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粉彩是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创烧于清康熙晚期,其后即代替传统五彩瓷而跃升成为中国釉上彩瓷的主流产品,并在雍乾之际达至极盛。然而至清末时期,浅绛彩的发明并风行,使粉彩陷入式微时期。清代晚期,一位中国近现代彩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出人物诞生,他就是王琦。民国初期,正是在王琦的提倡和领导下,传统粉彩工艺得以复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时代精神与艺术风貌,后人誉之为新粉彩,王琦因此成为粉彩发展转折点上的极重要人物,为粉彩瓷的继续发展兴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1、从“瓷业美术研究社”到“月圆会”
王琦,字碧珍,1884年出生,祖籍安徽,后迁居江西新建。王琦出身于贫苦家庭,自幼家境贫寒,少年时代靠捏面人为生。17岁时只身来到景德镇,靠捏面人生活。捏面人的生涯使其独具刻划人物形象的艺术天赋。在景德镇这样一个遍布瓷艺的瓷都,王琦深受感染,遂投身于陶瓷艺术创作。开始以清末海派人物画家钱慧安仕女图作为蓝本进行陶瓷彩绘创作。民国初年,王琦在“彩云轩”做工,凭借其高超的造型能力,很快在人物彩绘方面取得令人惊讶的艺术成就。名声鹊起的王琦遂自号“陶迷道人”,并拜当时颇负盛名的实力派肖像瓷板画家邓碧珊为师。邓碧珊为前清秀才,首创“九宫格”技法绘制肖像瓷板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王琦不仅向其学习瓷画,亦全面学习诗、书等文化,为其向文人瓷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王琦及王大凡、汪野亭等所绘彩瓷均获得一等金奖。1916年,浮梁县知事程安特赠王琦“神乎技矣”匾额,从此名声大噪。1919年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中盛赞:“王琦、朱受之画像,以为是现今美术家中之佼佼者。”
王琦以其在景德镇瓷画界的卓越表现成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景德镇彩绘界的核心人物之一,与汪晓棠、潘匀宇等并列为民国初年三大名家。
1922年,王琦担任“瓷业美术研究社”副社长,志在全面改良和提升景德镇美术瓷工艺与艺术水平,为景德镇瓷艺发展作贡献。
1928年,王琦邀集邓碧珊、王大凡、汪野亭、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等名家组织“月圆会”,每月十五聚会,各人携带新作互相交流,时称“珠山八友”。在王琉的领导下,“珠山八友”成为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团体。
2、新粉彩流派的实践者与倡导者
粉彩在乾隆之后渐入低迷,至清末时为浅绛彩瓷所取代。
浅绛为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为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所创,清末一批文人将浅绛技法创造性地移植至瓷画中,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釉上彩品种——浅绛彩。浅绛彩是对已趋没落的粉彩的改良,在颜料和绘制技法上都作了相应调整,以求达到与文人浅绛画相类同的效果。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是清末浅绛彩的先驱和开拓者,其作品诗、书、画、印俱精,与文人画之效果几无二致。浅绛彩迎合了晚清封建士大夫阶层尚古怀旧的审美趣味,因而一经推出立即引起广泛热捧并占据了清末釉上彩瓷的主流。
然而,浅绛彩自进入民国时期以后,其藏垢易脱色等工艺缺陷开始显露出来。同时,民国时期,社会审美思潮亦开始发生变革,浅绛彩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审美观,迫切需要一种符合时代的新彩绘体系。新粉彩流派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兴起的,而王琦则是新粉彩流派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正是在王琦的影响下,新粉彩运动不断扩大影响,取代浅绛彩而成为民国最为风行的彩绘形式。
王琦虽然并不是新粉彩的发明者,却是新粉彩的成功实践者,民国初期新粉彩瓷的重要画家和领军人物。他将传统的粉彩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利用其在景德镇瓷艺界的威望,和其他粉彩艺人一道推广新粉彩,从而形成蔚为大观的新粉彩创作团队。王琦在其社团定期的交流切磋中将新粉彩创作理论传布给其他粉彩艺术家,倡导作用功不可没。
3、王琦倡导的新粉彩的特色与意义
王琦于1937年仙逝,结束了其传奇而坎坷的一生。但其倡导的新粉彩却不仅在当时,也对后代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新粉彩的特色首先在于秉承浅绛彩传统,以文人画入瓷。他复兴了传统粉彩工艺,有的产品在色料外观上甚至不亚于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处在发展巅峰状态的官窑粉彩效果。但在纹饰方面作了极大的调整,其装饰性大幅度降低,而以绘画特别是中国画中的文人画入瓷,此做法使新粉彩呈现出高雅脱俗的艺术境界,给其他彩瓷树立了艺术典范。
新粉彩的特色还在于将古法与西法相融合。粉彩瓷自清前期创烧即显现出浓郁的中西合璧特色,而新粉彩则步入更高境界,其更多的是直接效仿海上画派风格。海上画派为清末民国最具影响力的绘画流派之一,具有鲜明的中西合璧特色。王琦曾前往上海直接向海上画派学习,回来后将其毫无保留地与其他名家交流,使其他新粉彩艺术家亦深受影响,如徐仲南画风逼近海上画家宋淑,程意亭画风则效习海上画家程璋等。
景德镇瓷艺泰斗王锡良感叹说:“王琦就是王琦,他的成就可独领风骚数百年”。当今以王琦为领袖的“珠山八友”新粉彩瓷仍是彩瓷的主流,证明其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和先进性,不因时过境迁而转移。
王琦的艺术成就,为中国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卓越贡献将永垂青史,为我们世代所铭记。
1、从“瓷业美术研究社”到“月圆会”
王琦,字碧珍,1884年出生,祖籍安徽,后迁居江西新建。王琦出身于贫苦家庭,自幼家境贫寒,少年时代靠捏面人为生。17岁时只身来到景德镇,靠捏面人生活。捏面人的生涯使其独具刻划人物形象的艺术天赋。在景德镇这样一个遍布瓷艺的瓷都,王琦深受感染,遂投身于陶瓷艺术创作。开始以清末海派人物画家钱慧安仕女图作为蓝本进行陶瓷彩绘创作。民国初年,王琦在“彩云轩”做工,凭借其高超的造型能力,很快在人物彩绘方面取得令人惊讶的艺术成就。名声鹊起的王琦遂自号“陶迷道人”,并拜当时颇负盛名的实力派肖像瓷板画家邓碧珊为师。邓碧珊为前清秀才,首创“九宫格”技法绘制肖像瓷板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王琦不仅向其学习瓷画,亦全面学习诗、书等文化,为其向文人瓷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王琦及王大凡、汪野亭等所绘彩瓷均获得一等金奖。1916年,浮梁县知事程安特赠王琦“神乎技矣”匾额,从此名声大噪。1919年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中盛赞:“王琦、朱受之画像,以为是现今美术家中之佼佼者。”
王琦以其在景德镇瓷画界的卓越表现成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景德镇彩绘界的核心人物之一,与汪晓棠、潘匀宇等并列为民国初年三大名家。
1922年,王琦担任“瓷业美术研究社”副社长,志在全面改良和提升景德镇美术瓷工艺与艺术水平,为景德镇瓷艺发展作贡献。
1928年,王琦邀集邓碧珊、王大凡、汪野亭、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等名家组织“月圆会”,每月十五聚会,各人携带新作互相交流,时称“珠山八友”。在王琉的领导下,“珠山八友”成为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团体。
2、新粉彩流派的实践者与倡导者
粉彩在乾隆之后渐入低迷,至清末时为浅绛彩瓷所取代。
浅绛为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为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所创,清末一批文人将浅绛技法创造性地移植至瓷画中,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釉上彩品种——浅绛彩。浅绛彩是对已趋没落的粉彩的改良,在颜料和绘制技法上都作了相应调整,以求达到与文人浅绛画相类同的效果。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是清末浅绛彩的先驱和开拓者,其作品诗、书、画、印俱精,与文人画之效果几无二致。浅绛彩迎合了晚清封建士大夫阶层尚古怀旧的审美趣味,因而一经推出立即引起广泛热捧并占据了清末釉上彩瓷的主流。
然而,浅绛彩自进入民国时期以后,其藏垢易脱色等工艺缺陷开始显露出来。同时,民国时期,社会审美思潮亦开始发生变革,浅绛彩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审美观,迫切需要一种符合时代的新彩绘体系。新粉彩流派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兴起的,而王琦则是新粉彩流派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正是在王琦的影响下,新粉彩运动不断扩大影响,取代浅绛彩而成为民国最为风行的彩绘形式。
王琦虽然并不是新粉彩的发明者,却是新粉彩的成功实践者,民国初期新粉彩瓷的重要画家和领军人物。他将传统的粉彩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利用其在景德镇瓷艺界的威望,和其他粉彩艺人一道推广新粉彩,从而形成蔚为大观的新粉彩创作团队。王琦在其社团定期的交流切磋中将新粉彩创作理论传布给其他粉彩艺术家,倡导作用功不可没。
3、王琦倡导的新粉彩的特色与意义
王琦于1937年仙逝,结束了其传奇而坎坷的一生。但其倡导的新粉彩却不仅在当时,也对后代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新粉彩的特色首先在于秉承浅绛彩传统,以文人画入瓷。他复兴了传统粉彩工艺,有的产品在色料外观上甚至不亚于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处在发展巅峰状态的官窑粉彩效果。但在纹饰方面作了极大的调整,其装饰性大幅度降低,而以绘画特别是中国画中的文人画入瓷,此做法使新粉彩呈现出高雅脱俗的艺术境界,给其他彩瓷树立了艺术典范。
新粉彩的特色还在于将古法与西法相融合。粉彩瓷自清前期创烧即显现出浓郁的中西合璧特色,而新粉彩则步入更高境界,其更多的是直接效仿海上画派风格。海上画派为清末民国最具影响力的绘画流派之一,具有鲜明的中西合璧特色。王琦曾前往上海直接向海上画派学习,回来后将其毫无保留地与其他名家交流,使其他新粉彩艺术家亦深受影响,如徐仲南画风逼近海上画家宋淑,程意亭画风则效习海上画家程璋等。
景德镇瓷艺泰斗王锡良感叹说:“王琦就是王琦,他的成就可独领风骚数百年”。当今以王琦为领袖的“珠山八友”新粉彩瓷仍是彩瓷的主流,证明其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和先进性,不因时过境迁而转移。
王琦的艺术成就,为中国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卓越贡献将永垂青史,为我们世代所铭记。