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无论是谁,看了徐光聚的画之后,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他是有意为之,还是不期而然?因为在今天的中国,画的与古人相仿佛,是绝大多数画家要极力规避的事情,而他—徐光聚,却不。
一个人做事,拿定主意不随大流,坚持自己的路线,这不光需要勇气,而且需要学识。所以,徐光聚现在的画风是否出于他有意识的追求,并不重要。中国画在近代以来遭受到的挑战,在我的绘画史视野中似乎前所未有。话语多种多样,但有一个问题是核心:中国画还能不能活?如何活下去?不过在讨论当中人们由于心情迫切而导致声音嘈杂,掩盖或是混淆了问题的逻辑关系。这一逻辑关系我借用甘阳先生的命题加以说明,即古今中西之争。说白了,就是现代化语境下的中国画所面临的挑战、所遭遇的问题:一是古跟今之间如何推陈出新,二是中跟西之间如何融会贯通。古今之争不等于中西之争,反过来也一样。我们今天动辄高谈中国画改革、创新乃至实验、颠覆等问题,往往拿捏不准是古今之争还是中西之争的症结,谈了半天,指向不明确,问题更混乱。
看徐光聚画画,他不想应对并解答中西之争的问题,而只想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回应一下古今之争。这是出于他个人的偏嗜,还是因为能力问题?我觉得同样不重要。徐光聚的画乍看之下,酷似明末的渐江。可看多了、看久了,你又会觉得他与渐江不一样,至少是不太一样。细节就不分析了,仅从两个大的地方来比较:就章法布局而言,渐江较多平远近景,好比是我们今天的“特写镜头”;徐光聚则较多高远深景,有点像好莱坞电影里的“全景扫描”。就笔法设色而言,渐江较多单笔浅绛,追求倪、黄两家的冲淡;徐光聚更多采用复笔及比浅绛略重的色彩,而且小青绿也时常见之,颇具唐宋山水的气势和格调。当然,上述区别只是表明徐光聚不是渐江的翻版,并不否认徐光聚画法的渊源所自与渐江仍然属于近亲嫡传。看得出来,取法渐江对于徐光聚来讲只是一种手段或一条途径,徐光聚的目标和企图是直逼唐宋山水之堂奥。如果说21世纪的今天阅读唐宋山水绘画已有理念隔膜上的困难,那渐江的作品及其风格特点在徐光聚那里起到了一个媒介的作用,好比是外语翻译,因为有了渐江,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唐宋。而这个翻译对徐光聚来讲,就像是打开唐宋山水画宝藏的一把钥匙,而对徐光聚的观众来讲,则是阅读古代经典的“通信版本”。徐光聚对阵渐江,两者跨越了时间的遥远距离。通过徐光聚的绘画语言,我们可以相互交流、切磋甚至争论有关唐宋山水的认识和理解。
古今之争争什么?即是争今人是以古人为师还是以古人为对手,或曰是今胜昔还是今不如昔?徐光聚的画画得再好当然还不能一下子从根本上全部解决这一争端,他目前创作的最大意义在于表明:倾注全力打入古人的阵营,谦虚地向古人学习。这种尝试不等同于过去画论中讲的“师古人”,因为这个绘画主体的观念、感觉和心态全是21世纪的新人才会拥有的。最近主流媒体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话语成为热点,其实当代中国画的历史进程与之相始终,也值得一说。想当初,李小山们惊呼中国画完蛋了,意思是旧的已达极致,新的又出不来,导致的最大后果是逼着画家跟古人过不去而整日想着出新招。这种现象光怪陆离了几十年,今日反观,似乎还是差古人一大截。徐光聚的画是否可以看作是以上古今之争的后续反应或者反方向探索?看徐光聚的画,能给人带来反思与回味。
因为徐光聚这一个案,引起了我的连续思考。近现代的陈独秀、徐悲鸿以及后来的林风眠、刘海粟直至今日的吴冠中、黄永玉等,他们对于创新中国画的种种议论及其实践,很可能只是在作中西之争。他们的困惑无非以下三点:中国画与西画相比较孰优孰劣?中国画是不是融入西画元素便能产生新的活力?中西画融合相互之间的比例应当多少方为适宜?不巧的是,与此争论同时发生着社会的变革,上述诸位的语速过快令人有“话语霸权”之感,于是把中西之争误认为古今之争。百年下来,问题非但没能解决,反倒有点儿近似于找对了毛病吃错了药。在这儿,我无意高抬徐光聚,以为他的绘画足以廓清延误已久的绘画史与绘画理论的争论,只想提醒大家:徐光聚的取向是否也是一条出路?
责任编辑:吕欢呼
一个人做事,拿定主意不随大流,坚持自己的路线,这不光需要勇气,而且需要学识。所以,徐光聚现在的画风是否出于他有意识的追求,并不重要。中国画在近代以来遭受到的挑战,在我的绘画史视野中似乎前所未有。话语多种多样,但有一个问题是核心:中国画还能不能活?如何活下去?不过在讨论当中人们由于心情迫切而导致声音嘈杂,掩盖或是混淆了问题的逻辑关系。这一逻辑关系我借用甘阳先生的命题加以说明,即古今中西之争。说白了,就是现代化语境下的中国画所面临的挑战、所遭遇的问题:一是古跟今之间如何推陈出新,二是中跟西之间如何融会贯通。古今之争不等于中西之争,反过来也一样。我们今天动辄高谈中国画改革、创新乃至实验、颠覆等问题,往往拿捏不准是古今之争还是中西之争的症结,谈了半天,指向不明确,问题更混乱。
看徐光聚画画,他不想应对并解答中西之争的问题,而只想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回应一下古今之争。这是出于他个人的偏嗜,还是因为能力问题?我觉得同样不重要。徐光聚的画乍看之下,酷似明末的渐江。可看多了、看久了,你又会觉得他与渐江不一样,至少是不太一样。细节就不分析了,仅从两个大的地方来比较:就章法布局而言,渐江较多平远近景,好比是我们今天的“特写镜头”;徐光聚则较多高远深景,有点像好莱坞电影里的“全景扫描”。就笔法设色而言,渐江较多单笔浅绛,追求倪、黄两家的冲淡;徐光聚更多采用复笔及比浅绛略重的色彩,而且小青绿也时常见之,颇具唐宋山水的气势和格调。当然,上述区别只是表明徐光聚不是渐江的翻版,并不否认徐光聚画法的渊源所自与渐江仍然属于近亲嫡传。看得出来,取法渐江对于徐光聚来讲只是一种手段或一条途径,徐光聚的目标和企图是直逼唐宋山水之堂奥。如果说21世纪的今天阅读唐宋山水绘画已有理念隔膜上的困难,那渐江的作品及其风格特点在徐光聚那里起到了一个媒介的作用,好比是外语翻译,因为有了渐江,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唐宋。而这个翻译对徐光聚来讲,就像是打开唐宋山水画宝藏的一把钥匙,而对徐光聚的观众来讲,则是阅读古代经典的“通信版本”。徐光聚对阵渐江,两者跨越了时间的遥远距离。通过徐光聚的绘画语言,我们可以相互交流、切磋甚至争论有关唐宋山水的认识和理解。
古今之争争什么?即是争今人是以古人为师还是以古人为对手,或曰是今胜昔还是今不如昔?徐光聚的画画得再好当然还不能一下子从根本上全部解决这一争端,他目前创作的最大意义在于表明:倾注全力打入古人的阵营,谦虚地向古人学习。这种尝试不等同于过去画论中讲的“师古人”,因为这个绘画主体的观念、感觉和心态全是21世纪的新人才会拥有的。最近主流媒体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话语成为热点,其实当代中国画的历史进程与之相始终,也值得一说。想当初,李小山们惊呼中国画完蛋了,意思是旧的已达极致,新的又出不来,导致的最大后果是逼着画家跟古人过不去而整日想着出新招。这种现象光怪陆离了几十年,今日反观,似乎还是差古人一大截。徐光聚的画是否可以看作是以上古今之争的后续反应或者反方向探索?看徐光聚的画,能给人带来反思与回味。
因为徐光聚这一个案,引起了我的连续思考。近现代的陈独秀、徐悲鸿以及后来的林风眠、刘海粟直至今日的吴冠中、黄永玉等,他们对于创新中国画的种种议论及其实践,很可能只是在作中西之争。他们的困惑无非以下三点:中国画与西画相比较孰优孰劣?中国画是不是融入西画元素便能产生新的活力?中西画融合相互之间的比例应当多少方为适宜?不巧的是,与此争论同时发生着社会的变革,上述诸位的语速过快令人有“话语霸权”之感,于是把中西之争误认为古今之争。百年下来,问题非但没能解决,反倒有点儿近似于找对了毛病吃错了药。在这儿,我无意高抬徐光聚,以为他的绘画足以廓清延误已久的绘画史与绘画理论的争论,只想提醒大家:徐光聚的取向是否也是一条出路?
责任编辑:吕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