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福建宁化365400)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有些教师已不知不觉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其主要特点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教材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合理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寓教于乐。为了使情境教学法在多媒体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运用,略作探讨。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感知教材,让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完整的表象。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起多彩的情感。
1、化远为近,弥补不足
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的认识与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例如建筑在河北赵县校河上的赵州桥,以它独特无双的设计在世界建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地处新余的学生很少有人去过河北,对赵州桥的历史也知之不多。从这一学情出发,必须设法变古为今,化远为近,借助多媒体来加深学生的感受。教学中,教师紧紧扣住“创举”这个统领全课的中心词,选编了几组录像片断,让学生在录像上的壮观画面和凝炼的文字解说中形象地看到这座高度科学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再配上一框“分流泄洪”的课件,让学生懂得赵州桥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古朴和巨大的跨度,而在于大拱的两肩各背着两个小拱的绝妙布局,也使学生理解了“既能减轻洪水的冲击,又能减轻桥身的自重”的构造特点,体会到这真是一个聪明无比的创举。
2、化难为易,突破重点
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这样教材中的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强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先通过演示作者的头像及有关文字,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展示有关岳阳楼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完成对表象的认识。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很难达到。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贾府的人物和建筑复杂,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两张图片,即“人物关系图”和“贾府建筑图”。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
4、化静为动,生动悟意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意境中赏美,在兴趣中生情,在教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我播放电脑制作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广阔无垠,大雪纷飞”的北国大地,想象着自己正站在雪峰之巅,极目远眺阳光照耀下红装素裹的美丽雪景,从而感受作者“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同时,配以这首词的录音歌曲,让学生在享受中很自然地激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巧用多媒体深入情境,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多媒体教学具有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能够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和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获得了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赢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1、深入情境,理解课文
精心设计电教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听声音,想问题,再加上画龙点睛的讲析,就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怀乡,怀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情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丰富情感,陶冶心灵
课文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的模拟直观,更能激起丰富的想象,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的共鸣,陶冶静化学生的心灵。大海是神秘而诱人的, 大海怎么会唱起欢乐的歌呢?课文《大海的歌》描述了大海美丽的景色和海港繁荣的景象,赞颂了祖国建设的新貌。配合教材,给学生欣赏一段“浪涛声”。只听得喧哗的浪涛声中传来了几声海鸥的鸣叫,是那么逼真,那么使人神往!学生似乎一下子来到了烟波浩渺的大海, 和大海一起欢歌,一起涌上无数朵感情的浪花……学生和课文中的“我”融成一体,正驾驶语言文字之舟犁开着一道道“爱我大海,爱我中华”的波澜。同时,在这特定的意境中,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河山壮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深深地爱。
三、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
1、播放图片,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在教学实践中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这一课中,对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语句的意境理解还可用反复播放图片或定格的方法,再加上总结性的板书设计,加上教师的讲解背景知识和点拨,使学生对课文加深印象,叹服作者的想象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2、赏析动画,感受美
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例如《瀑布》一课,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很难领会到瀑布声和形的雄伟壮丽。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捕捉、剪辑,制成课件,加上配乐诗朗诵。这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尽情欣赏雄伟壮丽的瀑布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里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的和谐统一。
3、创设情境,训练朗读
训练学生读《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先播放纪录片《周恩来》中“十里长街送伟人”一段,把学生引入怀念周总理的情境中,然后再用充满思念之情的语调向学生讲述:“周总理逝世后,全国人民无语皆是泪、欲言泪复垂。可是万恶的“四人帮”却不允许人民悼念周总理,相反还丧心病狂地攻击周总理,人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终于在1976年4月,在天安门广场掀起了悼念总理、反对“四人帮”的运动。1977年1月在纪念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人们尽情倾诉了对总理的无限哀悼与深切怀念。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正是当时千万篇不朽诗篇中的一首”。接着老师示范朗读,一声声深情的呼唤,把学生带进了怀念总理的情境中,唤起了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当时,我喉咙哽咽得不能续读,学生潸然泪下。可见这种精心设计的情境,已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情感激发起来了,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伟大领袖,使其爱憎分明。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情境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如果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就能利用播音范读使学生领悟语言情感;用图片演示及动画效果再现情景,用多媒体展示平台、展示教学思路与再现生活形象等。它可以融视、听、感、悟、思于一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能够达到循序渐进的学习目的。它以形象的直观性,表现手法的独特性,知识的密集性以及对学生感受的多元性等特点备受教育者的青睐,在语文教学中将会得到更好的运用,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有些教师已不知不觉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其主要特点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教材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合理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寓教于乐。为了使情境教学法在多媒体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运用,略作探讨。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感知教材,让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完整的表象。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起多彩的情感。
1、化远为近,弥补不足
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的认识与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例如建筑在河北赵县校河上的赵州桥,以它独特无双的设计在世界建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地处新余的学生很少有人去过河北,对赵州桥的历史也知之不多。从这一学情出发,必须设法变古为今,化远为近,借助多媒体来加深学生的感受。教学中,教师紧紧扣住“创举”这个统领全课的中心词,选编了几组录像片断,让学生在录像上的壮观画面和凝炼的文字解说中形象地看到这座高度科学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再配上一框“分流泄洪”的课件,让学生懂得赵州桥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古朴和巨大的跨度,而在于大拱的两肩各背着两个小拱的绝妙布局,也使学生理解了“既能减轻洪水的冲击,又能减轻桥身的自重”的构造特点,体会到这真是一个聪明无比的创举。
2、化难为易,突破重点
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这样教材中的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强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先通过演示作者的头像及有关文字,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展示有关岳阳楼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完成对表象的认识。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很难达到。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贾府的人物和建筑复杂,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两张图片,即“人物关系图”和“贾府建筑图”。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
4、化静为动,生动悟意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意境中赏美,在兴趣中生情,在教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我播放电脑制作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广阔无垠,大雪纷飞”的北国大地,想象着自己正站在雪峰之巅,极目远眺阳光照耀下红装素裹的美丽雪景,从而感受作者“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同时,配以这首词的录音歌曲,让学生在享受中很自然地激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巧用多媒体深入情境,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多媒体教学具有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能够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和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获得了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赢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1、深入情境,理解课文
精心设计电教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听声音,想问题,再加上画龙点睛的讲析,就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怀乡,怀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情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丰富情感,陶冶心灵
课文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的模拟直观,更能激起丰富的想象,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的共鸣,陶冶静化学生的心灵。大海是神秘而诱人的, 大海怎么会唱起欢乐的歌呢?课文《大海的歌》描述了大海美丽的景色和海港繁荣的景象,赞颂了祖国建设的新貌。配合教材,给学生欣赏一段“浪涛声”。只听得喧哗的浪涛声中传来了几声海鸥的鸣叫,是那么逼真,那么使人神往!学生似乎一下子来到了烟波浩渺的大海, 和大海一起欢歌,一起涌上无数朵感情的浪花……学生和课文中的“我”融成一体,正驾驶语言文字之舟犁开着一道道“爱我大海,爱我中华”的波澜。同时,在这特定的意境中,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河山壮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深深地爱。
三、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
1、播放图片,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在教学实践中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这一课中,对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语句的意境理解还可用反复播放图片或定格的方法,再加上总结性的板书设计,加上教师的讲解背景知识和点拨,使学生对课文加深印象,叹服作者的想象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2、赏析动画,感受美
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例如《瀑布》一课,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很难领会到瀑布声和形的雄伟壮丽。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捕捉、剪辑,制成课件,加上配乐诗朗诵。这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尽情欣赏雄伟壮丽的瀑布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里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的和谐统一。
3、创设情境,训练朗读
训练学生读《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先播放纪录片《周恩来》中“十里长街送伟人”一段,把学生引入怀念周总理的情境中,然后再用充满思念之情的语调向学生讲述:“周总理逝世后,全国人民无语皆是泪、欲言泪复垂。可是万恶的“四人帮”却不允许人民悼念周总理,相反还丧心病狂地攻击周总理,人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终于在1976年4月,在天安门广场掀起了悼念总理、反对“四人帮”的运动。1977年1月在纪念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人们尽情倾诉了对总理的无限哀悼与深切怀念。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正是当时千万篇不朽诗篇中的一首”。接着老师示范朗读,一声声深情的呼唤,把学生带进了怀念总理的情境中,唤起了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当时,我喉咙哽咽得不能续读,学生潸然泪下。可见这种精心设计的情境,已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情感激发起来了,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伟大领袖,使其爱憎分明。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情境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如果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就能利用播音范读使学生领悟语言情感;用图片演示及动画效果再现情景,用多媒体展示平台、展示教学思路与再现生活形象等。它可以融视、听、感、悟、思于一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能够达到循序渐进的学习目的。它以形象的直观性,表现手法的独特性,知识的密集性以及对学生感受的多元性等特点备受教育者的青睐,在语文教学中将会得到更好的运用,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