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成立了25年之后,无印良品第一次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在上海开启了自己的首家门店。在2005年的媒体报道里,能看到这样的内容:“躲过了国人抵制日货引发的风潮,日本的无印良品MUJI上海专卖店日前在静安南京路鸿翔百货的二楼静悄悄地开业了。”截至2019年底,无印良品在海外共拥有500家左右的各类型门店,其中开设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最多,占到其海外门店数量的一半以上。
无印良品的成功学已然成为了一门显学,关于其设计理念、产品风格、营销策略、店面美陈等的研究和分析层出不穷。只需在购书网上搜索一下,可以找到《解密无印良品》《无印良品管理笔记》《无印良品世界观》《无印良品的改革》等诸多书籍,勾勒出这个“性冷淡”品牌背后熊熊燃烧的文化营销野心。
不过,这个曾经被中国文艺青年和中产阶级视为身份加持的品牌,发展前景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日前,《长江商报》披露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的利润8年来首次出现下降,净利润同比下跌31%。对此,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MUJI中国总部)回应称“从未公布过中国内地市场的具体销售额数值”。
如果说具体的营收数据还有待商榷,那无印良品在质量维护、产品定价、商标保护这3方面存在的隐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三重门”的挤压下,往日荣光带给无印良品的市场红利似乎正在逐渐消散。
无印“良”品还是无“良”印品
品牌全名为Mujirushi Ryohin的“无印良品”,从日语中直译过来的意思是“没有商标的优质物品”,崛起于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时期。无印良品主打好物低价,通过简化包装、省去品牌等附加内容,回归优质产品的本质,从而获得了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但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与“良”之间明显还有差距。去年7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了流通领域家具类商品质量抽检结果,检测发现的11件不合格家居中,有6件来自无印良品。通报显示,无印良品生产的5件家具均存在标称材质与实际材质不符的问题。比如有3件标称为胡桃木的产品,实际材质分别是黑核桃和胶合板。
这不是无印良品在质量问题上首次出现问题了。去年4月,无印良品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提交了召回计划,召回部分进口绘画用笔记本和不锈钢尺;去年2月,无印良品标榜为“天然水”的饮用水,被检出含有致癌物质,溴酸盐含量超过了标准的2-4倍,最后不得不从全球召回共59万瓶;更早点的2018年9月,无印良品曾在北京工商局的日常抽样检测工作时,表现出不配合,多款销售产品未登记,甚至存在清除后台纪录的行为。
与中国国内屡次曝光的质量问题相比,无印良品在日本国内的质量几乎从未行差踏错过。灼识咨询执行董事朱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印良品质量问题频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在中国市场没有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对于大量由第三方工厂代工生产的产品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导致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
而在中国人的消费理念逐渐趋于理性的时代背景下,“质量为王”仍是品牌健康发展的命门。
双重标准之下的产品溢价
同样屡遭诟病的,還有无印良品的产品定价。这个在日本属于平价的大众品牌,在进入中国后,和施华洛世奇、哈根达斯等洋品牌一样,通过集中在A类商圈开店,把自己定位在轻奢品路线,摇身一变,成为中产阶级彰显身份的标签。
除了精准营销,无印良品在中国的成功也要归功于社会的消费土壤。对于刚入世(WTO)的中国而言,当时一二线城市里几乎没有称得上代表的家居生活类品牌。而依靠原研哉、深泽直人等日本大牌设计师的站台和背书,无印良品所代表的简约、低调、实用的日式设计,成功地在中国消费者心里营造出“无印良品=轻奢生活”的印象。
但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深化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无印良品的品牌形象也在逐渐祛魅,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产品定价。同样的商品,在中国国内的售价远高于日本。以2019年两国的人均GDP进行对比,中国约为7万元,日本约为27万元——收入较低的中国消费者,反而需要为品牌溢价埋单。
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狼群”也正在逐渐缩小“包围圈”。2013年,名创优品成立;2016年,网易严选面世;2017年4月,小米有品诞生,同年5月,淘宝心选问世。这批或以价格取胜、或主打品质感的新零售商,将被无印良品占据心智,却又在经济能力上不能与之看齐的消费者收割干净,同时还带走了一批拥有“国货思维”、对价格敏感的原生用户。
或许是感受到了压力,2014年起,无印良品开始在中国推出“新定价”策略,降价频率达到每年2次。截至去年年底,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的降价已经达到11次。
无印良品的成功学已然成为了一门显学,关于其设计理念、产品风格、营销策略、店面美陈等的研究和分析层出不穷。只需在购书网上搜索一下,可以找到《解密无印良品》《无印良品管理笔记》《无印良品世界观》《无印良品的改革》等诸多书籍,勾勒出这个“性冷淡”品牌背后熊熊燃烧的文化营销野心。
不过,这个曾经被中国文艺青年和中产阶级视为身份加持的品牌,发展前景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日前,《长江商报》披露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的利润8年来首次出现下降,净利润同比下跌31%。对此,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MUJI中国总部)回应称“从未公布过中国内地市场的具体销售额数值”。
如果说具体的营收数据还有待商榷,那无印良品在质量维护、产品定价、商标保护这3方面存在的隐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三重门”的挤压下,往日荣光带给无印良品的市场红利似乎正在逐渐消散。
无印“良”品还是无“良”印品
品牌全名为Mujirushi Ryohin的“无印良品”,从日语中直译过来的意思是“没有商标的优质物品”,崛起于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时期。无印良品主打好物低价,通过简化包装、省去品牌等附加内容,回归优质产品的本质,从而获得了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但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与“良”之间明显还有差距。去年7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了流通领域家具类商品质量抽检结果,检测发现的11件不合格家居中,有6件来自无印良品。通报显示,无印良品生产的5件家具均存在标称材质与实际材质不符的问题。比如有3件标称为胡桃木的产品,实际材质分别是黑核桃和胶合板。
这不是无印良品在质量问题上首次出现问题了。去年4月,无印良品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提交了召回计划,召回部分进口绘画用笔记本和不锈钢尺;去年2月,无印良品标榜为“天然水”的饮用水,被检出含有致癌物质,溴酸盐含量超过了标准的2-4倍,最后不得不从全球召回共59万瓶;更早点的2018年9月,无印良品曾在北京工商局的日常抽样检测工作时,表现出不配合,多款销售产品未登记,甚至存在清除后台纪录的行为。
与中国国内屡次曝光的质量问题相比,无印良品在日本国内的质量几乎从未行差踏错过。灼识咨询执行董事朱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印良品质量问题频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在中国市场没有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对于大量由第三方工厂代工生产的产品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导致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
而在中国人的消费理念逐渐趋于理性的时代背景下,“质量为王”仍是品牌健康发展的命门。
双重标准之下的产品溢价
同样屡遭诟病的,還有无印良品的产品定价。这个在日本属于平价的大众品牌,在进入中国后,和施华洛世奇、哈根达斯等洋品牌一样,通过集中在A类商圈开店,把自己定位在轻奢品路线,摇身一变,成为中产阶级彰显身份的标签。
除了精准营销,无印良品在中国的成功也要归功于社会的消费土壤。对于刚入世(WTO)的中国而言,当时一二线城市里几乎没有称得上代表的家居生活类品牌。而依靠原研哉、深泽直人等日本大牌设计师的站台和背书,无印良品所代表的简约、低调、实用的日式设计,成功地在中国消费者心里营造出“无印良品=轻奢生活”的印象。
但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深化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无印良品的品牌形象也在逐渐祛魅,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产品定价。同样的商品,在中国国内的售价远高于日本。以2019年两国的人均GDP进行对比,中国约为7万元,日本约为27万元——收入较低的中国消费者,反而需要为品牌溢价埋单。
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狼群”也正在逐渐缩小“包围圈”。2013年,名创优品成立;2016年,网易严选面世;2017年4月,小米有品诞生,同年5月,淘宝心选问世。这批或以价格取胜、或主打品质感的新零售商,将被无印良品占据心智,却又在经济能力上不能与之看齐的消费者收割干净,同时还带走了一批拥有“国货思维”、对价格敏感的原生用户。
或许是感受到了压力,2014年起,无印良品开始在中国推出“新定价”策略,降价频率达到每年2次。截至去年年底,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的降价已经达到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