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转型,内容与形式的对接,目的与手段的融合。与以往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限制在德育单一领域不同,现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价值问题进入了研究视野,这既是对传统德育范畴与体系的突破,也是从思想品德教育自身发展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出发,考查中学德育整体水平与绩效的创新之举。
一、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特征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基本命题的过程中,日益走向成熟的。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及培育新型人才目标相一致的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调整好现有德育资源的供给与中学生成长及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无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矛盾的客观存在,乃当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育方式机械、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效果欠佳的根本症结之所在。对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在矛盾的认识,包含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规律以及中学生现有德育认知水平两个方面。从理论层面探究,则表现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属性与实践方向问题。
一要从学科属性揭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社会意识形态起着指导作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只有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占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范畴,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现代化建设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宣传阵地与实践渠道。尤其在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价值取向复杂多元的现实环境下,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使得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二要从实践方向彰显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特色。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涵盖了公民道德、马克思主义常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科学常识等内容,虽然学习内容广泛,但这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与接收过程,并不以懂不懂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标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应从学生解决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及他们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_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之上,也是通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回答并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过程。这就要求彰显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特色,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强化解决问题的环节,延伸并拓展实践空间。
二、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特点
一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导向性。所谓导向性,就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有着明确的政治方向。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过程不能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理论指导作用的发挥要以实践为依据和出发点,要以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为归属。
二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创造性。所谓创造性,就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肯定学生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但也更为强调道德品质的塑造与道德潜能的发挥。随着中学生生理与心理的不断成熟,他们开始以自身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来指导行为,这种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的生成从自发走向自觉,主要表现为一种实践创造。因此,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提供中学生道德创造的内容,而且要提供道德创造的条件,让他们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产生道德认同与共鸣。
三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具有过程性。所谓过程性,就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能否同步协调的问题,即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满足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与不平衡性要求。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快速成长期,这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也是行为养成的实践过程。这是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教育方式最根本的区别。
三、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原则
第一,坚持需求与体验相结合。中学生对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需求表现为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形态?如果是物质形态的需求,其价值实现的方式则比较直接;如果是精神形态的需求,则会以间接的方式来满足;还有一种情形就是,通过物质实现途径去达到精神需求的目标。需求的多样性及其实现方式的差异,决定着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将学生的需求转化为真实可感的实际行为或者是实践体验。例如,结合建国60周年的一系列庆祝活动,我们要将新中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成就呈现出来,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实地参观、观看影像资料等层面,而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学来丰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通过实践互动使思想认识升华。
第二,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人为地造成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分离,而要确立“大实践观”,将课堂学习作为师生“双主体关系”互动的实践平台,将课外活动作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延伸平台。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点就是实践,课内的知识传授与理论学习是实践的起点,规定着实践的方向与内容;课外的活动参与及亲身体验是实践的过程,检验着课内理论学习的效果。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就要借助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道德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观点与基本知识,推动中学生认知内容与方式的发展;就要借助必要且可行的实践方式(如实地调研、走访参观等)。将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放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检验并评价。
第三,坚持刚性与柔性相结合。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刚性与柔性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而是互动互补的方法体系。一方面,坚持刚性教育可以明确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性质与任务,防止思想品德教育失去方向;另一方面,坚持柔性教育则能够从学生的需求甜发,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倾向,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刚性与柔性教育方式可以交替使用,从而增强理论知识的权威性与学习运用的实效性。
一、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特征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基本命题的过程中,日益走向成熟的。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及培育新型人才目标相一致的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调整好现有德育资源的供给与中学生成长及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无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矛盾的客观存在,乃当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育方式机械、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效果欠佳的根本症结之所在。对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在矛盾的认识,包含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规律以及中学生现有德育认知水平两个方面。从理论层面探究,则表现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属性与实践方向问题。
一要从学科属性揭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社会意识形态起着指导作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只有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占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范畴,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现代化建设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宣传阵地与实践渠道。尤其在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价值取向复杂多元的现实环境下,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使得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二要从实践方向彰显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特色。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涵盖了公民道德、马克思主义常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科学常识等内容,虽然学习内容广泛,但这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与接收过程,并不以懂不懂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标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应从学生解决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及他们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_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之上,也是通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回答并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过程。这就要求彰显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特色,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强化解决问题的环节,延伸并拓展实践空间。
二、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特点
一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导向性。所谓导向性,就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有着明确的政治方向。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过程不能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理论指导作用的发挥要以实践为依据和出发点,要以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为归属。
二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创造性。所谓创造性,就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肯定学生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但也更为强调道德品质的塑造与道德潜能的发挥。随着中学生生理与心理的不断成熟,他们开始以自身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来指导行为,这种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的生成从自发走向自觉,主要表现为一种实践创造。因此,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提供中学生道德创造的内容,而且要提供道德创造的条件,让他们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产生道德认同与共鸣。
三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具有过程性。所谓过程性,就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能否同步协调的问题,即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满足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与不平衡性要求。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快速成长期,这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也是行为养成的实践过程。这是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教育方式最根本的区别。
三、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原则
第一,坚持需求与体验相结合。中学生对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需求表现为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形态?如果是物质形态的需求,其价值实现的方式则比较直接;如果是精神形态的需求,则会以间接的方式来满足;还有一种情形就是,通过物质实现途径去达到精神需求的目标。需求的多样性及其实现方式的差异,决定着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将学生的需求转化为真实可感的实际行为或者是实践体验。例如,结合建国60周年的一系列庆祝活动,我们要将新中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成就呈现出来,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实地参观、观看影像资料等层面,而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学来丰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通过实践互动使思想认识升华。
第二,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人为地造成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分离,而要确立“大实践观”,将课堂学习作为师生“双主体关系”互动的实践平台,将课外活动作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延伸平台。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点就是实践,课内的知识传授与理论学习是实践的起点,规定着实践的方向与内容;课外的活动参与及亲身体验是实践的过程,检验着课内理论学习的效果。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就要借助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道德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观点与基本知识,推动中学生认知内容与方式的发展;就要借助必要且可行的实践方式(如实地调研、走访参观等)。将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放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检验并评价。
第三,坚持刚性与柔性相结合。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刚性与柔性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而是互动互补的方法体系。一方面,坚持刚性教育可以明确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性质与任务,防止思想品德教育失去方向;另一方面,坚持柔性教育则能够从学生的需求甜发,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倾向,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刚性与柔性教育方式可以交替使用,从而增强理论知识的权威性与学习运用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