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anb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微写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写作教学方式,能节约时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笔者尝试将古诗词教学与微写作结合,践行微写作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
   关键词 微写作;综合能力;设计
  写作是完善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过程,也是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微写作既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也能节约时效。笔者尝试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微写作进行有效结合,不但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能让微写作发挥最大价值。
  一、个性设计,创新写作
  微写作用时短,也没有字数的强制要求,也可以说是即兴写作。诗词的微写作也较为简易,易于学生接受,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也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与微写作进行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创新写作方式,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设计,才能让微写作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发挥最大实效。
  以《登高》的微写作为例,《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就是说每一句都有七个字,并且相互对应,平仄完整。诗词当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独自登高台。万里悲秋,百年多病,都表明了作者迟暮多病的悲凉心情,词汇呼应,将作者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那么学生在进行微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七言律诗的特性,保障诗词的完整性。为了让学生都能得到综合提升,在微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制定个性化的写作方案。针对基础较强的学生,微写作当中除了要贯彻七言律诗的特性,还可以结合自己的语言创作新诗,思维不限,情感不限,但要符合诗词的格式,便于教师发现学生的不足,进行正确指导;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诗词进行仿写,也就是诗词的意境和格式不变,只是将其中的词汇和语句进行同等含义的替换,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诗词的创作,先打好基础,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拓展提升。用微写作的方式来开展古诗词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古诗词学习,其便捷和特性又能一定程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继而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二、营造意境,代入写作
  古诗教学中营造意境是非常重要的,不但能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也能提升写作效率。这也是以往古诗词教学所欠缺的,空泛的教学难以让学生融入其中,只有感受意境、了解意境,才能更好地进行微写作,保障写作实效。
  例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为学生营造意境,同时设置不同的写作方式,既能让学生进行代入写作,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一首节序词,其真挚细腻的情感表达了牛郎织女坚贞不渝的爱情,我们所熟知的“七夕节”也是由这个传统神话故事演变而来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从中感受那份凄美的意境,在片段当中将词的内容代入其中,不同的选段要搭配不同的词,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感受,也能让学生更加有代入感。选段中牛郎织女银河相望的场景可以匹配诗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牛郎织女的相思之情得到了充分体现,再加上影音效果的辅助,会让学生画面感十足。在这样的意境下进行微写作,会更加事半功倍。教师还可以运用软件以“牛郎织女”为主题制作写作小游戏,当学生进行诗词写作并且诗词工整正确的情况下,牛郎织女中间的银河就会缩短,如果全部写作完成,且没有出错,牛郎织女中间的银河就会全部消失。以这样别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写作。既增添了写作的趣味,也促进学习效率提升。
  三、丰富知识,深层写作
  即使是微写作,篇幅不长,字数较少,也要“有话可写”,文笔流畅,语句优美,在文字当中展现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才是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因此,在教学当中,要结合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进行深层写作,使文章具有深意。
  例如,在《登岳阳楼》的学习当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领悟诗的含义,也要从课外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这样也能在寫作当中具有深意。如,诗词当中的前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了在岳阳楼上观看洞庭湖水磅礴的气势和壮丽的景象,让人不禁感叹祖国大好山河的华丽,仿佛洞庭湖的景象就在眼前一般,让人心驰神往。但后两句诗词“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诗中又表达了作者面对家国离散空有热血却投报无门的凄苦心态。为了让学生进行深层写作,教师可以拓展关于此诗的相关知识:这首诗,是在杜甫五十七岁时所写,当时距离他的生命终点仅剩两年时光,处于唐朝末年,即使当时的唐代宗收复两京,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仍然难掩唐朝气数将尽的事实,也正是有感而发,杜甫感叹自己已近垂暮之年,难以再报效祖国,将一腔悲愤化作诗来寄托。在写作的时候,学生可以结合这些知识,进行深层写作,可以是诗篇,也可以是读后感,但要结合课程,不能偏离主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诗词进行深层学习,也能促进学生开展深层写作,保障写作的质量,提升写作效率。
  四、多层评价,增强信心
  教师的评价也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有效的评价不但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增强信心,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日常学习当中。教师对于评价要引起重视,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写作特点进行真实有效的评价,要多层次的指正学生的不足,给予学生中肯的意见,增强学生的信心,才能让学生喜欢写作,并且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写作当中。
  例如,以古诗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学习为例,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抒发了他国破家亡后的悲哀,也侧面表达了对于人生多变的无奈。李煜原是南唐君主,但世事无常,最终无奈降宋,一代君主就这样变成了“阶下之囚”,这首诗词也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所创作的。结合诗词的背景,在微写作当中,要体现出诗词的含义,突出中心,文字流畅。部分学生不善创作诗词,可以读后感的形式进行微写作,那么在写作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这样会更加突出中心,可以做如下描述:“李煜是完美的也是不完美的,完美的是他的诗词流传千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被无数文士效仿;他也是不完美的,作为君主,他无颜面对自己的百姓:‘可叹,可叹,终是负了天下人。’”这样既引用了课程当中的诗词,也突出了李煜身为君主和诗人的矛盾。但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只引用了诗词,没有突出中心,这样的文字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评价的时候,首先要肯定学生,再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引,并附上详细的修改意见,多层评价,不能用简单的“好”或“不好”,那样不但不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也会让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而言很是重要,中肯的评价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信心,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微写作作为新型写作教学,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中有独特意义。教师要创新写作,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写作设计;营造相对意境,代入写作;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有话可写”,进行深层写作;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多层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才能保障写作实效,让微写作发挥最大的“功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作者通联: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实施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要提炼好本单元的关键内容和学科关键能力,抽取关键内容作为抓手,形成教学基本问题,设计出主要学习任务,促进对单元的内容理解.在学好精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基本问题把多篇课文更好地整合起来。确定教学基本问題,要注意问题直接指向培养核心素养在本单元所应承担的要求,处理好基本问题与一般问题的关系、典型任务与特色任务的关系。既要避免大而化之,目标空泛,失去对学习的激发作用;又要注意避免削足适履,为附和某些特色问题而窄化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设想】《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篇课文,属于状物散文。状物散文中的“物”,是“我”传情达意的凭借。“物”与“我”之间有三种不同的关系:“物”“我”合一;“物”“我”之间隔阂、误解、矛盾甚至争斗;“物”“我”分离,“物”仅给予“我”启示和感悟。这两篇课文仅揭示了两种关系.
进入新高考周期以来,北京语文试卷在内容与结构上基本保持着“稳中有进”的态势,每年会有细微的调整.从具体的试题中抽离出命题理念,在高考改革背景下思考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
范仲淹《岳阳楼记》脍炙人口,传颂千古。其伟大思想非同一般,其语言表达形象凝练。特别是其语词图式,充分体现了语言结构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从开合、映衬、意会三个层面品析其语词图式的狡特样态及其背后鸽丰富意蕴,有助于深入理解和领悟作者的心志和情感,以及寓含其中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
2021年高考作文题命题宗旨:立人为本,以德为先;导向:德、学、识并进.为培育思想者、立言者立纲张目.
解释类应用文需要写作者根据交际语境,针对写作目的和交际任务说明理由,从而实现交际功能。申请书写作属于解释类应用文中的一种,教学时可以采用如下策略进行有效指导:勾连已知信息和写作信息,提炼申请书写作构成要素;在交际语境中,厘清申请书写作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综合观照各写作构成要素,建构具体、充分、有说服力的申请理由。
又逢周末,窗外月色朦胧,温柔地安抚着这座躁动未休的小城。一两声清脆的雀鸣,惊醒了灯下疲于批阅作业的我,笼罩一身的睡意顿时消散全无。这几个月因忙于教学比武而劳心劳力,早已无心留意窗外之景。古印第安人有句谚语:“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是的,还没来得及看一眼盛开的桃花,就已迎来南方的炎夏,我的灵魂分明未能跟上自然的步伐。
摘 要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借潼关路上的真实景象,联想到在这条路上的历代王朝的更迭,从而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即不管王朝兴盛还是衰亡,受苦受难的永远是百姓,在这样的真理中传达了作者对生活在苦难中的百姓们的同情。   关键词 潼关路;现实;历史;百姓;苦难  张养浩,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已闲居在家多年的张养浩临危受命,“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奉
“合和”思想是中医药学术思想的宝贵精华,是两千余年来指导中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石。浙江中医药大学以“合和”思想为指导,遵循中药学学科发展规律,发挥浙江道地中药资源优势,围绕不仅具有深厚扎实的中药学基础知识,而且具有传承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经典核心课程与研究前沿课程“合和”、多维度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政教育在培养全过程的贯穿、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实行及“12363”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系列举措,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基于“合和”思想的中药学人才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的要求,全国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于2021年6月17日在天津职业技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