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21-01
数学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动学生以自己的思维器官去学习数学、探究数学,让每个学生从数学教学中获得教益,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了追求数学教益的最优化,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我在课堂内外六个方面全方位地实施分层教学,确保全体学生的基本水平,正视每个学生的原有水平,提高共同水平,发展不同水平。
一、学习内容精心预设
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在数学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在不断地积累数学知识和经验,因此,只有尽可能地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心中有数,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
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通过对学生的课前测查了解到已经有部分学生知道了圆面积公式。面对这一事实,我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案:对未知计算公式的学生,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对已知道计算公式的学生,该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在推导、验证公式时又出现了多样性,有的学生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有的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有的转化成三角形、梯形……这样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各有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加上教师从旁点拔与指导,使一部分学生能脱颖而出。
二、课堂提问逐步深入
教师因教的内容不同或学生差异而有层次地设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
如:教学《动物聚会》,通过看情景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我提了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首先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图的意思,提了一个问题: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情景图,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了很多,有该用乘法解答的,也有不该用乘法解答的。于是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哪些问题能用乘法解决?另外,在设问中将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给学困生来回答,而将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解决的问题让学优生来回答,课堂教学中的绝大多数提问针对中下生。对于学生回答,我首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你真会动脑筋!”“你说得真好!”等富有情感的即时评价语言,在学生心里形成获得成就的快感,由此激励他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课堂作业分层设计
课堂作业的要求分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分的多少等,而且也包括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在具体操作中,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同一练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学困生只要求作一般解答,对学优生的要求则不但要解答是什么,更要解答为什么。另一种是布置有层次的习题,教师不仅精心设计基本题,而且设计一定数量的弹性题,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做弹性题。
四、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数学课外作业除布置常规的一些习题外,再提供一些选做题,有兴趣的学生在完成常规习题的基础上,可自由选择解答,并另外加分予以鼓励。
如:一年级上册中学生认识了整时、半时及快几时了和几时刚过之后,我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利用学具或家里的钟表看一看、拨一拨、说一说当分针指向某个数字或两数之间时的时刻,第二天把自己的发现向大家汇报。学生很有兴趣,在自己的探索或家长的指导下有了一定的发现和发展。
五、考查测试面向全体
首先体现在考试内容上有层次。或分两部分,一部分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题(计100分),另一部分为略高于教材内容和标准要求的附加题,每次二题,计加分20分。或分为A卷和B卷两级试卷,A卷为基本要求的测试题,B卷为要求略高的测试题,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选做。
其次,体现在考试方法上有弹性。即允许第一次未及格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再考第二次,试卷不同,要求基本相同,并承认第二次成绩。如:周××同学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测试中挂了红灯,我不急于给他打分,而是个别辅导他逐题订正,特别是在对除法意义的分析理解上下功夫。接着,我又出了一张试卷,把他在第一张试卷中有较多错误的题改变数字和情景再次出现。由于他有了前面的订正辅导,分析理解能力增强,记忆也比较深刻,成绩当然比前一次有明显进步,学习自信心也更强了。
六、成绩评估形式多样
给每个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全方位的评价,这对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师针对每个学生在不同层面上的进步,给予恰当的鼓励和期望,会出现令人吃惊的良好效果。
我们的评价是语言、分数、等级三结合。语言的评价富有情感色彩,并能及时作出评价,我就把语言评价大量运用于数学课堂、作业本、考卷上。分数的评价更多地体现了弹性。如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估分三类:对于学困生,以平时作业为主要依据,只要每次按时交作业,就以此为60分起评,对全对的作业或有错能自己及时纠正的予以加分;对于中等生,以平时一半作业满分为 60分起评,全对的予以加分,做对选做题的再加分;对于学优生,以平时百分之八十作业满分为 60分起评,全对的予以加分,做对选做题的再加分。等级评估对学生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小,适于运用到期末终结性评估上。
数学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动学生以自己的思维器官去学习数学、探究数学,让每个学生从数学教学中获得教益,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了追求数学教益的最优化,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我在课堂内外六个方面全方位地实施分层教学,确保全体学生的基本水平,正视每个学生的原有水平,提高共同水平,发展不同水平。
一、学习内容精心预设
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在数学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在不断地积累数学知识和经验,因此,只有尽可能地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心中有数,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
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通过对学生的课前测查了解到已经有部分学生知道了圆面积公式。面对这一事实,我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案:对未知计算公式的学生,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对已知道计算公式的学生,该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在推导、验证公式时又出现了多样性,有的学生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有的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有的转化成三角形、梯形……这样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各有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加上教师从旁点拔与指导,使一部分学生能脱颖而出。
二、课堂提问逐步深入
教师因教的内容不同或学生差异而有层次地设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
如:教学《动物聚会》,通过看情景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我提了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首先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图的意思,提了一个问题: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情景图,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了很多,有该用乘法解答的,也有不该用乘法解答的。于是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哪些问题能用乘法解决?另外,在设问中将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给学困生来回答,而将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解决的问题让学优生来回答,课堂教学中的绝大多数提问针对中下生。对于学生回答,我首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你真会动脑筋!”“你说得真好!”等富有情感的即时评价语言,在学生心里形成获得成就的快感,由此激励他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课堂作业分层设计
课堂作业的要求分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分的多少等,而且也包括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在具体操作中,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同一练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学困生只要求作一般解答,对学优生的要求则不但要解答是什么,更要解答为什么。另一种是布置有层次的习题,教师不仅精心设计基本题,而且设计一定数量的弹性题,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做弹性题。
四、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数学课外作业除布置常规的一些习题外,再提供一些选做题,有兴趣的学生在完成常规习题的基础上,可自由选择解答,并另外加分予以鼓励。
如:一年级上册中学生认识了整时、半时及快几时了和几时刚过之后,我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利用学具或家里的钟表看一看、拨一拨、说一说当分针指向某个数字或两数之间时的时刻,第二天把自己的发现向大家汇报。学生很有兴趣,在自己的探索或家长的指导下有了一定的发现和发展。
五、考查测试面向全体
首先体现在考试内容上有层次。或分两部分,一部分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题(计100分),另一部分为略高于教材内容和标准要求的附加题,每次二题,计加分20分。或分为A卷和B卷两级试卷,A卷为基本要求的测试题,B卷为要求略高的测试题,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选做。
其次,体现在考试方法上有弹性。即允许第一次未及格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再考第二次,试卷不同,要求基本相同,并承认第二次成绩。如:周××同学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测试中挂了红灯,我不急于给他打分,而是个别辅导他逐题订正,特别是在对除法意义的分析理解上下功夫。接着,我又出了一张试卷,把他在第一张试卷中有较多错误的题改变数字和情景再次出现。由于他有了前面的订正辅导,分析理解能力增强,记忆也比较深刻,成绩当然比前一次有明显进步,学习自信心也更强了。
六、成绩评估形式多样
给每个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全方位的评价,这对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师针对每个学生在不同层面上的进步,给予恰当的鼓励和期望,会出现令人吃惊的良好效果。
我们的评价是语言、分数、等级三结合。语言的评价富有情感色彩,并能及时作出评价,我就把语言评价大量运用于数学课堂、作业本、考卷上。分数的评价更多地体现了弹性。如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估分三类:对于学困生,以平时作业为主要依据,只要每次按时交作业,就以此为60分起评,对全对的作业或有错能自己及时纠正的予以加分;对于中等生,以平时一半作业满分为 60分起评,全对的予以加分,做对选做题的再加分;对于学优生,以平时百分之八十作业满分为 60分起评,全对的予以加分,做对选做题的再加分。等级评估对学生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小,适于运用到期末终结性评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