅依赖于教师的口传心授,而是在教师提供的知识和启发下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只有切实投入学习,才会收获更多的知识,才能对相关知识产生透彻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另外,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分析,促使各种思维交相碰撞,可以达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目的,最终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二、基于知识理解,突破思维障碍
数学学习中渗透着不同层次的认知理念,学生只有在学习时不断吸收和内化,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点。教师将浅显的概念投入教学中,进而形成一定的数学理念,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就会形成一定的方法体系。教师在具体执教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一层次理念,制定出相关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问题自主进行思考,从中锻炼解题能力。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以点拨和启发为主,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
例如,教师在《认识角》的教学中,应从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捕获学生的思维特点,掌握学生在思维转换中的实际,了解学生的思维短板。学生对生活中的角非常熟悉,可举出多种实例,如桌角、床角等等。教师应该利用这一课题贴近学生认知的特点,使学生广泛交流自己的见解与认识,将学生传统认知上的生活中的角进行大面积梳理。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增强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其对相关知识加以了解,起到了很好的课堂导入作用。另外,在学生渐入佳境后,教师可以对身边的实物加以利用,找来三角板、课本等让学生进行零距离感触,真正体会角的外形特征。最后,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推进下,学生都可描述出角的组成特点,即由两条直线相交构成。教师继续深入,为学生讲述平角和一般角的区别,使学生对角产生更全面的认识,从而高效完成本节教学的目标。
在对某些数学知识进行理解时,有时囿于学生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会导致其对特定逻辑思维不能及时跟进或者存在疑问。在这种节点,教师的引导和对问题的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思维上完成一定的障碍跨越,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以发展。
三、基于知识迁移,经历思维过程
要想在数學教学中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就应该找准突破口。而在数学学科庞杂的知识体系中,就有一部分蕴含数学原理的内容,如果组织学生以这些原理知识为契机,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就会使数学教学在高效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前对教材进行充分划分,整理出适合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工具性知识,使学生在对数学原理透彻理解的情况下展开学习。
例如,教师在进行《分数加减法》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应首先向学生明示本章的数学原理。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一原理,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整数加减法的法则和小数加减法的法则,以及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充分的学习,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讲,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法法则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推敲总结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法则。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所采取的方法形式各异。有的学生善于融会贯通,便采取了通分法,有的学生善于对新旧知识进行迁移,便采取了化小数法。当然,也有学生对数形知识比较敏感,便采用画图法进行求解。各种方法虽然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但是殊途同归,都能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种用所学知识去推理未知学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有效拉动,在整个过程都渗透着认真的考量,学生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且还有更加珍贵的能力。如此开展数学教学,可谓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丰收。
数学教材一直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一个目标明确的方向标,教师也一直根据教材在内容上进行深入教学。在施教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脑海中的思维变化,捕捉哪些知识是学生思维能够轻易解决的、哪些是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的,这样也就提炼出了数学教学中的疑难点。而后,可以采取针对性强的办法进行专项突破,这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要求较高。只有让学生面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并且将自身的思维过程全部展现出来,对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汇总,才能真正提升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玉梅.直觉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小学生(中旬刊),2018(08):71.
[2]钱雯柔.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2):229.
[3]曹丽霞.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思维[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21).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