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善于质疑,乐于“熟读”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x_72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在每一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让学生掌握质疑方法,最终踏上创新的征途。
  关键词:质疑 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73-01
  “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好是从启发学生善于质疑,勤于质疑,乐于熟读中产生提问意识,并学会自我释疑,乐于自我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步入语文课程的学习中。
  例如,徐特立曾经对其孙女说过:“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的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的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作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徐特立的这段话,也说明:读书既要有兴趣,还要强化记忆。
  1 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问题读书
  1.1 激励学生好问的勇气
  学生们的原本天性就是好奇好问。然而,随着身心的成长及生活经验的增多,也就是随着成长过程中获得的过多的告知、规范和干预,也就不知不觉地消蚀了他们的好奇和刨根问底的锐气。所以,语文教学有义务,也理所当然要不断挽回并鼓起学生们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勇气。让学生们心中的“问号”,如长夜闪烁不灭的路灯,照耀学生学习及生活的前程。
  1.2 不断质疑,主动思维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们教师尽可能地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学生认知节奏及层面,在每个环节上,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可随时灵活创设条件,创设学生质疑的机会,从而自然地营造出让学生乐于发问的课堂氛围。我们教师可以抓住契机,恰当地,随和地引导学生明确质疑,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促使问题变得精炼一些。倘若遇到一些关键问题,学生又一时没有产生疑问,我们教师便可以审时度势地自我设问,从而挑起学生们与老师一道共同质疑,共同解答。这样的语文教学,就自然地不停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当然,现实的课堂外的语文学习中,还可以让学生预习,在课堂教学前夕,先让学生把一些疑问写成“信件”或“留言条”的形式,让小组收集并集合起来,再拿给老师,这样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方法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语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思索,从而产生疑问。
  2.1 抓住文章的脉络
  例如:(1)共有几个自然段?(2)思考每篇课文的篇章结构特色,学会思考区分类似的不同文章的内容及结构特色。例,《晏子使楚》与《将相和》的结构的相似处及异同点。(3)学会思考归纳出小标题,抓住课文的脉络。例,《狼牙山五壮士》的叙述顺序:接受任务—— 诱敌上山—— 引上绝路—— 顶峰杀敌—— 英勇跳崖。
  2.2 抓住结尾处发问
  如,五年级下册的《桥》一文的结尾句—— “她的丈夫和她儿子。”祭奠的两个人为什么都是她的亲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有的学生还会问:“这句话,为什么不改写成:‘她的丈夫和儿子。’”《晏子使楚》末尾写到“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什么原因呢?
  2.3 抓住标点符号发问
  如《桥》一文,“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里为什么要用三个句号?为什么不只用一个句号?
  2.4 抓住语句的修辞手法特色发问
  例如,《桥》一文中的拟人句,“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这两个拟人句有什么作用?
  2.5 抓住好奇点或异常点发问
  《桥》一文中“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是一个病句吗?怎么没有主语呢?若要让这个句子补充完整,该怎么补充呢?《丰碑》的第七自然段,让学生抓住异常点“冻僵的老战士……神态十分安详,”进行质疑:“冻僵了”与“安详的神态”之间似乎不符合情理啊?“冻僵”是痛苦的事,神态怎么还会安详呢?
  2.6 善于寻找中心句,并质疑
  如,《难忘的一课》的中心句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台湾师生具有这种精神、这种情感呢?
  2.7 善于从课文标题入手,进行发问,养成审题的习惯及能力
  例,《童年的发现》,讲谁在什么时候发现什么?
  3 激发学生主动地自问自答
  问号,就像闪烁的路灯,又像大海上望见的导航的灯,让学生似乎看到了思路,看清了思索的方向。记得有这样的俗语—— “提出问题是成功的一半。”既然有这样的“常言之道”,也就可以说“解决问题是让学生探究、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重要环节。”
  3.1 熟读中自悟,自然释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能生巧。”这些类似的俗语,都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乐于“熟读成诵。”
  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比较浅显问题,怎么引导学生自我释疑呢?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也可以在老师与同学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如,《再见了,亲人》这课的几个问题:全文共几个自然段?若划分为两大部分,如何分段?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虽然内容不同,但具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方法?都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前面的两个问题,学生读后能解答。而后面的两个问题,则需要老师的帮助和诱导,才能完成。
  3.2 在集体讨论中相互释疑
  对于类似上一段话中提到的后面的两个较难的,比较有思考梯度的问题,应该通过组织对话,于讨论交流中逐渐解决。如,《给颜黎民的信》中“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学生会产生疑问,引导设疑:为什么说有发表的地方?没有说什么不可告人的话?如果有,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说明了什么?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集体讨论,就可以看出鲁迅在对白色恐怖无所畏惧的精神。
  总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达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最终境界。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鼓励,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乐于“熟读”。
  参考文献
  [1] 张芹,魏丙利.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语文报:教师版.
  [2] 关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教学与管理,1999(5):43.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手法复位、三角形外固定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25例患者,采用手法复位三角形外固定器治疗,对照组24例患者,予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两组病例均
腹壁硬纤维瘤多生长在腹直肌或腹外斜肌的肌鞘或腱膜中,位于腹壁深层甚或浸润腹膜生长,其生长缓慢,呈椭圆形,坚硬,无自觉症状,多发于女性下腹壁,有恶变倾向,多无转移,易复发的腹壁良性
美好生活是人民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之上对理想生活期许的生动表达,同时也是可供世界各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理解中国和学习中国的窗口。美好生活在目标维度上,旨在实现人类社会
鼻部黑毛痣1例报告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郑竣,张志锋色素毛痣属先天性疾病 ̄[1],鼻部发病实为罕见。查阅近20年的皮肤科、耳鼻喉种文献均无报道。本人收治鼻部黑毛痣1例经冷冻治疗
休闲农业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宁夏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风景园林的设计更需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其中构成艺术的应用是一种新型的园林设计方法。构成艺术是园林设计者的灵感来源,可以拓展园林艺术空间,可以丰富
忆往昔,我国农机教育培训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干部培训,到机手培训,都有相对应的教育培训机构。
目的探讨新型教学方法在神经外科微创手术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选取2009级神经外科1班医学生45例为观察组,并于同期选取神经外科2009级2班学生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