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在每一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让学生掌握质疑方法,最终踏上创新的征途。
关键词:质疑 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73-01
“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好是从启发学生善于质疑,勤于质疑,乐于熟读中产生提问意识,并学会自我释疑,乐于自我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步入语文课程的学习中。
例如,徐特立曾经对其孙女说过:“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的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的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作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徐特立的这段话,也说明:读书既要有兴趣,还要强化记忆。
1 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问题读书
1.1 激励学生好问的勇气
学生们的原本天性就是好奇好问。然而,随着身心的成长及生活经验的增多,也就是随着成长过程中获得的过多的告知、规范和干预,也就不知不觉地消蚀了他们的好奇和刨根问底的锐气。所以,语文教学有义务,也理所当然要不断挽回并鼓起学生们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勇气。让学生们心中的“问号”,如长夜闪烁不灭的路灯,照耀学生学习及生活的前程。
1.2 不断质疑,主动思维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们教师尽可能地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学生认知节奏及层面,在每个环节上,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可随时灵活创设条件,创设学生质疑的机会,从而自然地营造出让学生乐于发问的课堂氛围。我们教师可以抓住契机,恰当地,随和地引导学生明确质疑,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促使问题变得精炼一些。倘若遇到一些关键问题,学生又一时没有产生疑问,我们教师便可以审时度势地自我设问,从而挑起学生们与老师一道共同质疑,共同解答。这样的语文教学,就自然地不停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当然,现实的课堂外的语文学习中,还可以让学生预习,在课堂教学前夕,先让学生把一些疑问写成“信件”或“留言条”的形式,让小组收集并集合起来,再拿给老师,这样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方法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语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思索,从而产生疑问。
2.1 抓住文章的脉络
例如:(1)共有几个自然段?(2)思考每篇课文的篇章结构特色,学会思考区分类似的不同文章的内容及结构特色。例,《晏子使楚》与《将相和》的结构的相似处及异同点。(3)学会思考归纳出小标题,抓住课文的脉络。例,《狼牙山五壮士》的叙述顺序:接受任务—— 诱敌上山—— 引上绝路—— 顶峰杀敌—— 英勇跳崖。
2.2 抓住结尾处发问
如,五年级下册的《桥》一文的结尾句—— “她的丈夫和她儿子。”祭奠的两个人为什么都是她的亲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有的学生还会问:“这句话,为什么不改写成:‘她的丈夫和儿子。’”《晏子使楚》末尾写到“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什么原因呢?
2.3 抓住标点符号发问
如《桥》一文,“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里为什么要用三个句号?为什么不只用一个句号?
2.4 抓住语句的修辞手法特色发问
例如,《桥》一文中的拟人句,“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这两个拟人句有什么作用?
2.5 抓住好奇点或异常点发问
《桥》一文中“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是一个病句吗?怎么没有主语呢?若要让这个句子补充完整,该怎么补充呢?《丰碑》的第七自然段,让学生抓住异常点“冻僵的老战士……神态十分安详,”进行质疑:“冻僵了”与“安详的神态”之间似乎不符合情理啊?“冻僵”是痛苦的事,神态怎么还会安详呢?
2.6 善于寻找中心句,并质疑
如,《难忘的一课》的中心句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台湾师生具有这种精神、这种情感呢?
2.7 善于从课文标题入手,进行发问,养成审题的习惯及能力
例,《童年的发现》,讲谁在什么时候发现什么?
3 激发学生主动地自问自答
问号,就像闪烁的路灯,又像大海上望见的导航的灯,让学生似乎看到了思路,看清了思索的方向。记得有这样的俗语—— “提出问题是成功的一半。”既然有这样的“常言之道”,也就可以说“解决问题是让学生探究、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重要环节。”
3.1 熟读中自悟,自然释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能生巧。”这些类似的俗语,都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乐于“熟读成诵。”
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比较浅显问题,怎么引导学生自我释疑呢?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也可以在老师与同学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如,《再见了,亲人》这课的几个问题:全文共几个自然段?若划分为两大部分,如何分段?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虽然内容不同,但具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方法?都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前面的两个问题,学生读后能解答。而后面的两个问题,则需要老师的帮助和诱导,才能完成。
3.2 在集体讨论中相互释疑
对于类似上一段话中提到的后面的两个较难的,比较有思考梯度的问题,应该通过组织对话,于讨论交流中逐渐解决。如,《给颜黎民的信》中“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学生会产生疑问,引导设疑:为什么说有发表的地方?没有说什么不可告人的话?如果有,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说明了什么?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集体讨论,就可以看出鲁迅在对白色恐怖无所畏惧的精神。
总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达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最终境界。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鼓励,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乐于“熟读”。
参考文献
[1] 张芹,魏丙利.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语文报:教师版.
[2] 关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教学与管理,1999(5):43.
关键词:质疑 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73-01
“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好是从启发学生善于质疑,勤于质疑,乐于熟读中产生提问意识,并学会自我释疑,乐于自我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步入语文课程的学习中。
例如,徐特立曾经对其孙女说过:“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的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的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作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徐特立的这段话,也说明:读书既要有兴趣,还要强化记忆。
1 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问题读书
1.1 激励学生好问的勇气
学生们的原本天性就是好奇好问。然而,随着身心的成长及生活经验的增多,也就是随着成长过程中获得的过多的告知、规范和干预,也就不知不觉地消蚀了他们的好奇和刨根问底的锐气。所以,语文教学有义务,也理所当然要不断挽回并鼓起学生们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勇气。让学生们心中的“问号”,如长夜闪烁不灭的路灯,照耀学生学习及生活的前程。
1.2 不断质疑,主动思维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们教师尽可能地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学生认知节奏及层面,在每个环节上,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可随时灵活创设条件,创设学生质疑的机会,从而自然地营造出让学生乐于发问的课堂氛围。我们教师可以抓住契机,恰当地,随和地引导学生明确质疑,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促使问题变得精炼一些。倘若遇到一些关键问题,学生又一时没有产生疑问,我们教师便可以审时度势地自我设问,从而挑起学生们与老师一道共同质疑,共同解答。这样的语文教学,就自然地不停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当然,现实的课堂外的语文学习中,还可以让学生预习,在课堂教学前夕,先让学生把一些疑问写成“信件”或“留言条”的形式,让小组收集并集合起来,再拿给老师,这样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方法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语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思索,从而产生疑问。
2.1 抓住文章的脉络
例如:(1)共有几个自然段?(2)思考每篇课文的篇章结构特色,学会思考区分类似的不同文章的内容及结构特色。例,《晏子使楚》与《将相和》的结构的相似处及异同点。(3)学会思考归纳出小标题,抓住课文的脉络。例,《狼牙山五壮士》的叙述顺序:接受任务—— 诱敌上山—— 引上绝路—— 顶峰杀敌—— 英勇跳崖。
2.2 抓住结尾处发问
如,五年级下册的《桥》一文的结尾句—— “她的丈夫和她儿子。”祭奠的两个人为什么都是她的亲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有的学生还会问:“这句话,为什么不改写成:‘她的丈夫和儿子。’”《晏子使楚》末尾写到“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什么原因呢?
2.3 抓住标点符号发问
如《桥》一文,“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里为什么要用三个句号?为什么不只用一个句号?
2.4 抓住语句的修辞手法特色发问
例如,《桥》一文中的拟人句,“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这两个拟人句有什么作用?
2.5 抓住好奇点或异常点发问
《桥》一文中“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是一个病句吗?怎么没有主语呢?若要让这个句子补充完整,该怎么补充呢?《丰碑》的第七自然段,让学生抓住异常点“冻僵的老战士……神态十分安详,”进行质疑:“冻僵了”与“安详的神态”之间似乎不符合情理啊?“冻僵”是痛苦的事,神态怎么还会安详呢?
2.6 善于寻找中心句,并质疑
如,《难忘的一课》的中心句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台湾师生具有这种精神、这种情感呢?
2.7 善于从课文标题入手,进行发问,养成审题的习惯及能力
例,《童年的发现》,讲谁在什么时候发现什么?
3 激发学生主动地自问自答
问号,就像闪烁的路灯,又像大海上望见的导航的灯,让学生似乎看到了思路,看清了思索的方向。记得有这样的俗语—— “提出问题是成功的一半。”既然有这样的“常言之道”,也就可以说“解决问题是让学生探究、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重要环节。”
3.1 熟读中自悟,自然释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能生巧。”这些类似的俗语,都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乐于“熟读成诵。”
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比较浅显问题,怎么引导学生自我释疑呢?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也可以在老师与同学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如,《再见了,亲人》这课的几个问题:全文共几个自然段?若划分为两大部分,如何分段?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虽然内容不同,但具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方法?都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前面的两个问题,学生读后能解答。而后面的两个问题,则需要老师的帮助和诱导,才能完成。
3.2 在集体讨论中相互释疑
对于类似上一段话中提到的后面的两个较难的,比较有思考梯度的问题,应该通过组织对话,于讨论交流中逐渐解决。如,《给颜黎民的信》中“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学生会产生疑问,引导设疑:为什么说有发表的地方?没有说什么不可告人的话?如果有,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说明了什么?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集体讨论,就可以看出鲁迅在对白色恐怖无所畏惧的精神。
总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达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最终境界。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鼓励,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乐于“熟读”。
参考文献
[1] 张芹,魏丙利.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语文报:教师版.
[2] 关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教学与管理,1999(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