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拥有400万个摄影机,监视着街道、公园与政府建筑,数量之多为举世之冠。但是摄影机吓不走狂热的自杀攻击分子,而且就算摄影机能捕获知名恐怖分子的镜头,大多数监视软件也无法挑出他们进行特别处理。
科幻情节会变成现实吗?
明天的监视科技会有效得多。虽然保护程度每升高一级,也意味着平民百姓的隐私权将遭受进一步的侵犯,可是社会大众似乎认为这样的牺牲还算值得。于是全球科学家也开始卯足全力改善监测科技,希望在匪徒犯案以前先将他们绳之以法。
研究实验室正在研发的工具,能够在任何地方辨识、跟踪监视任何人,一旦发现危险物品或化学药剂,系统就会发出警讯。许多这类构想仿佛科幻小说情节:装在门廊上的人工鼻,能嗅出一个人藏在头发中的炸药;漂浮在水库中的微型感应器,能侦测出致命的病毒,并且以无线电示警;智能型摄影机能在远方根据人走路的方式或耳朵的形状,识别人的身份;还有一种能装在一片晶片上的微型化学实验室,能分析夹杂在人体气息中那些汗水、体味以及皮肤层。
这些能制伏恐怖分子的新工具何时才能上市,以及它们是否真正有效,专家们看法不一。能侦测炸弹、辐射,以及有毒物质的感应装置今天已经存在,10年以后势必更加精密。但要在美国每一个城市装置它们,需要天文数字的经费;针对通讯网络的高科技电子监听很有效,但先决条件是恐怖分子使用电讯系统,而且即使能不断提升扫描装置与跟监软件的性能,想从群众中挑出恐怖分子,还得隔许多年才有可能。
生物辨识仍需继续努力
在纽约水牛城大学化学教授法兰克·布莱特的实验室,科学家建了超级感应器,以采集构成人体气息的各种分子,包括二硫化碳、丙酮、乙醇与硫。为了采集它们,科学家在晶片上打出许多小孔(在一个约与铅笔擦等宽的晶片上钻出多达1万个孔),每一个孔都根据分子的大小量身定制。经过激光刺激,困在孔中的化学物质释出不同颜色,然后科学家用电脑分析晶片上所呈现的形态。
齿科研究人员则从口腔着手,研究唾液是否隐藏着各种疾病的标示。如果这种科技可行,它在生物辨识上也应该可以派上用场。洛杉矶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人体唾液中找到约3000种核糖核酸(RNA),也就是一个人类细胞中带有基因资讯的分子。这些分子或可作为疾病的标志,或能像DNA一样,成为身份的辨识物。
用体味与分泌物作为生物辨识剂,为反恐带来一种利器,但生物辨识科技还有其他许多问题。随着这种科技在办公室安检、自动柜员机密码、护照与身份证的使用上益趋普遍,设法窃取或伪造这类识别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不久前,日本密码专家显示,只要用融化了的Gummi Bear牌糖果塑模,就能轻松骗过一般的指纹系统。
生物辨识尽管有这许多挫败,美国联邦政府仍鼓励科学家继续研发,使它们成为秘密监视工具。最显然的脸孔识别技术,由于笑容或阴影使然,仍然面对诸多难题,为达到遥控监视的目的,有些科学家正力谋改善红外线科技;电脑虽然能清晰辨识脸孔,但今天的系统仍然无法对于在人群中快速穿行的人,进行红外线扫描,不过,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研究公司Sarnoff,有望在今年就此提出解决之道。
另一条可能途径,是根据人体移动时的特性,进行远距离跟监。美国先进国防研究计划局正为业者提供资金,研发可以根据走路动态识别身份的软件。研究人员监测躯体的侧面、肩部与腿的摇摆,以及跨步的时间进行辨识。这种“步态辨识”系统或许要5~10年之后才能商业化。
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由于无线讯号处理科技的精进,天文仪器的应用也搬上国土安全台面。第一个应用的例子就是侦测旅客行李的机场电子扫描装置,这类装置的原则很简单:一切物质都会释出所谓的背景辐射。Brijot影像系统公司,最近推出一套6万美元的系统,据说能隔着45英尺的距离,分辨人体释出的热能,与金属或塑胶物品释出的热能。
另一种类似的科技,可以透过极短的热能波长,“看见”物质的分子组合。Picometrix公司运用这种科技制造的扫描机,能够发出兆赫波扫描物体,使塑胶炸药等违禁品无所遁形,问题是,被扫描的人也会在终端机屏幕上形同裸体。
生物与化学攻击可以在任何地点发动,而且以惊人的速度扩散。田纳西州奥克岭国家实验室资深科学家汤玛斯·桑达说:“我们如果能在每一个地方都装上感应装置,或许能阻止这类生化攻击。”但问题是成本过高,无力负担。终极目标是研发一种万用感应器,它又小又便宜,能够普遍装置在公共场所;它还很聪明,能够测出周遭一切可疑事物,却无需针对特定目标预设程序。目前还没有人接近这个目标,不过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已经推出一种“将一座实验室搬上一块芯片”的装置,借此可以侦测化学与生物剂。芯片的表面蚀刻有微管,气体或液体在通过这些微管时,会碰上特殊材质,从它们通行转缓的程度,就能显示它们是哪一种气体或液体。
电子监视已经挫败了一些恐怖分子阴谋,检测枪械与炸药的关卡也使机场较为安全。不幸的是,许多最有力的科技都还太稚嫩。就目前而言,要让恐怖分子不敢妄动,惟有结合电子跟监与真人情报工作一途。
科幻情节会变成现实吗?
明天的监视科技会有效得多。虽然保护程度每升高一级,也意味着平民百姓的隐私权将遭受进一步的侵犯,可是社会大众似乎认为这样的牺牲还算值得。于是全球科学家也开始卯足全力改善监测科技,希望在匪徒犯案以前先将他们绳之以法。
研究实验室正在研发的工具,能够在任何地方辨识、跟踪监视任何人,一旦发现危险物品或化学药剂,系统就会发出警讯。许多这类构想仿佛科幻小说情节:装在门廊上的人工鼻,能嗅出一个人藏在头发中的炸药;漂浮在水库中的微型感应器,能侦测出致命的病毒,并且以无线电示警;智能型摄影机能在远方根据人走路的方式或耳朵的形状,识别人的身份;还有一种能装在一片晶片上的微型化学实验室,能分析夹杂在人体气息中那些汗水、体味以及皮肤层。
这些能制伏恐怖分子的新工具何时才能上市,以及它们是否真正有效,专家们看法不一。能侦测炸弹、辐射,以及有毒物质的感应装置今天已经存在,10年以后势必更加精密。但要在美国每一个城市装置它们,需要天文数字的经费;针对通讯网络的高科技电子监听很有效,但先决条件是恐怖分子使用电讯系统,而且即使能不断提升扫描装置与跟监软件的性能,想从群众中挑出恐怖分子,还得隔许多年才有可能。
生物辨识仍需继续努力
在纽约水牛城大学化学教授法兰克·布莱特的实验室,科学家建了超级感应器,以采集构成人体气息的各种分子,包括二硫化碳、丙酮、乙醇与硫。为了采集它们,科学家在晶片上打出许多小孔(在一个约与铅笔擦等宽的晶片上钻出多达1万个孔),每一个孔都根据分子的大小量身定制。经过激光刺激,困在孔中的化学物质释出不同颜色,然后科学家用电脑分析晶片上所呈现的形态。
齿科研究人员则从口腔着手,研究唾液是否隐藏着各种疾病的标示。如果这种科技可行,它在生物辨识上也应该可以派上用场。洛杉矶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人体唾液中找到约3000种核糖核酸(RNA),也就是一个人类细胞中带有基因资讯的分子。这些分子或可作为疾病的标志,或能像DNA一样,成为身份的辨识物。
用体味与分泌物作为生物辨识剂,为反恐带来一种利器,但生物辨识科技还有其他许多问题。随着这种科技在办公室安检、自动柜员机密码、护照与身份证的使用上益趋普遍,设法窃取或伪造这类识别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不久前,日本密码专家显示,只要用融化了的Gummi Bear牌糖果塑模,就能轻松骗过一般的指纹系统。
生物辨识尽管有这许多挫败,美国联邦政府仍鼓励科学家继续研发,使它们成为秘密监视工具。最显然的脸孔识别技术,由于笑容或阴影使然,仍然面对诸多难题,为达到遥控监视的目的,有些科学家正力谋改善红外线科技;电脑虽然能清晰辨识脸孔,但今天的系统仍然无法对于在人群中快速穿行的人,进行红外线扫描,不过,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研究公司Sarnoff,有望在今年就此提出解决之道。
另一条可能途径,是根据人体移动时的特性,进行远距离跟监。美国先进国防研究计划局正为业者提供资金,研发可以根据走路动态识别身份的软件。研究人员监测躯体的侧面、肩部与腿的摇摆,以及跨步的时间进行辨识。这种“步态辨识”系统或许要5~10年之后才能商业化。
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由于无线讯号处理科技的精进,天文仪器的应用也搬上国土安全台面。第一个应用的例子就是侦测旅客行李的机场电子扫描装置,这类装置的原则很简单:一切物质都会释出所谓的背景辐射。Brijot影像系统公司,最近推出一套6万美元的系统,据说能隔着45英尺的距离,分辨人体释出的热能,与金属或塑胶物品释出的热能。
另一种类似的科技,可以透过极短的热能波长,“看见”物质的分子组合。Picometrix公司运用这种科技制造的扫描机,能够发出兆赫波扫描物体,使塑胶炸药等违禁品无所遁形,问题是,被扫描的人也会在终端机屏幕上形同裸体。
生物与化学攻击可以在任何地点发动,而且以惊人的速度扩散。田纳西州奥克岭国家实验室资深科学家汤玛斯·桑达说:“我们如果能在每一个地方都装上感应装置,或许能阻止这类生化攻击。”但问题是成本过高,无力负担。终极目标是研发一种万用感应器,它又小又便宜,能够普遍装置在公共场所;它还很聪明,能够测出周遭一切可疑事物,却无需针对特定目标预设程序。目前还没有人接近这个目标,不过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已经推出一种“将一座实验室搬上一块芯片”的装置,借此可以侦测化学与生物剂。芯片的表面蚀刻有微管,气体或液体在通过这些微管时,会碰上特殊材质,从它们通行转缓的程度,就能显示它们是哪一种气体或液体。
电子监视已经挫败了一些恐怖分子阴谋,检测枪械与炸药的关卡也使机场较为安全。不幸的是,许多最有力的科技都还太稚嫩。就目前而言,要让恐怖分子不敢妄动,惟有结合电子跟监与真人情报工作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