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把加强美育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已开设了艺术类必修、公选课程,形体训练课也因此应运而生。形体训练是指通过身体形态、素质、力量等基础练习,结合芭蕾舞训练方法,古典舞身韵技法等进行的一项肢体综合训练。形体课的教学,涵盖了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的内容,对改变和调整学生原始姿态,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较大推动作用。
高校形体训练课程一般以32学时、学生公选形式为主。学生多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修读形体课,但因学生之间舞蹈基础不同,加之学时较短,所以总体而言,形体训练不可避免的存在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枯燥,教师填鸭式教学的情况。学生较难真正主动融入课堂训练之中,被动学习较普遍,课程课后、课外延续性不强。基于上述现象,笔者尝试在形体训练中有针对性的加入“舞蹈剧场”元素。试图运用舞蹈剧场元素进行肢体创作实践,以此探讨形体训练课程模式、内容的拓展与创新。
舞蹈剧场是指充分运用在舞台空间里一切可能出现的表现手段,例如戏剧、台词等,以展现创作者的舞蹈构思。国外舞蹈剧场的研究主要以皮娜鲍什在舞蹈作品中的应用研究为主,认为舞蹈不仅仅局限于舞蹈元素,还可以加入其他艺术手段来进行表现。作品中包含的音乐、表情、肢体,乃至舞台舞美,都可以成为舞蹈剧场。国内目前对于舞蹈剧场的研究仅局限在专业现代舞上的无框架、无程式化舞台表演为主,强调的是一种肢体自由范式。本文所提出的舞蹈剧场元素在形体训练中的创新实践,主要是指结合舞蹈剧场没有束缚、没有限制之特性,让每一位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形体訓练方法与技巧后,运用自己的肢体自由表现自己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人或物。以此推进形体训练与舞蹈剧场元素无缝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相对多元、开放式、互动式的形体训练体系。
一、厘清舞蹈剧场元素形体训练教学内容
当前高校形体训练32课时,多以教师示范教授,学生模仿学习单一基本功动作或单一基本功组合为主。“舞蹈剧场元素形体训练”是将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课一般为12个学时,课程内容包括基本体态素质训练、身体协调性训练、节奏节拍训练、耐力体质训练;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身体姿态,促使学生在动作、节奏中提高个人的模仿能力、肢体表演力。第二阶段课一般20个学时,教师教授结合学生自学经典剧目片断或表演性舞蹈组合,帮助学生将习得舞蹈知识、动作,融入到舞蹈作品的表现中,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
通过厘清舞蹈剧场元素形体训练内容,实现上课模式由填鸭式向互动式的转变;授课内容由单一肢体训练向丰富多彩舞蹈元素转变;授课主体由一人讲到多人讲转变,让同学们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加形体训练课的成效。
二、构建舞蹈剧场元素形体训练考试模式
高校形体训练课的考试模式一般以考核学生课堂习得形体动作为主。舞蹈剧场元素形体考试打破这一传统,构建一种以学生表现自主创作作品为主的灵活考试方式。具体是指以形体舞蹈剧场作品展的形式,使每位学生运用课堂习得形体技术技巧、表现手法等,创编表现自己生活、情感、人或物的舞蹈片段。教师依据学生舞蹈作品的动作编排、情感表现、课堂习得动作掌握情况等评分。
学生创编舞蹈剧场作品,需要对身边事物仔细观察,依靠自己充分的联想想象,结合自身的感悟去编创、表现动作的内涵。通过艺术思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实现舞蹈剧场形体训练的人人参与、自导自演、师生共鉴。
三、建立并开放舞蹈剧场形体训练微信平台
当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平台,已经成为传播方式的主流。以微信为例,微信已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微信团队2017微信公开课PRO版发布的《2016微信数据报告》称,截至2016年底,微信日平均用户达到了7.68亿。在7.68亿的微信用户群中,主力军为高校大学生。以舞蹈剧场元素作为主线,以大学生感兴趣的便利传播方式为切入点,打造“舞蹈剧场形体理论知识板块、舞蹈剧场肢体训练板块、舞蹈剧场作品展示板块”等网络平台。实现无门槛、便捷式舞蹈形体入门。
形体训练,绝不仅仅只是单一肢体运动,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娱乐和游戏,美的塑造才是最终目的。将舞蹈剧场元素应用于形体训练课程,颠覆了传统的固守陈规的形体训练教学,让学生自己成为课堂、考试的主导,运用肢体表现自己所想表达的主题、思想、内容。建立形体训练线上线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以兴趣爱好为导向,不受学生自身条件、专业限制的无门槛、更便利的交流学习平台。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走进舞蹈、走进艺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育人,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当代公共艺术教育者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希望笔者提出的舞蹈剧场元素与形体训练相结合的这一思路,有助于形体训练课程模式、内容的拓展与创新。
本论文为西南石油大学第十六期课外开放实验普通项目《舞蹈剧场元素在形体训练中的创新实践》阶段性成果。
高校形体训练课程一般以32学时、学生公选形式为主。学生多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修读形体课,但因学生之间舞蹈基础不同,加之学时较短,所以总体而言,形体训练不可避免的存在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枯燥,教师填鸭式教学的情况。学生较难真正主动融入课堂训练之中,被动学习较普遍,课程课后、课外延续性不强。基于上述现象,笔者尝试在形体训练中有针对性的加入“舞蹈剧场”元素。试图运用舞蹈剧场元素进行肢体创作实践,以此探讨形体训练课程模式、内容的拓展与创新。
舞蹈剧场是指充分运用在舞台空间里一切可能出现的表现手段,例如戏剧、台词等,以展现创作者的舞蹈构思。国外舞蹈剧场的研究主要以皮娜鲍什在舞蹈作品中的应用研究为主,认为舞蹈不仅仅局限于舞蹈元素,还可以加入其他艺术手段来进行表现。作品中包含的音乐、表情、肢体,乃至舞台舞美,都可以成为舞蹈剧场。国内目前对于舞蹈剧场的研究仅局限在专业现代舞上的无框架、无程式化舞台表演为主,强调的是一种肢体自由范式。本文所提出的舞蹈剧场元素在形体训练中的创新实践,主要是指结合舞蹈剧场没有束缚、没有限制之特性,让每一位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形体訓练方法与技巧后,运用自己的肢体自由表现自己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人或物。以此推进形体训练与舞蹈剧场元素无缝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相对多元、开放式、互动式的形体训练体系。
一、厘清舞蹈剧场元素形体训练教学内容
当前高校形体训练32课时,多以教师示范教授,学生模仿学习单一基本功动作或单一基本功组合为主。“舞蹈剧场元素形体训练”是将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课一般为12个学时,课程内容包括基本体态素质训练、身体协调性训练、节奏节拍训练、耐力体质训练;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身体姿态,促使学生在动作、节奏中提高个人的模仿能力、肢体表演力。第二阶段课一般20个学时,教师教授结合学生自学经典剧目片断或表演性舞蹈组合,帮助学生将习得舞蹈知识、动作,融入到舞蹈作品的表现中,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
通过厘清舞蹈剧场元素形体训练内容,实现上课模式由填鸭式向互动式的转变;授课内容由单一肢体训练向丰富多彩舞蹈元素转变;授课主体由一人讲到多人讲转变,让同学们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加形体训练课的成效。
二、构建舞蹈剧场元素形体训练考试模式
高校形体训练课的考试模式一般以考核学生课堂习得形体动作为主。舞蹈剧场元素形体考试打破这一传统,构建一种以学生表现自主创作作品为主的灵活考试方式。具体是指以形体舞蹈剧场作品展的形式,使每位学生运用课堂习得形体技术技巧、表现手法等,创编表现自己生活、情感、人或物的舞蹈片段。教师依据学生舞蹈作品的动作编排、情感表现、课堂习得动作掌握情况等评分。
学生创编舞蹈剧场作品,需要对身边事物仔细观察,依靠自己充分的联想想象,结合自身的感悟去编创、表现动作的内涵。通过艺术思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实现舞蹈剧场形体训练的人人参与、自导自演、师生共鉴。
三、建立并开放舞蹈剧场形体训练微信平台
当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平台,已经成为传播方式的主流。以微信为例,微信已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微信团队2017微信公开课PRO版发布的《2016微信数据报告》称,截至2016年底,微信日平均用户达到了7.68亿。在7.68亿的微信用户群中,主力军为高校大学生。以舞蹈剧场元素作为主线,以大学生感兴趣的便利传播方式为切入点,打造“舞蹈剧场形体理论知识板块、舞蹈剧场肢体训练板块、舞蹈剧场作品展示板块”等网络平台。实现无门槛、便捷式舞蹈形体入门。
形体训练,绝不仅仅只是单一肢体运动,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娱乐和游戏,美的塑造才是最终目的。将舞蹈剧场元素应用于形体训练课程,颠覆了传统的固守陈规的形体训练教学,让学生自己成为课堂、考试的主导,运用肢体表现自己所想表达的主题、思想、内容。建立形体训练线上线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以兴趣爱好为导向,不受学生自身条件、专业限制的无门槛、更便利的交流学习平台。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走进舞蹈、走进艺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育人,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当代公共艺术教育者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希望笔者提出的舞蹈剧场元素与形体训练相结合的这一思路,有助于形体训练课程模式、内容的拓展与创新。
本论文为西南石油大学第十六期课外开放实验普通项目《舞蹈剧场元素在形体训练中的创新实践》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