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和实施、教材处理重基础轻繁难、教学模式多样化、多媒体教学辅助、数学学习“文科化”、恰当设置课堂练习和情感激励等七种策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 提高 课堂教学 实效性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49-03
县级和乡镇级普通高中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学校规模小、设备简陋;学生素质不高,各学科基础差;社会影响力低。尤其是数学科的基础极端薄弱,这与高中数学内容的深奥和抽象形成鲜明反差,导致这些学校的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效率极低。因此,探索提高县级和乡镇级的普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笔者提出以下几种策略。
一、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优化和实施
一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的优劣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是否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力,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优化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一)引入新课自然简洁化。引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开始,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精力从课间松散的状态集中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二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是承上启下作铺垫,为学习新知识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应遵循简短、省时的原则,应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切忌冗长、繁杂、抽象。因为这样会让学生因难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而分散注意力,过于抽象的内容表述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如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设计练习应设置阶梯递进的疑问,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导新课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情境形象化和生活化。普通高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底子薄,惧怕高中数学内容的抽象和枯燥,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创设轻松愉悦或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知识情境、活动操作情境,有利于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物、问题出发,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和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讨论。
(三)提问层次化和普遍化。课堂提问是围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维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思维动向的重要手段。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获得学习体验,不能当作惩罚学生甚至刁难学生的手段。提问层次化分为根据学生基础的优劣分层提问和根据问题的难易分层提问,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并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有些教师怕学生难以回答,怕耽误时间,总是提问那些优等生,把学困生放在一边当观众、当旁听,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惰性,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懒得动脑思考和回答,从而失去课堂参与的热情。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提问可以适度引起学生的心理紧张,从而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效防止学生开小差。提问普遍化就是按照学生座位顺序逐行或逐列一一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到人人都有可能被提问到,增加学生心理压力从而促使其专心听课。
需要注意的是,提问不应过于郑重和严肃,而应采取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探讨的形式。教师可以和学生做一个约定:答不出的不能坐下,象征性地惩罚一下,待教师提下一个问题时被罚的学生可以抢答,答对了就坐下,多次答不出可以找他人回答。这样既不破坏师生感情,又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四)互动调节。有效课堂教学理论提出,中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的时长是8~13分钟,学生整节课静听很容易产生听觉疲劳,进而导致学生伏台睡觉,学习效率低下。因此,该理论强调,在40分钟的一节课中,教师必须设计两到三次的教学互动,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教学互动可以是说话讨论、书写画画、实验操作,还可以是表演展示,互动双方可以是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设计教学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对排除学生因单调的学习方式造成的疲劳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小结经典化。每学完一个知识点或一类解题方法,若能进行归纳,尤其是精辟的概括性小结,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方法思路的记忆,进而促进其理解与灵活应用。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各组诱导公式后,学生往往都说公式太多,杂乱无章,难以记忆,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各组公式的特点,通过分析找到简单的记忆特点,如“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通过经典简洁的概括,可以让学生朗朗上口,记忆深刻。当然,并不是所有知识、规律都可以这么简洁地概括,但应力求精辟扼要,以便容易记忆。
(六)适时补缺。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缺失严重是普遍现象,这对他们在高中阶段学习造成很大障碍,尤其是数学科,知识的联系紧密,环环相扣,任何一部分知识的缺失,对后续学习影响都很大。因此,要消除这种障碍,就要做好适时查漏补缺,顺畅衔接。
二、教材处理重基础轻繁难
普通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低,表现在分析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尤其是数学符号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教师不能好高骛远,盲目追求大高考的深度与广度,而应立足校本实际,着重把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准确的数学概念,掌握基础实用的解题方法和一般性技巧作为教学重点。大胆放弃繁难问题和一些定理、性质、公式的繁难或抽象的证明过程,降低要求,避免激化学生的畏难情绪。有些繁难的应用题可以省略不讲,但可以补充基础性强、学生易于接受的基础应用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教学模式多样化
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形成良好又相对固定的学习习惯。但单一的教学模式也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应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增强教学基本功和应变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模式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启发性原则,就是强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二是学生主体性原则,就是要让学生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提供充分自由表达和探讨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得知识,让学生的认知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和反思中去感悟数学知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经历多种不同的学习情境,获得多样的思维启迪。
四、多媒体教学辅助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体的学科,小学、初中的数学内容还比较形象化,高中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就开始大幅度增加,教师的讲解、书写、比划,有时很难呈现某些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像的变化,能有效地将抽象化为形象,学生容易理解,能开启学生思维闸门,并增强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多媒体还具有强大的、灵活的交互性,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利用现代互联网上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可以提供强大的情景资源,可以无限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素材。
普通高中学生因为基础差、底子薄,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避免盲目追求信息量大和快速呈现,而应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来形象地、直观地呈现数学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呈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展示抽象的变化过程以及运算、形变的细节、模拟数学实验等,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印象,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五、数学学习“文科化”
为什么学生喜欢学文科?因为这些科目的学习基本是阅读、记忆、理解,做题就是填空、选择、判断、分类、重组、表达。为此,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把文科的学习特征归纳为“阅读、记忆、理解,做题就是填空、选择、判断、分类、重组、表达”及基础不牢固的特点,并降低数学教学要求,对学生学习数学应采取他们易于接受的“文科化”方法,即把数学的概念、公式、定理公理、规律,编制成填空题、判断题,让学生填出关键词,或作出对比判断,让学生按照类似文科类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先记忆和基本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向简单应用推进,这样的策略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
六、恰当设置课堂练习
设置适当的课堂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此,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应十分注重课堂练习的设置。
(一)练习的层次性。《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可以体现这一新的理念,而有层次的练习就体现在难度的由浅入深和综合度的循序渐进,符合各层次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特点和逐步递进的认知规律。
(二)练习方式多样性。练习的设计不仅限于动笔算、动口说,动手操作也是很重要的练习形式教师在设置课堂练习时,应主张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三)练习带点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习题,或练习的形式带有游戏性,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有趣,学生就会争着去完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情感激励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决定了人的价值取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和发挥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用情感激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课堂上应多采用激励性语言。现代心理学认为,高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已有显著的发展,他们喜欢怀疑、辩论,并有了独立意向,他们希望教师不再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希望获得尊重和理解。在数学课堂上,若教师经常采用批评语言会诱发学生的逆反情绪和抵触心理,而更多地使用激励性语言,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尊重,让学生有足够的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
(二)夸奖学生的积极表现。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成功的表现,从而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并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夸奖,体验到认知活动的快乐情境。学生获得这种快乐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即时兴趣,经常获得就会使即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从而增强他们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数学课堂上有些学生常常会踊跃发言、积极思考、有独到见解、作业书写工整等,教师可以把他们树为榜样,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激励这些学生有更出色的表现。
总之,普通高中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树立新课程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素养,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经常反思和总结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经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
【作者简介】杨锦业(1965- ),男,广西昭平人,贺州市昭平县第五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数学。
(责编 江月阳)
【关键词】高中数学 提高 课堂教学 实效性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49-03
县级和乡镇级普通高中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学校规模小、设备简陋;学生素质不高,各学科基础差;社会影响力低。尤其是数学科的基础极端薄弱,这与高中数学内容的深奥和抽象形成鲜明反差,导致这些学校的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效率极低。因此,探索提高县级和乡镇级的普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笔者提出以下几种策略。
一、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优化和实施
一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的优劣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是否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力,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优化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一)引入新课自然简洁化。引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开始,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精力从课间松散的状态集中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二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是承上启下作铺垫,为学习新知识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应遵循简短、省时的原则,应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切忌冗长、繁杂、抽象。因为这样会让学生因难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而分散注意力,过于抽象的内容表述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如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设计练习应设置阶梯递进的疑问,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导新课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情境形象化和生活化。普通高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底子薄,惧怕高中数学内容的抽象和枯燥,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创设轻松愉悦或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知识情境、活动操作情境,有利于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物、问题出发,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和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讨论。
(三)提问层次化和普遍化。课堂提问是围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维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思维动向的重要手段。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获得学习体验,不能当作惩罚学生甚至刁难学生的手段。提问层次化分为根据学生基础的优劣分层提问和根据问题的难易分层提问,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并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有些教师怕学生难以回答,怕耽误时间,总是提问那些优等生,把学困生放在一边当观众、当旁听,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惰性,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懒得动脑思考和回答,从而失去课堂参与的热情。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提问可以适度引起学生的心理紧张,从而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效防止学生开小差。提问普遍化就是按照学生座位顺序逐行或逐列一一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到人人都有可能被提问到,增加学生心理压力从而促使其专心听课。
需要注意的是,提问不应过于郑重和严肃,而应采取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探讨的形式。教师可以和学生做一个约定:答不出的不能坐下,象征性地惩罚一下,待教师提下一个问题时被罚的学生可以抢答,答对了就坐下,多次答不出可以找他人回答。这样既不破坏师生感情,又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四)互动调节。有效课堂教学理论提出,中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的时长是8~13分钟,学生整节课静听很容易产生听觉疲劳,进而导致学生伏台睡觉,学习效率低下。因此,该理论强调,在40分钟的一节课中,教师必须设计两到三次的教学互动,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教学互动可以是说话讨论、书写画画、实验操作,还可以是表演展示,互动双方可以是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设计教学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对排除学生因单调的学习方式造成的疲劳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小结经典化。每学完一个知识点或一类解题方法,若能进行归纳,尤其是精辟的概括性小结,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方法思路的记忆,进而促进其理解与灵活应用。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各组诱导公式后,学生往往都说公式太多,杂乱无章,难以记忆,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各组公式的特点,通过分析找到简单的记忆特点,如“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通过经典简洁的概括,可以让学生朗朗上口,记忆深刻。当然,并不是所有知识、规律都可以这么简洁地概括,但应力求精辟扼要,以便容易记忆。
(六)适时补缺。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缺失严重是普遍现象,这对他们在高中阶段学习造成很大障碍,尤其是数学科,知识的联系紧密,环环相扣,任何一部分知识的缺失,对后续学习影响都很大。因此,要消除这种障碍,就要做好适时查漏补缺,顺畅衔接。
二、教材处理重基础轻繁难
普通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低,表现在分析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尤其是数学符号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教师不能好高骛远,盲目追求大高考的深度与广度,而应立足校本实际,着重把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准确的数学概念,掌握基础实用的解题方法和一般性技巧作为教学重点。大胆放弃繁难问题和一些定理、性质、公式的繁难或抽象的证明过程,降低要求,避免激化学生的畏难情绪。有些繁难的应用题可以省略不讲,但可以补充基础性强、学生易于接受的基础应用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教学模式多样化
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形成良好又相对固定的学习习惯。但单一的教学模式也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应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增强教学基本功和应变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模式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启发性原则,就是强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二是学生主体性原则,就是要让学生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提供充分自由表达和探讨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得知识,让学生的认知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和反思中去感悟数学知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经历多种不同的学习情境,获得多样的思维启迪。
四、多媒体教学辅助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体的学科,小学、初中的数学内容还比较形象化,高中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就开始大幅度增加,教师的讲解、书写、比划,有时很难呈现某些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像的变化,能有效地将抽象化为形象,学生容易理解,能开启学生思维闸门,并增强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多媒体还具有强大的、灵活的交互性,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利用现代互联网上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可以提供强大的情景资源,可以无限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素材。
普通高中学生因为基础差、底子薄,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避免盲目追求信息量大和快速呈现,而应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来形象地、直观地呈现数学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呈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展示抽象的变化过程以及运算、形变的细节、模拟数学实验等,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印象,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五、数学学习“文科化”
为什么学生喜欢学文科?因为这些科目的学习基本是阅读、记忆、理解,做题就是填空、选择、判断、分类、重组、表达。为此,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把文科的学习特征归纳为“阅读、记忆、理解,做题就是填空、选择、判断、分类、重组、表达”及基础不牢固的特点,并降低数学教学要求,对学生学习数学应采取他们易于接受的“文科化”方法,即把数学的概念、公式、定理公理、规律,编制成填空题、判断题,让学生填出关键词,或作出对比判断,让学生按照类似文科类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先记忆和基本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向简单应用推进,这样的策略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
六、恰当设置课堂练习
设置适当的课堂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此,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应十分注重课堂练习的设置。
(一)练习的层次性。《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可以体现这一新的理念,而有层次的练习就体现在难度的由浅入深和综合度的循序渐进,符合各层次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特点和逐步递进的认知规律。
(二)练习方式多样性。练习的设计不仅限于动笔算、动口说,动手操作也是很重要的练习形式教师在设置课堂练习时,应主张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三)练习带点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习题,或练习的形式带有游戏性,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有趣,学生就会争着去完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情感激励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决定了人的价值取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和发挥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用情感激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课堂上应多采用激励性语言。现代心理学认为,高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已有显著的发展,他们喜欢怀疑、辩论,并有了独立意向,他们希望教师不再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希望获得尊重和理解。在数学课堂上,若教师经常采用批评语言会诱发学生的逆反情绪和抵触心理,而更多地使用激励性语言,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尊重,让学生有足够的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
(二)夸奖学生的积极表现。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成功的表现,从而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并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夸奖,体验到认知活动的快乐情境。学生获得这种快乐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即时兴趣,经常获得就会使即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从而增强他们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数学课堂上有些学生常常会踊跃发言、积极思考、有独到见解、作业书写工整等,教师可以把他们树为榜样,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激励这些学生有更出色的表现。
总之,普通高中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树立新课程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素养,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经常反思和总结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经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
【作者简介】杨锦业(1965- ),男,广西昭平人,贺州市昭平县第五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数学。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