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大会发言人张业遂的邀请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
路透社记者:去年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放松货币条件,还加大了减税降费力度,今年中国表示将进一步放宽货币条件,进一步减税降费,还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请问,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否比之前预想得更为严重?如果经济放缓继续持续下去,中国是否会考虑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包括取消房地产限制和降低基准利率等?
李克强:这位记者朋友喜欢单刀直入,那我也开诚布公。中国经济确实遇到了新的下行压力,现在世界经济都在放缓,就在这一个多月期间,几大国际权威机构都在调低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中国适度调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用的是区间调控的方式,既和去年经济增速相衔接,也表明我们不会让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可以说给市场发出的是稳定的信号。
去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国上下奋力拼搏,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中国经济实现6.6%的增速,的确是来之不易。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到90万亿元,在这个基础上,今年预计经济增长6%至6.5%,这是高基数、大总量上的增长,可以说本身就是进。
当然,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有有力举措。一种办法是搞量化宽松,超发货币、大幅度提高赤字率,搞所谓“大水漫灌”,一时可能有效,但萝卜快了不洗泥,会带来后遗症,所以不可取。我们还是要坚持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来顶住下行压力。前些年,我们也遇到下行压力,采取的就是激发市场活力的措施,因为市场活力增强了,发展的动力必然增强。
现在中国市场主体已经超过1亿户,把他们的活力激发出来,这个力量是难以估量的。我们还是要政贵有恒,继续推进减税降费、简政、培育新动能、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一系列措施,为市场松绑,为企业腾位,为百姓解忧。把他们的创造力释放出来,我们一定能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且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然,今年不确定因素不少,我们还要有更多的应对准备,留有政策空间。比如我们今年提高赤字率0.2个百分点,达到2.8%,没有超过国际上所谓3%的警戒线。我们还可以运用像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型或价格型工具,这不是放松银根,而是让实体经济更有效地得到支持。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新情况,我们都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保持中国经济稳定,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这都是很重要的。中国经济会始终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稳定之锚”。
《财新周刊》记者: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减税降费的举措,不少企业家反映企业税收依然很重,今年政府出台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请问您认为企业能得到实惠吗?财政可持续吗?
李克强:近几年我们利用营改增等,平均每年给企业减税降费一万亿元,三年三万亿元。应该说,我们减税的规模是比较大的。今年下决心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把增值税和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降下来,减税降费红利近两万亿元。这可以说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举措。
这样做有利于公平,因为按照规则,各类所有制企业普遍能从减税降费中受惠,而且政策效率很高,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场主体。4月1日就要减增值税,5月1日就要降社保费率,全面推开。我看还没有其他办法比这种办法给企业带来的感受更公平、更有效。
今年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是一项重大改革和重要抉择。之前我们反复测算,有多种方案,一种就是今后几年每年把增值税率降一个百分点,但在当前情况下企业可能感受不深。所以我们下决心把占增值税总量近60%的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把建筑业等部分行业降1个百分点,其他所有行业也确保只减不增。由于税制的原因,可能在推进过程当中有些行业抵扣少了,税收会有增加,我们也做了认真的准备,对他们加大抵扣的力度,用打补丁的办法,并对所有的中小微企业实行普惠性减税,以此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对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我们还明确,可以从原规定的20%降到16%。
减税是要减收的。我们今年安排财政支出和GDP增长同步,确保民生重点领域、三大攻坚战支出只增不减。那么人们会问钱从哪里来?赤字只提高了0.2个百分点,填不上这个窟窿怎么办?我们的办法是,政府要过紧日子,不仅要压缩政府一般性支出,而且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进入国库,并把长期沉淀的财政资金收回。通过这些举措,我们筹集了1万亿元资金。我们还要求地方政府也要挖潜,把自己的功课做足。对中西部地区,我们将给予适当的转移支付支持。大规模减税降费,是要动政府的存量利益,要割自己的肉。所以我说这是一项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改革。
刚才记者问,这样做财政可持续吗?我们也是认真算过账的。我们是给制造业等基础行业、给带动就业面最大的中小企业明显减税,这实际上是“放水养鱼”、培育财源。我们前几年在营改增过程中起先也是财政减收的,但后来税基扩大了,財政收入增长了。现在看,我们还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这也是一项改革。从趋势看,应该给实体经济、给企业让利,让他们在国民收入分配蛋糕中的比例更大,这样能更多带动就业,让就业人群增加收入。为此,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就要让利,政府的存量利益也要动,得罪人也要动,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民,这样财政才更可持续,反过来讲可能就要打问号了。我们这样做,不是在预支未来,恰恰是在培育未来。
现在可以说是真金白银已经备好了,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都要去落实,决不能让政策“打白条”,更不允许变换花样乱收费来冲击减税降费的成效,要让企业、让市场主体切实感受到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实实在在效果。
韩国《东亚日报》记者:朝美领导人河内会晤谈崩之后,外界认为朝鲜有可能正在准备恢复发射火箭,朝鲜半岛局势下一步发展还是存在不确定性,中方对此如何看?中方作为和朝鲜保持战略性沟通和高层来往的邻邦,为了劝和促谈,化解朝美之间的分歧,目前在发挥什么样的建设性作用? 李克强:半岛问题可以说是错综复杂、由来已久,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比较关注朝美领导人河内会晤。会晤后,双方都表示要继续接触。我认为,接触总比不接触好。我们还是要保持耐心,要抓住机遇,特别是当前显现出的积极因素,推动对话,特别是朝美对话,实现大家都希望得到的成果。中国始终坚持半岛无核化,希望保持半岛的和平稳定,这个立场从来没有改变过。解决好半岛问题,不仅对北南双方,对地区、对世界都有利。
中国新闻社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几年中国政府一直在着力改善民生,但是在民生领域也会听到一些抱怨。明年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除了脱贫之外,民生领域我们能有哪些实实在在的期待?政府对解决民生问题究竟是怎么考虑的?
李克强:你问的问题很大,因为民生本身就是天大的事情,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持续改善民生,抓住民生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一件一件去做。现在大数据显示,“一老一小”的问题,就是养老服务、托幼服务有困难。这个确实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现在中国老龄人口,如果按60岁以上算,近2.5亿人,65岁以上有1.7亿人,6歲以下儿童有上亿人,他们的服务问题涉及到绝大多数家庭,但是我们这方面的服务供给是不足的。全面实施“两孩”政策以后,托幼难更突出了。养老机构现在能提供的服务,每百人只有3个床位。有的大城市统计,可能要到90岁以后才能等到养老床位。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我们即便继续加大养老机构、多功能幼儿园发展的力度,也还是跟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怎么办?我到一些地方去调研,发现已经有好的经验,就是重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服务,这样可以做到就近可及、普惠公平,只要安全可靠,大家是欢迎的。所以,我想还是要创新机制,对接群众需求,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比如说,提供公租房,让那些从事助餐助行、日间照料、康复、老年大学等的社会力量免费使用,还可以给予水电气的费用减免,可以减税免税,因为他们实际上也是帮政府共同解决民生之难。社区工作人员、政府的有关部门要保障公平准入,把主要精力放在公正监管上,确保这些服务是安全可靠的,对那些违规的要坚决逐出市场,让老人、孩子、家庭都放心安心。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孩子们有幸福的童年,那就有千家万户幸福愉悦的家庭,也可以让青年人或者中青年人有更多的精力去就业创业。当然,民生方面的问题还很多,我们会抓住重点难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去解决。
彭博新闻社记者:中美建交40年以来,现在两国关系猜疑和竞争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您如何看待现在的中美关系,您对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持何看法?您能否简单谈及目前中美面临的一些具体的冲突点?比如贸易问题,什么样的贸易协议中方可以接受,什么样的不能接受?在技术问题上,中国政府是否会迫使中国的有关企业帮助其监视他国?
李克强:我认为,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关系可以说是一直向前,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曲折不断、风云变幻,但是向前走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因为中美两国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我们的共同利益是远大于分歧的。中美之间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不仅有利于双方,也有利于世界。我认为,在曲折中前行、继续前行这个大趋势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
当然,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一些矛盾纠纷也经常突出地表现出来。一段时间以来,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中美经贸摩擦。中美双方磋商一直没有停。在去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两国元首达成了重要共识,现在双方的磋商还在继续进行。我们希望磋商能有成果,能够实现互利双赢。我相信,这也是世界的期待。
中美作为两大经济体,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合作,可以说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人为地把这两大经济体隔开,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合作比对抗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这个原则去推动中美关系,包括经贸关系的发展,这样可以使两国人民从中受惠。对于矛盾和分歧,我们相信,中美两国人民是有智慧、有能力来进行化解管控的,推动符合世界潮流的中美关系保持稳定并且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你问中国政府有没有要求自己的企业去监视他国,我可以明确地回答你,这样做不符合中国法律,也不是中国行事的方法,现在没有,将来也决不会有。
新华社记者: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提出了改革要再出发,现在国内外对中国加快改革有许多新期待。请问今年改革会有什么具体的行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会有哪些新举措?
李克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惠及了亿万中国人民。这条路我们会继续走下去,而且应该越走越深入、越宽广。也就是说,我们要继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政府要坚持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以实际行动、具体举措让改革成果不断显现。政府的改革应该是更好地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要围着市场做文章,不是老给市场下指令、让市场做什么,而是要把市场的活力激发出来。这次我在参加两会的时候,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出希望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给企业好的营商环境、公平的营商环境,市场就会发挥自身的力量。应该说,我们这几年通过“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的优化是取得成效的。去年有关国际组织把中国营商环境的排名提升了30多位。但社会上也有呼声,营商环境改善得还不够,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倾听这种呼声,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好了,市场的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就会更大地释放出来。
改善营商环境,还是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放就是要平等地放,不能搞三六九等。我们减少审批程序、办证办照时间,应该说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原则是一视同仁的。现在开办企业拿营业执照的时间,经过几年努力,已经从22天降到了8.5天,今年要力争降到5天,有的地方可以降到3天,目前有的发达国家才1天。我到基层去调研,有不少企业反映,拿到营业执照以后还需要很多证,这是所谓“准入不准营”。我们要采取措施,除了涉及公共安全、特种行业之外,都应该拿到营业执照以后就可以正常经营。政府的监管部门可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甄别辨别,需要发证的发证,不符合资质条件的,该逐出市场就逐出市场。
路透社记者:去年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放松货币条件,还加大了减税降费力度,今年中国表示将进一步放宽货币条件,进一步减税降费,还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请问,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否比之前预想得更为严重?如果经济放缓继续持续下去,中国是否会考虑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包括取消房地产限制和降低基准利率等?
李克强:这位记者朋友喜欢单刀直入,那我也开诚布公。中国经济确实遇到了新的下行压力,现在世界经济都在放缓,就在这一个多月期间,几大国际权威机构都在调低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中国适度调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用的是区间调控的方式,既和去年经济增速相衔接,也表明我们不会让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可以说给市场发出的是稳定的信号。
去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国上下奋力拼搏,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中国经济实现6.6%的增速,的确是来之不易。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到90万亿元,在这个基础上,今年预计经济增长6%至6.5%,这是高基数、大总量上的增长,可以说本身就是进。
当然,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有有力举措。一种办法是搞量化宽松,超发货币、大幅度提高赤字率,搞所谓“大水漫灌”,一时可能有效,但萝卜快了不洗泥,会带来后遗症,所以不可取。我们还是要坚持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来顶住下行压力。前些年,我们也遇到下行压力,采取的就是激发市场活力的措施,因为市场活力增强了,发展的动力必然增强。
现在中国市场主体已经超过1亿户,把他们的活力激发出来,这个力量是难以估量的。我们还是要政贵有恒,继续推进减税降费、简政、培育新动能、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一系列措施,为市场松绑,为企业腾位,为百姓解忧。把他们的创造力释放出来,我们一定能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且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然,今年不确定因素不少,我们还要有更多的应对准备,留有政策空间。比如我们今年提高赤字率0.2个百分点,达到2.8%,没有超过国际上所谓3%的警戒线。我们还可以运用像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型或价格型工具,这不是放松银根,而是让实体经济更有效地得到支持。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新情况,我们都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保持中国经济稳定,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这都是很重要的。中国经济会始终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稳定之锚”。
《财新周刊》记者: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减税降费的举措,不少企业家反映企业税收依然很重,今年政府出台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请问您认为企业能得到实惠吗?财政可持续吗?
李克强:近几年我们利用营改增等,平均每年给企业减税降费一万亿元,三年三万亿元。应该说,我们减税的规模是比较大的。今年下决心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把增值税和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降下来,减税降费红利近两万亿元。这可以说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举措。
这样做有利于公平,因为按照规则,各类所有制企业普遍能从减税降费中受惠,而且政策效率很高,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场主体。4月1日就要减增值税,5月1日就要降社保费率,全面推开。我看还没有其他办法比这种办法给企业带来的感受更公平、更有效。
今年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是一项重大改革和重要抉择。之前我们反复测算,有多种方案,一种就是今后几年每年把增值税率降一个百分点,但在当前情况下企业可能感受不深。所以我们下决心把占增值税总量近60%的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把建筑业等部分行业降1个百分点,其他所有行业也确保只减不增。由于税制的原因,可能在推进过程当中有些行业抵扣少了,税收会有增加,我们也做了认真的准备,对他们加大抵扣的力度,用打补丁的办法,并对所有的中小微企业实行普惠性减税,以此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对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我们还明确,可以从原规定的20%降到16%。
减税是要减收的。我们今年安排财政支出和GDP增长同步,确保民生重点领域、三大攻坚战支出只增不减。那么人们会问钱从哪里来?赤字只提高了0.2个百分点,填不上这个窟窿怎么办?我们的办法是,政府要过紧日子,不仅要压缩政府一般性支出,而且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进入国库,并把长期沉淀的财政资金收回。通过这些举措,我们筹集了1万亿元资金。我们还要求地方政府也要挖潜,把自己的功课做足。对中西部地区,我们将给予适当的转移支付支持。大规模减税降费,是要动政府的存量利益,要割自己的肉。所以我说这是一项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改革。
刚才记者问,这样做财政可持续吗?我们也是认真算过账的。我们是给制造业等基础行业、给带动就业面最大的中小企业明显减税,这实际上是“放水养鱼”、培育财源。我们前几年在营改增过程中起先也是财政减收的,但后来税基扩大了,財政收入增长了。现在看,我们还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这也是一项改革。从趋势看,应该给实体经济、给企业让利,让他们在国民收入分配蛋糕中的比例更大,这样能更多带动就业,让就业人群增加收入。为此,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就要让利,政府的存量利益也要动,得罪人也要动,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民,这样财政才更可持续,反过来讲可能就要打问号了。我们这样做,不是在预支未来,恰恰是在培育未来。
现在可以说是真金白银已经备好了,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都要去落实,决不能让政策“打白条”,更不允许变换花样乱收费来冲击减税降费的成效,要让企业、让市场主体切实感受到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实实在在效果。
韩国《东亚日报》记者:朝美领导人河内会晤谈崩之后,外界认为朝鲜有可能正在准备恢复发射火箭,朝鲜半岛局势下一步发展还是存在不确定性,中方对此如何看?中方作为和朝鲜保持战略性沟通和高层来往的邻邦,为了劝和促谈,化解朝美之间的分歧,目前在发挥什么样的建设性作用? 李克强:半岛问题可以说是错综复杂、由来已久,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比较关注朝美领导人河内会晤。会晤后,双方都表示要继续接触。我认为,接触总比不接触好。我们还是要保持耐心,要抓住机遇,特别是当前显现出的积极因素,推动对话,特别是朝美对话,实现大家都希望得到的成果。中国始终坚持半岛无核化,希望保持半岛的和平稳定,这个立场从来没有改变过。解决好半岛问题,不仅对北南双方,对地区、对世界都有利。
中国新闻社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几年中国政府一直在着力改善民生,但是在民生领域也会听到一些抱怨。明年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除了脱贫之外,民生领域我们能有哪些实实在在的期待?政府对解决民生问题究竟是怎么考虑的?
李克强:你问的问题很大,因为民生本身就是天大的事情,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持续改善民生,抓住民生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一件一件去做。现在大数据显示,“一老一小”的问题,就是养老服务、托幼服务有困难。这个确实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现在中国老龄人口,如果按60岁以上算,近2.5亿人,65岁以上有1.7亿人,6歲以下儿童有上亿人,他们的服务问题涉及到绝大多数家庭,但是我们这方面的服务供给是不足的。全面实施“两孩”政策以后,托幼难更突出了。养老机构现在能提供的服务,每百人只有3个床位。有的大城市统计,可能要到90岁以后才能等到养老床位。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我们即便继续加大养老机构、多功能幼儿园发展的力度,也还是跟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怎么办?我到一些地方去调研,发现已经有好的经验,就是重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服务,这样可以做到就近可及、普惠公平,只要安全可靠,大家是欢迎的。所以,我想还是要创新机制,对接群众需求,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比如说,提供公租房,让那些从事助餐助行、日间照料、康复、老年大学等的社会力量免费使用,还可以给予水电气的费用减免,可以减税免税,因为他们实际上也是帮政府共同解决民生之难。社区工作人员、政府的有关部门要保障公平准入,把主要精力放在公正监管上,确保这些服务是安全可靠的,对那些违规的要坚决逐出市场,让老人、孩子、家庭都放心安心。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孩子们有幸福的童年,那就有千家万户幸福愉悦的家庭,也可以让青年人或者中青年人有更多的精力去就业创业。当然,民生方面的问题还很多,我们会抓住重点难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去解决。
彭博新闻社记者:中美建交40年以来,现在两国关系猜疑和竞争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您如何看待现在的中美关系,您对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持何看法?您能否简单谈及目前中美面临的一些具体的冲突点?比如贸易问题,什么样的贸易协议中方可以接受,什么样的不能接受?在技术问题上,中国政府是否会迫使中国的有关企业帮助其监视他国?
李克强:我认为,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关系可以说是一直向前,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曲折不断、风云变幻,但是向前走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因为中美两国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我们的共同利益是远大于分歧的。中美之间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不仅有利于双方,也有利于世界。我认为,在曲折中前行、继续前行这个大趋势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
当然,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一些矛盾纠纷也经常突出地表现出来。一段时间以来,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中美经贸摩擦。中美双方磋商一直没有停。在去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两国元首达成了重要共识,现在双方的磋商还在继续进行。我们希望磋商能有成果,能够实现互利双赢。我相信,这也是世界的期待。
中美作为两大经济体,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合作,可以说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人为地把这两大经济体隔开,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合作比对抗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这个原则去推动中美关系,包括经贸关系的发展,这样可以使两国人民从中受惠。对于矛盾和分歧,我们相信,中美两国人民是有智慧、有能力来进行化解管控的,推动符合世界潮流的中美关系保持稳定并且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你问中国政府有没有要求自己的企业去监视他国,我可以明确地回答你,这样做不符合中国法律,也不是中国行事的方法,现在没有,将来也决不会有。
新华社记者: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提出了改革要再出发,现在国内外对中国加快改革有许多新期待。请问今年改革会有什么具体的行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会有哪些新举措?
李克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惠及了亿万中国人民。这条路我们会继续走下去,而且应该越走越深入、越宽广。也就是说,我们要继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政府要坚持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以实际行动、具体举措让改革成果不断显现。政府的改革应该是更好地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要围着市场做文章,不是老给市场下指令、让市场做什么,而是要把市场的活力激发出来。这次我在参加两会的时候,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出希望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给企业好的营商环境、公平的营商环境,市场就会发挥自身的力量。应该说,我们这几年通过“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的优化是取得成效的。去年有关国际组织把中国营商环境的排名提升了30多位。但社会上也有呼声,营商环境改善得还不够,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倾听这种呼声,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好了,市场的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就会更大地释放出来。
改善营商环境,还是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放就是要平等地放,不能搞三六九等。我们减少审批程序、办证办照时间,应该说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原则是一视同仁的。现在开办企业拿营业执照的时间,经过几年努力,已经从22天降到了8.5天,今年要力争降到5天,有的地方可以降到3天,目前有的发达国家才1天。我到基层去调研,有不少企业反映,拿到营业执照以后还需要很多证,这是所谓“准入不准营”。我们要采取措施,除了涉及公共安全、特种行业之外,都应该拿到营业执照以后就可以正常经营。政府的监管部门可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甄别辨别,需要发证的发证,不符合资质条件的,该逐出市场就逐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