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楚国时期,一个叫卞和的人,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便去献给厉王,玉匠鉴别后,说是假的。于是厉王下令砍去他的左脚。厉王死后,卞和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武王也认为他是故意欺骗,下令砍去他的右脚。文王即位后,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问清原因后,经玉匠仔细辨认,确认那是块宝玉,随即命名为“和氏璧”。
显然课文中所讲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其中“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呀”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文章的难点。在备课时,如何解决文章的难点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几经思考,我把阅读的重点放在理解卞和第三次献璧的过程,体会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上。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二、过程
在学生熟悉了整个故事的内容之后,我很快引导学生进入对重点段的赏析——第三段至第五段的学习。虽然这是本课的重点,但我没有设计过多的问题,而是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的方法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以下便是课堂上具体的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卞和哪次献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生齐声说第三次。
师:出示要求,自由朗读这部分,把自己印象最深的词、句画下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看看自己知道什么?
(放手让学生读文后,自由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可以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补。学生在自由读文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后发言)
生1:我从“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这句话中,看出了卞和非常可怜。
(一语激起千层浪,这句话引出了孩子们的各种看法,大家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2:不,不是可怜,是伤心。他伤心了才会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生3:我觉得卞和此时更多的是委屈,明明是宝石却被认为是石头,还被砍去双脚,他能不难过吗?
生4:我还从“血都流了出来”读出卞和哭得很凄惨。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谁还有其他的看法?
生1:我从“捧”字中看出这块石头的珍贵。只有自己觉得珍贵才会小心翼翼地捧着。
生2:我从“一连”这个词看出,卞和哭的时间很长,他在不停地哭。
这时我适时地问:“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卞和三天三夜不停地痛哭,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生1:嗓音沙哑,发不出声。
主2:口干舌燥。
生3:嘴唇干裂。
师: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时的卞和,会说什么?
在这样的情景之中,学生自然会体会到自己的真诚、忠心不被人了解时那种痛心,感悟到对卞和命运的怜惜、对他坚贞不渝精神的感叹。这一环节的教学为后面理解全文的难点“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使我悲伤的原因呀”做好了铺垫。
三、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1.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识字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能够阅读浅显的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懂得文章蕴含的浅显道理。对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课文的第三部分,有含义较深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自读自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同学讨论,从中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们能在课堂上有各种不同的想法,说明了他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2. 感悟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感悟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歌德说:“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属于你所有。”任何知识,只有理解之后才能属于自身。读书不理解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的感悟、欣赏和运用。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就是要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话中的句子读通;要读懂一句话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这节课我就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先引导理解重点词、句,让孩子自由体会,在充分讨论朗读的基础上,再联系实际想想感受,以达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但是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阶段,还要引导学生有所感悟。要触动学生的感情,使之动情,才能有所悟,学生的感悟具有个性特点,同一件事情,每个学生的感悟不同。
3. 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在教学中,我没有急于进行教学内容,在孩子们对“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中悟出的东西,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发表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进一步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这个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卞和的真诚、忠心不被人了解时的那种痛心。我想:那一刻的感悟,足以让他们懂得人的一生中该如何去对待别人的真诚,明白如何表达自己的忠诚。
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把学习的空间真正交给学生,才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楚国时期,一个叫卞和的人,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便去献给厉王,玉匠鉴别后,说是假的。于是厉王下令砍去他的左脚。厉王死后,卞和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武王也认为他是故意欺骗,下令砍去他的右脚。文王即位后,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问清原因后,经玉匠仔细辨认,确认那是块宝玉,随即命名为“和氏璧”。
显然课文中所讲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其中“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呀”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文章的难点。在备课时,如何解决文章的难点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几经思考,我把阅读的重点放在理解卞和第三次献璧的过程,体会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上。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二、过程
在学生熟悉了整个故事的内容之后,我很快引导学生进入对重点段的赏析——第三段至第五段的学习。虽然这是本课的重点,但我没有设计过多的问题,而是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的方法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以下便是课堂上具体的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卞和哪次献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生齐声说第三次。
师:出示要求,自由朗读这部分,把自己印象最深的词、句画下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看看自己知道什么?
(放手让学生读文后,自由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可以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补。学生在自由读文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后发言)
生1:我从“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这句话中,看出了卞和非常可怜。
(一语激起千层浪,这句话引出了孩子们的各种看法,大家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2:不,不是可怜,是伤心。他伤心了才会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生3:我觉得卞和此时更多的是委屈,明明是宝石却被认为是石头,还被砍去双脚,他能不难过吗?
生4:我还从“血都流了出来”读出卞和哭得很凄惨。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谁还有其他的看法?
生1:我从“捧”字中看出这块石头的珍贵。只有自己觉得珍贵才会小心翼翼地捧着。
生2:我从“一连”这个词看出,卞和哭的时间很长,他在不停地哭。
这时我适时地问:“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卞和三天三夜不停地痛哭,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生1:嗓音沙哑,发不出声。
主2:口干舌燥。
生3:嘴唇干裂。
师: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时的卞和,会说什么?
在这样的情景之中,学生自然会体会到自己的真诚、忠心不被人了解时那种痛心,感悟到对卞和命运的怜惜、对他坚贞不渝精神的感叹。这一环节的教学为后面理解全文的难点“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使我悲伤的原因呀”做好了铺垫。
三、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1.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识字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能够阅读浅显的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懂得文章蕴含的浅显道理。对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课文的第三部分,有含义较深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自读自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同学讨论,从中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们能在课堂上有各种不同的想法,说明了他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2. 感悟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感悟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歌德说:“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属于你所有。”任何知识,只有理解之后才能属于自身。读书不理解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的感悟、欣赏和运用。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就是要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话中的句子读通;要读懂一句话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这节课我就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先引导理解重点词、句,让孩子自由体会,在充分讨论朗读的基础上,再联系实际想想感受,以达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但是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阶段,还要引导学生有所感悟。要触动学生的感情,使之动情,才能有所悟,学生的感悟具有个性特点,同一件事情,每个学生的感悟不同。
3. 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在教学中,我没有急于进行教学内容,在孩子们对“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中悟出的东西,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发表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进一步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这个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卞和的真诚、忠心不被人了解时的那种痛心。我想:那一刻的感悟,足以让他们懂得人的一生中该如何去对待别人的真诚,明白如何表达自己的忠诚。
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把学习的空间真正交给学生,才会让他们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