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及的优势,可以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就其独特的学科特性,有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当中,深受教师们欢迎的当属“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如何设计出恰如其分的任务也非易事,只有真正地了解任务设计的意义、目的,准确地把握好任务设计的方法、程序,才能真正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本人今天就任务设计的必要性和任务主题的选择两个方面先谈几点看法,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任务设计的必要性
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因此要明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的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也是一种最为灵活、新颖、主动性强的一种教学方式,将所学知识分类、归纳,然后设计出一个个任务,通过具体任务来完成,让学生学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内容,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属于探究式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特性本身就具有现实性、实效性、灵活性、技术性。其任务设计要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课程教育相比应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创造力的培养。用任务驱动可以很好地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先进教学思想,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
整合的有效途径:任务驱动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实践性。在任务的实现过程中可以有目的的,有机的结合其它学科知识,开展学科整合教学。教师要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合理地进行整合,突破原有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学生最感兴趣的、与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的社会生活中的场景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任务主题的选取原则
任务主题要源于生活,生活是人类知识的源泉。任务要源于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用生活情景来激发教学,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思路认识基础,或者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也可由教师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设疑激趣,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也可对抽象的问题加以具体化,如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则可用来自学生最近的一些生活中的敏感事件,如庆祝六一儿童节,就可能是学生生活当中最为深刻的事情,可以借助同学们的热情,一幅幅电脑画图作品就会呈现的五彩缤纷。既能记忆学生的精彩瞬间,也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习惯。可以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把更多的空间放给学生,就会容易地形成自然的、灵活的教学任务。
要依据新课标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量体裁衣,且不可小主题大任务,也不宜大主题小任务。而“要大小兼顾,利弊互补”,同时任务也不要只局限于教材,要基于教材而扩展教材,要明确“尽信书,不如无书”之理;另外任务要有系统性,在任务设计时就要处理好整体任务和每一节课的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不要使单元任务与整体任务脱节或毫无关系。单元任务的设计要围绕整体任务的完成进行构思,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最终目标的完成。
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要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要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的呈现的初衷,要让学生是在“我要做”中学习,而不是在“要我做”。在任务的设计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发展个性化学习。同时也要兼顾任务的系统性,各个任务之间有机结合、纵横交错、相互渗透。
要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负责,一个好的学习任务会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性,任务设计要具有兼顾性,并有一定的过渡性、阶梯性,递进性,既要学生吃饱还要吃好。可大可小的主题,当是首选。比如用Word进行自我介绍,其中需有文字、图片、艺术字等,比比哪个学生做的自我介绍最丰富、最生动、最有趣。基础差的同学可用Word的基本用法,而技术好的同学尽可能地用Word的一切功能来丰富自己的这篇自我介绍。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设置一些小的竞赛环节,对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后进者一定的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提高竞争意识。
一、任务设计的必要性
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因此要明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的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也是一种最为灵活、新颖、主动性强的一种教学方式,将所学知识分类、归纳,然后设计出一个个任务,通过具体任务来完成,让学生学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内容,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属于探究式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特性本身就具有现实性、实效性、灵活性、技术性。其任务设计要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课程教育相比应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创造力的培养。用任务驱动可以很好地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先进教学思想,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
整合的有效途径:任务驱动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实践性。在任务的实现过程中可以有目的的,有机的结合其它学科知识,开展学科整合教学。教师要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合理地进行整合,突破原有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学生最感兴趣的、与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的社会生活中的场景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任务主题的选取原则
任务主题要源于生活,生活是人类知识的源泉。任务要源于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用生活情景来激发教学,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思路认识基础,或者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也可由教师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设疑激趣,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也可对抽象的问题加以具体化,如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则可用来自学生最近的一些生活中的敏感事件,如庆祝六一儿童节,就可能是学生生活当中最为深刻的事情,可以借助同学们的热情,一幅幅电脑画图作品就会呈现的五彩缤纷。既能记忆学生的精彩瞬间,也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习惯。可以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把更多的空间放给学生,就会容易地形成自然的、灵活的教学任务。
要依据新课标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量体裁衣,且不可小主题大任务,也不宜大主题小任务。而“要大小兼顾,利弊互补”,同时任务也不要只局限于教材,要基于教材而扩展教材,要明确“尽信书,不如无书”之理;另外任务要有系统性,在任务设计时就要处理好整体任务和每一节课的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不要使单元任务与整体任务脱节或毫无关系。单元任务的设计要围绕整体任务的完成进行构思,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最终目标的完成。
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要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要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的呈现的初衷,要让学生是在“我要做”中学习,而不是在“要我做”。在任务的设计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发展个性化学习。同时也要兼顾任务的系统性,各个任务之间有机结合、纵横交错、相互渗透。
要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负责,一个好的学习任务会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性,任务设计要具有兼顾性,并有一定的过渡性、阶梯性,递进性,既要学生吃饱还要吃好。可大可小的主题,当是首选。比如用Word进行自我介绍,其中需有文字、图片、艺术字等,比比哪个学生做的自我介绍最丰富、最生动、最有趣。基础差的同学可用Word的基本用法,而技术好的同学尽可能地用Word的一切功能来丰富自己的这篇自我介绍。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设置一些小的竞赛环节,对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后进者一定的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提高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