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的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与2003年试验版的课程标准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让学生在必要认知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去发现、感受、体验、判断、理解,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课改理念和要求,创设“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一、贴近生活,加强课堂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这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将学生自身的典型案例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丰富课程资源,使思想品德课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
“纯道德的生活”是不存在的,道德学习离不开生活,道德学习的本质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完整地把握其源于生活、通过生活和为了生活这三个方面的内涵,并努力付诸教学实践。坚持以生活为本源,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学生生活相融合;坚持通过生活学习课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坚持让学生过好他们的课程生活,并促使其过一种美好的生活。如在学习了我们的消费者权益后,笔者将班级同学分成三组,让小组内部推选演员,策划、排练一个关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作品。在下一节课上课开始让三个节目分别上演,让同学们围绕“这个节目中消费者的哪些权益被侵害?”“消费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两个问题分析案例。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方式,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与此同时,也提高同学们的合作、交流、组织、策划能力。
二、贴近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学生回忆真实的情感体验;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抓住学生特有的情感体验;可以借助教材的美文,与学生一起品味文字的情感意蕴;可以借助教学媒体,引导学生领略影音的情感魅力。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和领悟到善美情感和精神境界的妙趣,会使其由此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并心悦诚服,从而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实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诸如人际交往、环境保护、网络交往等都与实际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同学们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野、居民区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另外,教师要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拓展,在实践过程中领悟课本知识,而后用理论知识指导生活行为。如在讲授“直面挫折”之前,笔者首先让同学们通过图书馆查找,网络搜索等方式了解自己崇拜的一位名人的一生经历。在课堂开始,笔者让同学们首先以“你崇拜的名人的一生遭遇哪些挫折?”进行讨论交流。而后,笔者继续让同学们围绕“你或你的亲人曾经遭受过哪些挫折,是如何面对的?”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引导同学们以名人为榜样,从容面对挫折。
三、贴近社会,引导学生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培养道德主体。
《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研究项目、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通过调查、谈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高自我成长的需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设计并完成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选择采用、吸纳模仿、研究探索、讨论质疑、体验分享的过程。
如在教初一下册“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课时,笔者首先播放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一位中学生因沉迷网络而杀人的案例。笔者引导同学们讨论分析案例,让同学们走进法律。当同学们为这位年轻人判刑惋惜时,在讨论过程中让同学们在无形之中意识到法不可违,感受法律的威严。笔者又通过“出谋划策”阶段,让同学们假设在犯罪发生前,这位年轻人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问题,让同学们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将犯罪防患于未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沉浸在愉悦的情境中,积极地讨论发言。这种方式让同学们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法律意识,达到教学目标。
需要明确的是,自主学习既涉及学习内容,又涉及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武断、不强制、不硬灌,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学习理解为不发挥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做主”的误区,也就是说,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学生的随意学习。
总之,多渠道的设置教学情景,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避免教师单纯空洞的理论说教,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教学情景更能吸引学生。
一、贴近生活,加强课堂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这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将学生自身的典型案例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丰富课程资源,使思想品德课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
“纯道德的生活”是不存在的,道德学习离不开生活,道德学习的本质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完整地把握其源于生活、通过生活和为了生活这三个方面的内涵,并努力付诸教学实践。坚持以生活为本源,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学生生活相融合;坚持通过生活学习课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坚持让学生过好他们的课程生活,并促使其过一种美好的生活。如在学习了我们的消费者权益后,笔者将班级同学分成三组,让小组内部推选演员,策划、排练一个关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作品。在下一节课上课开始让三个节目分别上演,让同学们围绕“这个节目中消费者的哪些权益被侵害?”“消费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两个问题分析案例。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方式,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与此同时,也提高同学们的合作、交流、组织、策划能力。
二、贴近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学生回忆真实的情感体验;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抓住学生特有的情感体验;可以借助教材的美文,与学生一起品味文字的情感意蕴;可以借助教学媒体,引导学生领略影音的情感魅力。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和领悟到善美情感和精神境界的妙趣,会使其由此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并心悦诚服,从而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实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诸如人际交往、环境保护、网络交往等都与实际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同学们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野、居民区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另外,教师要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拓展,在实践过程中领悟课本知识,而后用理论知识指导生活行为。如在讲授“直面挫折”之前,笔者首先让同学们通过图书馆查找,网络搜索等方式了解自己崇拜的一位名人的一生经历。在课堂开始,笔者让同学们首先以“你崇拜的名人的一生遭遇哪些挫折?”进行讨论交流。而后,笔者继续让同学们围绕“你或你的亲人曾经遭受过哪些挫折,是如何面对的?”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引导同学们以名人为榜样,从容面对挫折。
三、贴近社会,引导学生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培养道德主体。
《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研究项目、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通过调查、谈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高自我成长的需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设计并完成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选择采用、吸纳模仿、研究探索、讨论质疑、体验分享的过程。
如在教初一下册“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课时,笔者首先播放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一位中学生因沉迷网络而杀人的案例。笔者引导同学们讨论分析案例,让同学们走进法律。当同学们为这位年轻人判刑惋惜时,在讨论过程中让同学们在无形之中意识到法不可违,感受法律的威严。笔者又通过“出谋划策”阶段,让同学们假设在犯罪发生前,这位年轻人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问题,让同学们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将犯罪防患于未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沉浸在愉悦的情境中,积极地讨论发言。这种方式让同学们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法律意识,达到教学目标。
需要明确的是,自主学习既涉及学习内容,又涉及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武断、不强制、不硬灌,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学习理解为不发挥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做主”的误区,也就是说,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学生的随意学习。
总之,多渠道的设置教学情景,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避免教师单纯空洞的理论说教,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教学情景更能吸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