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开发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虽然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呼应,但课程开发流程尚不通畅,开发主体职责不明确,面临多种现实与观念障碍。职业院校要为解除校企合作障碍作出相应努力,更新观念,树立以服务求支持的理念;解除企业的疑虑,拉动企业的参与兴趣;提升内涵,提高学校的对话能力;充分运用媒介,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关键词: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校企合作
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倡导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这种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虽然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相呼应,但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包括课程开发主体的确定、课程开发参与者的角色和职责、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障碍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这些问题也都与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了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并非不要知识,而是按照工作过程对知识进行重新排序,是对原有学科体系的解构与新的行动体系重构的过程[1]。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思路为:职业岗位→典型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专业教学计划→学习情境→引导文[2]。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一般有三个显著特征:
(1)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一是在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体的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工作中的多个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着眼关键职业能力素质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课程体系;二是将具体化的工作项目转化为行动化的学习项目,每一个学习项目都建立相对完整的系统,包括技能、理论、职业道德、态度和情感等内容;三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爱好,除强调职业关键能力相关之外,还在课程模块设置上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
(2)实操化、综合化的课程内容。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中,没有专门的理论知识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体现于专业实践技能的讲解和操练中,实现职业技能、态度、情感的综合。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以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工作材料、产品、设备、工艺、环境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载体,通过这些载体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任务。
(3)便利化、一体化的课程实施过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凸显学习者的中心地位,融“教、学、做”为一体,在课程教学主体关系、教学过程、教学场所三个方面有重大转变。教学过程中强调其与工作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的结合,在教学主体关系上强调学生行动与心理的一致,着力构建以团队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生生关系,在教学场所上讲求理论教学教室、专业实训室、生产实习车间或工作室的便利化、一体化。
二、校企合作构建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中参与主体的角色与职能
在校企合作构建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是参与主体,政府与行业协会是重要影响者,他们的角色与职能各不相同[3]。
(1)学校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市场人才需求预测进行专业课程改革,调整、规范专业建设,而课程改革的手段和过程主体体现为构建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职教课程体系并予以实施,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学校必须有效利用企业优质资源,校企合作建设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
(2)企业是课程开发的伙伴。企业配合学校开展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调查,协助学校制定、修改、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共建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训实习,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向“双师型”转化,招聘和使用一定规模的学校毕业生。
(3)政府是课程开发的外部支持者。政府通过有关立法加强对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干预,在政策上予以激励,在财政上予以扶持,在舆论上对社会予以引导,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为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行业协会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催化剂。行业协会的成员一般由行业企业构成,在校企合作中可充当中间联络人和媒介,学校同时也可以聘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全程参与和指导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对课程开发过程执行监管和质量考核。
三、校企合作开发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的障碍分析
(1)企业的经济赢利动机不利于校企合作开发。校企合作目前的利益驱动力量不大,很多企业认为参与职业教育只对学校和学生有利,企业无利可图。首先,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企业人才的稳定性欠佳,企业人力投资的机会成本高, 外部效应大,投资职业教育未必能使自己获益;其次,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非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特别是当前社会对企业的绩效评估仍以短期利益为主,使得企业缺乏对教育投资长远收益的重视;最后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企业资源,甚至干扰企业正常工作,加之许多职业院校缺乏具有吸引力的品牌专业,使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2)学校希望获得“免费午餐”。一方面学校认为企业是人才的最终使用者,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是理所当然的职责,由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需要较高的经济投入,学校在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希望企业能够提供义务资助与免费配合,然而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行为出发点与归宿是经济回报,企业的希望与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都认为政府要为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埋单,因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大事,是政府之责任,既然校企合作利国利民,学校产生“等、靠、要”思想也不足为奇。
(3)学校所需“双师”教师与企业人才存在差异。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需要提供实习场地、岗位以及富有生产经验的一线技师,但是企业工人往往理论基础缺乏,表达能力不足,工作任务大,加上技术秘密的保守意识,无法或者不愿将自己的技能、技术传授给学生,只能充当学校职业教育的咨询者,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专业课程开发和指导学生。此外,资深的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收入上往往高于学校专职教师,也导致学校招聘企业“双师”素质教师比较困难,“双师”师资队伍的配备上难以完全达到课程教学需求。
(4)适应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运行与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旧的体制尚未打破,政府投资兴办的公办职业教育是绝对办学主体,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行业企业、劳动人事部门、教育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有效参与职业教育实践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也未能建立起跨部门的职业教育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职业教育主要在教育内部运行,因而校企合作实施艰难。
四、学校为解除障碍应作的努力
(1)及时更新观念,树立以服务求支持的理念。目前多数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上,校企合作呼吁得多但实际成果少,甚至还有少数院校对“产学研”缺乏足够认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相当大的惯性。然而校企合作大势所趋,职业院校必须主动更新观念,坚定地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落实校企合作时,不仅要考虑学校受益,更要树立以服务求支持、校企互惠双赢的理念。
(2)解除企业疑虑,拉动企业的参与兴趣。开发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实现校企合作。首先,让企业真正意识到学校可以快捷地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其次,突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经济利益,职业院校应主动承担合理的实习费用等开支,在合作成果上明确企业的利益分成,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激励企业全程参与,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建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实施都应主动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的培养,从入学教育到在校学习直到最终毕业应聘也应让企业参与全程指导;最后,还应注重合作方式的多样性,如企业资助学校实验实习设施,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让学生直接到大型企业顶岗实习或到企业培训中心进行企业培训等[4]。
(3)主动提升内涵,提高学校的对话能力。职业院校的社会信誉度和美誉度,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而信誉度、美誉度主要取决于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势、专业的技术优势和特色。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树立改革意识、“产学研”合作意识和品牌意识,寻求改革的突破口,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工夫,进而加强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培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品牌。另一方面,主动服务企业,职业院校必须弄清楚“学校能为企业提供什么服务,用什么优势吸引企业”等相关问题,以服务为宗旨,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4)充分运用媒介,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一是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应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媒介作用。二是充分运用行业协会与各会员单位之间的“业务”关系,调查各企业对人才数量、类型需求情况。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功能,建立企业“双师”教师人才库。四是可以借行业协会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及课程的开发进行直接的指导。五是通过行业协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由协会利用其与各企业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安排现场的见习和实习活动。
参考文献:
[1] 李璐,张莉,朱奇香.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3] 夏英.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4] 陈联.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观[J].大学教育科学,2006(4).
(作者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校企合作
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倡导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这种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虽然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相呼应,但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包括课程开发主体的确定、课程开发参与者的角色和职责、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障碍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这些问题也都与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了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并非不要知识,而是按照工作过程对知识进行重新排序,是对原有学科体系的解构与新的行动体系重构的过程[1]。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思路为:职业岗位→典型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专业教学计划→学习情境→引导文[2]。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一般有三个显著特征:
(1)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一是在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体的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工作中的多个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着眼关键职业能力素质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课程体系;二是将具体化的工作项目转化为行动化的学习项目,每一个学习项目都建立相对完整的系统,包括技能、理论、职业道德、态度和情感等内容;三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爱好,除强调职业关键能力相关之外,还在课程模块设置上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
(2)实操化、综合化的课程内容。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中,没有专门的理论知识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体现于专业实践技能的讲解和操练中,实现职业技能、态度、情感的综合。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以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工作材料、产品、设备、工艺、环境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载体,通过这些载体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任务。
(3)便利化、一体化的课程实施过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凸显学习者的中心地位,融“教、学、做”为一体,在课程教学主体关系、教学过程、教学场所三个方面有重大转变。教学过程中强调其与工作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的结合,在教学主体关系上强调学生行动与心理的一致,着力构建以团队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生生关系,在教学场所上讲求理论教学教室、专业实训室、生产实习车间或工作室的便利化、一体化。
二、校企合作构建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中参与主体的角色与职能
在校企合作构建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是参与主体,政府与行业协会是重要影响者,他们的角色与职能各不相同[3]。
(1)学校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市场人才需求预测进行专业课程改革,调整、规范专业建设,而课程改革的手段和过程主体体现为构建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职教课程体系并予以实施,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学校必须有效利用企业优质资源,校企合作建设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
(2)企业是课程开发的伙伴。企业配合学校开展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调查,协助学校制定、修改、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共建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训实习,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向“双师型”转化,招聘和使用一定规模的学校毕业生。
(3)政府是课程开发的外部支持者。政府通过有关立法加强对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干预,在政策上予以激励,在财政上予以扶持,在舆论上对社会予以引导,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为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行业协会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催化剂。行业协会的成员一般由行业企业构成,在校企合作中可充当中间联络人和媒介,学校同时也可以聘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全程参与和指导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对课程开发过程执行监管和质量考核。
三、校企合作开发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的障碍分析
(1)企业的经济赢利动机不利于校企合作开发。校企合作目前的利益驱动力量不大,很多企业认为参与职业教育只对学校和学生有利,企业无利可图。首先,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企业人才的稳定性欠佳,企业人力投资的机会成本高, 外部效应大,投资职业教育未必能使自己获益;其次,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非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特别是当前社会对企业的绩效评估仍以短期利益为主,使得企业缺乏对教育投资长远收益的重视;最后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企业资源,甚至干扰企业正常工作,加之许多职业院校缺乏具有吸引力的品牌专业,使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2)学校希望获得“免费午餐”。一方面学校认为企业是人才的最终使用者,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是理所当然的职责,由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需要较高的经济投入,学校在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希望企业能够提供义务资助与免费配合,然而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行为出发点与归宿是经济回报,企业的希望与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都认为政府要为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埋单,因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大事,是政府之责任,既然校企合作利国利民,学校产生“等、靠、要”思想也不足为奇。
(3)学校所需“双师”教师与企业人才存在差异。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需要提供实习场地、岗位以及富有生产经验的一线技师,但是企业工人往往理论基础缺乏,表达能力不足,工作任务大,加上技术秘密的保守意识,无法或者不愿将自己的技能、技术传授给学生,只能充当学校职业教育的咨询者,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专业课程开发和指导学生。此外,资深的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收入上往往高于学校专职教师,也导致学校招聘企业“双师”素质教师比较困难,“双师”师资队伍的配备上难以完全达到课程教学需求。
(4)适应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运行与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旧的体制尚未打破,政府投资兴办的公办职业教育是绝对办学主体,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行业企业、劳动人事部门、教育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有效参与职业教育实践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也未能建立起跨部门的职业教育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职业教育主要在教育内部运行,因而校企合作实施艰难。
四、学校为解除障碍应作的努力
(1)及时更新观念,树立以服务求支持的理念。目前多数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上,校企合作呼吁得多但实际成果少,甚至还有少数院校对“产学研”缺乏足够认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相当大的惯性。然而校企合作大势所趋,职业院校必须主动更新观念,坚定地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落实校企合作时,不仅要考虑学校受益,更要树立以服务求支持、校企互惠双赢的理念。
(2)解除企业疑虑,拉动企业的参与兴趣。开发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实现校企合作。首先,让企业真正意识到学校可以快捷地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其次,突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经济利益,职业院校应主动承担合理的实习费用等开支,在合作成果上明确企业的利益分成,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激励企业全程参与,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建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实施都应主动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的培养,从入学教育到在校学习直到最终毕业应聘也应让企业参与全程指导;最后,还应注重合作方式的多样性,如企业资助学校实验实习设施,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让学生直接到大型企业顶岗实习或到企业培训中心进行企业培训等[4]。
(3)主动提升内涵,提高学校的对话能力。职业院校的社会信誉度和美誉度,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而信誉度、美誉度主要取决于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势、专业的技术优势和特色。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树立改革意识、“产学研”合作意识和品牌意识,寻求改革的突破口,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工夫,进而加强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培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品牌。另一方面,主动服务企业,职业院校必须弄清楚“学校能为企业提供什么服务,用什么优势吸引企业”等相关问题,以服务为宗旨,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4)充分运用媒介,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一是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应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媒介作用。二是充分运用行业协会与各会员单位之间的“业务”关系,调查各企业对人才数量、类型需求情况。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功能,建立企业“双师”教师人才库。四是可以借行业协会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及课程的开发进行直接的指导。五是通过行业协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由协会利用其与各企业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安排现场的见习和实习活动。
参考文献:
[1] 李璐,张莉,朱奇香.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3] 夏英.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4] 陈联.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观[J].大学教育科学,2006(4).
(作者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