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信息技术同城市治理的结合,以智慧城市的形式实现智慧治理的场域支撑,可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
“凭码出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现阶段,已成为现代城市科学防疫的重要举措。自2020年2月杭州首推健康码,全面实施人员通行认证管理措施以来,全国各大城市陆续推出本地健康码,成为人们安全出行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以真实数据为基础,以健康码为代表的“数字抗疫”手段在疫情溯源预测、密接查询等领域有力支撑着各大城市精准防控疫情,是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中最鲜活的应用之一。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从数字治理发展而来的善治形式,智慧治理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是智慧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重要体现。
拒绝“盲人摸象”,支撑智慧城市发展
2014年8月,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此后,建设“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也列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北京、上海、杭州、成都为代表的大型城市开始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据IDC统计,目前国内已有超过500个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其核心正是推动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以数据与智能技术提升城市治理综合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同城市治理的结合,以智慧城市的形式实现智慧治理的场域支撑,可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有专家认为,在信息化过程中,推动智慧城市下新的治理模式发展,将促使原自上而下的城市治理向更加智能化与多元化转变,能有效避免城市治理过程中的“盲人摸象”。
目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城市智慧治理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支撑条件。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一系列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标准规范陆续制定出台,对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技术应用不断深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5G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拓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各行业逐渐深入融合。实践创新不断丰富,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区、市)印发了省级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或指导意见,诸多生动案例不断涌现。
智慧加持,助力城市治理升级
从北京明晰“智慧北京”建设路径,到杭州打造“城市大脑”应用于移动互联时代的城市治理,再到上海、成都等城市利用大数据破解治理难题……得益于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撑,各大城市治理向智慧化、精细化方向深入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治理水平。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成都因其探索特大城市智慧治理的创新成果而备受瞩目,目前已初步构建形成全天候能在线监测、能分析预测、能应急指挥的智能城市治理运行体系,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对城市中各类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匹配、存储,帮助实现城市决策从主观“经验决策”转变为客观“科学决策”。上海搭建的城市智慧治理创新服务平台“城感通”系统,则以能反映民情民意的新媒体大数据为基础,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和区域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效率为目标,设计了突发事件感知系统、风险防范感知系统、城市热点发现系统和转办督办工作台四大模块,协助相关部门进行风险防范和辅助决策。
打通多方数据、让数据多跑路,并让其产生更大价值正是当前深圳在智慧治理领域积极探索并已成功实践的方向之一。在2020年12月发布的《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9-2020)》中显示,全国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排名深圳位列第一。与此同时,上海市浦东应急办打破以往部门各自为政的分散管控模式,将实时动态信息集中上屏,保证了数据信息的融合贯通,实现管辖区域内高清统一高效的指挥工作,提高了管理效率。
率先构建整体智治体系的杭州自发布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以来,着力于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陆续推动城市大脑由治堵的局部探索向治城的全面应用迈进。截止2021年1月,杭州城市大脑已形成11个重点领域的48个应用场景、390个数字驾驶舱,中枢系统数据服务接口达1.2万个、数据累计调用量达35.6亿次,为200余万普通市民提供了精细化服务。未来,更多细分行业供给与市场需求也将持续提能升级。
尽管智慧治理已在国内大城市中多点开花,但目前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应用较好的领域集中在治安、交通等方面,距离实现城市智慧治理全面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尚有一段距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城市治理模式又将面临怎样的变革,譬如信息化技术带来高效管理效率的同时,又该如何避免数据泄露等问题。如何通过智慧治理更好地实现为公众服务的目标,将是下一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凭码出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现阶段,已成为现代城市科学防疫的重要举措。自2020年2月杭州首推健康码,全面实施人员通行认证管理措施以来,全国各大城市陆续推出本地健康码,成为人们安全出行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以真实数据为基础,以健康码为代表的“数字抗疫”手段在疫情溯源预测、密接查询等领域有力支撑着各大城市精准防控疫情,是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中最鲜活的应用之一。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从数字治理发展而来的善治形式,智慧治理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是智慧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重要体现。
拒绝“盲人摸象”,支撑智慧城市发展
2014年8月,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此后,建设“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也列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北京、上海、杭州、成都为代表的大型城市开始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据IDC统计,目前国内已有超过500个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其核心正是推动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以数据与智能技术提升城市治理综合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同城市治理的结合,以智慧城市的形式实现智慧治理的场域支撑,可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有专家认为,在信息化过程中,推动智慧城市下新的治理模式发展,将促使原自上而下的城市治理向更加智能化与多元化转变,能有效避免城市治理过程中的“盲人摸象”。
目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城市智慧治理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支撑条件。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一系列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标准规范陆续制定出台,对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技术应用不断深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5G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拓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各行业逐渐深入融合。实践创新不断丰富,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区、市)印发了省级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或指导意见,诸多生动案例不断涌现。
智慧加持,助力城市治理升级
从北京明晰“智慧北京”建设路径,到杭州打造“城市大脑”应用于移动互联时代的城市治理,再到上海、成都等城市利用大数据破解治理难题……得益于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撑,各大城市治理向智慧化、精细化方向深入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治理水平。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成都因其探索特大城市智慧治理的创新成果而备受瞩目,目前已初步构建形成全天候能在线监测、能分析预测、能应急指挥的智能城市治理运行体系,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对城市中各类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匹配、存储,帮助实现城市决策从主观“经验决策”转变为客观“科学决策”。上海搭建的城市智慧治理创新服务平台“城感通”系统,则以能反映民情民意的新媒体大数据为基础,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和区域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效率为目标,设计了突发事件感知系统、风险防范感知系统、城市热点发现系统和转办督办工作台四大模块,协助相关部门进行风险防范和辅助决策。
打通多方数据、让数据多跑路,并让其产生更大价值正是当前深圳在智慧治理领域积极探索并已成功实践的方向之一。在2020年12月发布的《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9-2020)》中显示,全国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排名深圳位列第一。与此同时,上海市浦东应急办打破以往部门各自为政的分散管控模式,将实时动态信息集中上屏,保证了数据信息的融合贯通,实现管辖区域内高清统一高效的指挥工作,提高了管理效率。
率先构建整体智治体系的杭州自发布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以来,着力于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陆续推动城市大脑由治堵的局部探索向治城的全面应用迈进。截止2021年1月,杭州城市大脑已形成11个重点领域的48个应用场景、390个数字驾驶舱,中枢系统数据服务接口达1.2万个、数据累计调用量达35.6亿次,为200余万普通市民提供了精细化服务。未来,更多细分行业供给与市场需求也将持续提能升级。
尽管智慧治理已在国内大城市中多点开花,但目前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应用较好的领域集中在治安、交通等方面,距离实现城市智慧治理全面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尚有一段距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城市治理模式又将面临怎样的变革,譬如信息化技术带来高效管理效率的同时,又该如何避免数据泄露等问题。如何通过智慧治理更好地实现为公众服务的目标,将是下一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