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l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地向抽象思维形式过渡,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根据思维的特点,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正确地进行简单判断、推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那么,应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
  
  一、教会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1 分析与综合。所谓分析就是将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人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将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人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2 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 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式。
  4 一般与特殊。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理清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与它相关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人手,把握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即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认识大小、长短、多少时,就要初步培养学生进行比较的能力。教学10以内的数加、减计算时,就要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数的组成,就要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这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有可能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一旦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认知发展规律,充分掌握教材编排体系的特点,编排者的编排意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这样,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就大大提高了。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理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④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新时期的建设者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 能力 自主 创新    新课程理念提出: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
期刊
语文教学主要围绕阅读与写作教学展开。语文教师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新教材文本中值得探讨之处,反复品味、体悟感情、借鉴探讨,并能抓住这些关键之处,因势利导,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穿插写作训练,以读助写,借写促读,必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从而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要素。教学情
期刊
摘要:綦江县东溪镇初中学历史教研组经过三年的实践,“先学后导”的课堂教学策略得以扎实推行,历史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基本得到更新,教学方式彻底改变,教师角色意识正在形成,学科专业素养和创新素养大大提高。笔者认为,在农村初中推行“先学后导”的课堂教学策略,能人面积促进历史教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先学后导” 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教师学科素养    綦江县东溪镇初级中学是一所农村初中,生源差、师资力量
期刊
摘要:新世纪知识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对人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迫切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与时俱进。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协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政治教学 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 团队精神 创新    新世纪知识的更新换
期刊
新课程要求初中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但很多学校面临的现状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而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知识和能力水平相差悬殊。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如何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达到效率最大化,从而自如地应付考试、发展个性,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实行“自学-点拨-训练练-提高”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利用“自学-点
期刊
新教材要运用新教法,否则,无异于“穿新鞋,走老路”,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反而成了提高学生素质的绊脚石。面对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科书,教师们普遍认为这是一套运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教学模式的好教材。那么,如何依据新教材的特点,改革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法的创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入新课    新教材在引人数学内容时,采取
期刊
苏教版必修二教材节选了余光中先生的著名散文《听听那冷雨》,诗化的语言,美妙的诗境,读来是一种享受。为讲好此文,我准备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首先了解余光中及其“文化乡愁”,继而梳理文章脉络,体味作者情感。第一课时临近结束时,学生突如其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发现课文里有一个字印错了。”我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真的吗?在哪里?你怎么发现的?”“老师,课文注解说这篇文章有改动,我们就很想看看哪个地方
期刊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近年来,尽管我们在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作了不少探索,总结出许多好的经验。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在教学中,仍存在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代替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简单划一;教师
期刊
评价既是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难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是学生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将评价的主要目标定在“促发展”上。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的是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同时更要发挥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