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设问题情境是促进有效教学的至关重要的途径,通过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以及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在素质教育的时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数学课程改革的认识不断提高,结合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延伸(—回顾反思)”这种教育模式越来越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人们认为这种模式能够比较好地反映高中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其中作为奠基的一步就是要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
一、设计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新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问题情境,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与其他的科目不一样,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本身是比较枯燥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就是问题情境的主要任务。数学教学心理学认为:教师要设法在学生学习数学之前处于“饥饿状态”,然后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相对传统的教学更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所以我们还可以实际生活为背景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都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慢慢地产生了探索的欲望,然后才能开动脑筋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步去探索新知。
二、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1.从老知识进行延伸,设计问题情境。
这种课堂引入方式是最常用的方式,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当新老知识联系比较紧密时,通过对老知识的复习来提出新的问题,为新知识埋下伏笔,从而引入新知识,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式。
2.巧设疑问,设计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我们形成新的思想,找到新的解题方法,掌握新知识的种子。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前进的动力,甚至于有更多的创新,所以合理设疑,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能够一步步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理论,完成教学任务。
3.走进生活,设计问题情境。
多数人认为数学难学,我认为这种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抽象。如果能够让人们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那么对于数学的学习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努力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的。所以现在很多问题情境的设置都从实际生活出发,以实际生活为背景,比如在数列的学习中,用拉面、银行存款、买房贷款等这些生活实际来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比直接提出等比数列要有趣得多,而且学生的印象也会深刻得多,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理解概念。又如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时,用体育课中的排队问题为背景来引导学生可以将难点顺利地化解,这些都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4.通过游戏,设计问题情境。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对数学增强感性认识,促进理解,促进思维。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学生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并且记得最牢。比如在学习椭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出椭圆;介绍数学归纳法时和学生一起做多米诺骨牌的游戏,进而指出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本质,得出数学归纳法的解题思路、步骤,这些做法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接受都很容易。
5.巧用故事,设计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一般都是枯燥无味的,学生感觉没什么激情,那么在讲解新知之前如果说一个与新知有关的故事,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立刻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比如在高中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求和这一节中就是用了著名的数学家高斯10岁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来导入的:老师让他计算“1 2 3 4 5 6 … 100”结果是多少,很快高斯就用自己的方法得出了结果,这个方法就是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这样做既把新知交给了学生,又没有造成学生的负担,学生学起来非常轻松。
6.利用数学实验,设计问题情境。
用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动脑筋,动手操作,在“做数学”中得到知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教学时,老师要精心设计,让学生自己主动动手,自己去探究发现真理。如:我在讲基本不等式的时候,就事先让学生做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课堂上通过他们自己去拼接三角形,我再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师生相互配合完成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基本不等式的表示形式的寻找,接着又提出不等式取等号的条件,有了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得到了结论:a=b时等号成立。最后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学生的接受、理解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设计问题情境时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的学习不能停留在问题情境的表面上,不能让学生好奇地玩一会就算了。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问题情境的设置应当富有实效性、挑战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具有实效性,能紧密联系实际,针对当今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创设情境,有很强的时代感,并且也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拉近距离,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具有挑战性就是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设置的问题不能太易,但也不能太难,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勇气,领略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具有创造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联想。
总之,教学中教师能否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有效性,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索、合作,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动脑筋思考问题,教师就要进行合理的引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用恰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在素质教育的时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数学课程改革的认识不断提高,结合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延伸(—回顾反思)”这种教育模式越来越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人们认为这种模式能够比较好地反映高中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其中作为奠基的一步就是要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
一、设计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新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问题情境,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与其他的科目不一样,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本身是比较枯燥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就是问题情境的主要任务。数学教学心理学认为:教师要设法在学生学习数学之前处于“饥饿状态”,然后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相对传统的教学更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所以我们还可以实际生活为背景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都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慢慢地产生了探索的欲望,然后才能开动脑筋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步去探索新知。
二、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1.从老知识进行延伸,设计问题情境。
这种课堂引入方式是最常用的方式,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当新老知识联系比较紧密时,通过对老知识的复习来提出新的问题,为新知识埋下伏笔,从而引入新知识,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式。
2.巧设疑问,设计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我们形成新的思想,找到新的解题方法,掌握新知识的种子。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前进的动力,甚至于有更多的创新,所以合理设疑,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能够一步步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理论,完成教学任务。
3.走进生活,设计问题情境。
多数人认为数学难学,我认为这种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抽象。如果能够让人们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那么对于数学的学习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努力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的。所以现在很多问题情境的设置都从实际生活出发,以实际生活为背景,比如在数列的学习中,用拉面、银行存款、买房贷款等这些生活实际来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比直接提出等比数列要有趣得多,而且学生的印象也会深刻得多,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理解概念。又如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时,用体育课中的排队问题为背景来引导学生可以将难点顺利地化解,这些都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4.通过游戏,设计问题情境。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对数学增强感性认识,促进理解,促进思维。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学生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并且记得最牢。比如在学习椭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出椭圆;介绍数学归纳法时和学生一起做多米诺骨牌的游戏,进而指出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本质,得出数学归纳法的解题思路、步骤,这些做法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接受都很容易。
5.巧用故事,设计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一般都是枯燥无味的,学生感觉没什么激情,那么在讲解新知之前如果说一个与新知有关的故事,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立刻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比如在高中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求和这一节中就是用了著名的数学家高斯10岁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来导入的:老师让他计算“1 2 3 4 5 6 … 100”结果是多少,很快高斯就用自己的方法得出了结果,这个方法就是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这样做既把新知交给了学生,又没有造成学生的负担,学生学起来非常轻松。
6.利用数学实验,设计问题情境。
用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动脑筋,动手操作,在“做数学”中得到知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教学时,老师要精心设计,让学生自己主动动手,自己去探究发现真理。如:我在讲基本不等式的时候,就事先让学生做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课堂上通过他们自己去拼接三角形,我再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师生相互配合完成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基本不等式的表示形式的寻找,接着又提出不等式取等号的条件,有了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得到了结论:a=b时等号成立。最后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学生的接受、理解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设计问题情境时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的学习不能停留在问题情境的表面上,不能让学生好奇地玩一会就算了。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问题情境的设置应当富有实效性、挑战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具有实效性,能紧密联系实际,针对当今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创设情境,有很强的时代感,并且也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拉近距离,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具有挑战性就是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设置的问题不能太易,但也不能太难,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勇气,领略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具有创造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联想。
总之,教学中教师能否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有效性,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索、合作,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动脑筋思考问题,教师就要进行合理的引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用恰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