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治疗血性卒中急性期并癫痫患者的治疗。方法以32例2013.1.1.~2014.1.1.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癫痫药物和安定静脉注射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癫痫患者在接受抗癫痫治疗之后,27例患者的癫痫症状和发病频率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控制,治疗有效率得到84.38%(27/32),死亡率为15.62%(5/32),死亡原因为上消化道出血、脑疝、再出血及其颅内高压。并且经调查研究证实,该类患者还具有病死率高、发作频率高和癫痫发作早的特点。结论临床上针对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癫痫患者的治疗应该予以重视,遵循早治疗的原则,对脑实施保护,避免在并发癫痫的情况下发生死亡现象,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关键词:出血性卒中急性期癫痫临床治疗
在神经内科系统疾病中,脑卒中属于常见的一种,并且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发病率高的特点,而癫痫作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在临床上的致死率也较高,因此,保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当下广大临床工作者共同研究的课题。下面我们将以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有效治疗手段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以32例2013.1.1.~2014.1.1.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属于首次患脑卒中,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年龄在39~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2.3)岁,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重要器质性疾病的可能,同时所有患者还满足国际抗癫痫联盟的诊断标准:一是出血性卒中急性期时间为出血性卒中后4周,二是在4周内出现2次以上痫性和2次痈性发作,在癫痫的致病因上排除低血钙和低血糖的可能[1]。
2. 方法对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癫痫药物和安定静脉注射治疗,所选择的抗癫痫药物为拉莫三嗪、非氨酯、托吡酯、德巴金等,且均为口服。
二、 结果
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癫痫患者在接受抗癫痫治疗之后,27例患者的癫痫症状和发病频率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控制,治疗有效率得到84.38%(27/32),死亡率为15.62%(5/32),死亡原因为上消化道出血、脑疝、再出血及其颅内高压。并且经调查研究证实,该类患者还具有病死率高、发作频率高和癫痫发作早的特点。其中患者癫痫发作的首发时间为出血性卒中后第1天、第2天和第3~6天的病例数分别为12例、12例和8例,在各个时间段发生死亡的病例数分别为2例、1例和2例。患者的出血部位主要为小脑(3例)、丘脑(5例)、内囊(6例)、外囊(4例)、颞顶叶(4例)、顶叶(1例)、颞叶(3例)和额叶(3例)。
三、结论
临床上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疾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因为在局部刺激、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和血肿压迫的情况下,患者发生弥漫性脑血管痉挛,致使脑血流量减少,进而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和代谢紊乱,同时神经元放电异常,使得病情急速恶化,进而并发癫痫[2]。并且神经元发生坏死、变形、结构异常现象,致使细胞内外离子异常分布,同时发生局部神经元递质变化,减少抑制性递质,增强神经元兴奋,并出现过度放电,进而诱发癫痫的产生。
据以上调查研究显示,急性期癫痫具有频率高和发生早的特点,并且在发生全身强直痉挛的情况下,会增加死亡的几率。由此可见,在预后效果该类疾病患者不容乐观。并且在合并癫痫发作的情况下,还会导致脑水肿、缺血缺氧和脑出血现象的发生,严重的可导致死亡。由此可见,临床上对卒中后癫痫进行早期的抗癫痫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针对脑卒中急性期癫痫患者采用单一的药物疗法就能够将病情有效的控制,但是依旧不排除难治性患者的可能,因此需要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有效的控制癫痫的首发速度。并且在脑水肿消退的情况下,癫痫症状也会随之减轻。
而该疾病好发于疾病早期则主要是因为患者的脑水肿较重,并对全脑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中在皮质范围内发生出血病灶和癫痫的几率较高。Faught等在相关研究中指出,顶叶和颞叶出血的患者发生癫痫的几率要显著的高于丘脑和皮质下壳核出血的患者,并且癫痫的严重程度与病灶的大小具有密切相关性。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针对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的治疗应该遵循尽早的原则,并且关注患者的出血部位,避免和预防脑疝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命和生存质量,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王新成.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发癫痫临床诊治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0,25.
[2]杨勇敏.脑卒中后癫痫及痫性发作的J临床研究.淮海医药,2007,25(1):32.
关键词:出血性卒中急性期癫痫临床治疗
在神经内科系统疾病中,脑卒中属于常见的一种,并且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发病率高的特点,而癫痫作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在临床上的致死率也较高,因此,保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当下广大临床工作者共同研究的课题。下面我们将以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有效治疗手段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以32例2013.1.1.~2014.1.1.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属于首次患脑卒中,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年龄在39~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2.3)岁,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重要器质性疾病的可能,同时所有患者还满足国际抗癫痫联盟的诊断标准:一是出血性卒中急性期时间为出血性卒中后4周,二是在4周内出现2次以上痫性和2次痈性发作,在癫痫的致病因上排除低血钙和低血糖的可能[1]。
2. 方法对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癫痫药物和安定静脉注射治疗,所选择的抗癫痫药物为拉莫三嗪、非氨酯、托吡酯、德巴金等,且均为口服。
二、 结果
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癫痫患者在接受抗癫痫治疗之后,27例患者的癫痫症状和发病频率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控制,治疗有效率得到84.38%(27/32),死亡率为15.62%(5/32),死亡原因为上消化道出血、脑疝、再出血及其颅内高压。并且经调查研究证实,该类患者还具有病死率高、发作频率高和癫痫发作早的特点。其中患者癫痫发作的首发时间为出血性卒中后第1天、第2天和第3~6天的病例数分别为12例、12例和8例,在各个时间段发生死亡的病例数分别为2例、1例和2例。患者的出血部位主要为小脑(3例)、丘脑(5例)、内囊(6例)、外囊(4例)、颞顶叶(4例)、顶叶(1例)、颞叶(3例)和额叶(3例)。
三、结论
临床上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疾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因为在局部刺激、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和血肿压迫的情况下,患者发生弥漫性脑血管痉挛,致使脑血流量减少,进而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和代谢紊乱,同时神经元放电异常,使得病情急速恶化,进而并发癫痫[2]。并且神经元发生坏死、变形、结构异常现象,致使细胞内外离子异常分布,同时发生局部神经元递质变化,减少抑制性递质,增强神经元兴奋,并出现过度放电,进而诱发癫痫的产生。
据以上调查研究显示,急性期癫痫具有频率高和发生早的特点,并且在发生全身强直痉挛的情况下,会增加死亡的几率。由此可见,在预后效果该类疾病患者不容乐观。并且在合并癫痫发作的情况下,还会导致脑水肿、缺血缺氧和脑出血现象的发生,严重的可导致死亡。由此可见,临床上对卒中后癫痫进行早期的抗癫痫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针对脑卒中急性期癫痫患者采用单一的药物疗法就能够将病情有效的控制,但是依旧不排除难治性患者的可能,因此需要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有效的控制癫痫的首发速度。并且在脑水肿消退的情况下,癫痫症状也会随之减轻。
而该疾病好发于疾病早期则主要是因为患者的脑水肿较重,并对全脑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中在皮质范围内发生出血病灶和癫痫的几率较高。Faught等在相关研究中指出,顶叶和颞叶出血的患者发生癫痫的几率要显著的高于丘脑和皮质下壳核出血的患者,并且癫痫的严重程度与病灶的大小具有密切相关性。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针对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的治疗应该遵循尽早的原则,并且关注患者的出血部位,避免和预防脑疝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命和生存质量,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王新成.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并发癫痫临床诊治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0,25.
[2]杨勇敏.脑卒中后癫痫及痫性发作的J临床研究.淮海医药,2007,2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