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心理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他们能否成为一个社会的有用之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所以笔者认为,当我们在关注素质教育,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需注重对青少年的人格教育。
【关键词】健康;责任;发展
多种调查研究都证明,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差异,其中人格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新的时代呼唤新形式的人才,即健全人格的人。因此,人格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日益受广泛关注。而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做了一些努力,在这里想对人格教育做一简单论述,以呼唤更多的人关心这一心理健康教育命题。
一、实施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人格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先看一则案例:2016年4月,笔者所在市的一名初中学生从学校四楼突然跳下,被送往医院急救。伤勢严重,腿部粉碎性骨折,小脑中有血块,腹腔积水,脊椎断裂,即使手术成功,也将无法再行走。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情感觉很压抑,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样类似的案例社会上并不少见,但从中折射出来的,更多是学生情绪的失控、心理的脆弱、人格的缺失。国家富强、建设和谐社会都需要人才,但我们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由此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学生的人格教育绝不能等闲视之!
(二)实施人格教育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建塑,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改革的核心要体现人文关怀,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造潜力,从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的双丰收!
二、青少年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人格教育的目标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其综合素质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和完善自我,即要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实施人格教育的途径
(一)教师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首先要求教师是一个有健全个性的教师;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 ,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如,在所带班级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们老师不能讽刺挖苦学生,甚至说一些“你们真没用,我从来没教过像你们这样笨的学生……”等等使学生丧气的话,而要鼓励他们,说明老师始终和他们是在同一条战线上的,你们的进步是我最大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二)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使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都得以完善、升华与提高,养成健康心理品质。而课堂知识浩如烟海,内容包罗万象,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学科优势精心挖掘素材,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人物,来对学生及进行人格熏陶,效用是巨大的。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爱迪生在经历数百次失败之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的碳丝灯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经磨难,最终为丝绸之路的开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不屈不挠,坚强意志的好材料。再如讲初唐历史时,可让学生阅读课本当中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初步了解唐初各种政策的重要性,增加他们对李世民、魏征等人的认识,仔细琢磨“水能载舟,亦以覆舟”的深刻含义,从而使学生更能理解当今中国共产党实施“反腐倡廉”决策的紧迫性、艰巨性、正确性,并由此升华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外活动有机配合进行健康人格教育
学生在课外参加各种活动,可以给他们增加更多的接触各种外在事物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课堂外的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造性活动。实践证明,由于学生的亲历亲为,他们会产生不断进取、不畏艰苦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本地的历史博物馆和各种历史遗迹,是更加直观的教科书,在教科书中,平时一些模糊问题会清晰起来,一些争论会立见会晓,甚至于原本的一些空白也会得以填补。通过参观本地的沙家浜革命根据地,当时天翻地覆的现代革命斗争,勇洒热血,人格高尚的志士仁人,都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一起涌入学生的心中,让他们在感知历史的同时,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受到了熏染,精神世界也丰富起来。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制,培养健康人格
陶行知有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走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显然传统唯分数名次的单一评价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本思想的深入已经不合适宜了,实行评价标准多元化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实施新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终极评价,还要重视过程评价,评价应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要把关爱融入评价的各个环节,细心关注被评价者的处境和需要,把学生评价变成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责任意识的有力手段;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学生,要评出个性,评出信心,评出希望。如,当一位学生在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老师除了可以给他学法上有针对性的评价,还可以对他的特长进行评价,如虽然你这次成绩不是很理想,但你的书写非常清楚等等,诸如此类鼓励性的话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言放弃,成为一名生活的强者!
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而人格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重视和推广。只有当全社会都能达成对人格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共识时,才能使学生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去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健康;责任;发展
多种调查研究都证明,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差异,其中人格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新的时代呼唤新形式的人才,即健全人格的人。因此,人格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日益受广泛关注。而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做了一些努力,在这里想对人格教育做一简单论述,以呼唤更多的人关心这一心理健康教育命题。
一、实施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人格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先看一则案例:2016年4月,笔者所在市的一名初中学生从学校四楼突然跳下,被送往医院急救。伤勢严重,腿部粉碎性骨折,小脑中有血块,腹腔积水,脊椎断裂,即使手术成功,也将无法再行走。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情感觉很压抑,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样类似的案例社会上并不少见,但从中折射出来的,更多是学生情绪的失控、心理的脆弱、人格的缺失。国家富强、建设和谐社会都需要人才,但我们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由此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学生的人格教育绝不能等闲视之!
(二)实施人格教育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建塑,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改革的核心要体现人文关怀,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造潜力,从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的双丰收!
二、青少年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人格教育的目标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其综合素质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和完善自我,即要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实施人格教育的途径
(一)教师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首先要求教师是一个有健全个性的教师;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 ,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如,在所带班级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们老师不能讽刺挖苦学生,甚至说一些“你们真没用,我从来没教过像你们这样笨的学生……”等等使学生丧气的话,而要鼓励他们,说明老师始终和他们是在同一条战线上的,你们的进步是我最大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二)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使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都得以完善、升华与提高,养成健康心理品质。而课堂知识浩如烟海,内容包罗万象,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学科优势精心挖掘素材,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人物,来对学生及进行人格熏陶,效用是巨大的。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爱迪生在经历数百次失败之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的碳丝灯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经磨难,最终为丝绸之路的开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不屈不挠,坚强意志的好材料。再如讲初唐历史时,可让学生阅读课本当中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初步了解唐初各种政策的重要性,增加他们对李世民、魏征等人的认识,仔细琢磨“水能载舟,亦以覆舟”的深刻含义,从而使学生更能理解当今中国共产党实施“反腐倡廉”决策的紧迫性、艰巨性、正确性,并由此升华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外活动有机配合进行健康人格教育
学生在课外参加各种活动,可以给他们增加更多的接触各种外在事物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课堂外的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造性活动。实践证明,由于学生的亲历亲为,他们会产生不断进取、不畏艰苦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本地的历史博物馆和各种历史遗迹,是更加直观的教科书,在教科书中,平时一些模糊问题会清晰起来,一些争论会立见会晓,甚至于原本的一些空白也会得以填补。通过参观本地的沙家浜革命根据地,当时天翻地覆的现代革命斗争,勇洒热血,人格高尚的志士仁人,都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一起涌入学生的心中,让他们在感知历史的同时,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受到了熏染,精神世界也丰富起来。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制,培养健康人格
陶行知有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走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显然传统唯分数名次的单一评价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本思想的深入已经不合适宜了,实行评价标准多元化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实施新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终极评价,还要重视过程评价,评价应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要把关爱融入评价的各个环节,细心关注被评价者的处境和需要,把学生评价变成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责任意识的有力手段;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学生,要评出个性,评出信心,评出希望。如,当一位学生在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老师除了可以给他学法上有针对性的评价,还可以对他的特长进行评价,如虽然你这次成绩不是很理想,但你的书写非常清楚等等,诸如此类鼓励性的话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言放弃,成为一名生活的强者!
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而人格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重视和推广。只有当全社会都能达成对人格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共识时,才能使学生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去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